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储卡中国标准将出台 有望不再交高额专利费

      本报讯 (记者 刘奇) 在信产部牵头的“移动存储器标准工作组”(以下简称标准工作组)成立两年后,中国自己的存储卡标准近期将有望出台。昨天,记者从标准工作组组长单位普天集团了解到,由普天牵头的中国存储卡标准项目有望在近期出台正式标准。   据普天集团副总裁陶雄强透露,目前普天集团和标准工作组已经在重庆正式立项,这一国家标准有望在今年下半年出炉。在中国标准制定完成后,国内企业将有望不再向洋巨头交纳高额专利费。   陶雄强表示,目前中国的存储卡标准工作组已经申请了近百项专利,这些专利将对工作组内的22个成员企业开放。与此对应,由于存储卡涉及PC、手机、数码相机、PDA(掌上电脑)、笔记本等多个领域,此前,这一市场的专利一直为欧美和日本企业所把持,国内企业生产存储卡的利润中的7%-8%,均被洋巨头作为专利费拿走。   记者了解到,目前标准工作组成员超过20家,其中除了普天担任组长单位外,联想、北大方正等国内IT巨头,也均在标准工作组之列。  

    半导体 存储卡 BSP PDA 存储器

  • 方舟科技从CPU设计退回到外包公司始末

      “看到相关报道,我都差点哭了。”5月30日下午,中关村一间普通的办公室里,一位前方舟科技员工约见记者。   对于国家863项目“方舟3号”搁浅的原因,他分析,一个产品被搁置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技术不行(无法实现功能和应用)、一是市场不行(无法获取利润)。在曾亲历方舟1号和2号的他看来,方舟芯片在技术表现上是很不错的,虽然在做应用的配套时遭遇了很多坎坷。   “技术总是跟着市场进步的,但我不理解公司为什么在市场拓展上裹足不前。”谈及方舟的市场化,该员工唏嘘不已。   倪光南的“方舟”缘   最先看到国产嵌入式CPU市场前景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   “那是1999年的9月。”5月30日,倪光南再次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据倪回忆,当时,李德磊突然找到他请求帮助。而早在李德磊进入中科院计算所读研时,倪李二人便已相熟。“当时他非常急切地找到我,说得到内部消息,日立美国突然要停止外包给BBT的一切项目,然后问我该怎么办。”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李德磊仍然在日立美国半导体公司工作。虽然BBT的工商资料显示当时李德磊并不持有BBT股份,但李却一直为BBT介绍来自日立美国半导体公司的外包项目,也在一手操持BBT的转型工作。   “虽然当时日立的项目没做完,但我发现通过这个项目,BBT在编译器设计、芯片设计以及操作系统设计方面的人才积累已经很完善,基本具备自主研发CPU的技术能力。”倪光南表示。   李德磊同意了倪光南的建议。随后,倪出面协助BBT寻找风险投资。   2000年3月8日,北京中芯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方舟科技”前身)在京注册成立。法人仍然延用BBT的胡铭曾,注册资本为600万元。其中,李德磊的弟弟李德晶、弟媳张雅军分别持有35%的股份,其余30%股份由BBT老股东赵建勋、胡铭曾均摊。   2000年5月,经倪光南牵线,有热心的深圳民营企业家表示愿意出资支持中芯微的CPU研发,随后,首笔高达2000万元的资金到账。   2001年4月,方舟1号研发成功。2001年5月,倪正式出任中芯微系统战略市场部副总,为中芯微做拓展市场的前期工作。7月,经过高级别的专家技术鉴定会,并由四部委联合召开了盛大的发布会,轰动一时。   在此之后,国家开始陆续投入大笔资金支持方舟1号、2号的研发。   “方舟1号”3个客户   2001年的7月,在倪光南的多方努力下,北京裕兴科技公司成为中芯微的第一个客户——裕兴公司决定采用方舟1号进军NC市场。   由于当时国内企业基本上都习惯使用Intel和AMD那样能提供丰富的配套应用以及可提供芯片解决方案的芯片。因此,虽然方舟1号的性能不错,但这个采用自行设计的独立体系结构的CPU芯片,市场开拓是很困难的。   但令人吃惊的是,在裕兴为此投入上百万元之后,中芯微最终却以“拒绝供货”回报了第一个客户。   至于不做的原因,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前方舟员工皆表示不知内情,“李总裁说不做就不做了”。而亲自跑市场的倪光南,对此也非常困惑,“裕兴是我以个人信誉拉来,李德磊向它跑单,对我的打击极为沉重”。   2001年10月,倪光南突然去职,但他并未向记者解释个中原因。   2001年11月,中芯微开始与第二个客户、另一家网络计算机厂商“国永”合作。有趣的是,知情人士的回忆,合作尚未到一年,2002年10月,“李总裁又说不做了”。   而此时,经政府穿针引线,神州数码浮出水面,这是中芯微的第三个客户。据媒体报道,2002年11月4月,双方召开了盛大的新闻发布会,神州数码于当天宣布正式推出基于方舟1号的网络计算机。   2002年12月,方舟2号高调上市。此时的方舟2号已经是集成了许多外围设备模块的系统芯片。“方舟1号最初的市场开拓的确很困难,但迫使方舟直面市场的真正需求,事实证明,市场对方舟2号的反应有了变化。”有知情人士评价。   随后,联想、京东方、泰丰、长城等知名厂商纷纷跟进。到2003年,在政府采购中胜出的网络计算机均采用了方舟系列芯片。此时,中芯微系统已变更为方舟科技,声誉在国内达到顶峰。   方舟变脸瞬间   有方舟前资深员工称,2002年到2003年,除了基于网络计算机的销售,方舟CPU的销量并未实现突破。   “NC主要靠政府推,李总裁认为只要做好政府就行了,不需要什么市场推广。所以公司市场部一直在人事震动,从倪光南离职之后就不断在换,有段时间市场部好像还被取消了。”该员工称。   随着NC被逐步证明并不适用,从2003年底开始,NC从政府采购中淡出。方舟CPU的销售也开始受到影响。   上述方舟员工认为,这直接促使李德磊产生了放弃CPU的念头,“即便之前的政府采购单子,由于处于推广期,方舟所获得的回报并不多”。据他透露,方舟2002年和2003年的账面收入都在700万元-800万元之间,“基本无利可图”。   “只做网络计算机,其实限制了方舟芯片的市场表现,但当时基于方舟CPU的网络计算机实在是太火了,以至于方舟科技并没有在其他的市场上有好的拓展。”有业内人士分析。   在方舟资深员工看来,嵌入式CPU的市场容量不庸质疑。李德磊之所以放弃“方舟3号”,“他毕竟是个拿着外国护照的商人,做外包赚惯了快钱,对商业的追求显然高过对于国产CPU重要性的认识”。   “方舟2005年初左右转做小灵通。”有业内人士透露,方舟科技拿到了一家美国公司数百万美金的外包项目。   据介绍,这家名为Spansion的美国公司,向方舟科技提供了数百万美金的项目资金,方舟科技转为做PHS(小灵通)以及FLASH。由于并不擅长通信技术,小灵通的知识产权也是由国外购进,再在国内进行开发改造。   在此之前,李德磊开始在中关村各种场合公开宣称放弃CPU。至此,一家做外包设计的公司,在经历了5年中国芯的辉煌之后,又回到了原路。   与此同时,工商资料显示,2005年2月,方舟科技调整了董事会,除中关村软件园和深圳中纬实业仍保有董事位置以外,李家3人——包括李德磊、其弟李德晶、妻兄王小苏,占据了其他的3个高管席位。 

    半导体 CPU 中芯 计算机

  • "配给现象"蔓延,OEM厂商"等米下锅"

