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针对农村消费者定向研发、生产、销售指定家电产品,由政府财政部门给予资金补贴的一项农村家电推进工程,家电下乡于今年2月份正式在全国推广以来,吸引了产业界内外众多关注的目光。从2月份至今,家电下乡活动已经全面推广了4个多月,从家电企业的销售数据来看,这一扩大内需的重要政策在帮助家电企业拓展销售市场、消除出口订单大幅减少的压力等方面已经开始显现明显的拉动作用。 随着家电下乡推广的深入,其对整个产业链的带动作用也日益明显,而作为产业链最上游环节的IC产业,更是将家电下乡看作带动市场增长的新热点而重点关注。其中,主要原因在于近两年中国IC市场规模增速持续下滑,尤其是2008年,虽然整体规模保持了正增长,但从增长速度来看,中国IC市场销售额与2007年相比仅增长6.2%,为近年来的最低水平,这也是中国IC市场自大规模启动以来首次出现“一位数”增长。 从宏观来看,金融危机、全球电子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连续放缓是影响2008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的主要因素。而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中国市场的大幅减缓与下游整机产量增长放缓直接相关。根据工信部的统计数据,中国手机产量比去年同期仅增6.7%, 电视机产量增长12.2%,计算机产量增长17.1%,这些IC需求量较大的整机产品的产量增速与2007年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图1 2004-2008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销售额规模及增长率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9,01 受中国IC市场增长持续走低的影响,各大供应商的销售业绩和利润增长压力持续增加。随着中国IC市场的不断成长,目前其已成为全球IC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中国IC市场规模约占全球的40%,而且多年来中国市场的增长速度均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对于这样一个具有重要地位的区域市场,各大IC供应商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持续提高。实际上,大多数IC供应商都将中国市场作为其业绩保持增长的重点。这也是家电下乡活动受到IC业界普遍关注的重要原因。 根据赛迪顾问数据分析来看,从2007年底家电下乡开始在少数省份试点开始,到2009年4月底,通过这一渠道销售的家电产品总量接近800万台,其中冰箱销量近400万台,成为家电下乡活动中受益最大的产品,其次是彩电,其销量超过200万台。从对IC市场的带动来看,截止到2009年4月底,已公布中标企业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热水器、手机、计算机等类产品对IC产品的销售额总计接近8000万元。 图2 截至2009年4月底“家电下乡”IC需求情况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9,01 虽然与中国IC整体市场数千亿元的规模相比,目前家电下乡产品对IC的需求规模十分有限,但从发展趋势来看,农村市场对家电产品的需求潜力巨大,一方面,中国农村市场对家电产品的需求空间巨大,目前其家电产品整体保有量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各项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完善,为家电市场的有效需求的增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无疑将为陷入低增长甚至是负增长的IC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相关政府部门信息显示,2009年国家投入家电下乡的补贴将从2008年的90亿元增加到150亿元,预计可以拉动内需1000多亿元,而且这项政策至少要坚持5年,因此可以拉动家电销售5000亿元以上。