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启迪德润助力杜邦太阳能深圳生产厂获LEED认证

    日前,杜邦太阳能有限公司下属的深圳生产厂已获得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颁发的能源与环境设计(LEED)金级认证。根据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的记录,这一杜邦太阳能生产基地是全球首家获得能源与环境设计认证的薄膜光伏电池组件生产工厂,也是全球首家获得能源与环境设计——现有建筑(LEED-EB)认证的光伏电池组件工厂。杜邦太阳能公司拥有非晶硅薄膜光伏组件的开发和制造技术。2010年11月,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与杜邦太阳能有限公司合作的屋顶型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在深圳光明新区正式开始发电。这一项目装机容量约1.3兆瓦。该项目的弱电机房能源系统的创新设计和整个工厂的绿色建筑LEED认证由北京启迪德润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启迪德润针对该项目IT机房的创新设计也是杜邦公司薄膜光伏电池产品适宜性应用的核心所在.从而为硅基光伏技术的正确应用树立了一个典范.关于启迪德润北京启迪德润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清华科技园启迪控股下属专业从事绿色建筑评估和节能生态设计的高新技术企业,为各个领域的建筑用户提供能源效率审计、节能咨询、节能项目设计、原材料和设备采购、施工、监测、培训、运行管理,以及基于效益保证合同的节能改造等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综合应用各种建筑环境模拟软件、建筑流体模拟软件、建筑能耗模拟软件为业主、开发商、建筑师、工程师选择合适的建筑技术策略组合,提供最优的节能环保解决方案。启迪德润提供一系列基于建筑性能模拟的绿色建筑设计、咨询及评估,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绿色建筑项目全过程管理等服务,综合应用各种建筑环境模拟软件、建筑流体模拟软件、建筑能耗模拟软件为业主、开发商、建筑师、工程师选择合适的技术策略组合,提供最优的节能环保解决方案。作为在绿色建筑、建筑节能领域领先的节能评估、节能设计咨询公司,启迪德润不仅拥有行业内最全面的技术数据库、产品数据库、案例数据库,而且拥有行业内顶尖的人才和专家顾问团队,一批勇于创新的资深科研技术人才,始终把握最尖端的节能技术和产品,并通过不懈地探索与实践,在节能领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技术和服务的经验,为建筑节能服务的系统化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目前启迪德润作为全国业内领先的LEED认证咨询服务提供商,已占据国内该市场领域20%~25%的份额,并将不断增强自身技术和服务能力,一如既往的为我们的客户提供专业、优质的咨询服务。

    半导体 太阳能 模拟软件 数据库 薄膜

  • 美国信用评级遭降加重亚洲科技企业汇率负担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信用评级被由AAA级下调至AA+级后加重了亚洲科技企业的汇率负担,受此影响最为严重的就是日本大型科技出口企业。在标准普尔将美国长期债务评级下调至AA+后,由于投资者抛售美元,导致日元兑美元汇率最高升至1美元兑换78.47日元,几乎回升到日本政府上周决定干预汇市前的水平。全球第三大电脑存储芯片制造商尔必达(ElpidaMemoryInc.)CFO白井康夫(YasuoShirai)表示:“我们处于困境之中。美国债务评级被下调导致美元的信用降低。”该公司的盈利预期是基于1美元兑换80日元的汇率计算的,汇率每上涨1日元,都会导致该公司的年利润损失约30亿日元。日本财务省副大臣五十岚文彦(FumihikoIgarashi)昨天在接受日本NHK电视台采访时表示,该国政府已经做好准备,如果发现有对日元升值的投机炒作行为,就将抛售日元。日元强势导致出口企业的海外利润被转换成本国货币时严重缩水,从而降低了它们的竞争力。但日元强势却使得依赖海外采购原材料采购的企业获益。索尼和松下发言人均拒绝对此发表置评。标准普尔下调美国债务评级的行为同样导致韩元对美元汇率当天升值1.5%至1美元兑换1083.23韩元,创下自去年11月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这也将对韩国企业的利润产生影响。根据彭博社编撰的统计数字显示,北美市场在三星电子和LG电子总收入中的占比分别达到28%和22%。LG驻首尔的女新闻发言人萨莉-李(SallyLee)表示,该公司正在观察市场变化。三星发言人NamKi-Yung表示,该公司也在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在截至3月31日的财年里,印度第二大软件出口企业Infosys有66%的收入来自北美。该公司CEO戈帕拉克里希南(S.Gopalakrishnan)表示,该公司正在通过除欧洲和美国等传统市场以外的地区获取订单,从而应对汇率波动。戈帕拉克里希南表示:“根据以往经验,在面对经济低迷时,我们能够很快做出反应。我们对在经济危机时采取何种应对措施已经驾轻就熟,我坚信印度软件出口产业有能力积极应对再一次的全球经济危机。”印度第三大软件出口企业WiproLtd.约有41%的收入来自美国。但该公司CEO克里恩(T.K.Kurien)认为,受本次降级风波影响最大的还是消费者情绪,这也将对该公司的客户开支产生不利影响。

