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整流器(IR)公司中国西安新厂进行奠基仪式

        国际整流器公司 (International Rectifier,简称IR) 新建造的制造厂今天在中国西安市进行奠基仪式。     新的组装和测试制造厂预期于2005年初正式投产。新厂专门负责生产主要功率管理元器件,以支持全球对电源、电机控制、个人电脑和其他多元化的个人电子消费品方面不断增长的需求。     IR营运执行副总裁Walt Lifsey指出:“新厂的建设成为我们业务策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让我们能够为亚洲客户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西安市市长孙清云表示:“IR选择在西安建立他们的新制造厂,我们对此感到非常荣幸。IR 新厂将成为西安最大的国际半导体组装和测试工厂,它的建设将会贯彻和加强了IR对中国和其他亚洲市场的服务承诺。”     新制造厂位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长安科技产业园。除了新建的制造厂,IR在西安还设有设计和应用中心,在上海有一家贸易公司,以及在全国各地拥有多个销售代表处。

    半导体 整流器 BSP 元器件 半导体

  • 泰隆以建厂之名倒卖机器 巨额贷款无人买单

      张江高科技园区金科路2727号。   泰隆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隆)历时三年目前仍未完工的厂房在深秋时节更显落寞。烂尾的厂房,有可能因为没有下家接盘而成为上亿元的银行坏账。    今年7月,泰隆被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置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张江置业)和上海智富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富)董事长丁勤富分别送上了法庭。(详见本报7月24日、10月9日报道)。   本打算庭下和解的这两起诉讼,由于纠缠不清的工程款问题,终于又对簿公堂。10月21日,丁勤富诉泰隆一案在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而知情人士称,泰隆董事长聂平海的生财之道根本不在建造芯片封装厂,振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这句掷地有声的豪言背后是扑朔迷离的金钱游戏。   泰隆倒卖机器?   2001年7月19日,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开出的鉴定报告写明,2001年6月,泰隆公司从境外进口8套记忆体测试机及10台针测机、10台测试机附属工作站。上述设备系旧设备,日本制造。经本局鉴定其价值基准日的公平市价为23,294,080美元。   泰隆公司董事长、台湾人聂平海是爱德万测试(Advan-test)台湾分公司总经理。爱德万是一家专门提供芯片测试设备的日本企业。知情人士称,算作投资的近2400万美元的机器设备其实是日本淘汰生产线,这部分设备在日本是作为垃圾回收处理,按道理在日本收购只以“废铜烂铁”价格获取。   另外两位业内人士证实了上述说法。8英寸晶圆的封装测试设备在日本已经被淘汰。聂进口的机器估价在2400万美元左右,他们不理解。   不止这些,知情人士还透露了销售机器出身的聂平海真正的生财之道。   泰隆免税进口、在海关监管下的部分机器设备,放在上海金桥仓库里。而这部分机器的机芯已经被泰隆公司卸下,用手提箱运到境外卖了。“你现在到金桥仓库去看,剩下的是一堆废铁。”该人士忿忿不平。   还有10台机器,泰隆放在中芯,其实是租给中芯用的,每个月收30万美元的租金。今年9月,因泰隆涉讼,放在中芯的这批机器被查封,泰隆公司陷入停顿。   今年春节前后,泰隆把一批设备办了退运,给商检部门的说法是这批设备送到国外去升级。时隔不久海关就收到了一份传真。该传真是台湾媒体的报道,台湾一企业购买了泰隆的机器。“机器型号和泰隆送出去升级的机器完全一样,说明聂平海已经把这批机器卖了。”知情人士称,“30余万美元进来的设备,一般可以100余万美元再卖出去。泰隆这样的进出机器至少做过3次。”   记者就泰隆偷卸、倒卖、出租或销售处于保税状态下的机器向浦东海关调查处稽查科询问时,姓张的科长表示他们确实掌握一部分情况,也愿意同记者交流,但必须得到总关办公室外事办的同意。而总关办公室外事办以该事件不适合报道为由,拒绝了记者的采访。   销售机器的日本爱德万公司大陆总部在苏州,在上海设有分公司。当记者询问上海爱德万公司的人员,聂平海和上海爱德万公司的关系时,他表示不方便透露。   4.3亿贷款的下落   泰隆公司的章程写明,公司总投资额为4亿美元,注册资本2亿美元,占总投资额的50%。投资方以美元现汇投入,其中第一期出资额为3000万美元,占注册资本的15%,将在公司营业执照签发之日起90天内缴清。其余注册资本将在公司营业执照签发之日起3年内全部缴清。总投资与注册资本的差额拟向金融机构贷款解决。   根据记者调查,截至2001年6月30日,泰隆实到1300万美元。这也是近三年来泰隆的全部到账外资。   泰隆先后向银行申请两笔贷款,第一次是向上海银行贷款1.96亿元,第二次向上海交行2.2亿元,共计4.2亿元。   一位曾经在泰隆工作过的人士介绍了泰隆厂房建设的前前后后。   泰隆成立之初就和张江置业签订了管理顾问合同,张江置业是泰隆项目的代甲方,就是受泰隆委托,全权行使职责,管理费每年2000万。当时合同写明泰隆厂房造价在4亿以内,超过部分按5%提成。“就是说,造价在4亿以内的,每年管理费2000万;超过4亿的,按照合同签订费用的5%提成。”该人士说。   土地批下来以后,泰隆用土地做抵押,向上海银行贷款1.96亿元。贷款下来之后,由张江置业去找施工方、监理方、设计院。   张江置业选定的泰隆项目承包方是江苏省苏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中)和上海智富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富)。   到了2002年5月,泰隆已无后续资金继续施工。作为泰隆项目的代甲方和投资方,张江置业2002年8月为泰隆提供贷款2.2亿元用于支持泰隆项目建设。“这个贷款是张江置业用泰隆的厂房、土地做抵押,向交通银行贷款2.2亿元。而泰隆的土地早已抵押给上海银行了。”   按照曾经在泰隆工作过的人士的说法,施工方提供工程签证单,泰隆认可之后签字。签字后,用了多少钱,张江置业替泰隆付。“这2.2亿在张江置业的帐面上。机电安装预算2亿,剩下的2000万给泰隆做日常开支,其中有1000万现在还在张江置业。”   据此位在泰隆工作过的人员说,泰隆至今还欠张江置业700万管理费,因此张江置业将1000万扣留下来了。张江置业负责此项目的负责人沈先生对此不发表任何评论。   至于工程款问题,一直是泰隆、智富、张江置业之间争论最大的地方。负责泰隆厂房建设的上海智富董事长丁勤富要求泰隆偿还6.5亿工程款,此人曾以个人名义向泰隆投资4100万元。“这两年来泰隆共花了3.47亿元,其中2.96亿用于土建,扣掉5%的管理费,剩下8000万是装修费。而现在丁勤富要求泰隆支付其工程费6.5亿元,远远超过了原来的预算。”该人士说。   泰隆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写明,开工日期2001年3月21日,竣工日期2001年11月21日。苏中承包范围价款1000万元,智富承包范围价款2.86亿元。   另据知情人士透露,丁勤富的智富集团没有建设国家级项目的资质,只有苏中建设公司有。   混乱的工程款问题纠缠不清,但泰隆内部的管理混乱更使问题剪不断理还乱。承包方说泰隆厂房开始建设的时候连图纸都没有。   谁来买单?   “现在泰隆的房产和土地都是张江置业的,如果要用厂房的话,要向张江置业来租。”曾经在泰隆工作过的人士说。   张江置业2.2亿元的贷款8月15号到期了。银行催款,问张江要。张江贷2.2亿是用泰隆的土地厂房做抵押的。就是用泰隆的土地厂房还了交行的贷款,那泰隆向上海银行贷的1.96亿怎么办?   “如果没人接盘的话,银行拿到的就是空房子。那个房子每层6米高,钢架结构,谁用?根本卖不掉。谁倒霉?银行倒霉,4个多亿呀,还有800多万的税款没交。”该人士说。   泰隆实际到账的1300万美元在泰隆项目起了哪些作用?到哪里去了?只有聂平海最清楚。   “我为什么离开泰隆呢,一是因为管理混乱,二是家族式的管理。董事长是聂平海,总经理是他夫人李双庆;生产处长是李双庆侄女女婿;总务处长是李的哥哥。”该人士称。   另有知情人士透露,聂平海在上海豪华住宅小区汤臣高尔夫有一套价值100多万的公寓和一幢价值约1000万元的别墅。泰隆建不下去的时候,聂曾经试图把这幢别墅过户给他台湾的亲戚。这样一来,如果聂平海个人破产,这幢房子也不会被银行收回。   记者一直在联系聂平海,他的手机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半导体 中芯 测试设备 测试机 BSP

