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调机构iSuppli昨(23)日发表最新半导体市场研究报告,虽然全球半导体厂手中库存金额在第1季上升,约达257.3亿美元,但仍处于正常季节性均衡水淮,预期第2季库存水位,将季增3.3%至266亿美元,仍维持在极低水淮。由于市场看好下半年景气,iSuppli预期,晶片过长交期仍会延续,部份晶片仍将持续缺货。根据iSuppli所追踪的10项半导体产品项目,今年第1季全球半导体供应商的晶片库存金额约257.3亿美元,仅较去年第1季增加约1%,第2季虽然各家半导体厂产能全开量产,重複下单情况十分普遍,但因终端及通路的拉货持续,因此第2季库存金额只会增加3.3%至266亿美元,仍处于极低水淮。报告指出,若由库存天数(DOI)来看,第1季的半导体库存天数季增3.2%至69天,但这个数字已经失真,因为半导体厂的毛利率已经逼近历史最高水淮,若以半导体厂首季营收及库存价值,扣除销货成本(COGS)来计算毛利率的长期变化,则可推算出实际DOI天数将较历史同期平均水淮低20%,这才可以解释为何半导体市场产能仍供不应求。事实上,岛内晶圆代工厂及封测厂的产能一直供不应求,包括台积电、联电、日月光、硅品等业者,均指出现在订单大于产能,且第3季仍将处于产能不足情况。正因为产能喊缺,整个半导体生产链的晶片交期仍未见到明显缩短,钗h标淮型晶片仍供给吃紧或处于缺货状态。通路业者表示,包括NOR快闪记忆体、利基型DRAM、必v放大器(PA)、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电晶体(MOSFET)、及部份电源管理IC等,交期仍较历史同期平均水淮拉长约2-4週,且供货吃紧或缺货情况,也会推升第3季价格持稳或上涨。
全球半导体联盟(GSA)代表着全球半导体行业的声音。GSA与VLSIresearch(VLSI)今日宣布建立联盟,旨在为行业经理人提供关于全球半导体、晶圆代工厂和相关供应商市场的及时、详尽的市场情报。以其丰富的市场情报而闻名的GSA为行业经理人提供信息和工具,使他们能为企业业务做出更好的战术和战略决策。为了进一步完善其市场情报资源,GSA在全球范围与领先机构进行战略合作,以改善其相关行业研究产品的组合。GSA副总裁LisaTafoya说:"我们的使命是不断地提供增值服务给我们的会员,让他们更好地看清市场。全面且独特的市场情报是使我们会员能够跟上不断变化的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将GSA和VLSI双方宝贵的市场研究能力相结合,这将使我们全球会员能够跟踪和追随全球市场趋势,并能够识别和阐明市场机会的格局。"通过此次合作,GSA使其成员能够使用VLSI的TheChipInsider®和ForecastPro模块。这些模块包含电子和宏观经济数据、半导体区域分布、每周指标报告等。每月统计数据将包含芯片库存、产能利用率、电子产品出货量、甚至每周的芯片和电子产品销售活动,为实现有效的战术灵活性提供重要的信息。VLSIresearch首席执行官G.DanHutcheson先生说:"在硅周期中发展最好的公司是那些掌握最详细和及时市场情报的公司。完善的信息能够带来更好的决策,并最终带来更好的结果。GSA和VLSI相结合的市场研究能力将提供重要的市场情报。我们很高兴与GSA合作,相信我们的合作将给世界各地的GSA会员提供巨大的好处。"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最大的存储芯片制造商美光科技周一发布了该公司第三财季财报。财报显示,受存储芯片价格上涨及并购带来会计收益的推动,美光科技第三财季净利润增至9.39亿美元。在截至6月3日的第三财季,美光科技净利润为9.39亿美元,合每股摊薄收益0.92美元。这一业绩好于上年同期,2009财年第三财季,美光科技净亏损为3.65亿美元,合每股摊薄收益0.39美元。美光科技第三财季净营收为22.9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1.1亿美元增长一倍。美光科技在财报中计入了收购闪存芯片制造商恒忆半导体给公司带来的4.88亿美元收益。美光科技在今年2月宣布斥资12.7亿美元收购闪存芯片制造商恒忆半导体,借此加强公司的闪存芯片业务。美光科技第三财季业绩超过了市场预期。汤森路透的调查显示,市场分析师此前平均预计,该公司第三财季每股摊薄收益为0.43美元,营收为21.2亿美元。美光科技主要生产DRAM内存芯片,以及NAND闪存芯片。该公司第三财季的DRAM闪存芯片销量增长了10%,产品平均售价在当季浮动了9%,较去年同期上涨51%;NAND闪存芯片营收同比增长16%,其中NAND闪存芯片销量增长21%,抵御了平均售价下滑4%给公司带来的影响。美光科技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阿普尔顿(SteveAppleton)在去年12月曾表示,整个产业对新工厂和设备的支出在2009年为40亿美元,远低于2007年的220亿美元,这表明很少有芯片制造商对扩大产量感兴趣。不过三星电子在上月已提升了2010年的资本支出预算。该公司计划向存储芯片业务投入9万亿韩元(约合75亿美元),高于此前预计的5.5万亿韩元。在过去的10年中,美光科技只有4年实现了盈利。由于芯片产业受不确定市场需求的影响很大,因此整个产业很难很快调整生产水平。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积电日前公布近期完成九笔设备与厂务采购,总金额超过215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45亿),显示其看好半导体市场发展前景。台积电昨天一举公告九笔设备与厂务采购,采购对象除ASML等大厂外,还包括向韩国半导体大厂海力士购买约5.52亿元的二手设备。此前市场传闻台积电有意向海力士购买8英寸厂,使得台积电这次与海力士的交易备受各界关注。不过台积电表示,只是单纯向海力士购买兼容可用的二手设备,与买厂无关。台积电强调,公司产能建置会比市场需求高10%至15%,然后采取较为积极的开发订单策略,以追求企业持续增长的策略不变。IC设计厂商透露,目前芯片代工产能仍然吃紧,订单热到第三季度应该没有问题,第四季度虽然不甚明朗,但不会有投资者预期的那么严重。台积电大手笔添购设备,显示其看好半导体后市发展。