    半导体 软件 尔必达 CE MEMORY

  • 阿特斯太阳能获得EOSOL EN 8MW光伏组件订单

    阿特斯太阳能周四发布公告称,将为EOSOLEnergiesNouvelles的一个地面太阳能电站提供8MW的光伏组件。该电站位于法国西南部Saint-Leger,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由39500块光伏组件构成,总装机容量为10.7MW。EOSOLEN此前曾在三个位于法国的光伏发电项目中用到阿特斯太阳能的光伏组件,这三个项目的装机容量分别是230KW、5.1MW和8MW。

    半导体 装机容量 光伏组件 OS 太阳能

  • GE计划碲化镉薄膜光伏技术进入泰国

    美国GE能源公司计划在未来两年内把他们的碲化镉薄膜光伏技术放入泰国太阳能市场。公司表示,该技术是此类技术中最高效的,将很快产出每瓦成本低于1美元的电能。美国GE能源公司计划在未来两年内把他们的碲化镉薄膜光伏技术放入泰国太阳能市场。公司表示,该技术是此类技术中最高效的,将很快产出每瓦成本低于1美元的电能。自从2008年收购CdTe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PrimeStar太阳能公司,GE公司已经渗透到世界各地的太阳能市场。在东南亚,泰国是公司的主要焦点,因为它是可再生能源方面发展最先进的国家。公司近来在美国投资6亿美元用于建设一个400MW的发电厂。GE印度支那地区主管KovitKantapasara近期表示,在美国的发电厂2013年一旦建成,GE能源公司将做好进入泰国市场的准备。到那个时候,太阳能市场应该也会比现在更广阔。GE能源公司早已和泰国被批准与能源部签署购买协议的客户展开商讨。Kovit还说,经由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核查,GE公司的CdTe太阳能电池板是同类中效能最高的,其阳光转换率近13%。公司正研发更新的技术来提高转换率。相信在未来几年里,效能可达到16%。“效能的一个百分比的提高,将使太阳能电站投资商降低成本10个百分比,”Kovit说,“在过去的3年里,CdTe太阳能电池板成本降低了60个百分比,GE能源公司计划在未来的2年里在原有基础上再降低30个百分比,把太阳能电池板成本降到每瓦低于1美元。所以碲化镉技术和其他电池板技术相比是最具竞争力的。”

    半导体 太阳能电池板 光伏技术 GE 薄膜

  • 俄企Nitol拟10亿美元投资多晶硅项目

    国际文传电讯社哈萨克斯坦巴甫洛达尔近日消息,俄罗斯多晶硅制造商“尼托尔(Nitol)”集团公司拟投入10亿美元,联合哈“中亚热力集团公司(ЦАТЭК)”在哈北部的巴甫洛达尔州建造一座多晶硅厂,年产量将达1.2万吨,计划于今年底动工,于2015年底建成。NItol公司认为,巴甫洛达尔州具有诸多建厂有利条件:一是多晶硅原料丰富,二是电力充足,三是一个新的经济特区——“巴甫洛达尔化工园区”将于今年年底建成。届时,“尼托尔”集团公司将入驻该园区。

