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仪器 (TI) 今日宣布任命陈维明(Larry Tan)为亚洲区总裁。除继续负责销售与市场营销工作外,陈维明将接掌亚洲区最高管理职务,领导亚洲区辖内三个制造厂、一处研发中心、两处无线技术支持中心、六个客户应用支持中心以及十九个销售与市场营销办事处。 陈维明现年49岁,已于TI工作28年,在制造、销售与市场营销等多个领域拥有丰富管理经验。过去 14 年间,他负责领导 TI 亚洲区销售与市场营销工作,使TI在该市场的销售额提高了逾10倍。 TI 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理查德•谭普顿 (Richard Templeton) 指出:“事实证明陈维明是一位具有卓越领导才能的管理者,他能够制定正确的业务发展方向,并成功地执行相关战略。他不仅深谙客户需求,更致力于协助客户成功。”现年 55 岁的前亚太区总裁程天纵将于六月离开TI,以实现自己长久以来对其他工作兴趣的追求。过去 10 年,程天纵与陈维明紧密合作,培养了一支实力强大且极富经验的团队,增强了TI亚洲区的客户服务与销售业务。今后两个月,陈维明将与程天纵密切配合,确保在客户、供应商与员工等各方面的平稳过渡。 程天纵于 1997 年加入 TI,为 TI 在亚洲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2002 年,TI在上海建立了专注开发时分同步码分多址 (TD-SCDMA) 无线标准方案的外商合资股份公司,程天纵在该公司建立过程中贡献卓著。另外,在他的卓越领导下,TI与中国领先的电子设备制造商合作,在华建立了两个终端设备设计中心。 谭普顿指出:“程天纵在亚洲地区搭建了出色的业务平台,积极推动了 TI中国业务的发展。他出色的领导才能使 TI 在亚洲的业务有了长足的进步、改进了我们在该地区的业务运营方式,为TI业务和团队的持续成长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随着VoIP技术的应用不断深入和广泛,应用的规模日益广泛;系统容量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技术维护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对终端的管理要求越来越多。而传统的SNMP协议,已经不太适应如此规模和复杂的网络情况;各个厂商纷纷采用XML等方式进行网管的开发,由于XML在网管上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使得各个厂商只能制定自己的企业标准,开发自己的网管系统,造成了投入重复、且互相之间不能兼容的现状。 中国正在日益成为全球的终端生产基地。为了订立和弘扬VoIP国产标准,使各厂商之间的产品更好地互联互通,更快速地推动客户部署的积极性,促进行业发展和发挥中国产品的批量兼容效益,国内下一代通信门户全球IP通信联盟将特别于5月18日在上海举办VoIP网管标准研讨会, 同时倡议成立“VoIP标准推进联盟(VETF)”,作为行业性的技术标准推动组织,其成员由个人和企业志愿者组成,其宗旨是共同探讨,完善和推进中国的VoIP相关(V同时包括Video)标准。 本次会议的举行及VoIP标准推进联盟的成立,势必将对国内IP通信行业产生积极的促进及导向作用。
据国外媒体报道,就在星期三西门子的CEO克劳斯.克雷福德突然宣布辞职数小时内,本周四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开始对西门子公司展开调查,检查其是否有违反美国法律的行为。 克雷福德在执政期间公司盈利良好,受到了股东和雇员的好评,并且没有受贿的丑闻。 根据华尔街周刊的报道,来自德国的检举人检举西门子的电讯部门存在问题。克雷福德在2005年一月全面接管西门子之前的十年一直是电讯部门的负责人。电讯部门是西门子唯一致命的弱点,克雷福德在转移业务给由诺基亚负责的合资公司方面处理了大量问题。 但是关于腐败的指控在最近几个月有了根据,新门子表示其国内的投资者发现近年来公司有6亿美元可疑的支付。
荷兰飞利浦电子(Royal Philips Electronics)旗下的技术孵化公司日前表示已把Silicon Hive分拆出来。Silicon Hive是处理器与相关知识产权(IP)的授权商。作为分拆协议的一部分,New Venture Partners、TVM Capital和飞利浦将一共向分拆出来的新公司投资1,000万美元。 飞利浦在新公司Silicon Hive B.V.中保留少数股权,后者计划大力向新市场和新领域扩张。 Silicon Hive B.V.表示,作为一家独立的半导体IP供应商,它在向整个电子产业提供授权方面将拥有自主权。Silicon Hive B.V.将在Eindhoven(荷兰)、硅谷(美国)、首尔(韩国)和班加罗尔(印度)设立办事处。 这是飞利浦技术孵化公司接连分拆出来的第二家公司。 Silicon Hive所专门从事的IP,可以使半导体公司生产完全可编程的SoC,用于移动电视、移动WiMax、视频成像和高分辨率视频信号处理。该部门四年前成立,已为通讯和媒体处理应用开发了一系列处理器内核,并开发了复杂的硬件与软件设计流。
