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方舟科技生产出第一块“中国芯”(商业化的嵌入式芯片),名噪一时。国家科技投资也相继滚滚而来。令公众惊讶的是,方舟科技董事长兼总裁李德磊被人披露公开宣称做嵌入式芯片没有市场,搁置了承接的科技部“863”(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中国科技界著名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对此愤愤然:“‘863’项目不能说不做就不做了,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事情,这是第一次。” 在业界不解之时,方舟科技的方舟大厦却在拔地而起,这引起科技部的警惕。据报载,科技部已经着手开始对方舟是否挪用资金进行调查。“方舟事情没有那么容易完,李德磊不管吃进多少最后都要吐出来”。一位863专家十分愤慨,他认为国家为这个项目配套投入那么多,说不做就不做了,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受此事牵连,直呼看错了李德磊的倪光南为此深深自责,主动向科技部“负荆请罪”。 第一章:李德磊何许人也 自“方舟1号”开始,媒体和业界已经赋予了李德磊太多的角色:有人称他为爱国学者;有人说他只是一个纯粹的商人;当然,还有人直指其为投机者。那么,李德磊有着怎样的个人历程?方舟科技又是怎么来的? 倪光南:我花了20年才认识他 “李德磊相当聪明。认识他这么多年,经历了这个事我才算认识他。”倪光南后悔晚了,李德磊现在已经不把他放在眼里。 一位接近李德磊的人说,方舟科技没有挪用科研资金,不过是倪光南和李德磊的个人恩怨。李德磊和倪光南渊源深厚,甚至传言倪光南去加拿大做访问学者都是李牵的线。 1977年年中,李德磊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来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读研,后赴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读博。 1981年,倪光南应邀到加拿大国家研究院(NRC)工作,认识了与NRC有合作关系的阿尔伯特大学戴维斯教授。1983年,戴维斯请前者到该校访问。在这里,倪见到了正在读书的李德磊夫妇。不过从此以后,倪李两人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直到后来李德磊到摩托罗拉工作,回中国的机会多了,和倪光南的联系也多了起来。 在阿尔伯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李德磊去了加拿大约克(York)大学担任终身教授。同期,方舟公司历史上的另外一位重要人物胡铭曾,从李德磊的母校——哈工大来到约克大学做访问学者。1995年,李德磊加入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担任体系结构设计师。方舟的故事从此正式开始。 第一桶金的秘密 直到目前还很少有人了解李德磊的发家史。 同为哈工大校友的李德磊和胡铭曾早期开始接手做摩托罗拉的外包项目,那个时候他们还没有一个正式公司。随着业务的增长,1997年1月8日,方舟科技的前身百拓立克公司(以下简称BBT)在京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00万元。这个主要靠李德磊介绍外包业务,并为他实际控制的BBT公司,法人代表是胡铭曾(当时为哈工大计算机学院教授)。 根据公开资料,李德磊最初在BBT不占有丝毫股份,而胡铭曾占30%股份,赵建勋出资40万占股40%,李德磊的亲戚李洪泽占30%。让人诧异的是,李洪泽竟然是替BBT公司晚上守夜的“火头僧”(BBT内部员工对李的私下称谓)。 1997年,离开摩托罗拉的李德磊加入日立(美国)半导体公司,担任微处理器设计总监,与此相对应,BBT承接的外包业务也从摩托罗拉转向后者,主要做基于日立芯片的相关业务。同年底,即将从中科院计算所获得博士学位的优秀学生刘强踌躇满志,受李德磊拉拢进入BBT公司,并作为公司主管研发的副总裁开始招兵买马。 既然BBT的业务主要围绕李德磊展开,他为什么不出面担当公司法人?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美国人最忌讳把公司内部员工把负责项目承包给与自己有关系的公司,因此李德磊不敢越界。 纸包不住火,日立公司日本总部最终发现其中的猫腻,停止了外包项目。不过还有一种版本的说法,日立(美国)半导体公司和总部对外包有不同意见而终止了这个项目。 虽然如此,包括对李德磊很有意见的人都认为,那个时候国内在研发芯片领域一片空白,BBT磨练了一支做CPU的技术队伍,为国产CPU打下了实力功不可没。 第二章:不可不提的倪光南 李德磊一朝人贵 方舟科技的曾经风光,与倪光南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倪光南,就没有了方舟科技的中国第一芯的神话,也不会有后来的方舟闹剧。 倪光南入局 1999年,失去日立项目的BBT公司面临解散,李德磊离开日立(美国)回到中国直接出面收拾残局。2000年3月8日,李在原公司基础上重新成立了北京中芯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芯微”)。趁此机会,他一方面削弱老股东赵建勋的股份和剥离李洪泽的股份,一方面把弟弟李德晶、弟媳张雅军安插到董事会,并让后两人各持35%的股份。胡铭曾保留了原先的30%股份,仍作为新公司法人代表。 “原BBT公司的芯片技术团队培养起来不容易,就这么散了实在让人心疼”。一筹莫展的李德磊想到了倪光南。这个时候的倪刚刚从联想退了出来,鼓着劲要做中国自主的操作系统和芯片。当时的背景是,中国产业界一直为没有自主操作系统和芯片耿耿于怀。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就曾说,“中国信息产业缺芯少魂”。其中的芯是指芯片,魂则是指操作系统。 后来,一位曾追随倪光南的业界人士对此唏嘘不已,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他固执的坚持中国非要自己做这些东西,因为他们不如倪光南能够深刻体会中国IT产业任人宰割的滋味。 但是中国立刻研发高性能的CPU芯片技术难度大,市场推广难度更大,如果转做嵌入式芯片加上Linux操作系统,难度低了很多,倪光南认为这或许就是一个推动产业起跑的契机,契机的载体就是NC。 中芯微的技术团队让倪光南眼睛一亮,他仿佛感觉“中国芯”的梦想或许能在他们身上实现了。经过考察,倪认为这个队伍基本具备自主研发嵌入式CPU的技术能力。倪光南开始把自主创新的热情放在了中芯微,并协助后者寻找风险投资。这时已是1999年9月了。 倪光南在业务推广上不遗余力,他以NC可能存在的巨大市场前景和自己的信誉打动了一位热心于“中国芯”的深圳民营企业家,后者立即拍板投资2000万元(另有说法是2700多万)。 谁导演了“中国芯”的神话 千禧年世纪之交,中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十五规划”。发展起来的中国已经不甘心在世界经济产业链中看别人眼色行事,为了摆脱世界加工厂的帽子开始布局谋篇。高科技产业,尤其是集成电路和软件成了实现这个梦想的不二捷径。