    半导体 电力 多晶硅 NI

  • Manz加入德国光伏研发项目

    Manz公司正努力建立两个发展伙伴关系,以推进德国生产技术进步:一个是与CIGS薄膜太阳能模块制造商WürthSolar公司和斯图加特(Stuttgart德国西南部的巴登-符腾堡州首府)太阳能和氢研究(ZSW)中心的发展伙伴关系;另一个是与晶体硅太阳能模块制造商肖特太阳能公司(SchottSolarAG)和德国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ISE)的发展伙伴关系。WürthSolar、Manz和ZSW的目标是快速推进CIGS薄膜技术的进步。ZSW的实验室已制成效能为20.3%的CIGS模块。该技术研发项目将达到满足大规模生产和降低成本要求的效能水平。其总预算为1250万欧元;而Manz公司未来四年将从德国联邦环境部得到380万欧文的补助。Manz公司与肖特太阳能公司和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的发展合作项目,由德国的联邦研究部提供资金支持。该合作小组将把重点放在核心技术研发上,有了该技术公司就能在资金能够承受得起的前提下,大批量生产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他们的目标是研发出增加太阳能电池效能和降低成本的新方法。该项目总预算为770万欧元,其中185万欧元来自政府补贴。德国政府的资助是依据2010年8月推出的光伏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而提供的。

    半导体 光伏 太阳能电池 AN SOLAR

  • Jefferies调高第一太阳能评级 目标价$132

    Jefferies发布研究报告,将第一太阳能评级由“持有”调高至“买入”,目标价由115美元调高至132美元。报告中认为第一太阳能是光伏行业中最具防守性质的股票,公司拥有良好的资产负债表和充足的流动性;另外第一太阳能已经考虑到Q4多晶硅的可能下跌而适当调整了投资者预期,同时公司受益于美国能源部的贷款,拥有全行业最低的CPW(cost-per-watt)。

    半导体 光伏 多晶硅 ST 太阳能

  • 韩企傲立于全球半导体及LCD市场

    据韩国《亚洲经济》报道,不管是面临金融危机还是市场萎靡,韩国企业都能领先全球半导体和LCD市场,因此,「硬件强国」之称确不为过。 集邦市场交易机构(DRAMeXchange)11日消息称,三星电子第二季度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的销售额为33.73亿美元,以41.4%的市场份额稳据业界龙头宝座。此销售业绩比市场较好的第一季度反而要多出6700万美元,增加了1.6个百分点。 占据业界第二的是海力士,以18.6亿美元的销售额创下22.8%的市场份额。其次是日本尔必达(11.74亿美元,14.4%)、美国镁光(8.83亿美元,10.8%)、台湾南亚(3.86亿美元,4.7%)。 按国家和地区来看,韩国企业的DRAM市场占有率为65.7%,遥遥领先业界之首,其次为日本(14.7%)、美国(11.1%)、台湾(8.4%)。 LCD市场上韩国也凸显强势。按第二季度标准,大型LCD显示板市场上,三星电子以53.07亿美元的销售业绩拿下全球27.6%的市场份额,当之无愧地成为LCD头号强国,其次是LG,同样拿下26.4%的市场份额,吸金50.7亿美元。这两大巨头的漂亮业绩还分别比上个季度爬升了0.9和1.7个百分点。 排在韩国企业后的分别是台湾的奇美电子(30.67亿美元,15.9%)、友达光电(30.47亿美元,15.8%),日本夏普(11.34亿美元,5.9%)。 按国家和地区排名,韩国企业的LCD市场占有率为54%,占据一半以上的全球销量,接着是台湾(33.7%)、日本(8.4%)、中国(3.6%)及其他(0.4%)。 业界负责人表示,韩国在半导体市场上的微细加工技术要比竞争公司优秀,产品路线多样化,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当前LCD显示板正面向大顾客对口量产,并借助LED等高端产品比重的不断扩大,在全球市场上稳稳地站住了脚跟。  