跨国IT巨头纷纷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Research in China成为中国“热”的新话题。 田强 日前,韩国信息和通讯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发言人宣布,作为公司业务调整计划的一部分,英特尔公司(Intel,下称英特尔)已经决定关闭其在韩国的惟一一家研发中心,这个工作将在今年上半年完成。英特尔关闭在韩国的研发中心,使在韩国的外国研发中心数量减少到14个。虽然英特尔韩国公司的女发言人强调,关闭韩国研发中心只是公司业务调整计划的一部分,这个决定与韩国的研发环境没有任何关系。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不仅仅是英特尔随后在中国高达25亿美元的投资,同时在中国的跨国IT公司的研发中心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虽然韩国自从2004年开始就一直在努力让自己成为亚洲东北部地区的研发中心,很显然,这个计划受到了来自中国的极大挑战。根据商务部新闻办公室2006年2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现有外商投资研发中心约750余家。 充满诱惑的大蛋糕 “他们不仅希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薯片制造地,在芯片上也同样希望如此。”《在中国的阴影下》(In china’s shadow)一书的作者,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前主席里德·赫特(Reed Hundt)为中国在IT业上的快速发展而惊叹。但快速增长并不是中国的专利,数量巨大的技术和工程人员却是跨国IT企业眼中的另一块“大蛋糕”。 赛门铁克公司(Symantec,下称赛门铁克)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CEO)约翰·汤普森(John Thompson)在接受《信息周刊》采访时说:“如果你对比一下东欧的发展中国家,你会发现除了国民生产总值(GDP)同样的高增长率以外,中国这样的亚洲发展中国家还培养了大批的数学家、科学家和工程师,这对于西欧和美国来说也难以望其项背。”不久前,赛门铁克扩建了其位于北京的中国研发中心,计划今年实现员工数目翻番,同时,其位于成都的第二家研发中心也正在加紧建设,并且计划与北京的研发中心达到同样规模。 对于跨国IT企业来说,在中国招募人才比在中国推销产品似乎更加容易。拿数据库和中间件软件供应商赛贝斯公司(Sybase,下称赛贝斯)来说,其中国业务的年增长率高达10%~15%,主要客户是在中国的跨国企业、国有银行、石油公司、海运公司和电信公司。“如果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现在的增长势头,可以预期很多小的公司将成为大的IT买家。”赛贝斯CEO程守宗(John Chen)说,“但是现在,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赛贝斯软件的价格仍然太贵。”即使是大客户,赛贝斯在中国400多位销售和工程人员也要一分一分地来挣钱。但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却不像销售软件这么艰难,赛贝斯中国研发部于1996年6月始建于北京,由最初4名工程师组成的重点产品系统开发测试,发展到目前拥有北京、上海、西安3个研发中心,超过170多名员工,10多个产品组的软件研发部。不仅仅是赛门铁克与赛贝斯,在中国兴建研发中心的热潮中,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英特尔、微软公司(Microsoft,下称微软)、惠普公司(HP,下称惠普)等IT巨头都没有落伍。 不可多得的研究样本 坐在北京嘉里中心饭店的VIP休息室,云维杰用他的手机和Palm Treo打发时间,每隔几分钟他就要把它们拿起来检查一下。他正在试图与FCC的前主席里德·赫特联系,后者从美国来的航班延误。 云维杰是泰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Telegent Systems)的创始人和CEO,美籍华人,这家创办于美国硅谷的公司致力于手机移动电视接收芯片的开发。云维杰1985年赴美国留学,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了电子工程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这已经是他的第三次创业。 云维杰的目标是研发出一款低能耗的芯片,把电视调节器、天线和信号处理功能等固件集成起来,争取把每片芯片的成本控制在10美元。