      继报道称某些功率MOSFET实行配给、一些标准逻辑产品供应商警告供应严重不足之后,市场调研公司iSuppli日前注意到其它产品领域也出现了有限配给的迹象。    虽然iSuppli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预示半导体和电子元件产业将普遍实行配给的迹象,但这些事态确实反映出2006年上半年芯片及设备需求意外强劲。iSuppli把“配给状态”定义为产品供应严重不足,显示供应商无力满足全部客户的订单。配给代表比较严重的供应不足,不只是半导体产业内经常发生的供需失衡。    iSuppli最近报告称,某些种类的功率半导体出现明显短缺,其中一些具体型号的MOSFET实行了配给。同时意法半导体表示,它的标准逻辑产品实行配给,但其它同类产品供应商没有使用“配给”一词。据iSuppli公司,这是12个月以来某一半导体产品领域首次陷入配给状态,随即在包括模拟产品在内的其它产品领域也出现了配给现象。    各细分领域状态详解    “需求超过了预期,令许多供应商措手不及。”iSuppli首席分析师Gary Grandbois指出,“有些供应商已延长交货期,并对某些产品实行配给。”高级分析师Eric Pratt表示,电容产品对此短缺现象也并不具有免疫功能。部分高值电容已进入“配给”状态,部分产品的交货期甚至延长到6个月。    负责通信系统、光纤组件的分析师Jagdish Rebello指出,其它领域的产品也出现配给迹象,包括部分光收发器。例如,用于存储区域网络(SAN)的4Gps光收发器交货期已经增长至14到16周。用于光纤通道SAN的2Gbps收发器比预计更快的转换到4Gbps,这使得许多收发器供应商不能跟随需求的速度将产品升级到更高速率。    同时,至少有一家供应商报告说对SRAM产品实行了配给,这由几个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iSuppli负责flash/SRAM/MCP领域的高级分析师Mark DeVoss表示,同一家供应商会混合提供多种产品,而其它一些公司对某些产品的项目需求已结束,甚至决定退出SRAM市场,这些都导致器件的短缺。    虽然NOR闪存领域没有出现配给现象,但这些产品的供应明显趋于紧张。存储芯片领域的高级分析师Krishna Chander表示,部分类型的硬盘驱动(HDD)芯片配给现象也在显现。由于高清数字录像机(DVR)的需求,500G的大容量硬盘面临相当的短缺可能。    OEM、EMS:预计大部分产品价格维持现价    尽管有限的一些器件和产品目前实行配给,OEM厂商和EMS提供商都广泛感觉到器件的短缺现象正在使事态变得越发严重。    “与一些主要的OEM厂商交流中,我们发现OEM普遍认为供给正在吃紧,部分器件正在进入配给时期。”Pratt表示,“尽管如此,我们预计大部分产品价格维持现价而不会猛涨。”EMS提供商也同样如此认为,“六大EMS提供商中的4家将其2006年销售预期抬高,用以证明他们的产能均有提高。”iSuppli负责EMS/ODM的高级分析师Adam Pick说,“例如,Sanmina-SCI所有产品线势态良好,并表示其订单出货比居正值。同时,Sanmina-SCI没有用到‘配给’两个字,而表示部分器件交货期确实延长。” 

    半导体 OEM AN ISUPPLI BSP

  • Ramtron为韩国现代公司提供FRAM 产品

    Ramtron International 宣布,韩国现代 Hyundai Autonet 公司选用了其生产的 FRAM 产品,用于该公司的汽车智能安全气囊和乘客传感器中。非易失性存储器(FRAM) 具备无伦比的读写寿命及高速的数据写入能力,成为当今日益复杂的智能安全气囊系统的理想选择。 今天,Ramtron FRAM 产品已经用于美国、亚洲、日本和欧洲 8 家不同汽车制造商的智能安全气囊系统设计中。公司预计截至 2006 年年底前,FRAM 存储器在智能安全气囊系统的用量将超过 200 万个。其中 16Kb 容量,5V 工作电压,SPI 接口的 FM25160 器件是多数安全气囊厂家所采用的型号。 现在智能安全气囊的设计可以根据意外事件参数情况增加或减小气囊的展开力,这些参数包括碰撞的严重程度、乘客的体重以及与车内其它安全系统的相互交换的信息。 传送给汽车电子控制单元 (ECU) 的数据是由遍布全车厢的传感器所产生。在较新式的安全系统中,嵌入座椅中的传感器会将数据发送给 ECU,使到安全气囊能够“聪明地”张开。 随着汽车上安装的传感器越来越多,需要收集的数据也更多。FRAM 技术能让汽车制造商更频繁地收集更多数据,从而使汽车系统能够储存最合适的信息并以此配合整个系统的执行。

    半导体 FRAM RAMTRON 智能安全气囊 BSP

  • 消息称Intel将裁员1.6万人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6月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熟悉内幕情况的人士称,作为英特尔进行自我评估工程的一部分,该公司今后可能会对1.6万名员工进行裁员或转岗,受影响员工为其全球总员工量的15%。   英特尔CEO欧德宁(Paul Otellini)上月表示,公司将进入近20年来的最严格业务评估阶段。独立评测网站“汤氏硬件(Tom’s Hardware Guide)”美国总经理奥米德·拉马特(Omid Rahmat)在其博客上写道,目前硅谷正传闻,英特尔可能会裁减1.6万个职位,并取消一系列原定市场营销计划;还有传闻称Viiv平台也位于被取消之列。   英特尔此前从未实施过大幅裁员活动。即使自2002年网络经济开始萧条后,该公司也没有裁员,而是选择了对5000名员工实施内部转岗。分析人士称,受全球PC市场增长速度下降及竞争程度加剧等因素影响,英特尔今后可能会考虑裁员并实行业务重组。但到目前为止,外界还不能确认英特尔是否会正式宣布裁员或转岗计划。   对于上述传闻,英特尔发言人盖尔·邓达斯(Gail Dundas)称,公司不会对此加以评论。她还表示,目前公司正对业务结构进行严格评估,目的是今后能对市场反应更为迅速;邓达斯称,英特尔不久将公布业务重组实施步骤的详情。   市场调查公司Insight64分析师内森·布鲁克伍德(Nathan Brookwood)认为,如果上述传闻属实,估计英特尔通信产品和网络处理器两个部门受到影响最大。他说:“这些部门消耗了大量人力资源,但赢利状况却不尽如人意。”布鲁克伍德还表示,目前还不能确认英特尔取消Viiv平台是否会有市场意义,原因是虽然Viiv的反响没有达到预期,但数字家庭部门的人力资源并不富裕。   然而有传闻称,英特尔已取消了一些与Viiv相关的开发项目。布鲁克伍德还表示,着眼于长期发展,英特尔还有可能取消安腾2(Itanium 2)的开发计划;然而目前的问题是:虽然安腾没有达到市场预期,但惠普推出的安腾产品却取得了成功。他表示,英特尔应就此与惠普及其他安腾联盟加强合作。(明月)

    半导体 Intel 英特尔 VII BSP

  • TI T2模块为POLA联盟所采用

      日前,德州仪器 (TI) 宣布 POLA™联盟一致同意以 TI T2 非隔离式电源模块为基础构建其引脚兼容型插入式模块。T2 系列模块可实现超高的瞬态响应速率。   包括 Artesyn Technologies、Ericsson Power Modules 以及艾默生的子公司Astec Power在内的多家 POLA 联盟成员将开发并推出全新的插入式模块,这些模块的功能及外形均与其它成员的产品保持一致。到目前为止,POLA 联盟内的公司已成功制造并推出超过 200 款采用相同电子设计的产品,以确保全面的互操作性与真正的第二供货来源。   最初,上述公司将以第二供货来源的身份提供 16 A 及 30 A 两个版本的TI T2 系列负载点模块,这些模块可支持 4.5 V 至 14 V的宽泛的输入电压范围上的降压 DC/DC 转换 ,而可调输出电压则可降至 0.7 V。投入量产后,POLA 成员将对 T2 系列的扩展产品进行评估。   T2 模块可提供多种高级功能,如 TurboTrans™技术、SmartSync 模块同步化以及 Auto-Track™排序功能等,是采用 1 GHz 处理器的中间总线架构 (IBA) 应用的理想选择。此外,与 TI 前代器件相比,该系列模块将总体电源解决方案的体积减少了一半之多。   POLA 成员将于 2006 年晚些时候推出各自的引脚兼容型模块。TI T2 电源模块现已投入量产。批量为 1,000 片时的最低单价为 7.90 美元。

    半导体 电源模块 POWER BSP

  • LSI SAS技术用于100多款新服务器

      LSI近日宣布其SAS存储技术将用于100多款新服务器,所有的服务器均是最近发布的,并基于高性能双核Intel® Xeon®平台。采用LSI SAS技术的服务器厂商包括HP、IBM、Fujitsu Siemens、联想, NEC、Acer 等。   “新的基于双核Intel® Xeon®的平台具有更强的CPU性能,通过采用FBDIMM(Fully Buffered DIMM)改善了内存容量,通过采用PCI Express技术具有了更强的I/O性能,因此成为全新的一代速度更快、性能更强的服务器和工作站,” Intel主管服务器软件、技术的市场总监 Lorie Wigle说,“LSI SAS解决方案的可用性充分利用了该平台的性能,用户可以体验到全面增强的系统和网络性能所带来的好处。”   唯有LSI 的SAS产品系列能满足所有的服务器、工作站以及企业级存储架构实现SAS解决方案的需求。  “具有全功能并且互操作性经过彻底验证的SAS芯片和板卡的推出帮助HP取得了产品上市时间的优势,也符合我们让客户满意的策略,同时也使我们能继续推动业内向SAS存储技术的过渡,”HP负责存储、网络及基础架构、行业标准服务器的副总裁Paul Perez说,“LSI使我们能够推出满足需要高性能和灵活性需求的完整的SAS产品线,。”   据IDC预测,到2008年全球服务器市场将从2006年的770万台增加到960万台,SAS HDD的出货量将占到企业级存储和服务器市场25%的份额。  “由于IT管理人员看到了SAS的成本效益,因此随着服务器OEM的服务器平台的推出,该技术正快速成为主流,”IDC负责企业计算的集团VP兼总经理Vernon Turner说,“因此,像LSI这样的能向各种顶级的服务器制造商如HP、IBM,区域OEM如FSC、联想 、NEC提供SAS解决方案的公司,将在SAS快速发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LSI是全球公认的领先的SAS技术提供商,向服务器OEM市场供应了超过50万个存储组件,”LSI 高级副总裁兼存储组件事业群总经理Bill Wuertz说,“我们掌握着能最大程度降低市场风险的,已验证的互操作性以及端到端的解决方案。”     

