人脸识别最早是作为一种更加高效便捷的认证方式替代指纹认证。相较于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的扫描解锁、快速敏捷,使用户体验更加顺畅方便,由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授权人脸解锁时,很可能将我们的面部信息与姓名、身份信息、手机号甚
摘要:疫情发展给公共场所带来了人员出入体温监测与管理的双重考验,人工登记实现难度高且无法避免人流聚集。ZLG结合人脸识别和红外热成像测温技术,推出红外测温+人脸识别+身份验证系统化解决方案,助力复工复产。
3月27日消息 滴滴顺风车今日在官微宣布,滴滴顺风车将在今日开放夜间出行服务(20:00-23:00)。了解到,在司乘实名认证、个人隐私保护以及试运营期间各项安全能力的基础上,一年内无安全投诉并通过夜
3月28日消息 微博全面升级电商产品功能,正式推出“微博小店”。微博小店为用户提供一整套店铺管理服务,主要包含的功能:商品的添加与管理、核心经营数据服务、推广信息设置等。用户开通微博小店后,不仅可系统
不可否认,当下移动支付已经成为了中国主流支付方式,毕竟相比于传统现金支付方式,依附在二维码和手机上的移动支付方式要更加符合国人便捷式的生活追求。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移动支付普及率已达到了73%,成为全球名副其实的移动支付大国。
3月27日消息 昨日晚间,华为正式发布了P40、P40 Pro与P40 Pro+三款旗舰手机。今日凌晨,华为官方也公布了P40系列手机的图解。据网友反馈,华为P40系列人脸识别的相关注解显示“非支付级
3月27日消息,滴滴顺风车官方微博宣布,滴滴顺风车将在今日开放夜间出行服务(20:00-23:00)。 据悉,在司乘实名认证、个人隐私保护以及试运营期间各项安全能力的基础上,一年内无安全投诉并通过夜间
近日,闲鱼租房发布了一份主题为“合租”的租房报告。报告显示, 每天有近万人在闲鱼平台找室友 ,有近7成人选择和陌生人合租,“95后”已成合租主力人群,超过合租者半数。 同时,这份报告,还揭示了年轻人
3月6日消息,腾讯官方微信今日发布招工启事,称春招不受疫情影响,不缩招。其中,招聘实习生超3000名,留用比例达50%;社招岗位超5000个,比去年提升25%以上。 根据腾讯官方公告,今年社招有一个
3月3日,进入3月,除湖北外,国内其他多个省市的新冠肺炎确诊者已经连续多日为零,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复工复产。 但是防疫形式依然严峻、不可松懈,如何确保防疫同时加紧复工复产是目前众多
以往拨打运营商客服电话,都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如今终于能在视频中看到客服小姐姐了。 近日,中国电信四川公司10000客户服务热线开通了视频客服,正式提供视频在线业务办理服务,既闻其声,更见其人。自2
2020年2月27日,据 thedailybeast报道,初创公司Clearview AI遭到黑客入侵。 据Clearview AI披露,入侵者在“未经授权”访问了该公司的客户名单、客户建立的用户账户
2月27日下午,TCL举办了2020春季新品线上发布会,带来了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智能锁5大品类超过30款智慧新品。 其中,TCL C5智慧大屏急冷式冰箱足够吸睛,具备人脸识别、指纹识别、远场语
3月1日消息,今天,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正式上线并推广微信小程序“北京健康宝”。 据悉,“北京健康宝”微信小程序由腾讯云提供技术支
当今,随着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声音识别等一系列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业界很多人开始重视生物特征识别领域国际标准的制定。国际标准的制定能十分有效的保障生物识别数据安全。
当今,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社区警务也开始尝试依托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打造智慧安防社区。该智慧安防社区能够对门禁、道路等社区公共场所的人员和车辆进行信息化处理。
2020年4月7日,有投资者向汉王科技提问:“尊敬的董秘,您好,这次疫情过后各地都会加快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方便管理,请问贵司在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方面有何技术优势,能否从中受益,谢谢!”
当今,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二维码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统计,全球每天二维码的消耗量高达百亿,这不禁让人们担心,二维码一旦用完了咋办?
随着科技发展,生物识别技术的运用已经愈发普遍。作为重要的身份认证手段,人们已从指纹识别,过渡到当下极为普遍的人脸识别。然而,面对疫情的来袭,出于对安全防护的要求,手套和口罩等防护用具极大地影响了生物识别的效率。这一现状,将加速新型生物识别技术的迭代上线,声纹识别或将成为新宠。
今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尤其是可以人传人的特点让很多人惊恐不已。为了防止病毒传播,很多人带起了口罩、防护目镜等等。这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人脸识别技术发挥。这也让人不得不担心,在疫情期间,单一生物识别能否能满足需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