这一承诺,对于国内大大小小超过12万家的家电企业而言,无疑是走出低迷、重回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持,而对于IC供应商而言, 也是必须抓住的市场机遇。 对IC供应商而言,及时、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市场策略至关重要,必须密切关注家电下乡产品动态及市场信息,准确把握整机消费情况,以及家电下乡产品对IC产品需求的独特要求,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产品对家电下乡需求的适应性:一方面,积极调整企业内部产品策略,加强对中低端产品的支持及推广力度,并针对家电下乡产品的独特要求加大相关IC产品的研发力度;另一方面,积极调整企业的营销策略,进一步密切与国内家电企业的技术与商业合作,真正实现IC与整机产品的互动合作。
“第一季度下滑34%之后,大家本来预测第二季度见底的,看来有点乐观了。”赛迪顾问半导体产业资深分析师李珂对CBN记者说。他给出的研究数据是,1月到6月,中国大陆半导体行业销售额整体增长下滑23%。这是继2008年全年产业负增长0.4%之后,又一个不见乐观的消息。李珂表示,下滑的主要原因,仍在于全球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中国大陆虽然采取了多种措施刺激内需,包括推出《电子信息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方案》、电子产品下乡等重要举措,但本土半导体企业受到的利益拉动,并不明显。电子产品下乡带来的效应远弱于期待。商务部日前发布了2009年上半年下乡数据。其中,彩电销量仅184.9万台,金额约人民币22.6亿元;而在电脑方面,总量则更少。其中联想卖出4.8万台,占总量的43.97%,其次分别为海尔信息3.02万台、方正科技1.65万台及同方计算机1.26万台,而惠普、宏碁的销量则分别仅为771台、208台。这一数据反映在上游,效应则更为薄弱。而且,这些下乡产品的芯片,多由境外供应商供应,尤其台湾地区的企业,大陆半导体企业参与的力量则十分微弱。与台湾地区半导体企业台积电、联电接二连三盛赞大陆下乡政策相比,大陆同行多少有点落寞。这与半导体产业多年来发展的尴尬有关。绝大部分企业定位于低端市场,而第二季度全球经济略见复苏,首先让那些能提供高端服务或高端产品的企业尝到了一点甜头。举例来说,彩电中的数字芯片、驱动芯片以及PC处理器、芯片组,几乎全来自境外企业。李珂解释说:“现在产业的头抬起来一些,但是尾巴(低端)还没翘起来,中国大陆半导体市场复苏还有个滞后效应。”几家上市公司的第二季度财报,几乎全呈灰色。当然,上述数据相对全球平均增速,倒有所乐观。半导体产业研究专家莫大康对CBN记者表示,第二季度全球下降幅度更大,接近29%,中国大陆相比来说已算不错。“以中芯国际为例,它就受益于产品结构的调整。”莫大康说,其90纳米产品的订单已提升到16.6%,这是有史以来最高的数值,这直接收窄了其亏损额。但芯片均价正在快速下滑。李珂说,第三季度行业整体表现如何,价格走势将是一个很重要的参照。莫大康认为,宏观经济环境只是发生了略微向上的变化,中国半导体产业目前信心不足,有点消沉。“大家都搞太阳能去了。”他揶揄道。李珂认同这一说法。他同时强调,业内近来对半导体产业的关注确实不如以前高,几乎没有新项目进来,不少项目还有流失倾向,他希望这时候,政府方面能借新的政策出台拉一把。但截至目前,半导体产业新政(新18号文)仍然没有推出的迹象。明年底,它就要到期了。不过,整个行业正在静悄悄地发生着整合与重组。一些重点企业正在酝酿重大整合,整个产业正从以往工厂数量增长转向质的提升,算是好事。整合确实正在进行中。此前,华虹NEC与宏力一直处于传闻之中;而无锡华润微电子也在整合首钢NEC。消息人士透露,华润微电子将接手倒闭的欧洲半导体企业奇梦达苏州工厂。这一趋势,全球市场更加明显。除了奇梦达外,英飞凌已经出售了它最赚钱的业务。台湾地区的联电,正在操作收购苏州和舰,而且,CBN记者在俄罗斯文传社网站上看到,俄罗斯石油资本或将收购联电股份。