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出台了支持集成电路发展的“18号文”。 方舟科技作为这段时期芯片行业的最耀眼明星,集万千恩宠于一身。在前些年召开的一次国家科技工作会议上,谈论的就是方舟科技一直追逐的网络计算机(NC)项目。据说后来胡锦涛主席参观中关村,第一个见的是李德磊。 倪光南不停四处奔走,中芯微的研发人员也在没日没夜的埋头苦干。2001年4月,中国第一片自己设计的嵌入式芯片“方舟1号”终于在中芯微横空出世。实际上,在此之前北大等单位也推出过中国自主设计的嵌入式芯片,但方舟作为第一款可以商品化的32位芯片,尽管它在技术上还不成熟,仍然受到举国瞩目。 2001年5月,倪光南以相当于战略市场部副总裁的身份加盟中芯微。2001年7月10日,国家几个部委召开了盛大新闻发布会,主办单位阵容豪华,北京市前副市长刘志华亲自主持,科技部高新技术与产业化司、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部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分别各自作为部委代表出席。技术鉴定委员会更是权威,由中国工程院出面,前任院长宋健、前任副院长朱高峰亲自担任鉴定委员会正、副主任。这在中国工程院历史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方舟1号”被推上了技术神坛。 接下来,为了配合内嵌方舟芯片的NC推广,北京市第一个吃螃蟹,刘志华专门把各个行业的头召集起来,“逼着”他们支持推广NC。北京市政府更是直接掏腰包订购了几万台NC机,中关村管委会还以中关村软件园名义入股方舟5000万人民币。 对NC的支持不仅体现在北京市,中央决策高层直接对NC的支持也是前所未见。2002年10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科技部联合实施“缩小数字鸿沟—西部行动”。这场几乎动员了国务院众多部门、西部地方政府和科研单位的浩大行动,重点就是推广应用国产NC和基于Linux的软件产品。方舟芯片就是国产NC的核心。 中芯微成了很多厂商追捧的对象。最荒谬的是,神州数码刚刚宣布携手中芯微进军NC市场,连分管部门都还没有成立,北京海淀区政府的一万台订单已经追到了办公桌上。 借着如日中天的气势,2002年12月9日,中芯微再次改名,正式启用“方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名称。此后,胡铭曾被扫地出门,李德磊成为方舟科技法人。 胡是中国计算机体系结构方面的专家,在中国信息产业界桃李满天下,很多“863”项目的专家、国内科研院所的院长都是他的学生,但他又有着中国知识分子典型的好面子的行业特征。李利用这一点,一步步将胡排挤出去。胡铭曾在方舟的最后一天来得很突然。他到公司时发现自己的办公室被撤掉了,,尴尬之余,胡不再来方舟上班。 完成人事布局后,为了便于日后方舟科技上市和符合国家政策等原因,李德磊在英属开曼群岛注册时重新捡起中芯微系统(集团)公司(公司)名字。 最后方舟公司的股权分配尽显家族味道。据媒体披露,公司法定代表人兼董事长李德磊,以人民币现金37.52万元加场地、设备等入股,共分得24.8%的股份;深圳市中纬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刘斌(倪拉来的第一笔投资人)以人民币现金279.744万元,占21.06%股份;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发展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李保欣以5000万元入股占5%股份;其弟李德晶占剩余所有的45.36%股份。 第三章:国家科研资金流向何方 在国家为推广NC付出了上亿元的投资之后,形势的变化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 李德磊说方舟芯片是“狗屎” 政府对NC的巨大支持,使李德磊根本看不上市场上的厂商客户,他眼里只有政府采购,别的什么市场都不放在眼里,也不在乎市场开拓工作。但在倪光南和刘强的极力说服下,李勉强同意建立市场部。这让他感觉倪“有官瘾,非要做主管市场部的副总裁”。 不管如何,倪光南给方舟公司拉来了第一个客户——北京裕兴科技公司。出于对倪的信任, 裕兴科技投入上百万元,弃英特尔投向方舟芯片阵营。可令倪光南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李德磊却拒绝供货。 电脑芯片很难更换,但一旦换了就几乎被套牢。李德磊拒绝供货令裕兴科技十分恼火,但因为相信倪光南,他们没有和方舟签署合同。倪光南也十分尴尬,因为自己在公司作不了主。到后来,陆续又有几个客户被方舟公司用同样方式撵走。 不做上门生意,李德磊为何还要撵走自己的上帝?有当事人回忆,李对手下说“这帮客户就是要饭的乞丐,我才不愿意做要饭的头。他们爱买不买,反正我不支持”。“他不稀罕这些小钱,他眼里只有政府NC采购这个大客户。”一位长期接触李德磊的方舟员工这样解释业界的疑惑。 接下来的市场变化令李德磊无法预料。 一方面,采用了方舟芯片的NC是基于Linux工作环境,它联上互联网后同样需要服务器端的支持,而服务器端被微软和英特尔(WinTel)联盟把持,他们根本不支持NC内嵌的Linux工具软件,因此NC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使用大受局限,这让早期狂热追捧NC的用户叫苦不迭。比如在重点推广NC的学校,一有领导来视察,这些校长就嚷嚷“NC不能用啊,让我们换PC吧”。 另一方面,虽有领导支持,政府市场推广也是困难重重。当时北京公安局干脆直接请了一帮清华专家做出NC不能用的鉴定,并扬言“管你什么司长不司长,就是不用”。有的地方政府采购负责人说,难得采购一次,还不赶紧买好的! 政府在NC上的失败,令跟风的国内企业马上停止和方舟合作。2004年,方舟科技几乎就要关门了事。李德磊当时对身边人士解释说,刚回国没有看清市场,天真的以为NC有市场,现在才算看清了市场。于是,李德磊被人指责又到处公开宣扬芯片无市场论,同时放弃了“方舟3号”的研发。“这是中关村都知道的,他说“‘方舟3号’是‘狗屎’”,一位前方舟员工愤愤不平。 背信弃义停止履行义务? 刚开始,“方舟1号”的成功也大大激励了国家对“方舟2号”芯片的信心,名目繁多的支持开始滚滚而来。比如中国科技史上最宏大的“863项目”、信产部最大的科研基金项目,出钱最多的记录都落在了方舟科技公司身上。 方舟芯片被视为“狗屎”后,李德磊不仅放弃了“方舟3号”的后续研发,他还向自己的员工鼓吹做小灵通。在2005年2月底的员工大会上说每年要卖上千万片,几年纯利就是上亿美金云云。很多人怀疑李德磊是否有科研实力拿到小灵通的芯片外包,而且那个时候做小灵通最出名的UT斯达康都快“黄”了。但有意思的是,方舟芯片在2005年开始有所起色,这没能挽回李德磊对方舟的信心。 对于方舟科技老员工指称李德磊主动放弃“方舟3号”之说,李德磊给出的辩解是:我们并没有放弃它的研发,方舟科技与科技部签订的合同要求是两款CPU的研发和流片,但是在研发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款CPU已经为市场淘汰,而且研发的另外一款完全可以加以取代,所以放弃了对前一款的研发。 