相对于手机新功能发展滞后的美国,显然中国是更适合云维杰发挥才能的试验场。云维杰说:“中国的消费者习惯于手机本身拥有更多的功能,而不是像西方国家的消费者一样,习惯让运营商来提供这些服务。”诸如此类的差异,在中国比比皆是,这不仅是跨国IT企业进入中国市场需要适应的“国情”,同时也成为研发人员眼中不可多得的研究样本。对此,IBM中国研究院副院长兼首席技术官(CTO)杨诚评价说:“由于中国的大量人口而产生的海量数据处理需求、全球最普及的短信等移动增值业务以及庞大的在线游戏市场,这些都为研发人员提供了独特的研究对象。”这种研发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针对中国市场,而是在全球范围内为跨国IT企业的最新的产品研发提供支持。 在这方面,惠普的数据仓库项目非常具有典型性。在惠普20人的数据仓库高级研发团队中,12名在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市(Palo Alto)的惠普总部工作,6名在北京工作。惠普中国实验室科研项目总监刘伟说:“北京的开发团队正在和中国顶尖的大学一起合作,进行海量数据迁移的开发。而进行这项研发最好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因为他们需要为2.87亿的用户处理账单和多媒体信息。”这样独有的商业应用成为惠普下一代数据仓库最好的“演兵场”。惠普中国实验室高级项目经理沃伦·格雷宁(Warren Greving)说:“开发人员当然喜欢做大项目。在一个拥有34个百万人口城市的国家,这样的机会多的是。” 有力的业务助推器 研发中心直接与用户直接接触,不仅为研发人员提供了实战机会,也使其研发成果能够更好地为用户所用。 IBM的杨诚将研究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关系总结为“相互依赖”:“中国有中国特有的客户,这些客户有自己特有的需求,从服务客户的角度来说,研究人员不能单单满足于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IBM中国研究院高级经理萧晖议1990年在纽约加入IBM的研发团队,他总结了两地研发中心的不同:“在美国,IBM的业务部门碰到客户问题一般反馈给产品部门,然后产品部门再到研究院来寻求帮助。而在中国,业务部门往往会直接带着客户的问题来研究院寻求帮助,然后研究人员会直接去客户那里实地了解。”在为一家保险公司进行数据系统的优化项目中,萧晖议就曾经多次与业务部门一起到用户那里实地提供支持。 英特尔也深谙中国市场的规模和特点对于研发的价值。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专门针对中国市场开发了网吧升级和监控系统。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杜江凌(John Du)介绍说:“英特尔没有计划在中国的研发机构从事最尖端技术的研发,而是在英特尔基础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应用模式的开发。” 据了解,英特尔在中国的研发机构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无线宽带接入、视频处理等用于多核芯片的应用开发。目前中国有1.1亿名用户通过网吧上网,中国网吧有13万家,占据世界网吧数量的80%左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特别的市场。 在销售和营销人员的要求下,英特尔位于上海的软件服务解决方案部门特意开发出网吧升级和管理系统。在4月17日的英特尔开发信息技术峰会(IDF)上,英特尔销售与市场营销事业部副总裁兼中国大区总经理杨旭与山东万佳网络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崔建平签下合作协议,2007年内万佳连锁网吧旗下3,000家门店所有采购将全部采用英特尔架构,PC总量达到3万台。杨旭坦言:“英特尔对网吧市场并不了解,一直在学习。”对于特殊的中国市场和客户,跨国企业的研发中心正在与业务部门一起学会理解用户的特殊需求,成为其业务的助推器。 多元化的人才库 2005年7月,谷歌公司(Google,下称谷歌)从微软挖来了李开复来管理其中国公司。微软对李开复和谷歌的诉讼,使得华裔以及中国人才进入了公众视野。 而像李开复这样具有国外工作经验的华人回到中国,这样的现象在研发领域已经屡见不鲜:惠普中国实验室科研项目总监刘伟,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呆了10年后回中国;IBM中国研究院副院长兼CTO杨诚,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IBM研发中心工作了20年后,2005年9月回到中国;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杜江凌1994年在美国加入英特尔,8年前主动请缨要求来领导中国研发中心。