    半导体 LSI HP SAS BSP

  • 德州仪器人为半导体库存处在合理水平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来,一些半导体行业分析人士不断表达出一种观点,即半导体行业的库存正在缓慢增加,今年的市场前景令人担忧。针对这种观点,全球芯片巨头德州仪器公司高层表示,目前的库存应该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他还表示看到了“实质性”的芯片市场需求。    德州仪器公司模拟业务的高级副总裁格雷格·劳因日前对媒体表达了上述观点。劳因表示,半导体行业的库存期一般是两个月时间,目前的水平应该说还算是合理的。劳因指出,由于过去几年的高库存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令人记忆犹新,所以半导体行业对于库存的变化都比较敏感。    劳因说,出于强劲的市场增长,整个半导体行业即将迎来反弹。他特别指出新兴市场对于低价3C产品的需求迅猛增长,将给芯片厂商带来机会。    在最近的投资者会议上,全球芯片代工“大鳄”台积电公司高层也对行业前景表示乐观。台积电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蔡力行表示,今年,半导体行业将迎来一个“平稳”的增长期,芯片市场增幅将达到8%到11%。    根据美林证券的估计,今年第一季度,全球电子行业的库存环比提高了1%,达到296亿美元。库存期也升高了20天,达到176天。美林证券的分析报告指出,过去五年电子行业一季度库存期仅为29天,目前的库存水平过高。不过,美林证券预计二季度的库存期将有所下降。

    半导体 半导体 半导体行业 BSP

  • 台湾女首富王雪红赴京为“中国芯”造势

      向来低调的台湾女首富威盛电子董事长王雪红昨天亲赴北京推广代号“PC-1”的主题活动,为其强力渲染的“中国芯”造势.   “在全球还有85%的人口处于信息化的盲区,我们有这样一个‘PC-1’构想,希望通过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让下一个十亿人口跨越数字鸿沟,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种种利益.”这位传奇女性娓娓道来这个看似遥远、实则雄心勃勃的“中国芯”全球拓展计划.   “中国芯”是威盛推出的具有完全自主产权的芯片级技术和CPU产品的总称,在全球电脑芯片厂商英特尔的垄断格局下,该公司寻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并积极前行.   “在一些领域英特尔、AMD很强,但我们之间的定位不同,在低功耗的市场我们提供的是最好的解决方案.”王雪红说,威盛在芯片上的布局已经成熟,“下一个十亿市场,我希望5年就能完成.”   王雪红是有“台湾企业教父”之称的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之女.在中国IT界这个几乎被男性精英统治的世界里,王雪红分外耀眼.早在2001年,她就靠自己的努力坐上台湾女首富的交椅,仅次于父亲排名富豪榜第五.目前她执掌的威盛集团旗下有33家企业.

    半导体 中国芯 英特尔 AMD PC

  • 台湾新鲜人青睐电子业 薪酬福利好

      根据104人力银行日前公布的调查资料指出,在今年即进入职场的中国台湾地区社会新鲜人心中,包括电子业、半导体业、以及计算机外设相关业在内的科技产业仍是社会新鲜人最想要进入的产业,而他们心目中最想进入的企业,以台积电拔得头筹,鸿海集团居次。    104人力银行表示,此次“社会新鲜人求职意向调查”网络票选活动从今年四月二十五日到五月十七日举行,共有1,476名新鲜人上网投票。根据104数据库分析,新鲜人最想要进入的产业,以“电子相关制造业”最多,占17.21%,其次是“半导体相关业”(15.94%),第三名是“计算机外设相关业”(11.39%)。    而以台湾地区企业端提供的工作机会来看,的确也以“电子相关制造业”(7%)最多,其次分别是“半导体相关业”(6.75%)、”光电通信器材相关业(6.71%),可见求职者与职场需求并不会太相违背。       至于社会新鲜人心中最理想的企业,以“台积电”拔得头筹,第二名为“鸿海集团”,第三名则是传统产业龙头“台塑集团”,都是产业中的佼佼者。    台积电人力资源副总经理张秉衡表示,台积电具竞争力的整体薪酬与福利,并重视员工的教育训练,是历年来屡获新鲜人喜爱的重要因素。张秉衡副总说,为满足客户近来的强劲需求,今年预计招募3,600位新人,生产线技术人员与各类工程师/管理师约各占一半。其中,由于在台湾地区台南科学园区的12英寸晶圆厂的扩厂计划大步展开,新增工程师的需求也将集中于此。

    半导体 工程师 电子 台积电 BSP

  • 方舟3号研发停滞并发症:李德磊个人财富大攀升

      方舟系列芯片的命运,与方舟科技董事长兼总裁李德磊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   自“方舟1号”开始,媒体和业界已经赋予了李德磊太多的角色:有人称他为爱国学者;有人说他只是一个纯粹的商人;当然,还有人直指其为投机者。   那么,李德磊有着怎样的个人历程?方舟科技又是怎么来的?也许,从这里可以窥出一点方舟3号搁浅的端倪。   前身BBT   迄今为止,网上能够直接查到的与李德磊个人相关的信息其实并不多,只有一份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简历”。   据哈尔滨工业大学所提供的校友录信息,李德磊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之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980年留学加拿大,1982年获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计算机硕士学位,1986年获博士学位。之后,李在加拿大约克(York)大学担任终身教授,同时担任加拿大国防部高级顾问。1995年,李德磊加入美国Motorola公司,担任体系结构设计师;1997年加入日立美国半导体公司,担任微处理器设计总监;1999年创建北京中芯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后改名为方舟科技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裁。   而李德磊自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他在York大学更多地是专注于计算机体系结构方面的理论研究,主要工作内容是发表更多的论文,很少涉及应用。   “严格来说,CPU研究是计算机体系结构中的一个分支,二者基本上是从属关系,这份简历只提到了一个大方向,计算机体系结构,那么有可能具体是做处理器研发的,也有可能是与处理器研发无关的。”有专家分析说。   那么,令倪光南院士所笃信的方舟科技可担任国产CPU研发的技术源自何处?   与多名受访者一样,倪光南也提到了百拓立克公司(以下简称BBT)。   根据工商局的登记资料,与BBT有关的公司有两个。   一个是1997年1月8日在京成立的内资公司,注册资本100万元,法定代表人胡铭曾占30%股份(胡铭曾当时为哈工大计算机学院教授),赵建勋出资40万,占股40%,李洪泽占30%,其经营范围主要包括技术开发、咨询、转让和培训。   另一个则是1999年9月28日在京成立的百拓立克(北京)电子有限公司,属于外资,但已吊销执照,法定代表人也是胡铭曾,注册资本200万美金,主营业务包括研究、开发、生产计算机通信软硬件、承接计算机网络系统工程、自产产品的技术咨询、服务以及销售。由于执照已吊销,其国外资金的股东身份暂时无法查证。   有趣的是,这两个公司,无论是办公地点(甚至包括其中办公地点的变更),还是法定代表人,都与后来于2000年3月8日在京注册成立的北京中芯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方舟科技的前身)完全一致。   有知情人士透露,BBT当年主要做的是外包业务,承接的业务主要来自美国日立半导体公司,主要做的是基于SH-3 CPU(日立某种型号的芯片)的相关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BBT内资公司成立的当年,李德磊由美国Motorola公司离职,加入日立美国半导体公司。上述知情人士称,日立美国选择由BBT承揽的外包业务,正是由李德磊所一手促成的。   这个消息得到了中关村软件园内部人士的认可,但该人士表示,李德磊当年曾为北京拉来大笔的外包业务,这个贡献不容抹煞。   业界有一种传言,称BBT附属于美国日立半导体公司。但就工商资料来看,BBT最初仅仅是一家民营企业,与日立并不相关。有业内人士解释,如果BBT是做外包的,而又承接了日立美国的项目,那么由甲方出资、乙方开发单个项目是正常的,并不能将之视为甲方的附属公司。   正因BBT在1997年到1999年所经历的外包业务的锻炼,使一支了解做CPU的技术队伍完成了最初的资金与技术积累,为做国产CPU打下了实力。   方舟科技的几次变更   据媒体报道,1999年,与日立美国的合同结束之后,李德磊辞去日立美国和York大学的终身教授职务,回到国内开创公司。   2000年3月8日,北京中芯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中芯微系统公司)在中关村成立。这个公司一直被称为是李德磊回国创立的,但是,根据工商局资料,其法定代表人为胡铭曾,注册资本600万元。股东包括:李德晶210万,张雅军210万,赵建勋90万,胡铭曾90万。   其中,李德晶是李德磊的弟弟,而张雅军与李德晶是夫妻。   据媒体报道,从1999年李德磊归国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中芯微系统公司一直在保密状态下运营,整个开发组不允许上网,不允许收发电子邮件,不可以随意携带物品进出办公室,甚至电脑都没有软驱和光驱,直至2001年方舟1号横空出世。   2002年12月9日,中芯微系统公司在北京市工商局申请变更为方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此时的法定代表人变更为李德磊。事实上,按工商局的资料,中芯微系统在申请公司名称变更时,其法定代表人的名字已变更为李德磊,也就是说,中间有一次法定代表人变更,由胡铭曾变为李德磊,但记者尚未查到相关的变更资料。   就在公司名称变更的当月,方舟科技高调对外发布“方舟2号”。   而此时的方舟科技,注册资本已变为6240万元。   其股权结构如下:注册于英属开曼群岛的中芯微系统(集团)公司法定代表人兼董事长、加拿大籍华侨李德磊,以人民币现金37.52万元,占24.8%股份;深圳市中纬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刘斌,以人民币现金279.744万元,占21.06%股份;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发展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李保欣以5000万元入股占5%股份;其弟李德晶占剩余所有的45.36%股份。   到2004年3月的工商局年检报表中,方舟科技的资产总额已高达11463.85万元。而当年营业额仅有608.32万元,出口创汇额8.41万,负债资本高达2235.21万元。   李德磊的个人财富此时已飞跃了数个台阶。   但就在方舟科技的资产与李德磊个人财富都飞跃攀升的同时,已超过863合同规定期限的方舟3号,其研发已陷于停滞。