关于这一点,坊间传说的另一个版本是,“方舟3号”的确作出模拟版本的CPU,但还没有流片,不符合科技部的合同要求而放弃研发。 不管哪种说法才是事实,李德磊对方舟芯片的鄙视使主管研发的刘强伤透了心,虽然自认和前者的感情情同父子,但刘强还是不满李德磊的“狗屎论“,坚决从方舟离职。一位接近李德磊的人也间接承认公司发展方向的分歧是导致李刘反目的原因。此后,刘强鉴于因为李曾经许诺刘强有股份(刘认为这是签了合同的),所以他想用自己的股份换方舟芯片技术,但遭李德磊拒绝。李也根本不承认刘强有股份,说他只是一个打工的。 刘强一气之下考虑用法律讨回自己的尊严。一纸律师函递到了方舟科技,而李德磊却认为刘强偷走方舟技术去开公司。刘强和倪光南一直不明白,不管方舟芯片怎么样,毕竟给李德磊带来了巨大的荣誉,他为什么一直骂方舟芯片是“狗屎”呢? 现在回忆起来,许多方舟科技的老员工认为倪光南和刘强,以及前述的胡铭曾都不过是李德磊用完即仍的棋子。 刘强早期被李德磊邀请进入BBT,后来倪光南加入后,刘成为李用来平衡倪的杠杆。 2000年5月,李德磊与深圳企业家、倪光南等一起吃饭,李夸奖刘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人才,并透露“刘强是自己的侄女婿”。倪光南没有想到李德磊会在亲属关系上造假,从此就认为李德磊和刘强是一伙,沉默寡言的刘强也完全被蒙在鼓里。直到5年后,刘强把遭李德磊排挤的情况告诉倪光南,倪奇怪地问:“你是他的侄女婿,他怎么能这样对你?”刘强莫名其妙地说:“我和李博士没有任何关系呀!”至此两人才恍然大悟,刘强发现自己也被李德磊利用了。 而倪光南则是在“方舟1号”刚刚通过鉴定不久就被李德磊赶了出来。因为方舟科技的很多客户都是冲着倪的面子而来,李德磊得罪了他们,令倪颜面扫地,不得已离开方舟。 国家科研基金被挪用了吗? 作为“863”的重点支持课题,有“中国芯”美誉的“方舟3号”项目的夭折备受各方关注。据相关媒体披露,2006年初,科技部开始悄悄调查“863”项目的运作实情。 李德磊承认项目在通过科技部的验收前出了问题,原因是他“不想作假”。李德磊算了一笔账:“方舟3号”研发经费拨款1538万元,如按照“863课题”的项目预算要求,给科研人员的工资部分不得超过15%,约230万元,那么方舟公司参与研发的近60位工程人员每月工资也就2千多块钱。这么低的工资在行业怎么可能? 按照科技部有关科研资金使用的相关政策规定,用于工资、劳务费、单位提成等方面的资金,在事业单位不超过5%,科研转制企业不超过10%,企业单位不超过15%。“863课题”如果是给高校来做的,15%给科研人员发奖金很正常,但是公司做课题这么15%发工资肯定不够。 李德磊的说法遭到“863”专家的嘲笑。这位专家解释说,芯片项目资金主要用在流片和EDA工具上面,人员工资只是小头。倪光南认为,如果说项目做不出来可以理解,但挥霍国家科研基金就不能容忍了。方舟究竟怎么用科技项目的钱应当查清楚。 根据2004年12月份的财务报表显示,方舟科技当月的总工资开支为102.5万元。其中,工程部与市场部的普通员工总工资为67.5万元;6位行政人员(包括一个行政副总)的总工资为3万元;剩余的32万元左右则属于李德磊等三名高管的薪金,人们所知道的另外两位是他的弟弟行政副总李德晶和妻舅财务总监王小苏。 作为方舟科技股东之一,深圳中纬实业发展公司派驻方舟董事会任董事的苏佳伟对此予以否认。他指出:申报“方舟3号”863课题的人有61位,组长是李德磊,副组长是刘强。李德磊没有在863资金里领取工资,刘强则是部分工资出自于此。他认为挪用863科研基金向高管发放高薪是一种无稽之谈. 在工资支出表现出巨大疑点的同时,方舟大厦的问题也出现了。一面是业务不济的公司,一面是拔地而起的在建大厦,方舟科技的矛盾之态不得不令公众怀疑李德磊挪用了“863”科研基金。 为了鼓励高科技企业发展,国家往往在地皮方面给予企业极大优惠。方舟作为中关村软件园的明星企业也享受了半地价优惠。方舟科技盖楼的方式颇有戏剧性。2002年,中关村软件园有限公司十分看好方舟科技公司的发展潜力,经倪光南院士为首的专家组评估后,,中关村软件园有限公司以5000万元入股方舟公司(占5%股份),条件是其中2000万元必须返回作为购买软件园地块的款项。 方舟拿到地皮后,因为业务没有起色,地皮一放就是三年。2004年下半年,在放弃CPU研发作为公司重心的同时,中关村软件园和方舟科技各自出资3000万元建方舟大厦。双方约定,建成后中关村软件园公司对其中一半面积拥有4年的使用权,此后方舟科技公司归还3000万元本金,中关村软件园则归还使用权。方舟科技从此开始忙着盖大楼,不少到方舟的人都被李德磊拉着去看大楼。“在中国,有了地就有钱。中国真正赚钱的不是高科技,而是房地产。” 对于公众的质疑,苏佳伟解释说,2004上半年公司面临破产,公司做出了两个战略调整。一个是从研发向市场为重心转变,另外一个是业务多元化转变。通过借助美国公司Spansion的资金、市场和渠道,方舟科技联合国内企业和他们在消费电子产品上进行合作。2005年,经过多元化的方舟公司总收入已超过4000万元,完全能够支付盖楼的钱。李德磊也证实了这个说法。 虽然如此,“863”专家仍不禁质问,李德磊说2004年方舟科技面临破产,那么那里来的钱启动新业务?倪光南质疑,UT斯达康因为小灵通几乎被纳市摘牌,李德磊靠小灵通就赚了钱?再说方舟的科技队伍和资源是国家的钱支撑起来,国家任务不做,却去做面向Spansion公司的外包挣钱,这又是什么行为? 记者手记:我的采访历程 “汉芯造假”被曝光之前,业界对方舟事件已经不太关注。但倪光南院士公开承认在方舟研发上的错误引发记者关注此事,并亲自跑到方舟科技公司求证此事。 方舟科技市场部专门负责此事的一位小姐让记者发传真。过了几天,李德磊亲自致电记者,说“要用事实说话,以给自己清白”。记者如约见到李德磊,奇怪的是,李不仅没有出具什么资料,还只在简单地解释原因后要求记者不能报道。李德磊的说法是顾虑涉及利益太多,为一些人的忌讳,还没有想好怎么给公众一个官方的解释。在记者后来的调查过程中,发现此事涉及高层多多、方方面面很多利益。 当天中午,李德磊授权公司董事苏佳伟(股东公司深圳中纬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方舟董事会的派驻代表)和记者吃饭沟通。苏先生认为事情根本的原因是刘强和倪光南与李德磊在公司发展方向不一致而造成了各种问题。苏佳伟还说李德磊业务很忙,现在不便公开接受采访。记者然后开始采访倪光南、胡铭曾等其他知情人士。 采访工作全部结束后,记者联系把报道草稿发给各受访方。除了因李德磊出差(方舟科技市场部人士语)联系未果,其他当事人都认可了报道内容。奇怪的是,方舟科技市场部曾答应周一(6月5日)给出答复,但记者迟迟不曾等到。 6月15日,本刊总编室为表慎重,再次将文章发给各个当事人核实。当事人再度表示对稿件无任何异议。是日深夜,记者接到苏佳伟从广州打来的电话,对记者报道进行大量质疑,并威胁记者文章一旦刊发将到“法庭上见”。他还要求记者将此意转告倪光南等人。 6月16日,本文正式成稿交付印厂付印。