  • SIA称中国在半导体产业中扮演着积极作用

      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近日发表报告称,中国政府在国家半导体产业中正扮演着过分积极的作用,而美国政府对自己国家的半导体产业则做得不够。   代表全球主要芯片公司的半导体产业协会(SIA)近日发表报告说,中国在使用国内值税(VAT)以鼓励国内供应商。    中国对半导体产品征收17%增值税,增值税相当于销售税。中国企业和在中国生产芯片的国际制造商接受退税,使增值税实际降到6%。如果芯片在中国设计和生产,该分类仅适用于本地中国公司,增值税为3%。   SIA总裁Scalise称,我们感到他们没有做到自己的承诺。   虽然按照中国与中国台湾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WTO)时协议的规定,中国已降低了进口税,但是增值税方式依然保持影响,增值税给本地公司或利用本地设备的国际公司以经济优惠。   Scalise说,中国已成为全球技术公司的最主要目标,与全球其他地方相比,中国对各种产品的广泛需求继续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国内供应商现在不能与这种增长需求保持同步。中国仅能生产所消费半导体产品的15%。   Scalise指出,税收差别不是美国半导体制造商所面临的唯一问题。在过去几年中,政府资助的研究与开发急剧地下降了。过去几十年,政府向政府实验室支付三分之二经费,向公司研究机构支付三分之一,现在情况已经改变。   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说,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没有采取足够的措施来让制造商留在它们自己的国家里。低劳动力成本和WTO准许的税收刺激(通常意义更大的是)正鼓励制造商们在亚洲和欧洲建立工厂和制造中心。

    半导体 芯片 半导体产业 SE BSP

  • 身份证换IC卡引发百亿商机 厂商蜂拥而至

      国家公安部日前传出消息,从明年开始,我国将启动第二代身份证项目,这一项目将把目前的普通卡片式的身份证逐步更换为包含IC卡的身份证。第二代身份证采用“非接触IC技术”,由此,整个身份证系统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   这一消息让正在或准备参与“二代证”换发项目的厂商兴奋不已,“一个百亿元规模的市场即将拉开大幕,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自2004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身份证法》将正式实施,第二代IC卡式身份证也将从明年起开始换发。据悉,二代证的试验工作已在部分街道开展。老百姓最关心的是,换领一张“二代证”将花多少钱?   “这个价格应由国务院的价格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来核定。”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居民身份证件管理处处长郭星曾公开表示,“从我们的角度来考虑,包括从各方面的成本测算来看,应该不超过20元。”   如果一张IC卡身份证按20元计,预计到2010年如期更换IC卡身份证规模达70%———从1985年9月居民身份证制度确立至今,我国已累计发放11.4亿张居民身份证———届时将换发约8亿张IC卡身份证,市场规模就是160亿元。   毫无疑问,商家绝不会错过这样的百亿盛宴。昨天,一家“二代证”芯片提供商向记者描述了各路厂商搏杀商机的状态:目前,“二代证”及相关产品的标准、规范和换发时间表,还没有完全确定,但厂商已经虎视眈眈、蓄势待发,争取在市场到来的前夜把持或捕获到这次难得的机会。   据上海华虹集成电路有限公司王翔掌握的信息,“明年二代证的发行量将达到5000万张,如果进展顺利,后续几年的发行量会逐步递增。”按此估算,10亿元的市场将先期启动。   其实,这10亿元仅仅是冰山一角。一旦IC卡身份证推行开来,将带动各种公共场所的终端需求,如机场、银行、购物场所甚至警察的手持无线终端POS机,将大量涌现;再加上身份信息的网络传输、数据存储系统,整个市场将大得令人吃惊。   业内专家指出,国际IC卡应用系统组成部分的市场份额构成基本为芯片21%、读写设备24%、软件与系统55%;国内这三部分则基本上各占1/3。也就是说,明年5000万张二代证的更换发行,将率先引爆一个30亿元的新市场。   类似交通卡,一张IC卡身份证问世要经过芯片设计、加工、封装、制卡和印刷等工序;支撑其运行的,则是庞大的网络系统和读卡设备。对相关企业来说,这其中的每一道工序和环节,都是一座尚未开掘的富矿。   由于涉及国家安全,根据国务院出台的“21号文件”精神,拥有IC卡芯片电路设计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企业抢得头道汤:上海华虹、大唐微电子、清华同方和中电华大顺势而上,成为IC卡身份证指定芯片设计企业。   “目前,这四家还没有最终下定论,企业也必须有所付出,现在还是少说多做为好。”信息产业部集成电路处处长关白玉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仍然对芯片方案讳莫如深。   在非接触IC卡技术领域保持领先地位的飞利浦,并没有因“21号文件”而停歇。飞利浦新闻发言人任欣荣告诉记者,“二代证没有我们的份,但在读卡器领域,飞利浦的芯片可以说是占据了主导地位,我们还在和国内企业合作,提供解决方案,目前进展顺利。”   除芯片设计外,封装工序也在上演着一场大投资、大争夺。“根据初步达成的意向,在公安部确定的6家定点封装厂中,我们接的单是最大的。”珠海东信和平智能卡公司投资发展部张兴奎透露,这个“单”是每年1600万张二代证的封装。为了这份活,东信和平投入了4000-5000万元,建成2条年产能2000万张的“二代证”封装生产线;另外,还准备投入1500万元到读卡器的生产项目中。作者:晨报记者刘扬