很多有经验的中国技术人员都放弃了在美国西雅图或者硅谷的生活,回到中国。这部分“海归”人才或者海外华人使中国庞大的人才库更加多元。目前,正是“海归”群体担任着跨国企业在中国研发中心的领导者和业务骨干。 这部分海外人才的回归,弥补了中国技术人员英语能力不足以及缺乏硅谷工作经验的弱点。而成本优势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华建立研发中心。据统计,在中国,拥有3年经验的技术人员的年薪平均在2万~4万美元,而在美国,这一数字是8万美元。同时,中国高校充足的人才供应也为这些研发中心提供了一个优质的人才库。 “现在最时髦的工作是去谷歌,而不是通用汽车公司(GM)。”赫特说,“在中国同样如此,最优秀的技术人才首选是IT行业。”目前,跨国企业已经在中国的高等院校中展开了人才争夺战。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最初位于北京嘉里中心,后来搬到了更靠近清华大学等高校的融科资讯中心,英特尔还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捐赠了5个多核实验室。“从学校直接招聘的应届毕业硕士生、博士生占到英特尔中国研发中心人员的70%~80%,这是我们最主要的人才渠道。”杜江凌说,“英特尔在中国一共5个研发机构,每个都在百人以上,其中两个在千人以上,这说明中国的科技人才供应相当充分。”把研发中心设在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招徕人才,而把制造放到了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许多跨国IT企业在中国的战略布局。 当然,这个人才库并不是十全十美。“中国的科技人才年轻有活力,但同时缺乏经验,对产品部门的工作也不如国外那么熟悉。”IBM中国研究院高级经理萧晖议这样评价他的年轻同事。惠普中国实验室高级项目经理格雷宁也认为:“精通中文和中国文化,同时拥有出色的专业技能,比如20年的研发管理经验的技术人员目前并不存在。”在建立了惠普位于班加罗尔的实验室之后,格雷宁于两年前来到了北京。他说:“虽然你不能给他们和美国一样的薪水,但是你能够使他们相信中国有更好的发展潜力。” 以有国外经验的研发人员为塔尖,以庞大的技术工程毕业生为基础,构成了中国研发的人才基础。的确,在亚洲,印度IT人才充足,但成本不断上升;菲律宾成本更低,但人才供应不稳定;新加坡基础设施完善,但成本太高。拥有成本和供应优势的中国,正在成为全球高科技研发体系中重要环节。随着跨国IT巨头纷纷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Research in China正紧随Made in China而来。 《InformationWeek》记者Aaron Ricadela对本文亦有贡献
4月29日消息,世界第二大内存制造商,韩国现代半导体日前发布了第一季度收益报告,数字表明尽管芯片价格严重下滑,公司盈利依然得以保证,而公司的营业利润甚至高于本土另一电子巨头三星电子。 据《朝鲜日报》报道,本周末现代半导体表示,第一季度销量比去年同期上涨了足足60%,达到260亿美元,与此同时营业利润则仅仅增长了三个百分点,造成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产品售价的跳水,其中DRAM和闪存芯片两大核心业务上的价格下滑对公司影响最大。尽管如此,现代半导体的市盈率依然达到了16倍,三星电子为12倍。现代半导体发言人将公司的优异表现,归咎于生产过程中的成本降低,并且表示下一个季度公司将提供更好的财报。 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开拓下一代芯片市场,现代已经在北Chungcheong省的Cheongju,建立了自己的第三座300毫米圆晶制造工厂,据悉该工厂投入完全运营的时间为明年第三季度,届时现代的半导体产量将再次得以大幅度提升。(n106)
新华网北京 4月28日电(记者 崔军强) 远赴海外上市,已成为北京中关村一批高科技企业实现国际化目标的跳板。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主任戴卫28日说,到目前为止,中关村已有38家企业在海外证券市场上市。 戴卫在出席中关村园区企业改制上市工作会议时说,38家企业中有19家到香港上市,融资近100亿元港币;2家企业到新加坡上市,融资9000万新加坡元;17家企业到纽约证交所、美国证交所和纳斯达克3大美国证券市场,融资额达到15亿美元。 这些选择海外证券市场上市的企业中,既包括联想这样的超大型企业,也不乏依靠自主创新技术赢得资本市场青睐的成长型公司。 戴卫表示,目前中关村园区海内外上市公司已达到87家,这对促进中关村技术、制度创新,实现规模化快速扩张起到了重要作用。