仅仅在两个多月前,今年4月7日,高通CEO保罗-雅各布还曾表示WiMAX已经走向灭亡取而代之的是新标准802.20。 然而,也仅仅是过了不到70天,6月15日,IEEE标准协会(IEEE-SA)标准委员会宣布,暂停IEEE802.20工作组的一切活动。 IEEE802.20工作组早在2002年就已成立,经过几年的工作,其需求文件已经基本完成,在需求文件中,达成一致的内容包括工作频段、移动速率、上下行传输速率等指标。正当这个标准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的时候,突然毫无征兆地“夭折”了,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 开放走向光明,垄断走向灭亡 多次参与IEEE标准制定的意大利Create-Net研究中心无线事业部副主任张宏纲表示:“对这个结果我不过一点儿也不意外。记得我每次开IEEE802标准会议时,IEEE802.20的大厅内,冷冷清清,总共不过三四十个人;然而,IEEE802.16的大厅内,热火朝天,参加者爆满,站着的都有,完全不同。其实,在场的人都明白,IEEE802.20没办法同WiMAX竞争;所以,现在的结果也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综观近年来国际标准的发展,开放是其重要的特点,开放的结果是获得共赢,是获得更多人的支持。Intel从计算机领域杀入通信领域,以其开放的精神赢得了通信领域半导体巨头的认同,从Wi-Fi到现在的WiMAX,Intel可谓已经渐入佳境。而WiMAX也开始展开,一些地区已经应用WiMAX开始组网。 反观IEEE802.20,一开始是从802.16工作组中分出后的工作就带有小集团色彩。而且自成立后其标准制定工作进展不大,直到2006年1月,美国高通和京瓷各自提出的传输方式作为草案基础被采纳后,草案制定工作才正式开始。在这个标准的制定中,高通是其最大的拥趸。而高通通过收购Flarion科技公司更是号称获得了近300项OFDM技术专利(OFDM技术是3G时代主要的技术,E3G、WiMAX等采用该技术),并且高通时不时暗示要通过专利诉讼来遏制WiMAX,高通的张扬终于引来了众怒。IEEE-SA标准委员会主席Steve Mills就曾表示:“IEEE活动应当秉承公正和公开的原则来进行,而IEEE802.20工作组却未能遵守这一原则。尤其是对部分企业的垄断状态等表示担忧。” 张宏纲也表示:“高通搞标准一向过于垄断(贪婪?),从CDMA到3G,行内人都很寒心;所以,关键时不会有强力外援;相反,Intel则大气一点儿,善于团结人,寻求共赢,至少在IEEE802.16方面是这样。” 和3G对撞,加速了死亡? 一直以来以ITU/3GPP/3GPP2主导的标准和以IEEE主导的标准之间就存在矛盾。以ITU/3GPP/3GPP2主导的标准有较好的完整性及商业赢利模式经验,但缺乏动态跟踪市场、迎合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开发能力。而以IEEE主导的标准虽具快速迎合市场的新技术能力但缺乏赢利商业模式。而且,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在资本与技术的较量中,往往都是资本占据主动,这就是为什么Wi-Fi自推出后也是在电信运营商的介入后才获得迅速发展。 而WiMAX如果得不道运营商的支持,估计也难有作为。目前电信运营商多采用ITU/3GPP/3GPP2的标准,在电信运营商热火朝天地推广3G的时候,平地里杀出的WiMAX确实让他们如鲠在吼,特别是当时喧嚣甚上的WiMAX取代3G说更可以说触动了3G的软肋。 客观地说,3G最初提出2M带宽确实缺乏吸引力,所以3GPP阵营推出了3G LTE/3G AIE,让WiMAX也认清了3GPP的敌意,也认清了自己的地位,所以,WiMAX的拥趸们已经不再喊着要取代3G了,他们大谈如何让WiMAX和3G互相补充。 这时候,高通还在大谈要用802.20取代3G,无疑是往枪口上撞。IEEE会曾综合数百名业内专家意见,给出了无线标准的层次示意图,该图囊括了从面向个人区域网(PersonalAreaNetwork,PAN)的IEEE 802.15到面向局域网(Local AreaNetwork,LAN)的IEEE802.11、面向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Network,MAN)的IEEE802.16,直至提议中面向广域网(Wide AreaNetwork,WAN)的IEEE802.20,从这一示意图我们可以直观地发现,将来3G的真正对手应当是面向WAN领域的IEEE802.20。 IEEE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的无线标准层次示意图 在IEEE-SA标准委员对外宣布公告中,对暂停的解释是:“对该工作组的活动情况进行了准备性的调查工作,结果发现活动情况缺乏透明度,存在对意见的单方支配和若干异常动向对此。”显然这个解释有点含糊其辞。所以,802.20标准暂停是否是IEEE丢车保帅(802.16)的举动现在还未可知。 不过,张宏纲也指出:“国内有些研究院校,厂家一味跟风去炒作IEEE802.20 (4G),现在投资无归;相反,华为及中兴一直坚持做IEEE802.16,孰高孰低,立即见晓。” 所以,在IEEE802.20标准暂停事件上,本土企业能学习的东西很多。
本报讯 (记者 高凌云) 全球半导体业增速放缓,并走向整合。去年底,飞利浦将半导体业务从集团中剥离,其高管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亦承认,半导体业务会于2006年内调整,可能是出售或独立上市。谁会接手飞利浦亦是业界焦点,据悉,去年底INTEL及Infineon曾与飞利浦半导体有过密切接洽,但日前美林证券分析师传出消息称,收购飞利浦半导体的买家,已经换为市场份额紧随其后的飞思卡尔半导体Freescale,而这项交易将在本月底或7月初完成。 有望形成全球芯片四强 美林证券认为,飞思卡尔与飞利浦半导体的结合既能优势互补又能节省成本,比如他们在制造方面兼容,主要制造工艺统一,这将使合并后的制造升级成本大大降低。而且两者结合顺应了半导体业整合的潮流,整合后将形成全球第四大芯片公司——位居英特尔、三星电子和德州仪器之后。预计新成立的公司在2006年销售额可达121亿美元。 但目前出售最大的困难是来自于费用方面,美林预计,飞利浦半导体部门的售价应该在90亿-150亿美元之间,这对于从摩托罗拉分拆出来后仍在整合中的飞思卡尔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35%的芯片厂家或将出局 在日前市场调研公司Gartner的报告中显示,在未来十年中将有35%的芯片厂被淘汰。目前全球的半导体产业开始增速放缓,走向整合。Gartner原来预测2006年半导体产业比2005年增长10.6%,2008年芯片销售额将增长14%,2009年增幅不到1%。 除全球芯片业增长放缓的因素外,据全球调查机构isuppli数据显示,飞利浦半导体部门2005年全年营运毛利率约为2%,远低于公司所定的最低目标5%。而与芯片平均30%-50%的毛利水平更是相距甚远。飞利浦CEO柯慈雷曾多次公开表示医疗系统产品正成为飞利浦整个集团的核心业务。(来源:南方都市报)
