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国CES展于日前落幕,2014年全球关注的焦点围绕在穿戴式电子产品与4K数字电视等产品,笔电及PC产品不再是镁光灯注目的焦点。全球市场研究机构TrendForce指出,2011年PC出货接近零成长,之后即呈连续衰退的走势,
即使是在Linux操作系统下,保护一台连接到网络上计算机的安全也是一项永无止境的挑战。本文提供的简单方法可以帮助你提高Linux机器的安全性。
位于奥地利林兹的电子艺术中心,是一座数字艺术的城堡。这一次它变成巨型的魔术方块,设计师让路人只要操作魔术方块就能随意转动建筑物上的色块,让现场的人惊呼连连。 奥地利的ArsElectronica电子艺术中心是个致力研
1月7日-10日的美国拉斯维加斯CES电子国际展览会刚刚结束,即将在2014年4月份开始的2014年第115届广交会中祥创新火热筹备中。年年梅开二度的中国“广交会”,50多年来都是中国对外贸易的第一“风向标”。 中
我国这几年在仪器仪表行业有所发展,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不得不意识到我国的高端仪器90%以上都是依赖进口,在高端技术水平上远落后于国外,也因此丢失这大部分高端仪器市场。要抓住机遇,抓住市场,就要技术创新,提高高
北京时间1月16日消息,西班牙电信公司云计算服务国际产品经理亚历克斯·萨尔克弗(Alex Salkever)在ReadWrite网站撰文指出,谷歌以32亿美元天价收购智能家居设备制造商Nest,震撼了整个科技界。Nest创始人托尼
近期台系PC品牌厂触控面板订单偏澹,触控面板业者表示,第1季是产业传统澹季,台系PC品牌客户需求力道较前一季减弱,包括华硕、宏碁拉货动能不足,触控供应链业者纷预期要到3月以后客户拉货动能才会渐入佳境。触控面
智能型手机及平板计算机本季进入传统旺季拉货潮,带动中小尺寸面板出货畅旺,包括友达(2409)、华映、彩晶等面板厂,8月中小尺寸面板出货量都创下月增逾10%的佳绩,9月仍呈升温走势,台湾四家面板厂本季可望全数获利
和硕(4938)接下苹果新版本手机,下半年营运爆发强劲,不过董事长童子贤难得对市场称其为“低价”iPhone颇有微词,表示Price(价格)还是颇高,并认为电子产业下半年都会适度增温,个人计算机也会有一定的返校潮可期
触控面板龙头F-TPK宸鸿,第2季营业利益率腰斩至6.7%,创下挂牌以来新低,单季每股盈余9.02元。财务长刘诗亮预期,第3季营收还将再衰退15%~20%,营益率维持在6%。本季展望保守,营收、获利恐将双双创下两年来新低水平
美国IBM公司9日宣布,将斥资10亿美元,用于推动具有人工智能的高性能计算机“沃森(Watson)”的相关业务。为此,IBM将成立一个拥有2000名员工的新的特别部门。IBM希望以此普及被称为“学习型计算机”的沃森。 IBM使
触控面板厂低价竞争,甚至出现每片低于30美元产品。分析师认为,二线厂低价抢市,一线厂被迫跟进降价,产业恐陷入恶性竞争危机。研调机构WitsView协理邱宇彬表示,触控面板大厂技术成熟、质量佳,但售价也高;面临二
经济部主力推动AMOLED量产,工业局表示,目前友达与群创均有开发量产计划,一旦业者进入出货阶段,我国今年将会成为继韩国之后,全球第二大中小尺寸AMOLED的国家。 由于智能型手持装置热销以及Win8操作系统导入,
友达继2012年在台湾以「利用计算机设备泄漏工商秘密罪」大动作控告前主管连水池、王宜凡之后。2013年底又在香港高等法院提出妨害商业秘密诉讼,被告包括TCL集团等10个个体。外传友达接下来还会对离职、跳槽到对岸的员
近日友达对外公布了2013年5月份合并营业额,数据统计5月份合并营业额为新台币383亿元,营业额较4月份提升3.5%,再创近期营收新高纪录,并较去年同期增长22%。友达光电表示,5月份整体大尺寸面板(10寸或10寸以上)出货
工信部赛迪智库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研究所所长安晖周五表示,2014年通信设备行业有望维持20%-25%的高速增长,智能电视有望在近年实现爆发式增长。2014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年会周五举行,安晖在会上表示,今年通信设备行业
尽管触控笔记型计算机渗透率在2013年完全没有达到市场预期,微软Windows8效应也是几乎没有发酵。然而,近来情况似乎出现一些改变。根据厂商消息,部分品牌客户最近开始针对2014年新产品进行筹备规划,因此相关触控面
21ic讯 符合VITA-75等级,适用于陆地及航空等关键应用的COTS解决方案凌华科技今日发布的军用宽温级 HPERC-IBR系统计算机。HPERC™ (高性能加固型计算机) 系列具有轻薄、高可靠度及高性能等特点,可以应对当今陆
从国家2009年提出物联网发展战略以来,物联网在工业监控、城市管理、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多个领域逐渐发展起来,称为继通信网之后的另一个万亿级市场。物联网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得相关产业人才备受关注。据了解,目
随着世界能源总量的不断减少,各国能源忧患意识日渐提高。为应对能源危机,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人们的节能意识并促使其使用更高效节能的产品,能效标签和最低能效标准由此应运而生,并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大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