26日,由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与赛诺市场研究公司共同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彩电行业研究季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发布的中国彩电行业研究蓝皮书称,CRT电视份额已退守六成江山,液晶电视快速切入,2007年国内出货量有望逼近1000万台。 中国彩电行业研究蓝皮书称,CRT电视份额退守六成江山,液晶电视快速切入。一季度,CRT彩电产量份额为67.8%,受国内市场旺季需求增加拉动,比上季度提高了0.8个百分点,但国际市场出货量同比却呈下降趋势。与此对应的是液晶电视份额的迅速攀升,出货量份额已由2006年一季度的15.9%上升到本季度的28.1%,季度出货量已突破500万台,并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几乎不受淡旺季的影响。第二季度,随着彩电销售淡季的到来,彩电出货量会受到一些影响,但影响主要限于CRT彩电,液晶电视的产销量仍将持续增加。另一方面,数字电视地标强制实施日期迫近和奥运商机的临近,都将强力刺激国内高清晰大屏幕彩电的需求释放,这对大屏幕平板电视是难得的品牌营销和产品冲刺机遇,同时,经过3年多的市场培育和消费熏陶,消费者对平板电视的概念已基本形成,购买需求不断加大。 来自行业内企业的推动和国内外消费端的需求拉动,将促使中国彩电行业的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根据目前市场表现和大屏幕产品的降价空间预期,液晶电视在2007年的国内出货量有望逼近1000万台。 记者同时从成都的家电连锁了解到,目前,CRT电视处于急剧萎缩时期,在成都市场,其与平板电视的销售金额对比已呈3:7,并接近2:8,平板电视在中心城市已占主导地位。苏宁相关负责人称,卖场及彩电厂家在备货、出样、宣传上都倾向于平板电视,加之猛烈的价格攻势,相当一部分消费者买电视首选平板电视,不再考虑CRT。
中国信息产业部消息,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昨天就知识产权的相关问题接受《人民邮电》报、《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信息产业所面临的知识产权发展环境仍然很严峻,迫切需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改善执法环境。 娄勤俭说,中国信息产业领域知识产权问题十分突出。目前,中国信息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和严峻的形势从内部来讲主要是企业在知识产权积累、知识产权制度运用能力方面存在不足。与美国、日本、韩国、欧洲国家的差距相当大。从外部发展来讲,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来自国外的知识产权压力。 娄勤俭表示:在国内外两方面因素的作用下,中国信息产业所面临的知识产权发展环境仍然很严峻,因此信息产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也更加迫切,急需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完善和执法环境的改善来激励、支持国内的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产业化应用,规制对知识产权的不正当利用,以平衡知识产权权利人、标准制订者和知识产权、标准使用者及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为我国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战略转型提供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4月28日消息,德国芯片制造商英飞凌科技公司(Infineon Technologies AG)周五发布财报称,受营收下滑和重组开支影响,2007年第一季度(2006-2007财年第二季度)公司净亏损1100万欧元(约合1500万美元)。 据美联社报道,这一结果好于去年同期亏损近2600万美元的经营业绩,但没有达到市场的预期。道琼斯调查的分析师此前的预测英飞凌第一季度将净赚1700万欧元(2310万美元)。 英飞凌第一季度营收为19.6亿欧元(约合26.6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9.9亿欧元下滑了2%,低于分析师预测的20.1亿欧元。