虽然发生CEO率队出走事件,虽然传闻产品销售部力,但这都不妨碍智芯科技崇芯微电子成为美国研诺科技(AATI)心仪的对象,据悉美国研诺科技(AATI)拟以2000万美金收购智芯科技(IPCore)Analog 部崇芯微电子,有关收购的财务清算工作已经开始。 智芯科技(IPCore)因其CEO谢弘辉今年三月底率队出走后,四月其ASIC部倒闭,现仅存ODM和Analog二个部。 据业内人士透露,由于智芯科技Analog部(又名崇芯微电子(APSemi))技术力量单薄,故其设计生产的DC/DC升压/降压转换器均参考某些大公司的产品,但这些模仿来的产品很多参数却不能达到原厂水平,如VIN只能在5.5V以下;升压(Boost)芯片不能升至5.0V。曾有传闻称其ASP1006在新科电子的P-DVD产品上不良率达1%,新科电子在使用近500K后决定不再使用。据说崇芯微电子2005年的销售额仅85万元美金,对于一个有五六十人的公司来说这是严重的入不敷出。崇芯微电子的研发能力弱,又无流片生产、测试封装工厂,加之3月CEO出走后,其业务骨干已经流失迨尽,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研诺科技愿意一掷2000万美金收购?(2005年研诺科技全年销售收入为6800万美元) 研诺科技全名研诺逻辑科技有限公司(Advanced Analogic Technologies, AnalogicTech),2005年8月在NASDAQ上市,上市后股价没有突出表现,在今年3月凌特公司状告其电源管理集成电路侵犯了凌特公司的美国专利第6,411,531号和第6,580,258号的多项权利后,其股价开始下跌,目前已由最高15.75美元跌至10.43美元。综合其表现,可以分析研诺科技此次重拳出手的原因有下: 一、借助崇芯微电子,做大中国市场 根据研诺逻辑提交给美国证交会的文件,该公司96%的销售收入来自亚洲,其中37%来自韩国LG公司。在中国大陆的销售收入占18%。显然,面对比韩国大的多的中国市场,该公司有更多的成长空间,而崇芯微电子已有产品问世,已经建立了一些销售渠道,通过收购崇芯,可以帮助他们拓展中国市场。 二、依靠“中国概念”杀个回马枪 最近几年,中国概念的IC公司在美国非常受欢迎,如炬力、中星微等都有耀眼的表现,目前崇芯微电子虽然有很多问题,但研诺科技降将其接手后打造全新公司也未可知。如果销售理想,还可以去美国上市,说不定也能再铸辉煌。 三、利用崇芯微电子转移公众视线 自从染上侵权官司后,研诺科技市值大幅缩水,这对公司产品的研发和销售或多或少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诺科技在此时选择了大手笔的收购行动。一可以转移公众视线,减少对产品的不利影响,二可以消除万一败诉后被判罚的风险,要知道,如果败诉,美国国际委员会可下令将此类产品完全逐出美国市场。还有如果不执行裁定,贸易委员会还能课以高达每日10万美元的民事赔偿! 不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据说智芯科技(IPCore)对这次收购已有如意算盘--2000万美金的80%可弥合其财政空洞,余下可给崇芯微电子瓜分,另外,据说原崇芯微电子员工张成锦将走马上任新GM。如此看来,研诺科技的收购似乎并未能完全占主动!
珠海炬力今天宣布,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以下简称“ITC”)本周二推迟了针对该公司专利侵权案的最终裁决,本案的原告为美国SigmaTel公司。 根据ITC发布的通知,该机构对专利522的保护范围(Claim construction)做了一项重要的修改,并要求行政法官依据修改后的专利保护范围重新考虑特定产品的侵权问题。与此同时,ITC还放弃了对专利187相关问题的审查,因为该机构认为这些问题并不在审查范围之内。 ITC将于2006年9月15日公布针对专利侵权纠纷的最终裁决,在此之前,该机构并不会对进口珠海炬力的集成电路做出任何限制。珠海炬力表示,到目前为止,ITC正在审查的产品在其营收来源中不占有实质性的比例,而且该公司出口到全球市场的产品只有不足10%销往美国。
欧胜微电子有限公司与建伍公司成功合作,将欧胜的WM8740立体声数字模拟转换器(DAC)的高质量数字音频,集成到建伍发烧友级质量的R-K801-N CD接收机内,欧胜现已为建伍的R-K801N产品系列提供10,000 个WM8740数模转换器。 R-K801-N CD接收机是建伍旗舰性的K系列音响系统中的一员,它把高音频质量、紧凑的体积以及现代的设计风格结合在一起。针对这款CD接收机,建伍曾在多种立体声数模转换器中进行选择,但是最终认定WM8740能够提供最完美的和最高性能的解决方案。“我们K系列产品的目标客户把质量和风格放在首位。因此,按照提供的最高音频质量和功能丰富性而获得的最佳解决方案是至关重要的。欧胜公司的WM8740完全达到了这些目标,到目前都是我们的工程师们认为的最佳解决方案,”建伍音响专家Mitsuo Hagiwara这样说到。 “欧胜将WM8740定位于专业应用和高端家用设备,包括像家庭影院这样的纯音频和AV系统,”欧胜市场副总裁Julian Hayes这样评论到。“WM8740音频构架是特别为提供出色的音频质量而专门设计的,是我们与许多建伍这样的客户共同分享的一种激情。独特的低阶调制器和多比特数模转换器结构实现了领先同类产品的低频段外噪音和卓越的低电平线性。WM8740数字输入字长可达24比特,采样率为192 kHz,支持高分辨率音频应用。” 欧胜WM8740带有一个线性分段半频段FIR滤波器,但是也具有连接到各种外部数字滤波器方案的灵活性。这使得原始设备制造商(OEM)能够通过选择最佳的数字滤波器,来满足市场驱动性能的和价格目标,进一步实现最终用户产品的差异化。此外,每一声道都提供数字控制静音和衰减器功能,并且该产品采用了较小的28接脚SSOP封装。
欧姆龙集团工业自动化领域设计、生产的核心基地——欧姆龙(上海)有限公司日前在上海竣工,标志着这家全球知名自动化控制及电子设备制造商向“在中国创建第二个欧姆龙”的目标,迈出了关键性步伐。 欧姆龙(上海)有限公司由上海欧姆龙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OMP,1993年成立,PLC产品的开发生产),欧姆龙(上海)有限公司(OMC,1994年成立,传感器的开发生产),欧姆龙(上海)控制系统科技有限公司(OMH,2003年成立,温度调节器等的开发生产)3家公司于2005年7月合并而成。公司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占地面积5.3万平方米。 截至2005年末,欧姆龙(上海)有限公司拥有员工1124名,2007年计划增加到2200名,预计2007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60亿日元。 欧姆龙(上海)有限公司主要设计制造各种控制器、传感器、温度调节器以及工业用计时器等工业自动化产品。目前欧姆龙集团工业自动化业务部门正在进行加速大规模生产以及生产重组的进程。作为生产重组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欧姆龙(上海)有限公司被定位于为实现具有国际竞争力体制的最重要基地之一,将包括开发设计、生产、物流、客户服务系统等业务领域。 据介绍,欧姆龙(上海)有限公司通过实现少量多品种生产与高品质、高水准的QCD,建立了公司独特的生产平台,主要包括以下特点: (1)追求能够满足全球顾客的高品质,高信誉 以在日本多年积累的核心技术为基础,构建设备、技术共通的生产线(生产平台),致力于生产能够满足世界顾客的高品质产品。例如,引进公司最高端的基板检查装置和可信度极高的实际组装技术,它可以实时收集分析实际组装过程中的质量相关数据,改善生产过程,最终达到杜绝不合格品的目的。 (2)实现与中国供应商合作,建立多功能生产线的目标 充分利用中国本地原料来开发设计,追求低成本,高质量。另外,改善以往单生产线组装的惯例,开发多功能生产线,以提高生产效率。引进无线LAN系统,保证生产线的自由度,从而实现少量多品种生产。 (3)构筑全球化SCM(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当日接单次日出货 欧姆龙(上海)有限公司将连接世界五大物流中心(中国、日本、欧洲、北美、亚洲),同时也将发挥自身作用,通过掌控世界五大物流中心的库存情况,建立一套接受订单次日便可由物流中心发货的体制。