机构iSuppli近日报告指出,全球太阳能产业在2008年底面临需求疲软后,至今未能有效抑制产能过剩的问题,导致价格持续下滑。资料显示,2009年第1季整体太阳能产业的平均库存天数达到122天,比2008年同期增加48天,增幅高达65%。 iSuppli分析师Henning Wicht表示,上述65%的平均库存天数增幅相当于全球太阳能产业在1年内多出了1个半月的库存量。照目前趋势看来,往后将有更多业者投入太阳能产业,届时产能过剩的情况恐怕更加严重,预计价格短期内无法回升。 iSuppli表示,近期不少多晶硅供应商投资设立新厂房,为了回收成本不得不维持一定的产能,也是造就产能过剩的原因之一。iSuppli估计2009年底多晶硅价格将降至每公斤50美元,与年初每公斤180美元的价格相比,降幅多达72%。 天威英利(Yingli)、REC、SolarWorld等整合供应商在这一波趋势中成为太阳能产业受创最深的业者。这些业者一手包办从多晶硅、晶圆到太阳能电池的供应链,因此在过去握有资源充足的优势。然而,2008年底全球不景气打击市场需求后,整合经营模式反而造成各环节相互牵制,导致这类业者无法及时提出应变措施。 太阳能电池及模块制造商同样受伤惨重。iSuppli资料显示,第1季太阳能电池及模块的平均库存天数达到105天,比2008年第3季增加58天,主要是业者在需求下滑后仍必须履行先前和上游供应商签下的订单所致。 相较于下游制造商的惨状,多晶硅及晶圆供应商等上游业者受创相对轻微。该环节在第1季的平均库存天数达到98天,仅比2008年同期增加24天。
综合外电7月24日报道,全球第二大半导体存储器产品供应商韩国海力士半导体公司首席财务官Kim Min-chul表示,预计于2010年下半年全行存储器供应状况将改善。 在关于公司二季度盈利电话会议上,海力士半导体公司CFO Kim Min-chul称,存储器供应状况可能不会见好,因2010年上半年购物活动正处淡季,但可能于2010年下半年有所改善。 Kim Min-chul表示,全行DRAM芯片供应量可能于2010年上涨30%至40%,NAND闪存芯片供应量将于2010年上升80%至90%。 DRAM芯片用于个人电脑,而NAND闪存芯片普遍用于消费性电子产品,例如MP3播放器及数码相机。
“第一季度下滑34%之后,大家本来预测第二季度见底的,看来有点乐观了。”昨天,赛迪顾问半导体产业资深分析师李珂对CBN记者说。 他给出的研究数据是,1月到6月,中国大陆半导体行业销售额整体增长下滑23%。这是继2008年全年产业负增长0.4%之后,又一个不见乐观的消息。 李珂表示,下滑的主要原因,仍在于全球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中国大陆虽然采取了多种措施刺激内需,包括推出《电子信息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方案》、电子产品下乡等重要举措,但本土半导体企业受到的利益拉动,并不明显。 电子产品下乡带来的效应远弱于期待。商务部日前发布了2009年上半年下乡数据。其中,彩电销量仅184.9万台,金额约人民币22.6亿元;而在电脑方面,总量则更少。其中联想卖出4.8万台,占总量的43.97%,其次分别为海尔信息3.02万台、方正科技1.65万台及同方计算机1.26万台,而惠普、宏碁的销量则分别仅为771台、208台。 这一数据反映在上游,效应则更为薄弱。而且,这些下乡产品的芯片,多由境外供应商供应,尤其台湾地区的企业,大陆半导体企业参与的力量则十分微弱。 与台湾地区半导体企业台积电、联电接二连三盛赞大陆下乡政策相比,大陆同行多少有点落寞。这与半导体产业多年来发展的尴尬有关。绝大部分企业定位于低端市场,而第二季度全球经济略见复苏,首先让那些能提供高端服务或高端产品的企业尝到了一点甜头。 举例来说,彩电中的数字芯片、驱动芯片以及PC处理器、芯片组,几乎全来自境外企业。 李珂解释说:“现在产业的头抬起来一些,但是尾巴(低端)还没翘起来,中国大陆半导体市场复苏还有个滞后效应。” 几家上市公司的第二季度财报,几乎全呈灰色。 当然,上述数据相对全球平均增速,倒有所乐观。半导体产业研究专家莫大康对CBN记者表示,第二季度全球下降幅度更大,接近29%,中国大陆相比来说已算不错。 “以中芯国际为例,它就受益于产品结构的调整。”莫大康说,其90纳米产品的订单已提升到16.6%,这是有史以来最高的数值,这直接收窄了其亏损额。 