    半导体 飞利浦 芯片设计 封装 IC卡

  • Linear凌特公司在北京设立免费样品中心

        日前, 凌特公司(Linear Technology)在北京设立了免费样品中心,为处于设计选型阶段的中国大陆工程师、大学及研究院等机构免费提供样品,从而更加直接、快捷地为全中国企业服务。     该样品中心备有现货库存,其中包括大部分的重点产品。申请样品的客户可通过登录凌特公司网站(www.linear.com.cn)进行申请。申请者每次可选择最多 3 款和每款最多 4 片的样品。当凌特接到申请后,便会根据客户提供的资料尽快作出安排,而所有样品及邮费等均为免费。如客户申请的样品不符合其提供的产品需要,凌特工程师还会直接与申请者联系,从而进行交流和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凌特公司中国及印度区域业务经理李锦华说:“凌特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最好的产品,包括最好的服务。提供免费样品就是我们实现该承诺的具体措施之一。自公司成立以来,我们注重的是优质产品、高性能、以及快速的供货时间。”     “凌特公司推出新产品的速度非常快,几乎每个星期都有新产品面世,因为我们相信,要掌握住市场的脉搏,为厂商提供更新的技术和更高性能的产品,所以在研发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凌特北京免费样品中心已于 2003 年 9 月底开始投入运行,至今,已有众多工程师通过该中心获得了所需的凌特产品。     如欲了解凌特公司北京样品中心详请,可致电 86-10-6801 2002 或电邮至 sample@linear.com.cn。

    半导体 工程师 Linear COM BSP

  • 中芯国际称2006年大陆将放缓晶圆厂兴建速度

      ZDNet China 10月21日北京消息:中芯国际(SMIC)近日发表预测指出,中国大陆强劲成长的晶圆厂的建设速度将由2006年起趋于平稳,届时中国芯片制造商与设计商将近入整合阶段。   该公司认为,虽然中国大陆目前仍持续建设新晶圆厂,但其国内产量仍不足以供应日益高涨的需求。中芯国际方面预估,2003年中国大陆国内半导体产出将达48亿美元,远不及221亿美元的需求预估数值。   中芯国际高层指出,负担得起兴建晶圆厂15亿美元成本的公司并不多。目前中国大陆营运中的56座晶圆厂中,仅有8座拥有8寸晶圆厂产能,17座晶圆厂尚在生产3寸晶圆,15座生产4寸晶圆,6座生产5寸晶圆,另外10座则生产6寸晶圆。   据预期,2004年,中国大陆国内晶片产量将达到63亿美元,与276亿美元的需求差距仍然较远。中芯国际高层指出,2002年中国大陆已有超过400家芯片设计公司,明年还将增至500家。目前中国大陆已有108家IC芯片组装与测试厂。   中芯国际方面早些时候还在10月间举行的国际半导体研讨会上透露,该公司计划在北京兴建3座12寸的晶圆厂。(高飞)

    半导体 中芯国际 晶圆厂 CHINA 半导体

  • 台积电在沪投资进展顺利 明年底可如期投产

      中新网10月21日电据新华社报道,上海松江区副区长王文涛近日在一次投资说明会上说,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的直接投资项目进展顺利,预计明年第4季度可如期投产。   据了解,台积电(上海)有限公司是台积电在祖国大陆的第一个直接投资项目,位于上海松江科技园区,按照其未来10年的规划,计划总投资达到100亿美元。目前的一期工程投入达11.12亿美元,从事8英寸芯片制造,投产后月产芯片可超过4万片。   王文涛说,目前上海台积电项目正按计划顺利进入土建阶段,9月下旬厂房已开始上梁。预计明年年中可完成设备安装,明年第4季度可实现小批量产出。   台积电看好祖国大陆的市场潜力。台积电上海首席代表吴旭东日前在此间表示,世界集成电路产业经过前两年的低迷后,今年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复苏迹象。而祖国大陆集成电路产业更是保持了稳定的快速增长态势,长江三角洲经济带集中了其中一半以上的产能和产值,产业链较为完整,不断增加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对芯片加工业的需求在相应上升。   成立于1987年的台积电,在全球芯片代加工业务中占据40%的市场份额。吴旭东说,由于全球集成电路产业趋于复苏,台积电的市场份额还在增加,今年销售可望有较大增长。(李荣)