为了实现供货迅速化,也将建立本公司独有的SCM系统。 (4)充分考虑环保的体制 引进本公司自主开发的电力监测系统,通过对不同机器所用电量进行检测,减少用电量,为环保做贡献。 (5)通过建立客户服务体制,为顾客提供一体化服务 欧姆龙(上海)有限公司为了进一步完善客户服务体制,除具备生产功能外还将发挥以下作用,「呼叫中心」「系统支持中心」「培训中心」「维修中心」「解决方案展示中心」。以上设施将在顾客购买产品前后的整个过程,为其提供一体化服务,提供更多便利。其中的「解决方案展示中心」也是工业自动化领域内国内最大的展示厅,在此展示有包括最新产品在内的60个动态模型。另外,为从多角度将顾客的想法付诸实践,顾客可以与公司职员、技术人员一起进入实验室,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新华社广州6月17日专电(姚志德) 欧盟ROHS指令(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将于7月1日正式实施,届时,投放欧洲市场的电子电气设备中的铅、汞、镉、六价铬、聚溴联苯和聚溴联苯醚等六种有害物质含量将受到严格控制。有关人士预计,广东将有1500余家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受到冲击。 广东是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大省。据统计,2005年广东对欧盟出口机电产品265.2亿美元,占广东对欧盟外贸出口额的75.6%,而输欧机电产品中约有70%属ROHS范围内的产品。据有关专家介绍,欧盟ROHS指令和WEEE指令(废弃电子电气设备指令)涉及的产品包括十大类近20万种,而且大多属于我国强势出口机电产品。 目前,广东机电产品对欧出口贸易量约占全国的1/3,两个指令的相继实施,将对广东1500余家涉及出口欧盟的机电企业造成影响,大小家电、IT和通信设备、照明设备类、电气电子工具类、玩具休闲及体育设备类、医疗设备类、监控仪器类、自动售货机类等产品都受到冲击,直接受影响的出口额将超百亿美元。 据了解,广东很多出口电气企业尤其是非外资背景企业,产品远未达到ROHS指令的要求,其中电源线、外壳、焊接材料等不合格率较高。更让人担忧的是,大多数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危机的严重性,普遍持消极等待或观望态度,没有采取措施应对。 业内人士表示,在双指令面前,一场机电行业洗牌在所难免。一方面,许多大型的外资、合资企业都表现出了积极乐观的态度,纷纷在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监管、出厂检验检测加大投入力度。一些资金雄厚、研发能力强的电子电气企业甚至已经在着手开发研究新的替代材料。因此,环保指令只是会增加这些企业的生产成本,不会给产品的出口造成太大的冲击。相反,一些中小企业势必由于技术、资金达不到要求而被欧盟市场“淘汰出局”或转战内销,少数缺乏竞争力的企业甚至有可能陷入破产境地。
有接近上海华虹集团(以下简称“华虹集团”)的知情人士向本报透露,华虹集团子公司——上海华虹集成电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华虹”)——拟出让33.3% 股权,而该项股权转让与华虹集团近来的一项重大重组计划密切相关。 上海华虹是中国微电子行业核心项目909工程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之一,属于国有绝对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记者在上海市国有产权交易服务机构——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网站上看到,上海华虹已委托上海国泰产权经纪有限公司,自6月7日起在交易所挂牌。 资料显示,上海华虹希望通过5个产权项目的交易,将总计逾33.3%的股权出让,5笔交易挂牌价格总价逾1.447亿元。对于每笔交易,上海华虹均要求,有意购买股权者需一次性支付产权转让价款。 对于上述股权转让意向,知情人士称,由于是国有股份,登记挂牌是必须执行的程序。事实上,上海华虹的股权已经私下转让完毕,而受让方正是华虹集团。 上海华虹公司网站显示,该公司股东包括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国投电子公司、联想投资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复旦高技术公司、上海新鑫投资有限公司和上海上实(集团)有限公司等。 知情人士透露,包括国投电子、联想投资等在内的股东已将其拥有的全部股份转让。此外,华虹集团还从公司部分员工手中,以每股3.5元的价格,对股份进行了回收。 由于公司处于休假状态,记者未联系到上海华虹有关负责人对此消息加以证实。不过,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对此似乎并不感到意外。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称,华虹集团的变化从去年便已开始。当时,华虹集团从美国应用材料公司挖来半导体界“牛人”王宁国。这一人事变动,折射出公司董事会对改变集团业务现状的迫切心情。 而之所以要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虽然华虹集团拥有多家子公司及合资公司,且这些公司都从事与芯片有关的事业,但由于“各自为政”,一直未能形成良好互动,董事会“在营收上有压力”。 事实上,自今年上半年以来,业内便一直盛传,华虹集团将向IDM模式转型。而所谓IDM模式,是像英特尔、三星那样,拥有从芯片设计、代工、封装测试等一整条芯片产品供应链。 从目前华虹集团的业务构成来看,集团旗下的华虹NEC是专业代工厂,上海华虹则是专业设计公司,另一子公司上海贝岭则既做设计又有生产。 就转型一事,记者曾于5月中旬尝试联系华虹集团对王宁国进行采访,后被告知,公司正处于敏感时期,好多事情还没做完,因此目前不便对外透露任何信息。