    半导体 半导体 CPU 中芯 日立

  • 安森美和Nantero联合开发碳纳米管技术

      安森美半导体(ON Semiconducto)和Nantero公司宣布他们联手开发创新的半导体工艺技术,持续开展在CMOS晶圆制造中有效地集成碳纳米管。   联合开发项目在安森美半导体美国俄勒冈州Gresham的制造厂区进行。该厂是最近从LSI Logic Corporation购买的,其制造能力可精确至130纳米(nm)节点,是与Nantero技术开发项目的理想之选。     Nantero联合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 Greg Schmergel说:“我们看到这联合项目的巨大潜力。Nantero和Gresham的工程团队成功地合作多年,我们期望与安森美半导体的携手合作,制造出世界首批采用碳纳米管的半导体器件。”   Nantero采用的碳纳米管专利工艺与CMOS兼容,目前正在安森美半导体Gresham的半导体制造厂区进行开发。该厂是世界首个通过碳纳米管认证的晶圆厂。   安森美半导体营运高级副总裁乔贝洱(Bill George)说:“安森美半导体能与Nantero合作,感到兴奋。Nantero在Gresham厂取得的技术成果令人印象深刻,我们期望双方的合作能在结合纳米管予CMOS工艺中开创更进一步的里程碑。”

    半导体 安森美 碳纳米管 TE AN

  • 中国国家成员体关于WAPI-11i投票的申诉报告

      新浪科技讯 根据新华网5月28日消息,中国已就无线局域网安全技术WAPI竞进国际标准的投票结果向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申诉。同时提供了大量相关证据,要求国际标准化组织针对该协会的行为采取行动。以下为申诉文件部分节选:   不公正的活动,不恰当的过程,不公平的结果   关于WAPI-11i投票过程中违反道德规范和程序规则的报告   (节选)   中国国家成员体   2006年4月21日   1.投诉   针对ISO/IEC 8802-11的两个同步的快速流程投票1N7903(中国的WAPI)和1N7903(IEEE 通过英国国家成员体提交的11i)已经在3月7日结束了。然而,中国发现快速流程过程伴随着一系列严重的道德和程序违规,投票结果是不公平的、不公正的、不可接受的。   即使在投票结束前,中国注意到有一系列不道德和恶意的活动造成了对WAPI提案不公平、不利的环境。中国在2月底发布了一个警告,但是正如投票结果所示,警告已经太迟了。既然投票过程已经结束了,是来产生一份完整的报告来看看在快速流程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并对这些问题做出处理的时候了。   如下是关于快速流程投票过程中涉及违反道德和程序情况的一份完整报告。报告论证了如下事实:   - 在快速流程过程中,IEEE进行了众多的不道德活动;   - 投票过程违反了很多程序规则和原则;   - 因为这些违规的原因,快速流程过程中伴随着不公平、偏见、偏袒和阴谋;因此,损害了ISO/IEC 的完整和负责任的形象;   - 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反对意见和投票是由于IEEE单方面的和不道德的活动所造成的,是不合理、不公正的,损害了中国的权利和利益,并且违反了众多ISO/IEC 的程序规则和原则;   - 对于无视和忽略11i的众多严重的技术和编辑错误,违反了ISO/IEC基本的错误纠正程序,表明了不负责任的态度,损害了ISO/IEC的形象,并将会在国际社会的信息安全领域产生灾难性效果;   - 因此,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结果是不公平、不公正、不负责任和不可接受的。   - 如果不对道德和程序方面的违规做出纠正,ISO/IEC的形象和完整性将受到严重伤害。   - 中国强烈反对在道德和程序上的违反行为,不会接受那些不合理,不公证的评论,并且无法接受这次投票的结果;   - 在这些违反行为得到满意解决之前,中国不同意将提案再做进一步的处理。   因此,中国正式请求ISO/IEC中央秘书和SMB/TMB开始对WAPI和11i快速流程过程进行审查。   中国直接向ISO/IEC中央秘书和SMB/TMB提出申诉而不是按照正常的SC6-JTC1申诉流程进行,这是因为WAPI在JTC1存在程序上困难的先例(考虑到奥兰多会议、法兰克福会议之前和会议中的问题),日内瓦会议也允许中国直接向ISO/IEC中央秘书提交事件。另一个原因是自日内瓦会议以来,遗留了一些在快速流程过程中引起混乱的事件。   这份报告证明,自ISO/IEC的两位中央秘书长在2005年9月6日作出决议,将两份提案同时进入快速流程,IEEE就开始攻击这一决定,并传播谣言说中国“违反了规定”,在众多国家成员体中激起反对中国、反对WAPI的情绪。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和在评论和投票阶段引起的对WAPI负面的影响是不公正、不公平和无法接受的。   这份报告说明了IEEE连续进行不道德的行为来影响投票的过程。这些活动包括但不仅限于:   - 连续性的指控中国“违反了规定”   - 组织了一个反对WAPI的阴谋   - 破坏了统一性的传统   - 诬告中国和SC6各个国家成员体   - 越界   - 使用威胁与恐吓   - 攻击ISO/IEC的领导权   - 文化沙文主义   这份报告进一步严肃说明了,在评论和投票阶段所表现的反对WAPI的活动和看法,不仅仅背离了ISO/IEC的道德原则,而且严重违反了众多ISO/IEC长期以来的程序、基础规则和原则。这一违反程序性行为与不道德的行为相结合,玷污了整个投票过程,造成了不公证、不公平和无法接受的结果。   违反行为包括但不限于:   - 违反“早期评论方针”   - 滥用“投票中不允许讨论”规则   - 违反了早期编辑程序的规定   - 11i (1N7903)的批准将会违反导则   - 关于加密算法公开的程序性争论   - 违反了ISO/IEC的安全信息标准    - 违反了冲突解决程序   - 错误使用了一个标准和合并原则   - 违反了一致性规定   - 美国NB和英国NB背离了一致性准则   - 违反既定的决定和决议   - 违反“无混淆”的程序规则   - 对11i(1N7903)的技术缺陷无动于衷   中国做出申诉不仅仅是为了中国的权利和利益,也是因为我们担心道德和程序的违规将产生独裁、默许的偏见和歧视,使有缺陷的11i成为国际标准,而使先进的、值得信赖的、有效的WAPI技术无法为国际社会服务,使国际社会的信息安全置于长期的危险之中。   中国做出申诉,因为此事不仅仅涉及到技术(即使在技术方面来说,WAPI的优越性也不能被否定),更重要的是,它也涉及到ISO/IEC成功背后的道德准则和程序完整性。   2、历史背景   2.1 奥兰多会议前程序上的争论   2004年7月,中国向SC6和JTC1提交WAPI提案。在奥兰多会议(2004年11月8日-12日)之前,中国WAPI提案面临三大阻碍(每个阻碍都包含多个问题),包括来自英国国家成员体和项目编辑Robin Tasker先生的拒绝;JTC1秘书处未经磋商和通知就取消了IN7506;以及拒签参加奥兰多会议的中国专家。   2.2 奥兰多会议的结果   奥兰多会议解决了一些问题,例如改变了R.Tasker先生立场,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取消IN7506和拒签的问题。因为中国专家不能参加奥兰多会议,从而无法讨论表面看来是竞争的两个提案IN7506和IN7537所面对的技术问题,SC6通过一项决议:批准WG1的会议召集人在法兰克福组织一场特别会议以允许技术专家们就两个提案展开讨论。   2.3 奥兰多会议之后程序上的争论   然而,当中国国家成员体正为即将到来的会议作准备的时候,2004年12月9日,JTC1针对IN7537开始了为期5个月的投票。考虑到这将阻止法兰克福会议展开对IN7537的讨论,并造成了对IN7506不利的、不公平的环境,2004年12月底,中国国家成员体向JTC1秘书处递交了一封信,要求立即终止IN7537的投票进程。   2005年1月底,JTC1秘书处向中国国家成员体通报,将不会终止对IN7537的投票并警告说,法兰克福会议可以讨论IN7506,但禁止对IN7537进行技术上的讨论。在中国国家成员体进一步的抗议之后,ISO中央秘书处和JTC1秘书处在2月中旬发布了一条命令:终止对IN7537的投票并允许在法兰克福会议中对其进行讨论。   2.4 法兰克福会议之后程序上的争论   可是,法兰克福会议中又浮现出许多新的争论。最令人惊讶的是,中国提案IN7506被说成“不能在此会议中讨论”。看到没有希望得到公平的解决方案后,中国代表团从会议中退出并将所有希望寄予ISO/IEC领导层的介入。   