但芯片均价正在快速下滑。李珂说,第三季度行业整体表现如何,价格走势将是一个很重要的参照。 莫大康认为,宏观经济环境只是发生了略微向上的变化,中国半导体产业目前信心不足,有点消沉。“大家都搞太阳能去了。”他揶揄道。 李珂认同这一说法。他同时强调,业内近来对半导体产业的关注确实不如以前高,几乎没有新项目进来,不少项目还有流失倾向,他希望这时候,政府方面能借新的政策出台拉一把。 但截至目前,半导体产业新政(新18号文)仍然没有推出的迹象。明年底,它就要到期了。 不过,整个行业正在静悄悄地发生着整合与重组。一些重点企业正在酝酿重大整合,整个产业正从以往工厂数量增长转向质的提升,算是好事。 整合确实正在进行中。此前,华虹NEC与宏力一直处于传闻之中;而无锡华润微电子也在整合首钢NEC。消息人士透露,华润微电子将接手倒闭的欧洲半导体企业奇梦达苏州工厂。 这一趋势,全球市场更加明显。除了奇梦达外,英飞凌已经出售了它最赚钱的业务。台湾地区的联电,正在操作收购苏州和舰,而且,CBN记者在俄罗斯文传社网站上看到,俄罗斯石油资本或将收购联电股份。
在金融危机下,大陆半导体业发展开始放缓速度,对外销为主的半导体产业来说也是正常的。可能危机对于大陆真是个契机,因为全球众多的厂商正面临市场萎缩,而大陆强大的内需市场正好是推动大陆设计业变革的最好时机,所以深圳的变化可能印证这一点。大陆IC设计业最大的伤处有两点:一是无法与大陆终端厂商有效的结合,另一个是企业多、规模小,很难跨越5亿美元以上的门坎。然而,此次来深圳有一个新的感受,那就是深圳地区正试图探索大陆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比亚迪购并中纬半导体众所周知,比亚迪成立于1995年,原先是一家电池制造厂,后又转战于汽车制造业,2008年销售额为1.55亿美元。2008年10月以1.7亿元购并宁波中纬6英吋半导体生产线,成为大陆半导体业中的一匹黑马。比亚迪的成长颇具传奇色彩,他是仅次于三洋(Sanyo)的全球第2大电池制造商,全球市占率达15%。有股神之称的巴菲特其手下的中美能源控股公司于2008年以18亿港元入股比亚迪。比亚迪公司总裁王传福声言在2025年时将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制造商,专心致力于电动汽车。从目前态势看,比亚迪试图从垂直整合产业链思路出发,首先抢占未来电动汽车中最关键的大功率闸流管、IGBT生产,所以购并6吋晶圆厂中纬也有其必要性。实际上他也开创了从终端应用厂延伸到半导体组件制造厂,即IDM延伸到终端产品的先河,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及长远的发展策略,至少在大陆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与日本Panasonic、Sony等有相似之处,值得业界期盼。华为分出海思半导体2008年大陆十大IC设计业排名出炉,位于深圳的海思半导体以营收达人民币30亿元名列榜首。但是2008年海思对华为之外的销售营业额应当不超过1,000万美元,2009年的目标应在4,000万美元。海思认为仍在华为旗下不利于其自身发展,而需要与终端产品脱离,单独成为一家无晶圆IC设计(fabless)公司。由于发展的侧重点不同,海思很难张开翅膀飞翔,所以独立出来但仍以服务其母公司华为为主,也不失是步好棋。不过,由于销售行为集中在同一集团内,让人对其销售额产生一定的质疑。近期,华为出产一款基于K3和NXP BB的Windows Mobile智慧手机,市场价只有人民币800元,而且据媒体介绍,K3已经通过微软的LTK测试。若真是如此,这款K3应当是大陆第1款通过微软LTK(Logo Test Kit)测试的CPU。其实设计一款安谋(ARM)CPU相对来说并不难,难就难在解决底层软件问题。一旦海思能够通过LTK测试,说明大陆处理器行业又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表明在智慧手机上具备了与国外豪强,特别是联发科抗衡的基本资质。半导体模式的思考对于大陆半导体业的发展模式讨论已有好长一段时间,似乎各方都有理,但是实践证明,目前仅代工模式能够盛行,相信这与大陆的基础条件有很大关系。然而任何一种模式在一定阶段会显示其局限性。