2006年6月15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CSIA)理事长俞忠钰与世界半导体理事会2006年轮值主席、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主席Brian Halla在北京嘉里中心共同签署《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加入世界半导体理事会备忘录》。 世界半导体理事会(World Semiconductor Council以下简称WSC)是由世界主要半导体生产国家/地区半导体协会组成的非政府国际组织。1998年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与世界半导体理事会就CSIA加入WSC事宜开始接触。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WSC向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出邀请,CSIA积极响应。经过五年的反复磋商讨论,2006年5月11日,世界半导体理事会通过了“《世界半导体理事会成立协议》2006年5月11日修订版”,符合“一个中国”原则, 双方就CSIA加入WSC的原则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CSIA随即开始了申请加入WSC的工作。 2000年以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快速成长,2005年销售收入达到702亿人民币,在全球所占份额达到4.5%。在中国国民经济和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带动下, 2001年到2005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扩大了2.9倍,年均增长率31.3%,2005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达到3800亿人民币,在全球比重达到24.3%,成为全球重要的集成电路市场之一。半导体产业是国际性很强的产业。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和市场需要世界,世界的半导体产业和市场也需要中国。中国加入世界半导体理事会(WSC),将促进中国与WSC成员和全球产业界的交流,推动发展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促进全球半导体产业界的繁荣发展。 备忘录的签署,标志中国半导体行业与世界主要半导体生产国家/地区的合作交往翻开了新的一页。在完成备忘录中提及的工作程序后,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将很快成为WSC的正式成员。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立、东芝、瑞萨科技日前正式宣布,三家公司将放弃半导体联合生产对抗海外企业的构想。 据悉,三家公司将在6月底解散于今年1月成立的联合策划公司“尖端工艺半导体代工企划”。根据构想,把企划公司升级为业务公司后,将在作为数字家电核心部件的系统LSI领域生产最尖端的65纳米产品。原本还计划承接来自外部的委托业务。 如果按照原计划建设好联合工厂,到开工投产时海外厂商很有可能已经推出更先进的45纳米产品,依然落后于全球市场,而且委托生产也难以确保超过台湾等厂商的产量。
据消息人士称,在一个潜在买家退出之后,英特尔旗下的Dialogic部门仍处于困境之中。据报道,市场上传言称英特尔打算卖掉旗下的电脑电话产品供应商Dialogic。英特尔在1999年以大约7.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Dialogic。 英特尔仍拒绝对相关报道发表评论。该公司的一位发言人表示:“作为一项政策,英特尔不对传言或臆测发表评论。但我可以告诉大家,对英特尔来说,通讯基础设施继续是很大且具有战略意义的业务。” 然而传言依然甚嚣尘上,称英特尔在电脑电话产品市场中的对手Cantata Technology公司可能就是Dialogic的潜在买家。 如果Dialogic能够被卖掉,英特尔计划保留该部门的部分员工。据消息,Dialogic部门大约有200名员工被告知他们将能够继续留在英特尔,而其余500名员工则将转入“新公司”。
“招进来1000人,500人身体本来就有病。”富士康外联部的贺小姐告诉记者 生产线上没凳子,除少数员工外,一般操作工都必须连续12个小时站立着干活,不得说话。在公司流传的一种说法是,假设在车间里设凳子并允许说话,将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 本报记者 王佑 发自上海 在富士康深圳基地,23岁的陈峰(化名)正在琢磨,怎样逃离这家他刚工作不到一年的全球500强企业。 这段时间,他亲眼看到三个年轻女工因为经常加班,晕倒在了生产线上。他自身的亲身经历更让他觉得这不是一个适合工作的地方。 富士康外联部的贺小姐告诉记者,员工在车间晕倒并不是在公司加班过多,而是身体素质差,“招进来1000人,500人身体本来都有病。” 三个女孩的倒下 在富士康深圳龙华工业园生产一线上作业的,大都是一些20岁上下的青年。他们学历不高,辛苦一个月的报酬大约1000多元。 生产线上没有凳子,除了少数员工之外,一般操作工都必须站立工作,连续12个小时不停干活。工作完毕后,操作工们还需要留下来开夜会。 遇到晚上倒班,有些小姑娘吃好饭只能在楼梯上坐一下,然后进入生产车间直至第二天清晨。如果谁在楼梯上躺着睡,将被管理人员记过。 车间里不允许说话。在公司流传的一种说法是,假设在车间里设凳子并允许说话,将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 “12个小时啊,就像罚站一样。我一个男人都受不了,何况她们呢?” 深圳基地外联部的贺小姐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12个小时的连续作业基本不可能,公司订单非常多,但都是8个小时一轮岗的。 “员工晕倒实际上是因为他们本身的身体素质差。”她说,“富士康包吃包住,又买保险等,很多人都想挤破头进入富士康。” 据她说,几年来,很多人都通过缴纳千元的中介费方式,伪造文凭进入富士康。“他们正式工作以后,经常会有人晕倒或出现突发状况。” “于是,公司就对这些工人一个个检查身体。查过以后,公司惊奇地发现,招进来1000人,500人身体本来都有病。小小年纪的他们,甚至还有一些人查出白血病。” 因此,富士康从今年3、4月份起,不再从劳务市场招收这类普工,而是与国内1000多所中专技校合作,直接寻找职员。 她说,有些地方确实没有设凳子。但这是因为设备的要求,有些设备需要员工站立,但也有坐着工作的。“不可能有员工坐走廊上休息的,车间附近都有休息室。” 她还强调,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富士康不会通过国外伙伴的考核。 富士康的“特殊”管理 相比这些小女孩,陈峰要幸运许多。 但他所经历的3个月培训,外人看来也颇为残酷。 新职员培训分为生产线实习和企业文化课程。每天早上6点40分起床后,陈峰必须吃得很饱,振作精神接受12个小时的体能考验。 实习人员同样没有凳子坐,大部分时间都要站着,且不能东倒西歪。否则,被抓到就是劈头盖脸一阵训斥。几个月下来,从生产线走到宿舍,每个人已筋疲力尽,双脚生满水泡。实习期间,还要穿插一些企业文化的课程培训,8个小时的千人集训场面,蔚为壮观。 富士康还指定了“限制加班时间”的措施。每人按不同级别有不同的加班时间。如果一个员工的每月加班时间超过指定小时数,超过部分算义务加班。 在大多数职员看来,富士康的管理有些“难以理解”。职员们也承认,容纳13万人、拥有10个食堂的偌大工厂,一些特殊的管理方法确实必要。自1991年至今,集团年均营业收入保持超过60%的复合成长率。 每天下班,无论有没有货车经过,工人们必须进入厂区的“人行道”走回宿舍,不能乱窜;下班后谁忘记拔掉计算机插头,罚款1000元;如果因工作需要调换部门,职员的电脑将被拆开三次,检查机型内外的编码是否匹配。 公司的大部分会议都在休息时间召开,如周末或者晚上下班,有时一开就是3到4个小时,如果不去一律按照旷工处理。6月初,富士康高层发现,相关机密文件丢失。管理部门规定,严禁任何员工携带笔记本电脑、MP3、U盘等进入厂区。最近,富士康在公司内部组织了一次非自愿捐献骨髓活动。一位被要求参加活动的员工迷惑不解的是,为何这次的骨髓验血特别隆重?公司的一个副总亲自披挂上阵成立专案组,一些员工甚至不上班也要去验。同时,籍贯为山东、河南、江苏、陕西、山西的男员工被点名参加,而其他地区的则不必。富士康在工作纪律上要求一向严明,谁迟到,谁就会被惩罚。但本次活动为何如此兴师动众?后来他听说,原来是富士康的一位高层亲戚得了血癌,而该人士的祖籍是山西,母亲又是山东人,所以北方人的血缘会近一些。这才恍然大悟。公司外联部贺小姐则说,捐献确有其事。公司有一位职员有一种特殊的病,所以限定了一些范围。记者询问,是否这位员工是普通职员呢?贺小姐则答到,是一名公司职员。“平时,如果员工有这方面的需求,我们也组织大家对需要帮助的员工献血。”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富士康员工如此形容他们的生活:“干得比驴累,吃得比猪差,起得比鸡早,下班比小姐晚,装得比孙子乖,看上去比谁都好,五年后比谁都老。”