2.5 ISO/IEC总部的介入   法兰克福会议之后,在中国国家成员体的请求下,ISO中央秘书处进一步终止了IN7537的投票,并召开了一个特别会议。在ISO秘书长Alan Bryden的召集下,于2005年5月17日在ISO总部日内瓦召开了特别会议,由ISO副秘书长Kevin McKinley主持,与会成员包括4位ISO/IEC高级官员和相关方代表。   2.6 日内瓦特别会议   会议中包括IEEE、美国、英国在内的所有与会代表的一致同意:   - 应继续终止IN7537;   - 投票开始之前应进行技术讨论;   - IN7537的投票应“重新开始”而不是“再继续”;   - 确认了中国的立场:IN7506应在ISO/IEC系统内进行处理;   - 若不能提出其它可供选择的办法,将于9月6日重新开始两个提案的投票,并同时结束。   中国国家成员体对日内瓦会议的结果感到满意。其过程是公平的、讨论是公正的。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国家成员体能达到我们曾期待的而在法兰克福会议上未实现的愿望。尽管日内瓦会议没有对上次关于程序、管理上的争论中的对错做出判断,因为它们将以另外的途径得到处理,中国的立场在结果中被明朗的反映出来。   2.7 北京会议   2005年8月初,由5位ISO/IEC高级官员和代表们主持,在北京召开了一个特别工作组会议。会议对IEEE提议的“章鱼”计划(完全整合两个提案)和中国的共存融合方案进行了评估,会议未达成共识。   2.8 法国会议   在法国会议中(2005年8月29-9月2日),美、英、法三国代表提议改变日内瓦会议达成的协议:在快速流程投票期之前增加一个月的评论期。中国反对此计划,因为它背离了日内瓦协定。   2005年9月6日,ISO/IEC中央秘书处发布一项决定:9月7日开始快速流程程序并于10月7日开始投票。   3、IEEE指控和反中国、反WAPI的情绪   3.1 IEEE对WAPI进入快速流程投票决定的攻击   上述的简短历史表明,在ISO/IEC中央秘书处干预之前WAPI一直受到不公平待遇并遭到拖延。ISO/IEC领导层采取措施终止了持续的、不必要的拖延,并为WAPI提供了一个公平的环境。   然而,IEEE对WAPI进入快速流程心怀不满,并用它作为武器在国家成员体之间煽动反中国/反WAPI的情绪,IEEE编制了文件并将这些文件秘密地分发给国家成员体。在这些文件中,IEEE攻击了允许WAPI进入快速流程投票的决定。IEEE还攻击了中国,说其“扭曲了规则”并“挑战了完整的、长期存在的ISO/IEC流程”。   这显示出IEEE毫无根据的指控确实煽动了很浓的反中国、反WAPI情绪。在2005年JTCI年会上,中国代表被私下告知:很多国家成员体对WAPI进入快速流程投票的决定感到不满。这同样也反映在很多国家成员体在评论期提出的评论意见中:许多国家成员体表达了反对意见。他们还威胁说一定会投WAPI的反对票,因为9月6日的决定扭曲了规则。    IEEE的指控歪曲了事实,消极的、不公平地影响了国家成员体,为WAPI制造了偏见和歧视的环境,为11i带来了不公平的利益,损坏了中国的声誉,同时也挑战了ISO/IEC领导层的名誉。   3.2 中国的立场   - WAPI进入快速流程绝无错误;   - ISO/IEC 9月6日的决定是正确的、英明的;   - ISO/IEC 9月6日的决定是基于日内瓦决议的;   - 此决定基于SC6年会上美、英国家成员体同意的决议;   - 在快速流程投票开始日期问题上改变立场,这背离了ISO/IEC导则;   - 同意一个决定然后反悔并向其他成员体散布谣言是不道德的;   - 中国正确地遵从此规则;   - 中国遭到不负责任的诬陷;   - WAPI成为这种不道德行为的牺牲品;   - IEEE的指控及国家成员体利用这个理由反对WAPI,这证明了快速流程过程是不公平的,不公正的以及不负责任的。其结果是有疑问的。   3.3 申诉   中国曾试着解释、证明9月6日的决定是正确的。但IEEE持续不断的针对此问题的攻击使中国的努力付之东流。   这样看来,ISO/IEC必需通过争论解决机制以产生一个清晰明确的结论,这是争论完全、彻底得到解决的正确并且是惟一的途径。   因此,中国现在正式地向ISO/IEC领导层提起申诉以解决此问题:回顾WAPI进程的全过程,回顾将WAPI纳入快速流程投票的决定,确定中国是否“扭曲了规则”,确定IEEE的指控是否违反了ISO/IEC的程序规则和道德规范,确定IEEE的文件是否不公平地影响了投票,是否对WAPI造成了不公正的伤害,以及决定如何纠正不正当的行为和如何防止未来再次发生同类事件。   3.4 补救措施   如果调查证实在IEEE的指控上,中国是清白的,那么中国要求如下补救措施:   1) IEEE应发表一个正式的、公开的声明以撤消先前的主张;   2) IEEE应对中国所做出的不恰当的断言致以正式的、书面的道歉;   3) IEEE应保证将来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   4) 所有相关的负面评论和反对WAPI投票宣布为不公平的、无效的;   5) 采取ISO/IEC权威人士认可的其他适当的、必要的纪律措施以维持ISO/IEC的完整性和声誉。   4、IEEE在投票期间的不道德行为   ISO 道德规范规定,ISO及其成员认可“应以一种道德的方式实施行为”。道德规范要求成员确保“公平且负责任地应用原则”,并“通过一种公平透明的沟通机制以防止利益冲突”。   IEEE在评论期内反对中国的指控明显偏离了这一法则。此外,IEEE在投票过程始终延续着它的不道德行为。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证明IEEE是如何违反ISO/IEC道德规范的。   4.1 一而再、再而三的指控中国“扭曲规则”   在投票期间,IEEE连续攻击中国,说中国“扭曲规则”并且“挑战ISO/IEC程序的完整性”。   这些指责是在IEEE SA委员会会议上提出的;并且发布在IEEE网站上,供大家公开访问。   这些不负责任的指控损坏了中国的形象和声誉,激起了反WAPI的情绪,并且不公平地减少了WAPI在投票过程中的机会。   4.2 组织了一个反对WAPI的阴谋   在日内瓦会议召开前的一年以来,我们已经看到了他们做了用许多程序的运作来延迟和破坏WAPI的尝试;这一意图在投票过程中也有体现,明显违反了ISO/IEC的公正性和透明性。   当WAPI进入到投票阶段后,IEEE在2005年11月发表了另一份名为“有关WAPI的总体评论的建议”。这一份文件曾分发给许多国家成员体并且出现在一些国家成员体的网站上;然而,这一文件没有发给中国国家成员体。   中国在2006年1月得知ANSI向一些国家成员体发送了一封有关美国投票反对WAPI的信件,并且信件中含有美国提供给各个国家成员体的供反对WAPI的评论。   中国认为这种秘密活动不仅违反了公正性和透明度的道德规范,还对ISO/IEC长期存在的流程构成了侵害(详细内容将在本文的程序部分加以讨论)。   4.3 破坏了一致性的传统   ISO/IEC要求标准要通过各个成员的协商一致方可成立。   中国很认真地按照这一规定来行事。在同国家成员体的接触中,中国自2005年9月以后很认真地将讨论限制在解释WAPI相关问题的范围。中国同时也表明了这两个提案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标准中,互为补充。   然而,在IEEE的文章当中,IEEE完全否定了WAPI,同时丝毫不提及11i的缺陷,明目张胆的让各个国家成员体去投WAPI反对票。   IEE自己也声称,这两个提案不是相互排斥的,并且可以互补的形式存在于ISO/IEC 8802-11当中。在投票期间,IEEE推动反对WAPI的举措是不道德的。   这种怀有敌意并且好战的态度,是非常有破坏性的,并与ISO/IEC的协调一致精神相背离。   4.4 诬蔑中国和SC6各个国家成员体   由于受到误导,许多国家成员体都因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程序和玩政治手段使WAPI进入快速流程投票而感到沮丧;这一点是不公平的,因为中国从来都是非常愿意接受有关WAPI的评论和建议的,并且经过了一个很长的历程和多次会议来回顾WAPI提案。   实际上,正是IEEE无礼的对待了中国和其他的SC6的国家成员体,声称SC6的成员没有能力开发WLAN标准。   IEEE侮辱了SC6内的国家成员体,然后责备中国没有按正常程序行事。   4.5 越界   IEEE 是一个C级联络组织并且应该学会知道它的权利范围在哪里。然而,IEEE看上去并不知道它自身的权利范围,并已逾越。IEEE在ISO/IEC中没有投票权利,但是它仍然在北京会议上声称WAPI不应被批准并且各个国家成员体也将不会批准WAPI,这样的表现看上去像是个发言人和各个国家成员体的独裁者。