    半导体 芯片制造 台积电 集成电路产业 英寸芯

  • 中芯国际携私募巨资下注北京 究竟胜算几何

      芯片业由于耗资巨大,门槛极高,历来被认为是豪门的游戏,尚处于亏损中的芯片新军中芯携巨资风尘北上,胜算几何?   上海的郊区,龙阳和张江是两兄弟,有人戏称:龙阳是上海磁悬浮列车的起点,正如张江也将成为中国芯片业腾飞的起点一样。当记者匆匆赶往张江,金秋的张江给人的感觉平实而开阔,行者寥寥,同行的朋友一直在问:这就是我们的硅谷?   巨资铺就   9月13日,中芯国际发表声明,称其已向原有股东和新投资人私募成功,获6.3亿美元。中芯在声明中表示所筹资金将用于在上海的3家工厂建设及在北京设立内地第一家12英寸芯片厂。另有消息称,它已准备在国外上市,筹资7.5亿-10亿美元,如能成功这将成为“仅次于去年11月中电信上市以来的香江股市最大集资案”。   此次募资是这家2000年4月注册于开曼群岛的公司的第二次私募。此前,在2001年9月,来自美国、新加坡和内地的投资者对它投资10亿美元,中间不乏重磅机构。但到目前,中芯国际一直以“不方便透露”为由拒绝透露股权结构及详细的投资人名单。   但从零星的资料,仍可以看到其大股东包括上实、高盛、华登国际、汉鼎亚太和以祥峰投资管理集团为首的新加坡财团。另据业内人士透露,2001年9月,上实、高盛、华登国际、汉鼎亚太和祥峰投资都持大致10%左右的股权,持股1%至10%的股东还有11名,共计16名股东中,6名为亚太IC业界主要公司,10名为机构投资人,持股分散,而上实则以并不突出的股比优势成为最大股东。   据业内人士分析,这样的股权安排正好和公司总裁张汝京的设想相符,因为张本人曾有过被大股东出卖的教训—这个前世大积体电路的总裁,2000年1月在外地出差之际,第一大股东将手中控制权作价50亿美元卖给张的主要对手台积电,其时公司经营颇佳。因为公司股权非常集中,张被迫出走。张有20多年的从业经历,曾亲身参与了近10座芯片工厂的建造,被认为是除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和联电董事长曹兴诚之外芯片代工业界的第三号重要人物。   在中芯的中方投资者中,较引人注目的还有北大青鸟集团。它在2000年即通过借款认购了一部分发起人股,2001年9月又通过旗下北大青鸟环宇投入6000万美元,认购其5.29%的优先股,从而成为16家股东之一。中芯国际董事长为北大微电子所所长王阳元院士,北大青鸟董事长是杨芙清院士,王杨二人是夫妻关系,这回中芯国际私募还引入北大微电子(香港)为策略投资人,入股1亿美元。据悉,北大微电子(香港)为北大青鸟集团在港成立之公司,主要用来运作这次增资。这样,北大青鸟集团在中芯国际的投资至少超过1.6亿美元,晋升第一大股东。   此次私募无疑相当成功,除吸引原股东增资和北大微电子(香港)外,还引来美国创投公司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NEA),Oak Investment Partnters等。   据悉,原有股东都“踊跃增资”,令此次募资很快完成。业内人士认为,虽然中芯开局并不顺利,受IC(集成电路)业低迷影响,中芯国际去年录得巨额亏损。但今次私募成功主要得力于半导体业复苏和公司本身发展迅速,中芯以1.15亿美元和2%的市场占有率的业绩位列上半年销售份额全球第5。由于芯片业投资大,回报期长,因此在低谷时进入,高潮时收回投资被认为是符合规律的。“取得这样的成绩,中芯国际只用了一年半时间,相信它很快就能赢利。”祥峰投资的计总乐观地认为。   进口替代者?   根据iSuppli刚公布的2003年上半全球晶圆代工最新统计报告,尽管台积电仍稳居全球晶圆代工龙头地位,然而该公司2003年上半全球市占率为51%,明显低于2002年市占率54%。iSuppli还指出,台积电从顶峰下滑速度过快;而在2002年还未挤进前10大的中芯国际,却在iSuppli所公布2003年上半年排名中赫然跃居第五。   一位IC设计公司的高工对此表示:“在芯片代工领域,代工企业不需要花大量的钱去做品牌宣传,但客户看重的是两点,一是制作工艺,即代工厂必须保持较高的成品率。其次是产能,由于芯片行业有其独有的特点,代工的客户一般为一些大的设计公司或者集成电路制造商,加之芯片技术更新速度快,所以风险很大。所以一般来说芯片代工企业的制造能力必须保持一定的富余才能得以满足客户规避风险的需要,而且如次品率高也意味着很高的成本浪费。”这或许就是中芯近年大肆扩张的原因所在。   “目前来看,中芯在0.25-0.35um集成电路制造技术上已经较为成熟,在更加高端的0.18和0.13um技术上尚刚刚攻克,要达到成熟工艺尚需时日,但能用两年的时间就达到这个水平已经相当不错了。”CCID驻上海办事处分析师黄铭对中芯评价。而据中芯介绍,公司目前的产能也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提升,目前中芯在上海两个厂6月产能为35000片,下半年产能预计能达到60000片,而2002年初公司的产能才2000片。台湾芯片界普遍认可的一种说法是,10亿美元的投入假如能达到3-4万片的产能,而且产能的利用率为80%的话,5年内即可收回投资。假如下半年果真能达到预期,中芯的盈利前景将相当乐观。   就客户来说,目前国内的IC设计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设计的产品多处于低端,在这方面中芯的代工优势并不明显,中芯的业务主要集中在0.35um以下的高端产品,这方面的业务主要由国外的设计公司设计。但由于国外设计公司已经长期和台湾等地的大的代工企业合作,所以显然,要打入这块市场并不容易。   中芯国际取得现有的成果既有人的因素也有地利的因素,中国芯片市场的快速发展为中芯提供了契机。根据WSTS预测,2003年全球半导体市场的规模将达到2300亿美元,2004年为3000亿美元,而2010年将上升到5578亿美元。就中国市场而言,中国的IT产业已保持了连续十年的成长势头,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5%,且2002年中国也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移 动电话市场,下游产业的蓬勃发展,造就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快速成长,预计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半导体市场。因此可以预见,今后十年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最好时机。   中芯副总谢志峰表示,中芯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借了内地市场的光。中芯国际原计划第一年产能中有95%外销,5%内销,但是后来却发现几家外国大公司跟中芯签约订购的产品,实际上是直接给它们在中国的分公司,最终的消费市场还是在中国内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中芯的产品就起到了进口替代的作用。   在国内投资设厂最大的好处便是税收优惠,根据有关文件,集成电路制造公司可以享受所得税方面的优惠政策,相比之下,台湾的代工企业就没有这么幸运。据中芯国际总裁张汝京自己测算,由于政府优惠地皮、人才价格相对低廉等因素,就经营成本来说,上海的成本将比台湾高科技产业基地新竹低5%-10%左右。这也是为什么台湾代工企业纷纷进入内地市场的原因。   但中芯在这一步上较台积电、联电、宏力等公司明显领先了一大步。在台湾,由于政治因素,当局对台湾代工企业投资大陆采取了“戒急用忍”的态度,从而导致台积电、联电等企业在大陆的工厂至今仍处于筹备阶段,而宏力也才是刚刚开业。正因为如此,中芯在进口替代的竞争中占据了有利的地位。   也正是因为这层关系,中芯获得了包括新加坡特许半导体、日本东芝、富士通,以及德国英飞凌等芯片巨头的定单和技术合作,其合作的背后是这些巨头们看重了中国这块巨大的市场。这便是中芯所谓的通过股权换技术,产能换定单的经营策略,对于国外芯片企业来说是通过技术的转让获得在中国代工的利益。而反过来说,正是因为这些技术的转移使得中芯的工艺水平得以大幅提高。“这些巨头们不仅可以带来订单和技术,而且还完全可能在今后成为中芯的战略投资者”,分析人士认为。   当然,人才是起决定性的因素,首先,公司董事长张汝京是其中的关键人物,被业界称为芯片厂的老手。10年前,他在最重要的芯片厂商之一的美国德州仪器公司担任海外建厂小组主管,参与了德州仪器全球七座芯片厂的兴建。1997年回到台湾,筹建世大积体电路公司,并成为台湾第三大芯片代工厂商。从一个简单的现象即可看出张的本事,中芯的前期资本约15亿美元,张用这些钱盖起了三个厂,而华虹NEC当时耗资20亿美元,至今产能少于中芯,MOTOROLA天津芯片厂共耗资19亿美元,也只获得了极少的产能。可以看出,张在芯片的投资上很是精打细算。其次,中芯员工的国际化背景也是国际厂商看好中芯的原因之一,中芯国际目前有3900多人,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90%是华裔(不管是什么国籍)。有20几个意大利人,还有的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这些人员曾在世界各地相关芯片企业服务,给中芯带来了熟练的技术。   不过,以上因素并不足以让中芯安逸,“和像台积电这样的巨头比较,中芯仍然尚显嫩稚,在具体的制造过程中,CMOS的分层,以及芯片频率的高低,这些都是不同的工艺。中芯国际还没有太多的专业电路和系统芯片,其工艺种类显然不够。而且,衔接设计和生产的设计模型,中芯国际也提供不了。而台积电的工艺品种多样,模型准确,成品率亦很稳定。”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所长陈弘毅教授直言。   下注北京   北京无疑是芯片业的一个战略要地,虽然目前尚未透露细节,但是中芯在北京投资基本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据中芯公关部处长喻宁先生介绍:“北京的4厂规划为12英寸厂,目前正按计划建设之中。”   对于当初为什么选择上海而不是北京,喻宁向记者聊起一个花絮:“当时张汝京到北京考察时,北京的市长、主管科技的副市长都不在,只有一位无法拍板的人陪同,因而不了了之;而到上海考察时,上海市长、主管科技的副市长全都在,当即拍板且马上就带去张江选地,想要哪块都可以。但是终归这两个地区都不能忽视,现在在北京设厂,人才、设计公司方面北京还是很有优势。”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继首钢日电和华夏半导体项目失败以后,北京急需找到一个可行的项目,以证明北京在芯片这个科技最前沿的领域里和上海相比不致于落得太远,此次中芯进京,北京必然承诺不少,据我所知,中芯此次在亦庄的地皮价格相当低廉,而且对于今后的市场开发和税收方面,北京政府也可能会予以大力支持。”据了解,中芯此次北京项目总投资为13亿美元,虽然此次私募成功6.3亿美元,但仍然难解资金之渴,中芯此时急于上市,个中原因不言自明。   中芯进军北京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北京的芯片设计能力和相关战略规划,2002年12月,北京市经委科技处撰写了一份内部报告,指出将把网络机、数字高清晰电视、IC卡、数字相机、通信产业和信息安全产业等6大领域纳入市政府和中关村的重点规划和支持范围。主要理由是,北京已拥有这些领域内的芯片级核心设计技术,并且“未来市场初步显现,投资规模不大,但产值都在百亿元以上。”   报告中重点强调了北京市两年来取得的芯片设计研究成果,比如北京神州龙芯微电子公司开发的64位CPU—龙芯1号可用于网络机制造;北京阜国公司、北京火马公司开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标准的EVD芯片,可大力推进数字高清晰电视产业的发展;位于北京地区的中国华大设计中心、大唐电信、清华同方,已经掌握了世界级IC卡芯片的设计能力;中星微电子公司已经设计出了从30万到430万像素的数字相机芯片,并行销海外;大唐电信的TD-SCDMA国产标准和信息产业部批准其150兆的使用频率,使得其在未来3G时代通信芯片设计方面取得一定优势;在信息安全领域,北京兆日微电子公司得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和国家密码委员会的独家授权后开发的银行密押芯片及系统,替代了一些进口产品。   报告无疑向人们展示了北京芯片前景美好的一面,“这就好像下围棋,任何有远见的集成电路企业在考虑布局时一定要在北京这样的关键城市落子。”业内人士如此评价。