品牌梦仍在,只是不敌现实。 4月25日,备受关注的明基品牌及代工分拆计划出炉。 迥异于去年8月将代工独立的计划,对品牌充满无限渴望的明基董事长李焜耀选择向现实低头,最终决定留下赚钱的代工业务,把亏钱的品牌部门切割出去。 公告显示,明基电通(2352.TW)将更名为佳达电通(Jia Da),以原明基的制造事业部(IMS)为主,今后专注于ODM(原始设备生产商)代工业务。BenQ品牌部(DMG)则并入子公司明基亚太,同时更名为明基电通,资本额约36亿新台币。 分拆后,两家公司仍由李焜耀担任董事长。至于手机部门(MCG),李焜耀表示将根据品牌及制造业务不同,分别剥离出来并入到明基电通或佳达电通。自此,从去年8月将公司事业部划分为IMS、MCG、DMG至今,明基正式跨出品牌、代工分家一步。 同时,明基(2352.TW)先利用资本公积173.51亿新台币打消去年部分亏损,再以实收资本额256.48亿新台币减资40%,预计减资102.59亿元。减资后,每股净值将回到11新台币之上,以避免打入全额交割股的命运,并恢复信用交易,重开融资通道。 此外,明基公告,董事会已通过了不超过7亿股的特别股及/或普通股私募案,以进一步强化公司整体财务结构并充实运营资金。 李焜耀表示,更名、分割、减资、私募四项计划最快于今年9月1日完成,实施后可帮助上市公司佳达电通在今年三季度实现整体盈利。 保留代工 纵观泛宏碁集团的品牌与代工重组之路,经历合并西门子失败,目前又身陷内线交易疑云的李焜耀,选择让BenQ品牌退居二线,似乎并不令人意外。 在施振荣执掌泛宏碁集团时,旗下主要的事业包括宏碁、明碁电通以及纬创,明碁不仅是宏碁的渠道,也是宏碁旗下的品牌。后来宏碁越做越大并涉足品牌经营,施振荣选择交棒给王振堂,明碁(后更名为明基)则由李焜耀接掌。 时至2001年12月,明基宣布自创BenQ品牌,正式弃用Acer;宏碁则是在后来剥离出纬创,Acer彻底变身品牌公司,纬创则负责代工。 这次不同的是,李焜耀把品牌变成了子公司,制造部门才是母公司,仿佛一夜重回六、七年前的代工老路。而BenQ品牌则被忍痛割爱,从一个风光合并西门子手机的国际品牌,退而隐身在制造厂佳达之后。 对此,李焜耀表示,明基第一季合并营收295亿新台币,其中代工部门营收不仅超越品牌部门,还出现获利;品牌部门则因清理手机库存,仍出现17.6亿新台币的税后亏损。他称,品牌事业的运营规模、资产及所需资本比代工部门小,将它剥离出去符合公司现况所需。此外,代工制造部分,液晶显示器握有戴尔、惠普的大宗订单,投影机也拥有新增代工客户,明基更名佳达后再度以制造代工挂帅,可以最大限度强健自身造血,同时又不影响BenQ品牌发展。 同时李焜耀也强调,“品牌事业是明基友达集团长期双核心竞争策略的重要一环,BenQ品牌包括液晶显示器、投影机等产品线,在全球市场都有突出表现。”此次剥离,数位时尚设计中心、部分前瞻技术中心人员,以及3G手机研发和行销业务人员,都将加入品牌事业部。 显然,执着于梦想的李焜耀,一直试图在品牌以及现实之中找出答案。但明基一分为二,变出佳达与BenQ,李焜耀的奋力一搏,却还是可依稀看到泛宏碁集团的发展轨迹。 减持品牌 “过去明基认为代工是大女儿,品牌是二女儿,本来大女儿长大成人就该出嫁了,但最后还是决定把二女儿嫁出去,把大女儿留下来。”将接任明基电通做品牌的副董事长王文璨表示,品牌独立将使明基更好运用外部代工资源,目前已有光碟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液晶显示器等向外发放订单。 “半年来,明基已尝试让外部厂商和内部IMS代工部门竞争,使公司更了解外部成本结构,有利于长期互动、竞争,且已开始显现成本效益。”王文璨进一步指出,未来BenQ品牌释放出的代工订单会越来越多,佳达则有机会登上更广的舞台,与富士康、华宝、群创等巨头共同竞争大单。 “尽管明基更名为佳达,但是明基友达集团名字不会改变,而且未来佳达也不会与友达合并,品牌、代工分家后,各自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李焜耀表示,佳达将分为四大部门,包括液晶显示器部门、光机电部门、手机部门、汽车电子部门,而未来佳达对于明基电通的持股,也将由100%降至20%以下,最终让双方各负盈亏。 “分割后保留代工部分,显然明基策略发生了转变,要将资源放到ODM业务,至少这部分营收增长会比较快,可叫公司内外及投资者尽早安心。”台湾省业内人士认为,这一变招是明基高层的一步活棋。摩根大通科技产业分析师张凯伟就认为,这对短期内提振明基股价会有明显帮助。 此外,张凯伟还指出,明基品牌部门正面临德国子公司的“讨债”,如果是把品牌业务切割出去,且不上市公开财务资讯,那么德国方面想要拖累明基,或是向明基要钱就更加困难了。 而对于市场传言,明基旗下数码相机厂将出售给佳能,以及更名佳达与佳能相关,李焜耀则不愿正面回应。他仅表示,商业合作上任何的可能性都不应排除,取名“佳达”只是因为明基友达集团中有代工业务的部分,皆为“达”字辈。