在北京会议上,中国曾做了一份书面的抗议书。但IEEE仍然这样行事。   IEEE应学会让各个国家成员体做自己的决定。   4.6使用恐吓与威胁   IEEE使用恐吓的手段来迫使各个国家成员体对WAPI投反对票。   这是一个恐吓。在这一巨大的压力下,各个国家成员体和ISO/IEC被胁迫,只能牺牲WAPI来选择IEEE,尽管这样可能会导致IEEE在ISO/IEC WLAN标准中的独裁。   这种行为不应再次发生。   4.7 攻击ISO/IEC的领导地位   看到了冗长和激烈的WAPI和11i之间的争吵,ISO/IEC的领导们,机智且及时的介入,并通过许多手段来确保两个提案公平、顺利的进行。WAPI得以克服种种困难,并与11i在快速流程中获得平等的地位   然而,IEEE无理的将怒火发在了ISO/IEC领导层的身上,并因程序的决策责怪他们,而这些决策是IEEE和它的代表都已同意的。   通过从一些国家成员体那里得来的信息,中国被告知IEEE散布中国利用政治手腕来得到日内瓦会议的成果的谣言,并且,日内瓦会议对IEEE不公平。   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是在损坏中国和ISO/IEC的声望。中国已经感觉到IEEE的压力可能会阻止中国从ISO/IEC的领导层中得到进一步解决程序纠纷的帮助。   4.8 文化沙文主义   在2005年,WAPI和11i 的相关技术会议中,IEEE试图展示其技术上的优越性,但没有成功;现在,又在最后的投票阶段,IEEE正试图展示其文化上的优越性,指责中国发行了一份“不成熟的标准”,这一标准没有使用和11i一样好的英语,IEEE又进一步宣称中国的职责是纠正语法,而不是评论提供者。   需要指出的是,11i也包含了大量的文本错误。对于IEEE来说,责怪他人而忽略自己的错误是不公平的。   更进一步的来说,修改这一工作应该在很早的阶段就以完成,这是一个在今后要提出的程序违反问题,而非修改问题。   4.9 总体观察   上面是IEEE反对WAPI的一些不道德的例子,投诉表可以非常长,然而,上面的介绍已经显示出足够的证据来得出我们的结论:IEEE非常坚持破坏WAPI,甚至不择手段的运用了各种方式来破坏,并且不顾ISO/IEC的道德准则。   中国认为IEEE连续性的不道德的行为和不负责任的反对WAPI的指控,以及它的相关决定都已经损害了中国的形象和声誉,破坏了ISO/IEC的权威性和整体性,不公正和负面地影响了WAPI投票,并为11i产生了不公平的有利地位,已经误导了各个国家成员体并且在WAPI和11i的投票中造成了不公平、不合法、不可接受的结果。   4.10 申诉   中国现在正式提出请求,要求ISO/IEC TMB/SMB 和中央秘书处立即开始对与上面提到的事实进行调查,并决定IEEE是否已经违反了道德准则,决定是否中国和WAPI已经被IEEE不公平的评论,是否对中国和对WAPI以及对ISO/IEC造成了损害。   这一行动并不是仅仅为了保护中国的形象和声誉,或是为了给WAPI一个更加公平的待遇,还着力于防止类似的违反道德法规的现象在ISO/IEC中再次发生。   4.11 补救措施   如果调查的结果支持中国关于上述问题的看法,那么中国就有权利提出包括但不局限于下面的补救措施:   1) IEEE应该公开的收回其对中国和ISO/IEC领导层的无理指控,并做一个正式和书面的道歉;   2) ISO/IEC管理层发布公开声明,谴责这种不道德行为;   3) IEEE应该保证今后不会出现类似的错误;   4) 所有有关WAPI的负面评论和投票都是不公平的和无效的;   5) 采取其他一些由ISO/IEC当局视为适当并必要的纪律措施,用于维护ISO/IEC的声誉和完整性。   5、WAPI-11i投票流程中违背程序的行为   在投票过程中,不仅ISO/IEC的道德原则被违反了,ISO/IEC导则中固有程序和其它规则也被严重和频繁地违反。在投票过程中充斥着程序的违规和不道德的活动,产生了不公平、不公正和不可接受的结果。   程序方面的违规体现在如下方面:   5.1违反“早期评论方针”   ISO/IEC导则要求成员在早期提供评论。   C)方针   “为了避免重新讨论,国家成员体有责任保证他们的技术观点是考虑了国家所有利益相关方后做出的,此观点在工作的早期做出,而不是,例如,在最后(批准)阶段。”(ISO/IEC导则 Pt.1)   WAPI与2004年6月提交,随后经历了一系列会议,包括奥兰多的SC6全会(2004年11月)、法兰克福会议(2005年2月)、日内瓦会议(2005年5月)、北京特别会议(2005年8月)、2005年9月的SC6全会,也产生了众多的评论和文档。在这些会议之后,WAPI进入快速流程投票。   然而,一些国家成员体仍然抱怨WAPI没有进行正常的流程,他们做评论的权利被违反了。   而且,一些国家成员体没有做出任何文件或评论,没有参与这些会议的技术讨论,但是,当WAPI进入最后的批准阶段时,他们在短期内突然表现出兴趣,做出了评论。   并且,那些评论中提出的问题来源于IEEE,这些事件已经在以前的会议中讨论和解释过了。   因此,不仅针对中国的抱怨是不公平的,而且迟来的评论的时机和内容也带来程序违规的问题。   5.2 滥用“投票中不允许讨论”规则   在投票阶段,IEEE将文档分发给国家成员体,其目的就是制造针对WAPI的反对票。中国坚信IEEE不正当使用了“投票中不允许讨论”的规则。   可以理解,导则允许“当一个文档进入第3阶段或更高阶段时,国家成员体/联络机构可以将他们的评论分发给其他国家成员体,只要他们不使用正式SC6或JTC1归档分发系统。”然而,如果一个成员/机构分发了没有根据的指控、谣言、错误报告、歪曲事实的说法、冲突的意见、违反了合法表决和决定的评论、以及有偏见的观点,其目的是破坏另一个提案,而不给另一个提案机会来澄清、解释和自卫,那么这就是对规则的滥用。   因此,IEEE文档被不恰当的分发了。因为文档违反了许多ISO/IEC规则和原则,将文档分发给NB是对程序的违反。   使形势变得复杂的是,IEEE要求NB采用IEEE评论作为反对WAPI的基础,结果表明事情的确是这样。因为IEEE文档的评论是错误的,因此整个投票结果是存在问题和争议的。   因此,IEEE的文档不仅仅违反了程序规则,也使投票结果不公平、不公正、不可接受。   5.3 违反“早期编辑”程序规则   IEEE宣布WAPI提案是不成熟的,因为它包含“数以千计的语法和词法错误”。(见例证13与14)IEEE和一些国家成员体利用这个借口反对WAPI。   事实是,WAPI是源于中国的,WAPI提案是从汉语翻译为英语的。一些编辑工作更合适在最后批准阶段之前完成。然而,这种编辑性工作从来没做过。   但是,根据ISO/IEC规则和原则,这种编辑性问题应该在早期提出。WAPI已经在18个月前被阅读、评论和修改过了。为什么IEEE一直等到投票开始才提出这些问题?答案是IEEE设置了语言陷阱,一直等到投票开始,这样就可以使用语言问题作为武器针对WAPI投否定票了。   中国国家成员体知道WAPI和11i提案都需要编辑性工作(IEEE没有提到11i也包含了数以千计的语法和语义错误)。因此,在北京会议和法国会议上,中国建议成立编辑小组对两个提案进行编辑工作。然而,IEEE拒绝了这个提议。   IEEE声称应该由提案提供者进行编辑工作。这与ISO/IEC关于项目编辑和编辑小组的既定程序不一致。   JTC1导则有如下程序:   2.6.2.6 根据ISO/IEC导则,Part 2,JTC1或SC6可能成立编辑小组来保证草案的最好的编辑性陈述。编辑小组受JTC1或SC6秘书处领导,JTC1或SC6是文档的建立者,并且为项目编辑提供指导。   5.7.1 应该尽早为每个标准或其他文档指定项目编辑。项目编辑由SC任命,应该遵循工作组的编辑指令。   根据这些导则,编辑小组和项目编辑应该在早期阶段就形成和任命了。但是却没有遵守这个程序。不仅中国提出的编辑小组的提案被IEEE否定了,在SC6法国全会上中国提出的任命项目编辑也被拒绝了。   因此,编辑程序被违反了,WAPI成了既定程序滥用的牺牲品。   这是投票结果为什么不公正和不可接受的另一个原因。   5.4 对11i(1N7903)的批准将违反导则   11i包含数以百计的技术和编辑性缺陷。因为IEEE拒绝成立编辑小组,这些缺陷仍然保留在当前的投票文档中。(参见中国对11i投票的评论)   如果具有缺陷的11i被批准了,ISO/IEC的威望将受到伤害。   但是导则只允许少量更正,阻止进行技术和编辑性改变。   如果批准了FDIS/FDAM/FDISP,只有IETF断定的少量错误会作为FDIS/FDAM/FDISP的修改而被考虑。技术和编辑评论不予考虑。(JTC1 导则 46页)   因此,11i提案(1N7903)不应该被批准。否则,将违反导则,并且/或对ISO/IEC的威望有害。   5.5关于公开加密算法的程序性争议   IEEE反复指责WAPI没有披露加密算法。在最后投票前的讨论中,中国国家成员体已经提供了一些文档,解释WAPI在加密算法上的处理方法,并且坚持WAPI遵守了ISO/IEC的相关规则和要求。