    半导体 中芯国际 微电子 台积电 新加坡

  • Cypress将收购Cascade公司

       Cypress公司10月20日签署协议,将收购Cascade半导体公司, 并入到Cypress的存储器部门,预计将来每个月可以给Cypress增加300万美元销售额。     Cypress的这次收购采用的是现金加股票方式,但是没有透露交易的金额,只是说这次交易金额的数量是"不大的"。Cascade公司原来采用台湾的代工厂Power Chip进行生产,通过这次收购,Cypress也因此获得了一些额外的生产能力。

    半导体 Cypress CHIP CASCADE BSP

  • Linear上一季度销售和利润均出现增长达5%

       凌特公司(Linear Technology)发布其于 2003年9月 28 日结束的2004财政年度第一季度报告。该报告指出,凌特公司第一季度净销售额达到1.74077亿美元,比上一年度同期的1.42011亿美元增长23%;公司的净收入为0.69471亿美元,每摊薄股收益为0.22美元,比上一年度同期的0.53802亿美元或每摊薄股收益0.17美元增长29%。在该季度,公司拥有额外现金和短期投资额约为7千4百万美元。于2003年11月12日,将向2003年10月24日当天在册的公司股票持有者发放每股0.06美元的现金红利。     凌特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Robert H. Swanson说:“9月份这一季度我们非常成功,销售额及利润均比上一季度增长5%。市场对我们公司产品的需求也在增长,特别是在便携产品领域,如手机、笔记本电脑、高端手提消费产品等等。我们一直保持高度盈利,这一点可以从我们 40% 的销售回报率上反映出来;同时,我们也有强势的现金周转,这可从现金量的增长来证明。     今后,全球各市场对我们产品的需求还将增加。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我们预计12月一季度的销售及利润将有类似的百分比增长。”