    半导体 半导体 DRAM LCD 三星电子

  • PCB软板业重整后良性发展

    产业循环在近几年似乎变化越加快速,过往多半需要5~10年时间才会经由萌芽、成长、成熟到衰退的节奏,似乎在市场资金过剩与科技创新日益困难下,速度快得让人讶异。 从DRAM、面板起飞到发展超15年,再观察LED及太阳能蓬勃兴起不过短短10年及5年间,这2大被视为节能的新兴产业,近来已在资本市场成烫手山竽,投资人无不避而远之。并非是产业发展走离趋势,而是过多投资在产业链的某一环节造成供需失衡进而产生价格失衡。软板就曾经走过这样的历程,现阶段的东方不败在5年前,也是人人喊打。 重整后良性循环 软板产业供需自2005年开始失衡,由于看好其特性与趋势,使得大厂纷纷投入产能造成供给过剩,2005年软板在价格竞争下价格大幅下滑超过20%,2006年、2007年持续调整,价格仍约有10%下滑,也因此许多软板厂连年亏损。 2008年后陆续有软板厂开始退出市场且亦出现厂商间购并与整合,使产业秩序逐渐得以重建,包括韩国厂商Young Poong并购Interflex、台湾瀚宇博德关闭软板厂、统盟旗下统佳退出市场、上游软性基板新阳科声请重整与香港软板大厂佳通宣布重整,终将产业开始推向良性循环。 软板为PCB产业一环,因其具有高度挠曲性可依产品设计改变形状,且可立体配线,使产品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进而改善成本效益。根据PCB市调机构Prismark统计,2000年软板产值仅占整体PCB产业5%,至2006年时则占PCB总产值比重已提升至15%,成长空间大。 台厂具成本优势 尤其近年消费性电子产品逐步走向轻薄短小而软板新应用也在近年价格合理化后逐渐成形。2008年软板约有30%以上比重应用在手机,其它应用在面板与驱动IC连结、NB屏幕与主板连接、光驱等。2009年智能型手机兴起,所用单一手机软板从1~5片增加到5~10片,加上2010年平板计算机崛起,单机软板使用约在10~15片,更增大了应用需求,预估2011~12软板都将维持在20%成长率,相对于其它电子产业更为稳定。 台湾软板厂商在经历2005~2008年产业调整后,除大厂退出外,过去以低价竞争的中国小型软板厂也在环境恶劣下纷纷倒闭。整体而言软板产业,仍以日本为最大产值国及技术居领先地位,但台湾厂商成本仍具成本优势,主要厂商有:生产软板材料PI的达迈、基板的台虹,软板厂商台郡、嘉联益、旭软都积极在今年投入产能扩充,值得持续追踪。  

    半导体 PCB 基板 BSP

  • 分销商占中国半导体市场的份额下降

    据IHSiSuppli公司的中国研究服务,尽管2010年中国半导体市场强劲增长,但分销商占总体销售额的比例却因直销增加而下降。客户越来越多地选择直接与芯片供应商接洽,以确保可靠的供应。 2010年中国通过分销商实现的半导体销售额增至344亿美元,比2009年的262亿美元增长31.3%。但是,当年供应商直销部分增长更为突出,增幅达54%。这导致分销商2010年占总体半导体销售额的份额从2009年的52%降至48%。 在2010年出现元件短缺之后,半导体卖家向关键客户保证供应,此后直销增长速度就快于分销。 预计将来会保持这种趋势。2010-2015年分销商的半导体销售额的复合年度增长率将达6.1%,而同期直销的增长率将为9.6%。因此,2015年分销商占总体半导体销售额的比例将从2011年的47.5%降到44%。 IHS iSuppli公司对中国半导体销售额的预测,按渠道细分 尽管增长迅速,但去年主要分销商遇到严峻挑战,包括元件短缺、交货期延长、产品成本上涨和市场趋于复杂。由于手机和电脑等某些市场需求低迷,大型分销商的销售额在2011年4月和5月出现下滑。由于市场增长放缓,未来五年分销商在扩大销售额方面将继续面临困难。 最大的三家分销商:大联大、安富利和艾睿电子,由于实行并购策略,同时积极开发新的市场,未来一段时间将保持领先地位。因为比小型同业拥有更加宽广的产品线和更优质的客户资源,这三家厂商拥有强大的预测能力和健康的库存水平。 焦点转向通信领域 最近10年,消费电子高速增长而且分散,是分销商最大的半导体应用领域。但是,从2011年开始,通信将成为最大的分销应用市场,它包括电信设备、手机、媒体平板和其它移动互联网设备(MID)。新产品的增长速度较高,将帮助推动通信市场发展。 IHSiSuppli公司估计,2010年138亿美元的通信相关半导体销售额是通过分销渠道实现的,占55%,而其余45%是通过直销实现的。分销商和主要电路板供应商在通信半导体供应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他们帮助内部设计能力较弱的制造商生产合格产品。 半导体供应商将继续在电信设备等某些集中化的通信产业领域采取直销策略。因此,IHSiSuppli公司预测,2015年直销占通信半导体销售额的比例将上升到48%。 工业与汽车电子市场具有多样化与分散化特点。较高的产业增长速度和较低的制造集中程度,为分销商提供了大量机会。 由于工业与汽车电子市场的设计周期较长和客户需求多样化,除了分销网络,核心芯片供应商正在积极改善其设计服务网络。有效的服务网络可以加快制造商的产品上市时间,降低进入门槛。服务网络也可以为半导体供应商创造更多的商机。  