然而,IEEE完全忽略了中国的解释,继续在国家成员体中散布谣言。结果,加密算法的处理成为投票中反对WAPI的主要原因。   中国相信争论不应该再继续下去了。在没有明确决定之前,事情不应该继续发展,因为它不仅仅影响WAPI,也会影响未来的标准。因此,ISO/IEC高层应该对此事进行回顾和决策。   IEEE声称WAPI没有公开算法。然而,WAPI列出了SMS4,并提供了联系信息。   《ISO/IEC DIS 8802-11/Amd.7 草案修改本》附件I,第199页,“SMS4 的算法由北京数安技术有限公司所有(BDST)(E-Mail: chinabdst@126.com)”   IEEE宣称WAPI是不安全的,因为算法没有广泛评估。然而,中国已经解释了WAPI将算法作为一个模块。也可以使用其他先进的算法。   因此,关于WAPI算法的批评是不理智的、随意的。中国相信事情已经拖延了太长时间,只有申诉及公平、彻底的调查才能使事情得到满意的解决。   5.6 违反ISO/IEC安全信息标准   WAPI提案引用中国研发的SMS4加密算法,同时也指出对加密算法的应用可能会取决于国家法律和制度。   然而,IEEE利用这一点,煽动国家成员体对WAPI提案投反对票。IEEE声称WAPI不应该列出SMS4。IEEE的要求是对ISO/IEC相关程序的违反。   ISO/IEC导则第1部分包含了本规则:   g)如果标准化活动是或可能是规则的主体,或者要求对现存规则进行协调,这些应该指明。   ISO IEC 17799-2000 信息安全标准包含如下要求:   10.3.2 加密敏感度或重要信息。   l 进行风险评估,表明所需的加密保护的级别。   l 让加密专家帮助您研制加密解决方案。   l 让法律专家保证您符合加密法规。   12.1.6 控制对加密控制的使用   l 保证对加密控制的使用符合所有法律要求。   而且,ISO IEC 17799-2000信息安全标准包含如下要求:   12.3 使用加密控制保护您的信息   12.3.1关于加密控制的使用实施策略   12.3.2 建立安全密钥管理系统   15.1 符合法律要求   15.1.1表明所有相关法律要求   15.1.6 控制对加密控制的使用   15.2 实施安全符合性审核   15.2.1 符合安全策略和标准的审核   15.2.2 审核技术安全方面的符合性   因此,WAPI对SMS4和加密控制的处理符合ISO/IEC标准。另一方面,11i(1N7903)与ISO/IEC标准冲突。   IEEE对WAPI的批评和所有此事上针对WAPI的否定投票都是没有意义的、违反了ISO/IEC程序的。   11i没有考虑国家的法律,也是对ISO/IEC相关标准的违反。   5.7 违反冲突解决程序   IEEE用很多篇幅表明与WAPI和11i提案之间的冲突,这些冲突后来出现在一些国家成员体的评论中。然而,那些评论忽视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冲突是双方的,这意味着WAPI与11i冲突,11i也与WAPI冲突。ISO/IEC已经尝试解决这些冲突了,例如北京会议。中国也试图在北京和法国会议上解决这些分歧。但是IEEE拒绝解决分歧。   但是,在投票阶段,IEEE利用这些冲突煽动对WAPI投否定票。   2006年1月16日,《NB关于1N7904(WAPI)的ISO/IEC JTC1快速流程投票的一般性评论》,第8页,“不可能同时批准1N7903(802.11i)和1N7904(WAPI)作为同一个基本标准的补篇,因为编辑性指令经常存在冲突……一个可行的选择是在ISO/IEC JTC1快速流程投票中反对1N7903(WAPI),批准1N7904(802.11i)。然而,如果情况是这样,仍然存在可能性,使可行的WAPI技术合并入包含802.11i的ISO/IEC IS 8802-11中。   结果,许多国家成员体由于冲突的原因投票赞成11i,反对WAPI。   然而,导则是用不同的处理过程对待冲突的。   JTC1 导则:   13.4 在30天的评审期内,任何NB可以将察觉到的与其他JTC1、ISO或IEC标准的冲突通知JTC1秘书处。   如果宣称了这样的冲突,在投票开始之前,事件应该由ITTF和JTC1秘书根据13.2来解决。   13.2 ITTF应该采取如下行动:确认没有证据表明与其他ISO/IEC标准的冲突;   因此,IEEE对投肯定/否定票而解决冲突的方法不是正式的冲突解决程序。冲突已经被讨论过了,ITTF已经决定让WAPI进入快速流程了,这意味着冲突就不应该作为一个问题了。这也意味着不应该用冲突作为反对WAPI的原因了。让WAPI投票出局是对它的歧视和对相关程序的违反。   5.8 错误使用“一个标准”原则和合并原则   IEEE声称ISO/IEC的目标是产生一个标准、两个提案不能共存、中国已经拒绝了IEEE的合并请求、WAPI应该被拒绝,以迫使中国进入谈判桌。   最近的评论说到:   2005年11月,IEEE 802.11工作组《快速流程执行总结信》,第3页,“我们相信达到全球WLAN标准的最好方法就是投票同意J1N7903(IEEE 802.11i),反对J1N7904(WAPI),并且立即在ISO/IEC内使用合作进程,并考虑到所有利益相关方的需要,将WAPI技术并入合适的国际标准,包括ISO/IEC 8802-11。”   IEEE的如上说法是假的,是对标准合并原则的错误使用。不幸的是,无论这些说法有多么虚假,它们还是被分发给国家成员体,作为反对WAPI提案的借口。   这是很严重的事情,因为这些说法不仅不恰当的伤害了WAPI,也对未来标准发展过程起了误导作用,可能导致ISO/IEC标准化过程中的独裁。   在日内瓦、北京和法国会议上,中国反驳了IEEE的虚假论点。中国指出一个标准并不意味着应该独裁,ISO/IEC标准中允许不同选项、两个可选项共存而互连和互操作也是合并。   而且,在北京会议上,正是IEEE反对在SC6成立研究小组来对两个提案进行协调。在法国Saint Paul De Vence会议上,也正是IEEE拒绝了中国成立小组以编辑提案的提议。因此,IEEE正是哪个拒绝以快速有效方式对两个提案进行合并的一方。但是在投票过程中,IEEE责怪中国不合作,WAPI受到了惩罚。   这是非常不公平的。   5.9 违反一致性原则   在IEEE写给国家成员体的信中,指出两个提案不能共存,不能被同时批准。它要求国家成员体赞同11i,反对WAPI。   这些观点反映在投票和评论中:   “我们非常期望用巨大的努力与中国合作,从而取得一些成果;并建立起一个补篇,此补篇可以与具有广泛实施性的8802-11标准合作,   不幸的是,我们可以肯定的说,除非这一起草修订文本以书面的形式得到批准;在技术方面,我们没有办法将指定的改变融入到现有的标准当中,并保持全球性相互合作及其使用”   然而,这些观点是不公正的,IEEE的立场违反了ISO/IEC程序的一致性原则。   IEEE的观点与以前的立场相冲突,已经在奥兰多会议和法兰克福会议上指出和记录过了。    2004年11月23日,《IEEE对中国立场声明和工作项目提案6N12768的初步联络回复》,幻灯片第2页 IEEE宣布:“两个提案不是互斥的,两个都可以在ISO/IEC 8802-11的范围内,在需要时被调用。”   IEEE的观点显示了不一致,也许是出于不同的动机。在奥兰多会议上,当IEEE致力于发展11i时,他们宣布了“可以共存”的立场。在投票阶段,当IEEE的目标是消灭WAPI时,就宣布“不能共存”。   IEEE可能不知道这种不一致是对程序的违反。   JTC1导则包含如下程序性规则:   12.2.6 以前阶段两个NB和任何代表陈述的观点应该力图避免混乱和耽搁,这样的混乱和耽搁可能来自于在不同阶段宣布的不同立场(见2.6.1.3)。   IEEE自相矛盾的立场不仅导致了矛盾和耽搁,也不公平地伤害了WAPI提案。   5.10 美国NB和英国NB违反了一致性原则   根据一致性原则,还有一些其它的违反JTC1导则12.2.6的行为。   IEEE、美国NB和英国NB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并同意WAPI于9月7日进入快速流程投票。(见日内瓦决议)   然而,在法国会议上,这3方却试图单方面插入一个极端的评论阶段,并不设置快速流程投票开始的时间。   同样,在法国会议上,美国和英国NB在WG1会议上投票让WAPI在10月7日开始快速流程投票,当时ISO官员史密斯先生在场。然而,当史密斯先生离开法国会议后,美国和英国在SC全会上改变了他们的立场,要改变10月7日开始的投票时间。   当ISO/IEC领导决定在10月7日开始WAPI快速流程投票时,领导方和中国却都被责怪违反了“长期存在的流程”。   也有很多其他例子证明不一致。但是如上例子足够支持观点了。   如果允许这种不一致的行为继续下去,对于ISO/IEC标准化过程的信任将消失,ISO/IEC的完整性和威望将受到严重伤害。 