    半导体 Linear TECHNOLOGY BSP

  • 飞利浦第三季获利远高于预期 利润逾1亿美元

      新浪科技讯 美国东部时间10月14日(北京时间10月15日)消息,欧洲最大消费性电子集团飞利浦周二公布第三季获利远高于预期,而其备受关注的半导体部门的营收则有改善。   飞利浦公布净利1.24亿欧元(约1.45亿美元),得益于全球最大晶圆代工厂商台积电及其他飞利浦持股的公司的贡献。但从运营面来看,飞利浦因提列主要用于关闭两座半导体厂的1.52亿欧元花费而亏损1.26亿欧元。飞利浦第三季营收接近70亿欧元,分析师原预期从73亿欧元下滑至65亿欧元。   飞利浦发言人证实稍早的预测,即其集团今年将出现运营获利。18位受访分析师曾预期,飞利浦第三季可望有净利约3,590万欧元,相较去年同期则亏损3.3亿。提列的支出预期总计达1.2亿欧元左右。   飞利浦财务长霍门表示,飞利浦在重整及大幅削减成本后,今年可望有运营获利及净利。但该集团收回先前预期其处于挣扎的美国消费性电子部门在年底前转亏为盈的承诺,表示第四季可能只是“接近”损益两平。   晶片营收意外强劲   分析师表示,他们对一些重要的数据感到满意,尤其是疲弱的消费性电子产品部门的表现优于预期,及波动较大的半导体部门营收的增加格外令人高兴。   半导体部门营收成长至12.5亿欧元,去年同期时为11.9亿欧元,以美元计的话,较前季意外成长9%。该部门主管曾表示,以美元换算,第三季营收将较上季成长5%或以上。   WestLB分析师费克斯表示:“营收强劲成长9%应能对重要的第四季注入稳健的动力。”   飞利浦重申该部门第四季将转亏为盈   本月飞利浦股价已上涨17%,因市场期望该公司将在几个重要市场缓慢复苏。飞利浦在亏损两年后,已削减成本。   受到家庭预算紧缩的拖累,消费性电子公司均受冲击。飞利浦在全球最大的市场美国告急,设法将其产品与日本竞争对手做出区别,尤其是索尼。