现在的大陆半导体业也面临此等问题,如进行高端代工暂时还有困难,而在中低端代工方面却面临制程技术及产品的同质化,造成价格战的利润趋薄,所以推动新的产业发展思路一直是期求。如今,深圳地区无论比亚迪或是海思等都率先探索了新的发展模式,其作用及影响是巨大的。模式之争实际上仅是手段,都有可能成功或是失利,关键在于天时、地利、人和,即企业CEO、时间点及各种条件的配合。另外,从福州瑞芯微总裁励民先生处得知,他利用ARM处理器技术转让,结合自主开发3C应用产品已取得非常好的成果,产品已进入国际顶级终端厂商中。其65奈米设计产品已分别在中芯国际及新加坡特许(Chartered Semiconductor)进行投片,反映大陆fabless公司也已跨入65奈米制程时代。深圳为中心的独特优势以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具有独特的市场优势、产业优势、环境优势、深港(深圳-香港)合作优势及产品应用推广优势。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产品的市场意识强以及完整的配套产业链及资金链,能够尽快地满足市场需求而推出新的产品。因此要发展大陆IC设计业,深圳地区具备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已经看出部分端倪,如比亚迪购并中纬半导体、华为与中兴分别分出的海思及中兴电子设计公司。芯片制造业端已有方正微电子、深爱半导体及正在建设的中芯国际8吋及12吋项目,还包括意法半导体投资5亿美元在大陆最大的封装厂等。深圳地区在产品应用链市场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基本上已形成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所以预计未来深圳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将会在大陆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7月14日~16日在美国旧金山举办了半导体制造装置展会“SEMICON West 2009”。展位闲置,参展公司数量大幅减少,此番景象多少有点让人担心半导体制造装置的市场前景。 去年后工序的展位如今变成了太阳能电池展会“Intersolar”的展区,今年的展位仅设在Moscone Center的南北展区。尽管如此,空闲位置仍然十分抢眼。另外,部分展位干脆挂起帘子,变成了放置物品仓库。 今年,大型半导体制造装置厂商普遍没有参展。虽然尼康、爱发科、东京电子及迪思科参加了该展会,但与去年相比,展位十分冷清。预定12月举办的“SEMICON JAPAN 2009”(12月2日~4日,幕张国际会展中心)的申请参展企业也较少。此次SEMICON West与多年前需要在圣何塞及旧金山两个会场分开展出时简直有天壤之别。展会上也几乎没有新产品发布。 从各公司的说明会及采访来判断,“半导体制造装置市场已渡过了最艰难时期”。今后,估计企业将向闪存开发方面进行投资,预计09年下半年半导体制造装置的订单量会增加。不过,几乎没有一家厂商决定为大型量产项目投资,笔者认为“今后各厂商将根据市场行情陆续投资”。半导体制造装置市场的恢复能力较弱。此前极其旺盛的太阳能电池制造装置需求也很低迷。 今后液晶制造装置市场有望恢复。韩国LG显示器宣布投资第8代生产线,韩国三星电子也打算增设大型生产线。台湾及中国大陆也在计划建设大型生产线。估计液晶制造装置市场将于09年底恢复好转。 功率半导体及LED方面的投资愈发活跃。通过投资LED而扩大的制造装置需求仅限于MOCVD装置、蚀刻装置及激光切片机等。功率半导体需求扩大带动业绩好转的装置也仅限于支持深沟道(Deep Trench)的蚀刻装置及离子注入装置等。目前,爱发科及迪思科的装置已接到询价。 半导体制造装置厂商纷纷表示,“半导体产业已经很难重返之前的势头”。具有严重危机意识的半导体制造装置厂商今后将采取何种对策备受关注。