日前,德州仪器 (TI) 宣布Mitel® 已为其全新系列 IP 电话选择 TI 领先的 VoIP 技术。TI 的 TNETV1050 IP 电话解决方案正广泛应用于 Mitel 的新型 5300 系列 IP 电话中,以实现应用与服务的实时访问,其中包括 web 浏览、联系人列表、通话日志以及众多其它高级定制用户设置。 Mitel 的产品开发副总裁 Ron Wellard 指出:“我们通过与 TI 的合作,成功推出了全新系列 IP 电话,这将使我们的企业级客户获得新的高级特性。借助 TI 业经验证的可编程技术,我们能为客户带来独一无二的 VoIP 体验,以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效率,从而确保了公司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有利地位。” Mitel 功能全面的全新企业级 5330 与 5340 IP 电话除了能够在 IP 网络上实现语音通信外,还具备多种丰富特性,其中包括 160 x 320 的超大图形显示屏以及 24 或 48 个自定义多功能可编程按键。5330 与 5340 均采用全双工免提扬声器系统,可支持宽频带音频手持终端,从而使电话的音质优于目前市场上的大多数 IP 电话。内置的灵活性使客户能够根据众多垂直市场应用的需要对电话进行定制,这两款产品既能用作 ACD 代理,又能用作管理员或电信员工的电话,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经理或员工的理想选择。 新型 Mitel 电话中的 TI 单芯片 TNETV1050 解决方案集成了构建高级 IP 电话所必需的主处理器、通信与外设功能。该款针对企业级台式免提电话的解决方案充分采用 TI 在语音与宽带应用通信处理器等领域的长期投资成果,能够实现全面的特性集与出色的处理性能,以支持当前及未来的 IP 电话标准。 TNETV1050 是建立在 TI 可编程 TMS320C55x™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基础之上。其可编程性可帮助 Mitel 等客户以全双工扬声器功能为众多 IP 电话实施方案提供支持,其中包括支持三向电话会议、低比特率以及宽频带编解码器等。TNETV1050 的灵活性极高,这使 IP 电话与 PC 能够连接至以太网 LAN 与 USB 接口,从而使电话能与多种设备相连,提高了整个企业的用户工作效率。有关应用实例包括读卡器、指纹识别、PDA 同步、视频会议等。 TI 负责 VoIP 业务部客户端 (CPE) 产品的执行总监 Fred Zimmerman指出:“TI 可编程集成式 VoIP 技术为 Mitel 的两款功能丰富的新型 IP 电话所采用 ,对此我们深感骄傲。TI 致力于通过 TNETV1050 帮助客户实现必需的高性能,以满足高级语音应用的处理需求,并同时降低整体系统成本。”
5月30日美国著名机构,WSTS(全球半导体贸易统计)的春季预测表示,2006年全球半导体业增长为10.1%,达2500亿美元。以及07年和08年分别再增长11%及12.8%。 这个数据高于原先WSTS於05年的秋季预测,06年增长为8%。从整体上,半导体市场己经看不到周期起伏。仅局部区域及产品组仍有周期性的形态。其中亚太地区增长最快。原因不是依靠需求的增长。而是产能的转移。近期另一家机构Gartner,因全球PC市场的上升,而提升06年的预测,从原先的9.5%,调高至10.6%。 但是业界的声音是不同调的,另一家著名机构SIA(半导体工业协会)发表06年4月,全球半导体销售为196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8.1%,但与3月相比,却下降0.4%。其中微处理器上升14%及DRAM上升7.7%。总体上因为全球的PC市场上升13至15%。但是NAND闪存比3月却下降11.7%,但比去年同期上升25%。 SIA己经调整06年全球半导体业从11%,下降至9%。并认为如果半导体市场不能自4月的跌势中反弹,假设今年剩余时间内保持正常的销售。则06年半导体业增长可能仅只有4%。明确表示全球半导体业趋缓。 另一家银行投资分析机构,Handlebanken的分析师,在解读4月WSTS报告后认为,intel处理器芯片从数量上下降21%及价格下降40%。这样可以预期,英特尔的Q2业绩肯定下降。销售额将从05年的340亿美元,调整至06年的330亿美元。而其老对手AMD也难逃厄运。相应销售额为05年的34亿美元及06年的33亿美元。在intel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是好?还是看差?各有千秋 从全球量大面广的芯片产品,主要有三类,CPU,存储器,包括闪存及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目前来看,因intel与AMD两家打得不可开交,CPU有下降的趋势。 全球存储器业,因MP3,手机及计算机中对於存储容量的需求上升,从数量上需求增加不少,但是降价的压力也大,光第一季度NAND闪存的价格下降达30%。所以总体上全球存储器业,05年总计为471.9亿美元,而06年可为492.5亿美元,销售额净增长为4.4%。 无论如何,全球半导体业,与05年初,工业因库存增大,而一片下降态势相比,06年上半年的态势是不错的。最根本的原因,两大终端产品,计算机及手机的需求增长,尤其是手机的需求增长达18%。 另外,一个很显见的因素,06年全球半导体固定资产的投入达513亿美元,相比於05年增加12%。其主要增加量来自日本的芯片制造商。 然而,站在负面观点有如摩根大通首席半导体分析师夏鲍文,担心IC库存问题会在下半年跳起。并直指PC的库存甚为担忧。再如全球Q2时,全球fabless厂的库存己达5年来的新高,预测下半年全球半导体的需求将不如从前,可能面临向下修正的压力。 其实,对於全球半导体业的态势有不同的看法,才是正常的。不过如今的半导体业已今非昔别,那种强劲增长的态势己不再重现。工业趋向更加成熟,相对会受各种外界干扰的因素变化机会增大,另外,最近全球芯片业的老大,英特尔的不自信,与AMD打得不可开交,似乎未见胜绩。相反,传言中的拟出售通讯芯片部门及裁员等,会给全球半导体业带来巨大的不利影响,尤其是半导体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