    半导体 飞利浦 电子 台积电 半导体

  • 华虹NEC与上海贝岭的合资谈判进入关键时刻

      10月初,华虹NEC和上海贝岭合资的谈判已进入关键时期。“目前主要是政府审批阶段。华虹公司内部已经明确定在11月21日宣布结果,但在结果宣布之前,谁也无法保证合资一定成功。”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说。   而目前显露出的一些迹象表明,双方合资应该有相当大的把握。从9月初,上海贝岭张江新线50多名员工就开始来到华虹NEC进行8英寸线生产技术方面的培训,而原来负责上海贝岭张江8寸线的老总方朋已经被内定为华虹NEC的新任营运总裁,牵头华虹NEC和贝岭张江新线的合并事宜。“双方本是一家,都归属华虹集团大旗之下,从这方面来说合资的阻力也会小得多。”一位消息人士评论说。漫漫合资路   在和华虹NEC谈判之前,上海贝岭已经走过一条漫漫合资路。   2001年底,上海贝岭宣布投资建立张江8英寸晶圆代工生产线。斥资近6000万美元之后,上海贝岭打造了一个漂亮的空壳,被人形容为一辆不能行驶的豪华奥迪A6——空有漂亮的厂房和洗手间,但关于生产的设备什么都没有。其关键的问题在于没有合资:没有合资,就意味着没有新的投资和技术进入,就始终没有驱动这台奥迪A6行驶的发动机。   2002年初,上海贝岭开始与世界排名第二的晶圆代工生产商台湾UMC联电进行谈判合资事宜。2002年3月,几乎是同一批现在在华虹NEC接受培训的员工,开始从上海贝岭4寸晶圆代工生产线调至张江新线,研究UMC联电8英寸线有关技术细节和生产流程,但最后由于包括股权分割、技术转让等各种不可知的因素,2002年9月,上海贝岭和UMC联电双方在经历长达数月的谈判后在最后关头宣告破裂。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方朋被华虹集团从美国硅谷引入,继续为上海贝岭张江新线筹划合资谈判事宜,其间又陆续和IBM、Charter等公司进行了接触。该类型的接触和谈判延续到今年5、6月份,一直未果。   无奈之下,华虹集团准备自己先行投资,但又不得不找一外资背景的壳,以使张江新线享受政府关于合资企业有关退税等优惠政策。正好此时华虹与日方NEC公司的华虹NEC项目合约基本到期,华虹集团借华虹NEC注资张江新线,乃成顺理成章之事。   华虹NEC和贝岭张江新线合资,目标直指明年5月新线能够正式量产。估计合资后先期投入3亿至4亿美金,初期产能达到2000片产量,而在两三年后达到2万片的规模。国内目前生产规模最大的华虹NEC和中芯国际,其产出基本都是每年3万片。“张江新线究竟是独立运作,还是与华虹NEC合并,还是成立一个新的合资公司对其进行管理,现在都在待议之中,等待11月21日最后结果的公布。”前面提到的知情人士说。资本、市场孰轻孰重?   提到华虹NEC和贝岭张江新线合资,两个不得不提的重量级人物一个是张江新线的总裁方朋,一个是原来华虹NEC专门负责产品研发和市场销售的副总裁赖磊平。方和赖俱来自美国硅谷,于去年差不多前后脚至华虹集团:前者去年9月至今一直负责张江新线的引资谈判事宜;而后者去年8月空降至华虹NEC,主要负责华虹NEC从DRAM向晶圆代工生产的转型,是华虹NEC中方的最高负责人。   方朋由于一直负责上海贝岭张江新线幕后的合资谈判,国内媒体知之不多,圈内人士与之接触也不频繁,至今还保持着以其英文名“Tony”相称的习惯;而赖磊平入主华虹NEC一年多来,动作颇多,先是调整华虹NEC内部的组织结构,在原来单纯的制造基础之上,增设了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部门,后又亲自四处奔波,相继代表华虹NEC与大唐电信、南仕虹、中兴通讯等下游制造商签订了一系列战略合作协议,为今后晶圆代工的市场拓展埋下铺垫。   “赖是一名有抱负的人。”一位和赖磊平接触过的供应商说。据称,赖去年上任之初,就大刀阔斧地改革华虹NEC原有的设备日文应用环境,采用全球通用的欧美标准,为华虹NEC日后向代工生产转型做准备。而就在今年9月10日在深圳与中兴通讯签署战略联盟合作伙伴协议的时候,赖再次表示“要联手国内电子设备制造商,首先将晶圆代工生产拒之于国门之外,再争取拿国外的晶圆代工生产单子,从而实现民族电子工业的壮大。”目前在国内,尽管IC设计的需求很大,但70%的产品仍有赖从国外进口。赖寻求国内产业联盟的做法,一度被业内认为是“切中华虹NEC晶圆代工发展的要害”。   在华虹NEC新的组织架构中,方朋地位被置于赖磊平之上,业界估计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在华虹集团原有构架中,张江新线地位和华虹NEC地位平级,身为张江新线总裁的方本身就比身处华虹NEC副总的赖磊平高出一级;而另一个可能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着引资经验的方朋将在华虹集团发展整体晶圆代工产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半导体是富翁的游戏,一般一条8英寸线的投资额都至少应当是在10亿美金左右。”一位在该行业浸淫多年的资深人士介绍。按照华虹集团的计划,明年初期投资不足5亿美金的张江新线开始量产,其基本目的也只是练兵,开始规范流程和培养员工代工生产的经验。另一方面,华虹NEC目前3万片左右规模的量产也亟待扩大规模,目前正规划二厂、三厂的扩建计划。“这一切,单靠华虹集团甚至中国股市本身的力量都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到海外上市或者寻求更多大规模的风险投资。”该人士评论说。棋子和棋局   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普遍被认为与中国其他诸如汽车、彩电等已经发展起来的产业水平不符,半导体产业已经成为整个中国国家战略的一块短板。华虹NEC作为一颗国家半导体产业用以起重要作用的棋子,如何在全球半导体行业格局中腾挪已经显得至关重要。   比较立足本土但主要也是外资投入的其他两个晶圆代工企业,先进在全球晶圆代工生产中已经排名第十,而中芯国际排到第五名。按市场份额来算,中芯在全球只占2%,先进更是少之又少。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企业台积电在全球占51%的市场份额,而排第二位的UMC联电占了25%市场份额,分别达到400亿和200亿新台币的产品销售额。而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工业华虹NEC还没有真正完成转型,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晶圆代工厂。今后华虹集团下属的晶圆代工厂要在这个舞台上和上述公司竞争,任重而道远。   华虹NEC的转型相信将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市场渠道还没有建立起来,公司内部管理机制还是中方、日方、美方三方统管,牵涉到各方利益,情况比较复杂。“单纯从管理方面来说,日本人当年还埋下了很多钉子,”一位前华虹NEC的IT部门经理说,“很多日方的系统都是直接拷贝过来,没有文件说明,要和外面做系统整合太困难了。”而另一方面,虽然贝岭新线不存在转型的考虑,但如何开拓市场同样是一个难题。   “华虹NEC和贝岭新线的发展模式应该还是要参照长虹或华为的模式,立足本土,放眼世界,”一位业内人士评价,“立足本土的好处就是允许你犯错误,但一定要尽量争取少犯错误,在错误中快速壮大。”但是如何立足本土和放眼世界,在华虹NEC和贝岭合资计划公布之前,同样是一个悬念。   ·记者手记· 晶圆代工等待与设计相互取暖   华虹集团旗下包括华虹NEC和上海贝岭张江新线在内的晶圆代工业务(foundry)前景尚不明朗。   全球的晶圆代工业已经高度集中,台积电以53亿美金的销售额几乎占据了整个产业的半壁江山;以利润而言,市场份额前3名的台积电、UMC联电和IBM侵吞了90%以上的产业利润,后来者生存空间已显局促。   业内人士甚至估计,第三名的IBM和第四名的Charter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合并晶圆代工业务,谋求更大程度的规模效应——因为双方已在0.11和0.09规格的芯片上展开了某种程度的技术联盟。   如果国际市场作为空间不大,华虹集团能否从中国市场上抢单?答案仍然不甚乐观。在中国,晶圆代工同样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市场。中国2002年半导体市场为170亿美元,但其中90%的半导体是直接从国外进口,以目前的状况而言,只需要5亿~6亿美元的晶圆产业来支撑剩下17亿的国内生产,如果1/5乘数定理依然适用,这五六亿美元分到晶圆代工企业仅仅只有1亿多美元的规模。另一个可以为推导提供参照的数据是:2002年,中芯国际的产出约占中国晶圆代工的50%,华虹集团约占整个产业的20%。   华虹自然盯向了这90%份额的进口半导体。国内的半导体设计和制造公司有谁能替代这部分进口的单子,华虹就能扮演替代台积电、UMC、IBM等在其中晶圆代工的角色。   而这又有赖于中国半导体设计公司的发展和壮大。而2002年中国半导体设计工业的总体产值仅为3亿美元,却分布在近400家设计公司中。抛开市场开拓的难度不谈,整个市场对晶圆代工的需求也同样陷入1亿美元的漩涡。   中国的晶圆代工和半导体设计制造已陷入双双低迷的境地,双方一起破局的办法是互相扶持。一方面,如果足够多的半导体设计公司发展起来,华虹将有更大的市场空间可以辗转腾挪;另一方面,如果华虹发展起来,其廉价、高质的晶圆材料就能为半导体设计和制造提供丰富的原材料,就能烘托起一个产业。

