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产品要获得大众的认可,通常要在技术和性能、价格之间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硬盘从SLC、MLC、TLC、QLC……不同闪存规格一路走下来,性能强劲并不是第一
6月26日消息,据外媒报道,美光科技表示,对华为已经恢复了部分芯片的出货,并预计今年晚些时候,公司的芯片需求会回升。周二晚些时候,美光科技的股价一度上涨10%。美光科技CEO Sanjay Mehro
据外媒报道,受益于美光科技第三财季业绩超市场预期,以及该公司首席执行官桑杰·梅赫罗特拉(Sanjay Mehrotra)在财报电话会议中称已恢复向华为供货这一利好消息的推动,美光科技股价在周三的盘后交
据外媒报道,受益于美光科技第三财季业绩超市场预期,以及该公司首席执行官桑杰·梅赫罗特拉(Sanjay Mehrotra)在财报电话会议中称已恢复向华为供货这一利好消息的推动,美光科技股价在周三的盘后交
由于被加入美国商务部的“实体清单”,华为在法律上已经被美国公司断供了,无法再获得重要的芯片、操作系统等产品及技术。不过华为每年营收超过1000亿美元,芯片采购额超过210亿美元,其中美国公司就占了11
SLC、MLC、TLC、QLC……不同闪存规格一路走下来,虽然容量越来越大,但是性能、寿命、可靠性却是越来越弱,只能通过其他方式弥补。就像之前很多人抗拒TLC一样,现在依然
前不久全球第一大半导体设计公司博通发表了2019财年Q2财报,净利润下滑了81%,同时还将2019财年的营收预期下调至225亿美元,减少的20亿美元就与华为被封杀有关,华为也是博通的大客户之一,被禁之
美方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从而阻断贸易往来被普遍认为是损人不利己的行为,IHS Markit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此举对两大存储大厂美光和西部数据危害尤甚。美光是业内第三大DRAM芯片厂商和第五大NA
近期,7月初,日本经济产业省宣布,自7月4日起,包括“氟聚酰亚胺”、“光刻胶”和“高纯度氟化氢”3种材料将限制向韩国出口。使得价格“跌跌不休”的NAND Flash(闪存芯片)市场,突然遇到了产业变动。
IC Insights近期更新了报告,并修订了截至2023年的全球经济和IC行业预测,其中包括了对今年和预测时间内的资本支出和DRAM市场趋势的回顾。
从去年初到现在,全球NAND闪存市场已经连跌了6个季度,导致的后果就是六大NAND闪存供应商营收及盈利不断下滑,多家厂商还削减了产能,其中美光削减的NAND产能从之前的5%增加到了10%。
几年前的美光,可谓是腹背受敌,不仅在加工技术方面饱受争议,市场销量竞争也不及其他企业。今天,该公司虽在很多方面不敌三星,但相较SK海力士而言已经能够迎头赶上。一路奋起直追的美光,在今年4月,为了应对DRAM和新工艺技术需求的增长,开始在台湾台中附近的园区正式动工,打造新的无尘室来进行内部研发。
美光是最早开始批量生产和出货3D QLC NAND的公司之一,因此目前它是这类闪存的主要供应商,同时也大量出货基于此类闪存的存储产品。据该公司管理层表示,用于SSD的3D QLC比特出货量几乎翻了一番。
近日,据彭博社数据显示,美光大约13%的年收入是来自对华为的销售,华为是美光的最大客户之一。在美国商务部将华为加入出口禁令后,美光也停止了对华为的所有发货。
6月26日,美光科技发布了公司2019财年第三财季报告。报告显示,美光科技第三财季营收为47.88亿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的营收为77.97亿美元;净利润为8.40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38.23亿美元相比下降78%。
6月26日消息,据外媒报道,美光科技表示,对华为已经恢复了部分芯片的出货,并预计今年晚些时候,公司的芯片需求会回升。周二晚些时候,美光科技的股价一度上涨10%。 美光科技CEO Sanjay Mehrotra说,过去两周,美光
6月19日,据日煤报导,由于美国对华为的禁令,美光延迟了在日本广岛的新厂投资计划。
爱达荷州博伊西(2019 年 6 月 6 日)——创新内存和存储解决方案的行业领导者——美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今日发布针对汽车应用的新型UFS 2.1 托管型NAND 产品。该产品组合满足了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和仪表板对快速系统启动和更高带宽的需求,从而增强了驾驶体验。Micron® UFS2.1 兼容的托管型 NAND 存储解决方案采用高性价比的 64 层 3D TLC NAND 架构,可提供超快速启动和汽车级可靠性。
芯片一直是各界关注的重点,随着5G来临愈发显得重要起来,中国半导体的发展也广受关注,笔者以存储为例来探讨如果中国半导体市场没有外来者,将会是什么样的局面?
自从内存市场从去年Q4季度开始降价以来,这半年里内存厂商的日子都不好过,三星、美光及SK Hynix三大DRAM芯片厂商营收及盈利大幅下滑,终端的内存模组厂利润也创造了多年来新低。雪上加霜的是,贸易纷争还会进一步影响内存厂商,部分台湾内存公司准备将产地转移到本土生产,但是时间有限,重组产能的过程并不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