“浦华控股选择落户清华科技园,不仅看中清华科技园的硬件,更看中它的软件。”4月26日,浦华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浦华控股)总经理李星文这样解释他选择清华科技园的理由。李星文所说的“软件”包括融资支持、优惠政策支持、来自律师事务所的支持,来自审计会计师事务所的支持等,这些都是清华科技园免费提供。 而就在4月26日,清华科技园宣布了一项针对“钻石企业”的100亿元资金支持计划。 清华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罗建北告诉记者,清华科技园已经在昆山、西安、南昌、北京玉泉山、上海闸北建立了分园,“我们正在与深阳、大连、威海等地的高新技术园区接触,将这些支持政策推行到分园”。 在全国圈地,复制清华科技园的模式,发现中国的“钻石企业”,并扶持它们做大做强,清华科技园自己就成了软件园运营商。 海选10家钻石企业 据罗建北透露,清华科技园“钻石计划”的目标是:在2006-2011年这5年时间里,挑选出一些表现突出的企业作为重点培植的“钻石企业”。 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是成为“钻石企业”首要条件。此外钻石企业还要满足其他条件:产业的龙头企业,行业的领导者;有浓厚的产学研结合的特色和内涵,与大学的科技成果有深入的互动关系;具有高成长性、高投资回报的企业。 首批成为“钻石企业”的是芯技佳易、浦华控股、数码视讯、展迅通信、海兰信、中文在线、慧点科技、天瑞科技、中国万网和中交星网这10家企业。 据罗建北介绍:清华园区目前共400多家创新创业企业,向园区申报“钻石计划”的企业有45家,上述10家企业成为海选之后的赢家。 据罗建北介绍,芯技佳易主营存储器和相关周边芯片设计、研究、开发和销售,拥有世界领先的独特的dySRAM和gFlash专利技术,初步建立了中国第一存储器品牌。而数码视讯主要从事数字电视的网络设备、软件、增值服务系统和终端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是世界上依靠自有技术提供数字电视完整解决方案的三个厂商之一,另外两家是思科和摩托罗拉。 清华科技园希望通过“钻石计划”培育出3-5家具有世界一流技术和行业领先地位的“钻石”企业,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或在国内主板上市。李星文透露:浦华控股目前赢收已经超过5亿元,要国内主板上市的计划正在进行之中。 罗建北表示:为保证“钻石企业”的质量,“钻石企业”采取淘汰的机制,在三种情况下钻石企业可能被淘汰——公司管理层发生大动荡、公司业绩大幅下滑或主要业务方向发生变化。 接下来,清华科技园还将在园内挑选下一批入围的“钻石企业”,未来5年将选出20家“钻石企业”。 百亿资金支持计划 浦华控股正通过清华科技园申请货款支持。李星文告诉记者,作为环保企业、投入比较大,没有资金支持,就无法拓展客户。 罗建北介绍,清华科技园对园内企业的资金支持来自三方面:首先是创业投资基金。清华科技园将筹集设立2亿元的创业投资基金,对 “准钻石”企业加强资金支持。这部分基金由启迪控股代行管理权,启迪是清华控股旗下全资子公司,罗建北担任资深副总裁。 每次对一家企业进行投资,启迪控股都不会单独行动,而是联合其他风险投资商,许多时候,启迪甚至不是领投,仅是辅投。清华科技园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带动20亿风投资金进入清华科技园,这将是清华科技园的第二笔钱。 第三个资金来源是银行。4月26日,清华科技园宣布与多家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合作,为“钻石企业”支持额度与信用担保额度总计75亿元。 据罗建北介绍:交通银行计划在五年里实现20亿元的支持额度,民生银行计划在五年内实现20亿元的支持额度,北京银行计划在三年内实现15亿元的支持额度,浦发银行计划在两年内实现20亿元的支持额度。另外,中关村科技担保公司计划在两年内实现15亿元的信用担保额度。 罗建北强调:上述金融服务只针对“钻石企业”。 除了与上述银行之间的合作外,清华科技正在推进与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德意志银行的合作。 “在未来5年内,清华科技园对‘钻石企业’提供的金融支持总计将超过100亿元。”罗建北说。 菜单式服务 在昆山的清华科技分园内,企业都可以享受到名为“先进制造业平台”服务:企业可以免费使用平台上的打印设备,利用模具开发设备,利用测试设备。罗建北告诉记者:“创业型的企业无力构买大型的软硬件设备,‘先进制造业平台’就是帮这类企业解决这类问题。” 在北京清华科技园、上海闸北、西安、南晶等科技分园内,园内企业也可以免费使用这些服务。 清华科技园将主要服务分为三类,首先是清华大学的技术支持:将清华大学的技术授予园内企业,让园内企业实现产业化。此前,WCDMA算法技术,船舶压载水净化处理设备技术,都是由清华科技园内的企业推广而成功的。 其次是金融与法务支持,除上述融资支持外,北京银行清华园支行将为“准钻石”企业提供发行债券、票据业务的低贴现率、打包授信等一系列服务。 然后是法务服务。北京建纬律师事务所将提供对企业深入走访,提供现场咨询和解答,培训或研讨等免费法律服务以及其他收费服务。 此外,清华科技园为每一家入围企业提供价值10万元的服务项目,包括优先免费使用园区服务网、电子信息屏进行信息发布;免费参加园区举办的招聘大会等。