    半导体 晶圆代工 华虹 联电 NEC

  • 《华尔街日报》:三星绝处逢生并复苏的秘密

     多么惊人的复苏!韩国的三星电子公司一跃成为亚洲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商。与处于亚洲金融危机最严重阶段的5年前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在那时,这个资金严重不足的公司能否生存下去都成了问题。然而,与韩国其它许多公司不同,三星公司迅速而彻底地调整了战略与业务,从而变得精干强壮。   三星公司摈弃了许多传统的亚洲经营方式,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提高利润、迅速转换项目和降低成本。其中关键的一环是寻找成本低廉的生产地,如中国。此外,该公司还极其重视技术革新,这使它的产品畅销亚洲,甚至远达欧洲和美国。   三星公司绝处逢生的惊人恢复也是韩国在世界经济舞台迅速崛起的例证。韩国很多公司原来只是默默无闻地为其它制造商提供零部件,或提供替代日本商品的廉价产品,如今它们变成了跨国公司,其品牌产品越来越受世人青睐。通过与日本制造商的较量,三星公司众多产品的销售量都超过了日本对手。   像亚洲其它许多公司一样,三星公司最初的方针也是强调销售量和市场优势,而不是盈利能力。但是,在1997年和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这种商业模式导致许多公司破产。债台高筑的韩国公司以为它们的银行贷款可以无限地展期,很少考虑还债的问题。同时,公司以其盈利能力较强的部门补贴盈利能力较弱的部门,也使投资者非常不满。   投资者抽逃资本,股价开始暴跌。同时,银行也越来越不愿提供更多贷款。在如山的债务的重压之下,韩国最大的财团之一大宇财团宣告破产。   为避免同样的命运,三星公司迅速采取行动改善其财务与经营。它通过大量裁员而降低开支。它摈弃了严格的论资排辈的制度,而采取重才求进的制度。它要求公司各部门更加注意保持距离,使它们以对待外部公司的态度相互来往。三星公司还设法笼络股东,并提高了经营状况的透明度。该公司还开始强调灵活性,这使家用电子产品现在6个月之内就能完成从立项到上市的过程,将开发周期缩短了好几个月,这还不到日本松下公司所需时间的一半。   三星采取的另一项措施是设立一个风险资本机构,帮它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虽然许多亚洲公司现在都在做同样的事情,但三星是起步最早、并且最重视创新的。   三星公司和其他一些韩国公司要想发展壮大并保持竞争优势,它们的眼光就必须投向韩国之外,寻找成本更低的生产地和更大的销售市场。   当然,三星在国内有很多优势。根据汇丰控股公司香港分公司的研究,韩国的资本费用在亚洲是最低的。另外,即便在阻碍外国制造商进入韩国市场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壁垒拆除之后,韩国的公司仍会得到一个忠实的国内市场的帮助。同时,政府支持私营部门的研发努力。   然而,国内市场比日本市场小得多,而劳动力成本正迅速接近日本的水平。因此像三星这样雄心勃勃的韩国公司要保持优势就必须放眼海外。邻近之一的中国则是首选目标之一。

    半导体 松下 三星 三星电子 华尔街日报

  • 瑞萨科技宣布瑞萨香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瑞萨科技宣布成立瑞萨香港有限公司为注香港的大中华区办事处。     瑞萨科技是由日立制作所株式会社有限公司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合作,共同成立的一间全新的半导体公司。除了日本总公司外,瑞萨科技亦于世界各地设有多间办事处,包括美国、英国、德国、香港、上海、台北、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等等。瑞萨科技的英文名称RENESAS源自Renaissance Semiconductor for Advanced Solutions,意谓瑞萨半导体先进解决方案。     瑞萨香港有限公司主席吉泽秀幸解释:「Renaissance是『重生』的意思,也就凭着既有的辉煌成就,高瞻远触,实现对未来的梦想。」     瑞萨科技不但结合了日立及三菱两间公司在半导体领域上的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加上全球二万七千二百名员工的无限创意及努力,所以瑞萨科技无疑是一间极具成本效益和值得信赖的智能芯片解决方案供货商,在拓展明日无处不在的网络世界中,担当重要的角色。     瑞萨香港有限公司的开幕典礼于2003年9月30日假香港洲际酒店举行。有过百位来自中国、香港及亚洲地区的嘉宾出席。     吉泽先生表示:「先进科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无论是我们使用流动电话、驾驶高性能汽车、使用家中的影音设备或计算机网络,我们都会接触到智能芯片科技。而瑞萨科技的哲学便是要肩负起带领科技、无处不在的使命,务求为大众实现梦想,提供更方便舒适的生活。」     瑞萨科技的信念是「带领科技,无处不在」。作为流动电话、汽车、个人计算机及家居影音器材等各种解决方案芯片供货商之一,瑞萨科技在流动电话科技中占着领导地位。流动电话将不再只是通话工具,它将成为新一代的媒体通讯器,配备拍照、高解像彩色LCD液晶显示器、游戏、音乐和动态影像下载等功能。     在高性能汽车方面,瑞萨科技生产的汽车电子组件包括信息系统、安全控制系统、底盘控制系统、车身控制系统及动力传送控制系统五大类。瑞萨科技将朝着令汽车变得「更安全、更舒适、更符合环保原则」的方向发展。     瑞萨科技亦应用于家居数码影音娱乐设备。瑞萨科技帮助我们订制适合自己的个人数码世界,如数码相机的影像处理器、DVD数字激光视盘唱盘的芯片技术、LCD液晶电视的系统方案等。瑞萨科技不但照顾不同顾客的需要,亦同时令家居数码影音娱乐设备的效果更鲜明、清晰、悦目。

    半导体 瑞萨科技 智能芯片 BSP 半导体

  • Philips减持5亿股台积电股票 可获12亿欧元

     【eNews消息】10月8日,飞利浦公司宣布将逐步减持台积电公司股份,所得资金可能达12亿欧元。但飞利浦强调,这项举措并不会危及它与台积电的战略伙伴关系。   飞利浦是台积电最大的股东,其持股比例为21.5%,据公布的资料称,飞利浦计划出售 大约5亿股台积电股份,占台积电全部股份的2.4%,出售股份后,飞利浦的股权约为19.1%。飞利浦将把此笔交易的所得,用于降低负债水平,以及“一般性的公司营运目的”。   在台积电成立之初,飞利浦最初持有的股份曾达到27.5%,评论认为,飞利浦减持将使台积电的股东结构更为多元化。   飞利浦首席财务官Jan Hommen表示,公司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是台积电的最大股东之一,但公司认为,从长期来讲,这项渐进而有序的举措将使公司股东获益。目前,飞利浦的减持计划现已获得了台积电董事会的批准,但仍需得到监管部门的首肯。   据媒体报道,富通(Fortis)分析师Rene Verhoef认为,飞利浦此举选择的时机可谓恰到好处,因台积电股价中可能已消化了半导体行业复苏的积极因素。   但飞利浦此举也使得一些分析师感到困惑。因为半导体行业正在复苏的初期阶段。据Oyens & van Eeghen公司早先的报告中称,尽管台积电2004年的前景乐观,但飞利浦似乎已决定不再增加其在半导体领域中的风险投资。   飞利浦将于10月14日公布第三财政季度业绩报告。该公司不愿就其在半导体行业的风险投资情况发表评论。

    半导体 飞利浦 Philips 半导体行业 台积电

发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