历史学家将来回顾2009年上半年的时候,会认为当时经济萎缩已经几乎席卷全球。对于半导体制造业来说,目前的困境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有一件事是肯定的:该产业正在经历重大的重组,影响着产业的各个方面。 最终结果仍未见分晓,但各种迹象显示,制造专业化和需求的聚集将改变企业设计和制造芯片的方式。制造业务聚集的趋势几年前就开始了,代工厂商进行了成功的制造整合。由于向更先进的半导体生产技术过渡需要高昂的成本,越来越多的企业决定支持使用第三方制造服务的技术开发平台,以通过独特的芯片设计来实现差异化。 厂商也在缩减产品组合,以提高应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在与业务非常专一的制造商竞争时,那些维持多家工厂以生产多种产品的厂商显然不占优势。 这一切对于厂商或者充当制造业温床的地区来说,意味着什么?产业正在进化,但速度在加快,而且恰逢厂商最无力招架的时候。 走向成熟 历史上,当集成设备制造商(IDM)向新技术过渡时,他们为了使用旧技术以较低的成本继续生产产品而保留了成熟的工厂。但在今天,随着竞争对手从成熟技术转向新的制造平台,成本压力正在导致较旧的工厂陷入缺乏竞争力的地位。 在北美,成熟制造设备的生命周期已进入暮年。在欧洲和日本,厂商正在努力应对关闭失去竞争力的工厂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吸引厂商向亚洲国家转移制造业务的优惠经济政策,正在加快上述趋势。所有这些政策继续受到青睐,厂商将继续把制造业务转移到成本效益更高的地区。 自1月份以来,制造商一直面临需求逐月增长的局面。有些需求增长缘于供应链中的库存恢复了平衡。但更重要的是,市场对于采用先进技术的创新性新产品的需求在增长。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继续改善,iSuppli公司预测消费者将重返商店,搜寻最新式的创新性产品来满足个人娱乐需要。 对于纯代工厂商来说,iSuppli公司预测,第三季度将丧失第二季度获得的增长势头。iSuppli公司预计,第四季度下半段将出现季节性放缓,并在2010年第一季度见底。 图1所示为iSuppli公司对于纯代工厂商的短期营业收入预测。 来源:iSuppli公司,2009年7月 图2所示为iSuppli公司对于整体产业及纯代工厂商的长期营业收入预测。 来源:iSuppli公司,2009年7月 差距缩窄 2009年,预计代工产业的表现仍将逊于整体半导体产业,但由于最近需求上升,二者之间的差距已经缩窄。当前的预测认为,代工产业将萎缩25.2%,而总体产业将下滑23%。 2009年下半年半导体产能利用率将比上半年明显改善。这种改善将部分缘于工厂整合的结果,这些整合计划已经宣布,但要等到2009年下半年才能完成。随着库存更加符合需求,需求将随之增长,这是影响复苏的第二个因素。 库存恢复平衡的过程总是很难,而且通常需要三个季度才能完成。 半导体产业投向下一代技术与产能的资本支出不会在2009年复苏。主导资本支出的主要因素仍然是内存技术,但资本支出情况仍有一线希望在2009年下半年出现改善。科技产业中的领导厂商也继续预计将需要45纳米及较低制程产能。尽管几家厂商的支出难以左右整个产业的复苏,但对于一些制造设备厂商来说,仍会令其感到宽慰。 总之,2009年将作为半导体产业最困难的年份之一而载入史册。在以前发生的产业衰退中,供应与需求是经济乱源。与前几次不同,本次衰退将被直接归罪于外部因素对半导体产业的影响,复苏将需要数年时间。
国际半导体市场复苏势头确立:全球半导体市场销售额连续四月回升,库存水平也连续下降至合理水平,而作为代表业界信心标志的北美和日本半导体设备订单出货比均持续上升。库存和半导体设备订单情况是行业先行指标,可以判定,国际半导体市场复苏势头已确立。 年内行业基本面将逐季改善:今年行业将出现逐季转好现象。第三季度学校开学带动购机需求,四季度出现假期购物需求,故一般下半年消费需求相对较好,为电子行业传统旺季。加上去年四季度是电子行业低谷,今年四季度行业将出现同比大幅增长。 估值看2010年:估值方面,我们认为下半年对行业及公司的估值应以2010年业绩为基准。随着全球宏观经济的复苏,明年电子行业业绩可望得到较大幅度回升。考虑到07、08年较多电子上市企业通过IPO或增发募资扩建生产线或进行技术升级,在国内外需求逐步向好的背景下,2010年板块整体盈利有望恢复至2007年的水平。