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于日前宣布将扩展其位于新加坡的研发(R&D)业务,以使英飞凌能够更好地满足高能效、连通性和安全性领域日益增长的产品需求。公司将为此投资大约2亿欧元并新增大约150个研发人员。 通过对新加坡研发中心进行扩建,英飞凌将加强其在下一代家庭网络技术、客户端设备(CPE)、互联网接入设备(IAD)、移动电话平台(超低成本)、面向移动电视的数字视频广播(DVB)、面向功率管理的数字电源控制、面向汽车和工业应用的微控制器、面向晶圆制造和封装的工艺技术,以及专用IC(ASIC)设计领域的开发能力。 “英飞凌的高能效、连通性和安全性的战略方向需要进行面向客户的研发。这些领域的最前沿产品需要在技术上进行创新和突破。未来数年,由于我们的客户及其应用需要更加多样化的产品,英飞凌将在全球范围内加强我们的研发能力。并将继续巩固我们作为技术推动者的地位,使公司的客户在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英飞凌科技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齐博特博士表示,“对新加坡研发中心的扩建标志着公司在该地区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新加坡研发中心成立于1991年,主要面向在该地区的通信、汽车、工业和安防系统提供IC和系统开发解决方案。今天,英飞凌在新加坡已经拥有2,700名员工,其中有400多名是研发工程师。扩建之后,研发中心将拥有近550员研发工程师。研发人员将在3年时间内逐渐增加,以满足不同开发阶段的需要。
据香港媒体报道,中芯国际香港代表处陈慧蕊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中芯国际今年的资金需求约7.2亿元,目前有现金3.42亿元,负债比率为30.9%,尚有多于一半的贷款额可以动用。对于是否有意在A股上市,陈慧蕊表示,公司目前尚没有资金压力,但是会考虑用不同的方案让股东的价值得以提升。 陈慧蕊表示,目前,中国市场对芯片的需求非常大,但是供应量比较小,因此处于供小于求的状态,存在一定的潜力。今年第一季度,中芯国际在大陆的市场占有率升至12.8%,比去年第四季度的8.8%有所上升。
CNET科技资讯网4月28日报道 伟创力今天宣布第四季度以及截至2007年3月31日的财年报告。 截至2007年3月31日第四财务季度净销售额为47亿美元,与去年同季度相比,增加了11亿美元,即增长了32%。不算无形摊销、股票类报酬支出、重组和其他费用,截止2007年3月31日,第四财务季度的经营收入同比增长36%,不算无形摊销、股票类报酬支出、重组和其他费用的净收入增长24%,达到1.22亿美元,即摊薄每股0.20美元,相比而言,去年同一财务季度的净所得只有9800万美元,或摊薄每股所得0.16美分。 截至2007年3月31日,销售额达到创纪录新高189亿美元,较2006财年增长36亿美元,即23%。不算无形摊销、股票类报酬支出、重组和其他费用, 2007财年的经营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21%,而不算无形摊销、股票类报酬支出、重组和其他费用,2007财年增长15%,达到创纪录新高4.78亿美元,或摊薄每股0.80美元,而 2006财年为4.17亿美元、摊薄每股0.69美元。 截至3月31日第四财季,根据公认会计准则增长181%达到1.21亿美元,或摊薄每股0.20美元,同比去年为4300万美元,或摊薄每股0.07美元。根据公认会计准则2007财年净收入增长261%,达到创纪录的5.09亿美元,即摊薄每股0.85美元,而2006年则为1.41亿美元,摊薄每股0.24亿美元。 伟创力首席执行官迈克•马克纳玛拉表示:“我们对财年第四季的创纪录成绩非常满意,这反映出我们对加快增长、垂直整合、拓展业务以加大市场份额以及利润的高度关注。我要感谢公司的员工,没有他们的努力,公司不会取得今天的业绩、也无法在业内如此出色。我们相信,今年超出预计的增长证明了我们战略和成绩来自于我们的能力,我们完全能够给客户带来更多的价值。我们会继续高度关注市场份额以及相应的资本回报,同时加强市场中的竞争力。” 马克纳玛拉还补充说:“我们已经完成增长目标,2007财年收入增长23%,达到历史新高189亿美元,不算无形摊销、股票类报酬支出、重组和其他费用,每年经营收入增长21%,同时完成了我们每年3%的不算无形摊销、股票类报酬支出、重组和其他费用的经营利润。我们完成了2007财年不算无形摊销、股票类报酬支出、重组和其他费用的每股收益为0.80美元的既定目标,对此我们非常满意。尽管投资生命周期较长,但公司的投资资本回报增长了60个基点,达到2007财年的10.4%。” 展望 截至2007年1月29日的第一财务季度,年收入预期可增长18-23%,达到约48-50亿美元,每年摊薄每股收益有望增长11-22%,达到约20-22美分。 2008财年年度收入预计增长10-15%,达到207-217亿美元,年度不算无形摊销、股票类报酬支出、重组和其他费用的每股收益有望增长15-20%,达到92-96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