    半导体 半导体市场 中国半导体 ISUPPLI

  • 今年无线半导体开支554亿美元超过PC

    8月12日消息,IHS iSuppli今天发布报告称,科技产业由PC向移动通信、无线领域大转移有了新的迹象,2011年,在原始设备制造商(OEM)半导体采购中,来自移动通信、无线领域的采购额将超过PC。 由于智能手机和平板销量激增,2011年,OEM共购买价值554亿美元的半导体用于无线设备,比2010年的501亿美元增长10.7%。作为对比,OEM花了531亿美元采购电脑半导体,只比2010年525亿美元微增1.2%。 2011年,无线设备成为最大的半导体采购市场,到明年,无线设备的采购额优势还会扩大,因为高科技企业越来越重视移动连网设备。 iSuppli分析师Wenlie Ye在报告中说:“以苹果iPhone和iPad为先锋,智能手机和平板设备需求激增。它推动无线设备半导体销售上升,包括基带芯片、应用处理器和移动存储。随着整个PC销售增长的减速,半导体产业的天平将向无线领域倾斜。” 无线半导体开支主要指OEM为移动设备采购的半导体开支,涵盖手机、智能手机与多媒体平板,它还包括无线基础设施,如路由器、基站。 电脑半导体包括电脑芯片,如笔记本、台式机和服务器芯片,还包括电脑外设,如硬盘驱动和打印机等。 在过去几年,无线半导体和电脑半导体争夺市场。例如,2008年和2009年无线半导体占上风,2010年却是电脑半导体占上风。 2011年,苹果首次成为全球最大的OEM半导体采购商,超过了惠普。虽然苹果和惠普在电脑领域争斗多年,但二者的业务却有本质的不同。苹果更像一家无线设备商,2010年它的芯片预算近61%用于采购无线产品,供iPhone和iPad用。作为对比,惠普2010年82%的芯片开支与电脑有关,如台式机、笔记本和服务器。  

    半导体 无线 半导体 PC OEM

  • 新CEO邱慈云的见面礼:中芯国际二季度重现亏损

    大陆最大芯片代工商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00981.HK,NYSE:SMI,中芯国际)第二季度重现亏损。 根据昨日公布的截至6月30日的第二财季报告,中芯国际当季营收3.524亿美元,与第一财季的3.706亿美元相比下降4.9%,较去年同期下降5.9%。 当季,中芯国际亏损380万美元,其今年第一季度的净利润为1020万美元。 中芯国际昨日港股出现3.8%的跌幅,收于0.38港元,香港恒生指数昨日下跌0.95%。 中芯国际自2004年上市,仅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度取得了盈利。2011年第一季度,中芯国际一度保持了盈利态势。 在此次重现亏损的二季度财报出炉前,中芯国际刚刚进行了一场人事动荡。 原董事会主席江上舟6月底逝世后,该公司任命原电子工业部副部长张文义为新主席。上周,中芯国际任命前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首席执行长邱慈云为新首席执行长,接替7月份辞职的王宁国。 面对亏损,刚刚出任中芯国际首席执行长(CEO)的邱慈云表示,管理层担忧整体经济情况可能不如数月前的预期,“公司并没有明显改变战略,但会更关注盈利能力,关于执行方面,我还需要一段时间来形成商业计划。” 中芯国际首席财务长曾宗琳表示:“第二财季收入下降的部分原因是我们的客户过渡至65纳米及45纳米技术,更大的原因是意料外的客户计划改变,包括一些客户跳过65纳米技术直接发展45纳米技术,以及一个客户放弃其低端的基带业务。不过,我们将继续推出新的65纳米流片。” 中芯国际之前的人事动荡已经影响到客户的信心,加上客户突然改变产品需求,市场需求疲软,种种不利因素恐影响中芯国际下半年业绩。曾宗琳表示,预计第三季度的业务会较为疲弱。 据新华海外财经报道,中芯国际预计第三季度收入将较第二季度下降14%-17%。该公司还预计第三季度毛利率将在0%-3%。中芯国际第二财季毛利率为14.3%,较第一财季的18.6%有所下降。 邱慈云说,目前产能开工率处于低位,如果要实现盈亏平衡,需要开工率达到85%-90%。 邱慈云还表示,中芯国际已经认识到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严峻性,将着手降低成本并加快技术和新产品开发。 曾宗琳说,由于近期市场滑坡,该公司已将今年的资本支出计划由10亿美元削减至8亿美元。  