经历此次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半导体业元气大伤。据iSuppli在2008年10月与2009年6月的两次不同时间点的预测相比较,工业几乎倒退了5年。即原先估计在2010年时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美元,如今将修正到2014年左右。连张忠谋坦言未来半导体业的年均增长率为5%-6%。然而在新形势下,哪些IC类产品的前景仍看好?iSuppli作了最新预测;下面有两张2007 to 2013图作参考。(注;以下数据仅估计值)逻辑IC;预计由2007年的750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时的800亿美元 光电半导体,预计增长最快,由2007年的200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时的300亿美元 模拟电路与传感器增长,分别由2007年的420亿及30亿美元增长到460亿美元及50亿美元 存储器可能到2013年时为550亿美元,还达不到2007年的600亿美元水平 处理器可能到2013年时为560亿美元,回复到2007年水平。 分立器件可能到2013年时为200亿美元,还不能回复到2007年水平Source;iSuppli,2009,06
在摩尔定律推动下,工艺技术的缩微没有停止,基本上每两年一个台阶,今年可达32纳米(注释,通常指微处理器的量产还要推迟几个季度) 。其实走在缩微制程最前面的是NAND闪存。据IMFlash报道, 已于2008年11月时实现34纳米的32G NAND闪存量产。今年7月21日报道80G的MLC SSD(固态硬盘)价格已由595美元下降到225美元,及160G MLC SSD的价格由945美元下降到440美元。目前32纳米工艺制程采用193纳米浸入式光刻机,尽管工艺复杂,成本高,大多还是要用双重图形曝光技术。估计下一个22纳米接点时,光学光刻方法可能已走到尽头,EUV、电子束直接曝光等都有可能浮现。但是摩尔定律即将终止,技术已近极限,所以经济上的矛盾会逐渐突显。下图为目前全球芯片制造商(不计代工)的工艺技术现状;
北京时间7月2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全球第二大计算机内存芯片制造商海力士半导体近日表示该公司第二季度净亏损4100万美元。这也是海力士连续第七个季度亏损。 第二季度,海力士净亏损为507亿韩元(4100万美元),去年同期净亏损为7078亿韩元。根据彭博社新闻对13位分析师的调查,市场原预期海力士第二季度能录得490亿韩元的净利润。 海力士营运亏损同比扩大21%至2212亿韩元,高于去年同期1834亿韩元的营运亏损水平。根据彭博社的调查,市场原预期海力士第二季度营运亏损为1900亿韩元。 海力士在声明中表示:“我们将推出新产品并在高价格芯片上争取新客户,以便提高利润水平。” 海力士表示该公司第二季度动态随机存取记忆体(DRAM)芯片的平均价格环比上升20%左右;NAND闪存记忆体芯片的价格环比上升23%。
美国超微半导体公司第二季度美股亏损0.49美元,营业收入11.8亿美元,仍略好于预期,公司股价在美股盘后下跌9.8%。
英特尔(Intel Corp., INTC)发言人表示,公司周三就欧盟创纪录的10亿欧元反垄断罚款向卢森堡一家法院提起上诉。 英特尔发言人Robert Manetta称,公司认为,欧盟监管机构的决定是错误的,无视了微处理器市场高度竞争的事实。 卢森堡的欧盟初审法院(Court of First Instance)可能需要一年多时间才会作出裁决。
7月20消息,英特尔(博客)宣布称,作为英特尔持续推动阿拉伯世界的IT应用和增长战略的一部分,英特尔在埃及的战略将进行重大改变。 英特尔在声明中称,这个改变是在英特尔升级英特尔中东地区业务部门的时候实施的。升级这个部门是为了利用新的机会。 根据新的计划,英特尔中东地区业务部门将拆分为埃及、地中海东部沿岸诸国家和岛屿以及北非二个独立的地区业务部门。这二个地区性业务部门都归英特尔中东地区部门领导。 这个举措将使英特尔埃及团队扩大对本地用户的技术支持,并且扩大英特尔在地中海东部沿岸诸国家和岛屿以及北非地区的市场份额。 英特尔任命Taha Khalifa为英特尔埃及分公司新的国家经理,同时任命Khaled Elamrawi博士担任英特尔中东地区企业解决方案部门地区经理。英特尔还任命Mohamed Amer为地中海东部沿岸诸国家和岛屿以及北非地区的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