    半导体 IEEE API ISO BSP

  • "方舟" 科技部支持资金用途调查

    作为“十五”期间国家863计划“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专项”中最大笔资金投入,方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下称“方舟科技”)“方舟三号”项目获得了科技部划拨的1538万元资金。  5月25日,有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了有关“方舟3号”资金去向的诸多疑问。 据该人士透露,今年年初,全球最大的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工具领导厂商美国Synopsys公司(Nasdaq:SNPS),曾通过外交手段向政府有关部门投诉,称方舟科技使用的EDA软件涉嫌盗版侵权。该人士称,最终此案由政府有关部门出面,达成了和解。 “这说明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之内,甚至连用于设计芯片的工具软件,方舟科技都没有为‘方舟3号’购买,而单就这一项,方舟科技向‘863计划’申报的预算就接近400万元。”该知情人士据此认为,挪用了软件工具采购费用的方舟科技,在“方舟3号”的项目资金使用上“很有问题”。 到目前为止,记者从4个相互没有关联的业内人士处得到确认,Synopsys公司确实向中国有关部门投诉方舟科技侵权的消息。但截至记者发稿时,尚未得到Synopsys公司的官方回应。 与此同时,亦有接近“863计划”工作组的人士向记者透露,方舟科技在预算中曾有高达700万元的量产流片费用,“虽然一次流片通常的费用都在200万元左右,但‘方舟3号’并没有批量生产,仅仅只是做了工程样片的流片,而且也没有经过大量测试,这样的流片费用大概在几十万元左右,与几百万元的流片费用相差甚大”。 另外,在记者辗转得到的一份2004年12月份的方舟科技公司财务报表显示,该公司当月的总工资开支为102.5万元。其中,工程部与市场部的普通员工总工资为67.5万元;6位行政人员(包括一个行政副总)的总工资为3万元;剩余的32万元左右,则属于方舟科技CEO李德磊等三名高管的薪金。 上述接近“863计划”工作组的人士分析,方舟科技的高管薪金明显高过国内半导体行业平均水平。 按照科技部有关科研资金使用的相关政策规定,用于工资、劳务费、单位提成等方面的资金,在事业单位不超过5%,科研转制企业不超过10%,企业单位不超过15%。显然,按此比例,作为企业的方舟科技在“方舟3号”中最多能用于工资等方面的资金不能超过230万元。知情人士提醒记者,在2004年之前,方舟科技几乎没有从市场上获得大额订单,销售收入十分有限。 不过,亦有前方舟科技员工向记者表达了不同观点。 这位曾经参与了“方舟3号”测试的前员工向记者证实,2005年年初,为了通过863专家组验收,方舟科技为“方舟3号”所做的少量工程样片当中,根据他的亲手测试,有个别芯片的实验室数据——0.18微米工艺的CPU内核的确是可以跑到400Mhz的。 “我想说的是,方舟CPU的问题跟汉芯是完全不同的性质。而且,能够做出这样的东西来,公司是花了大量精力的。”他说。 这位员工同时认为,如果方舟科技真的中途放弃了对方舟3号的研制,“那也是情有可原的,你不能要求一个商业公司,对一个市场反应冷淡的产品一直投入下去,那本来应该是高校和研究院去做的事情”。 5月26日下午,记者再次联系方舟科技采访。一位拒绝透露姓名和身份的男子再次回绝了记者,并表示方舟科技不会做任何的回应。 但在26日闭幕的中国科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关于国家划拨科技资金的使用如何监管亦成为与会代表讨论的焦点。事实上,国家科技基金投入的回报率低,一直是业界诟病的话题之一。有代表建议,对一些与市场结合紧密的研究,可以将资金交给专业的基金管理公司运作,并由其进行专业监管,政府还可以从中获取回报。

    半导体 CPU 芯片 SYNOPSYS BSP

  • 上海5000用户开始试点数字家庭

      昨天,记者从“2006上海国际数字家庭高峰论坛”上获悉,上海电信正在5000户ADSL用户中试点数字家庭业务,这些用户可以享受到包括IPTV、网络远程监控、电话POS机、远程医疗以及家电的远程控制,这也是国内运营商在该领域的首次尝试。    与会的SMG、闪联、西门子、中兴通讯等PC、家电和增值服务提供商以及信产部通信标准研究所的专家们都表示,目前数字家庭还处在试点阶段,终端设备价格偏高、传输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依然存在。    本报记者 董巍    5000用户开始试点   据马明介绍,目前上海已有5000家ADSL用户接受了电信的试点方案,并安装了全套的数字家庭设备,其中100户VIP试点家庭则能全面享受各项数字家庭功能,其中还包括有先进的电话POS机。    试点价格比较优惠   而在资费方面,也有了比较明确的定价。据介绍,这主要包括两块,使用费分178元和198元每个月两种,包括宽带费用、电话POS、安防报警、视频监控、远程医疗、可视电话和IPTV。另外就是终端设备费,以上设备的总体费用有两个套餐,分别为2500元和7500元。据介绍,目前的市场推广价格是300元和1300元,可以看出此套餐对于普通家庭用户来说还是能接受的。    电信与内容提供者合作    据马明介绍,目前数字家庭的合作模式主要是电信提供宽带网络平台,接入设备商以及增值业务服务商提供服务内容和相关设备。    以IPTV为例,上海电信提供基于ADSL宽带的传输平台和接入设备、方案,SMG以及相关厂商提供内容服务和IPTV终端设备,这样既避免了电信做连接和设备,又要做内容引起的资源浪费和巨大成本,而SMG也可以通过电信强大的网络来推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而且不是限于上海本地,而是全国市场。    据悉,目前上海电信与SMG的合作模式将被列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项目,且会出现相关法律规定,以规范这一市场的发展,而这种合作模式也将在全国推广。马明表示,为了能推广数字家庭,上海电信希望获得设备制造商、运营商的广泛合作,通过资源的互补与嫁接,让这一技术更加成熟。    促进国内产业发展    目前,仅上海就有200万ADSL用户,上海电信希望在试点的基础上扩大数字家庭业务的使用范围,针对庞大的市场基础,与会厂商普遍认为该业务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节目提供者通过利用电信网络,可以明确地获得节目的收视率以及用户收看习惯等数据,对自身发展也十分有益。    同时,专家们表示技术发展会促进政策的完善和产业的进步,也就是说虽然目前还存在上述不完善和制约发展的因素存在,但包括闪联、PC和家电厂商的加入,可以使得这个领域的技术迅速发展,从而形成比较成熟的执行方案和商业模式,从而带动相关法规和行业标准的成立。    -名词解释    数字家庭远程监控家电    上海电信副总经理马明昨天首次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该业务的具体情况。据介绍,所谓数字家庭就是利用宽带网络和无线传输标准,将用户家中的电脑、电视、电话、网络摄像头、音箱、冰箱等家电联系在一起,而链接这些设备的无线宽带路由器则同时具备MODEM、网关和防火墙功能,可以轻松让这些设备与互联网相连。    通过这套被称为“智慧e家”的网络方案,除了可以享受IPTV之外,用户通过电话、办公室电脑或笔记本电脑等设备对家中的家电进行远程控制和远程监控。这对于现代家庭的安全防范来说十分有用。目前这套方案主要是通过电信的AD-SL宽带网络来实现的,所以用户也基本上都是原先的电信宽带用户。    -瓶颈    发展需要解决两难题    虽然数字家庭的概念并不是什么新鲜产物,在国外也已十分成熟,但在国内由于受到政策和行业标准等因素的限制,这一业务迟迟没有开放和发展。在这次论坛上,与会专家也对约束这一技术的因素进行了探讨。总的来说主要是终端价格以及传输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终端价格过高    在终端价格上,最突出的就是IPTV。部分专家认为IPTV终端价格太高,成为阻碍IPTV普及的重要因素,他们希望能够在盈利模式、价值链逐渐明晰的同时,终端的价格也会有一个比较大的下降。而且,目前包括IPTV在内,数字家庭的相关设备还存在制式以及概念模糊的问题。不同的行业、组织或知识背景的人,对IPTV的含意存在不同的理解,所以,数字家庭业务要发展,必须将其设计的相关产品概念先弄清楚。    传输标准不统一    PC、家电以及网络传输设备之间的连接传输标准不统一问题也十分明显,目前只是电信一家在做,但以后不排除其运营商参与其中,所以有专家认为所设计的传输标准必须统一,以保证今后该网络能够互相兼容,不再出现标准不同,不能互通的问题。特别是设备之间的传输标准,信产部相关人士表示将尽快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而上海电信的专家也表示,目前采用的大部分设备与其他网络都能相容。

    半导体 数字家庭 TV ADSL BSP

发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