    半导体 中芯国际 电子 纳米技术 CE

  • 中芯国际披露新任CEO薪酬:签约奖金30万美元

    中芯国际日前披露的文件显示,新任CEO邱慈云加盟公司后得到30万美元签约奖金。 中芯国际日前正式发布公告,任命邱慈云为公司CEO兼执行董事。公告披露,邱慈云将获得一次性签约奖金30万美元,每年还可以得到基本薪酬45万美元、每年表现花红(相当于每年获取酬金的75%,但需要年度盈利)及特别年度现金津贴10万美元。 同时,邱慈云也将获授股权奖励,相等于公司已发行普通股总数的0.4%,其中70%将作为购股权授出,而30%则将作为受限制股份单位授出。 此外,文件还披露了公司董事长兼执行董事张文义的薪酬:每年基本酬金18万美元、房屋补贴4615美元及股权奖励(相等于已发行普通股总数的0.1%,其中70%将作为购股权授出,而30%则将作为受限制股份单位授出)。 中芯国际昨日晚间公布其截至2011年6月30日的第二财季报告,其中营收为3.524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5.9%;普通股持有人应占亏损为380万美元,第一财季应占盈利1020万美元。(  

    半导体 中芯国际 BSP CE

  • 英伟达第二季净利1.5亿美元 盘后股价大涨18%

    8月12日消息,英伟达今天公布了2012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报告显示,英伟达第二季度营收为10.17亿美元,比上一季度的9.620亿美元增长5.7%,去年同期为8.112亿美元;英伟达第二季度净利润为1.516亿美元,上一季度净利润为1.352亿美元,去年同期净亏损为1.410亿美元。英伟达第二季度业绩超出华尔街分析师预期,推动其盘后股价大幅上涨近18%。 在截至7月31日的这一财季,英伟达营收为10.17亿美元,比上一季度的9.620亿美元增长5.7%,高于去年同期的8.112亿美元。英伟达第二季度净利润为1.516亿美元,每股收益0.25美元,这一业绩好于去年同期和上一季度。2011财年第二季度,英伟达净亏损为1.410亿美元,每股亏损为0.25美元;2012财年第一季度,英伟达净利润为1.352亿美元,每股收益0.22美元。 英伟达第二季度调整后净利润为1.935亿美元,每股收益为32美分,这一业绩超出分析师此前预期。汤森路透调查显示,分析师平均预期英伟达第二季度每股收益为25美分,营收为10亿美元。 英伟达第二季度毛利润为5.253亿美元,去年同期毛利润为1.343亿美元。英伟达第二季度毛利率为51.7%,高于去年同期的16.6%,以及上一季度的50.4%。英伟达第二季度运营利润为1.740亿美元,去年同期运营亏损为1.752亿美元。 英伟达预计,2012财年第三季度营收将比第二季度增长4%到6%;毛利率预计与第二季度持平;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运营支出预计为3.61亿美元到3.66亿美元;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运营支出预计为3.19亿美元到3.21亿美元;有效税率预计为15%到17%。 当日,英伟达股价在纳斯达克常规交易中上涨1.07美元,报收于13.41美元,涨幅为8.67%。在随后截至美国东部时间16:40(北京时间12日4:40)为止的盘后交易中,英伟达股价再度上涨2.37美元,至15.78美元,涨幅为17.67%。过去52周,英伟达最高价为26.17美元,最低价为8.65美元。  

    半导体 英伟达 华尔街 纳斯达克 BSP

  • 本土半导体设计企业天花板只有10亿美元?

    调研机构isuppli中国高级分析师顾文军去年跟人打了个赌。他说,自己有输掉的可能。 他说,去年在无锡,他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微电子技术专家许居衍打了个赌。许居衍说,中国内地5年内必定出现超过10亿美元的芯片设计公司,他说5年内绝对不会出现。 不会出现的原因,在他看来,主要在于中国企业数量虽多,但都是小企业,2006年左右,大陆近500家设计企业的收入总和不敌台湾地区联发科一家。 “每当长到一定程度,要么被海外巨头收购,要么‘躲进小楼成一统’,满足于现状。”他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不过,最近一个动向显示出,他打的赌很有可能会输掉。 靠并购突破营收天花板 这主要是中国内地企业发起的三项最新并购案。其中两起是中国纳市3G第一股展讯接连收购Mobile Peak(摩波彼克)与泰景。其二,8月8日,澜起科技宣布收购杭州摩托罗拉芯片设计部,并获得摩托罗拉相关芯片所有技术授权。 展讯的收购,可能让顾文军在4年内输掉。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展讯营收为2.97亿美元,由于下半年一般为市场旺季,展讯今年有望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超过6亿美元的芯片设计公司。 而它收购的泰景科技,将有望贡献不小营收。泰景是全球第一大手机模拟电视芯片公司,2008年营收已在1亿美元左右;而它收购的摩波彼克,总交易额为3260万美元,展讯没有披露摩波彼克具体财务数据,但强调摩波彼克业务成长非常强劲,有望为公司今明两年智能手机业务突破发挥巨大作用。 过去一年,借助产品与运营模式创新,展讯成长迅猛。刚刚发布的今年第二季财报显示,展讯营收同比增长124.2%,环比增长16.9%。即便不计算泰景与摩波彼克的营收贡献,如果2011年营收达6亿美元,2015年之前要超过10亿美元营收目标,展讯的年均成长幅度只要达到20%即可。如按过去几年展讯成长速度,实现几率很高。 “我何尝不希望自己输掉呢?”顾文军说,如果不靠收购、整合,完全独立发展,将很难实现飞跃,他期望借助产业变革之机实现整合。 不过,华为旗下海思半导体一位人士不太同意顾文军的看法。他援引iSuppli 2010年的调研数据称,海思半导体去年的营收已达8亿美元,公司并没有像同行那么多并购行为,超过10亿美元。 顾文军表示,上述海思的数据出自他的调研,由于海思半导体订单主要来自母体华为,这种成长更像是关联交易,而展讯则是从联发科手中夺取的订单,它的快速规模化,更具有指标意义。 小巫见大巫 “跟海外巨头的整合比,我们的并购,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是小巫见大巫。”顾文军表示。 他援引数据说,2011年前7个月,全球半导体产业仅设计环节就发生了80多起并购案。其中62起并购整个公司案,约20起并购产品线与细分业务案。这一过程中,全球前5大芯片设计公司全部参加了并购大战。 比如,高通在今年上半年先后收购了Atheros、Rapid Bridge、GestureTek,其中,仅Atheros便动用资金31亿美元;博通则先后收购了Provigent、SC Square、Innovision,动用了大约4亿美元;Marvell则收购了Solarflare的产品线;联发科以4.6亿美元收购了雷凌、汇顶科技;Nvidia3.67亿美元收购了Icera。 让他感到遗憾的是,这80多起并购案中,号称“不差钱”的中国半导体企业仅有4例。除上述三例还有新进半导体对Auramicro的收购。但事实上,新进半导体算不上独立的设计公司。 上海一家设计企业高层对本报说,国家有钱,不等于企业“不差钱”。数据显示,展讯收购Mobile Peak 48.44%股权,花了3260万美元,收购泰景花了100万美元。新进半导体收购Auramicro,花了560万美元。与境外巨头相比,资本实力差距很大。 顾文军表示,尽管展讯等少数企业开始有了一定规模,但过去10年,本土设计企业仍没能从“量”过渡到“质”,未来想超越更加艰难。 他说,现在半导体产业已成寡头竞争,中国600多家设计公司大多是单一产品、单一市场,不是被价格战杀死,就是被大公司整合。眼下外部环境似乎更不明朗。人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税收加重等因素,已导致下游终端企业出货不畅。 即便是从联发科口中不断夺食的展讯,也面临重大风险。因为,其主力产品基带芯片价格已跌破2美元,正面临持续成长难题。收购泰景虽能提升它的营收,但也只能带来短期效益,因为,泰景原就处于一个逐渐衰退的手机电视模拟芯片市场。  

    半导体 半导体 联发科 芯片设计 海思半导体

发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