经历了2009年一波痛苦的产业调整之后,中国大陆IC产业景气逐渐回复,2010年的新年开始,整个产业更出现春暖花开的局面,也令厂商对未来充满信心。 据拓墣产业研究所报告,经历了2009年一波痛苦的产业调整之后,中国大陆IC产业景气逐渐回复,2010年的新年开始,整个产业更出现春暖花开的局面,也令厂商对未来充满信心。受全球产业景气、中国内需市场等多重因素拉动下,2010上半年产值成长速率估计高达35%,但市场需求已经放缓,而库存亦有缓慢抬升趋势,预计 2010下半年成长率将有所下调,2010年成长率预估在25~30%,销售收入在1,380亿元人民币,突破2007年的1,250亿元人民币,迎来新的高峰。
AnalogDevices,Inc.(ADI)于2010年6月21日在其位于上地科技园区的北京办公室庆祝ADI北京设计中心成立10周年。包括ADI董事会主席兼合伙创始人RayStata先生与ADI亚太区副总裁郑永晖先生在内的多位公司高层均出席此次典礼,与设计中心全体员工共同庆祝ADI北京设计中心的快速发展,悉数其10年来创造的累累硕果。ADI北京设计中心的十年风雨历程,见证了中国半导体行业飞速崛起,它的快速成长进一步为ADI推出领先的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强大支持,同时为能更加完善地满足客户需求提供有利保障。庆祝仪式上,ADI亚太区副总裁郑永晖先生表示,“长期以来,ADI一直非常重视以实践和创新机制助力新时代人才培养,进而推动公司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北京设计中心的工程师对于ADI公司成功地为用户提供低成本、高性能的创新解决方案做出了重要贡献。除了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之外,从2007年起,ADI每年都会举办一次亚洲技术大会(ATC),为工程师提供技术经验分享的平台,鼓励创新。另外一个例证就是ADI内容丰富的大学计划,包括每年一届的中国大学创新设计竞赛(UDC),在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以及在多个城市开展的高水平培训课程等,这些项目都吸引了全国电子行业的众多年轻学子。这些计划架起了ADI与大学之间最直接、最有效的沟通桥梁,并为中国电子行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新的活力。”ADI北京设计中心于2000年10月在北京成立,至今已走过了十年的历程。作为ADI公司在华科技研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ADI北京设计中心一直处于业界领先地位,不仅推动了ADI公司更好地为中国客户提供服务,还有力地促进了业界领先技术与中国杰出科技人才的相互结合。ADI北京设计中心关注于工业控制、消费电子、医疗电子、以及通信等领域的产品和应用。ADV7520的成功推出就得益于ADI北京设计中心工程师们的努力,它是业界首款支持片内CEC的HDMITM收发器,既体现了技术创新,又满足了急迫的上市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全球一流的消费电子客户与开发团队直接沟通协作的结果。目前,ADI在全球的研发中心超过30家,每年用于研发方面的投入大约占总收入的20%。ADI对技术研发的高度重视以及不懈努力,不仅加速了其业务的蓬勃发展,而且也体现了其对全球以及中国的电子行业技术进步,承担了不可忽视的责任并做出了巨大贡献。据统计,目前跨国公司纷纷在华设立各类研发中心,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广东等地,随着电子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关注在电子、软硬件、通讯领域的研发中心尤其普遍。ADI北京设计中心在激烈的竞争浪潮中应运而生,有充裕的资金投入做保障,有强大的ADI设计团队为依托,相信它会不断成长强大,为ADI在中国乃至世界市场的发展不断提供支持。ADI北京设计中心大事记2000 在数字设计方面进行数年合作之后,ADI公司收购BIEC2001 扩展实验室能力2002 推出首款由BDC设计的完整芯片ADuC8342003 乔迁新办公大楼2004 BDC首个模拟项目ADuC70302005 SOC项目的首个FPGA原型诞生2006 实验室能力进一步扩展,支持应用工程2007 HDMICT实验室建成2008 ADV7520:BDC负责从产品定义到发布的全过程2009 ADV7541:BDC成为视频信号处理领域的“优秀设计中心”2010 成立10周年
台湾日月光半导体日前宣布表示,为了在大陆进行业务扩张,公司董事会批准新组建一家名为日月光集成电路制造(中国)有限公司的后端芯片公司,投资为1亿美元。日月光半导体首席财务官董宏思表示,目前在大陆共有5家子公司和关联公司,公司决定在上海金桥工业园区成立这家新公司。董宏思还表示,为增加产能满足市场需求,日月光半导体可能会将今年的资本支出目标从此前预计的4.5亿-5亿美元提高至6亿-7亿美元。原定目标已比2009年数额高出约40%.据悉,日月光半导体此项计划尚待台湾有关方面批准,因此新公司提供的芯片封装测试服务类型及客户范围还未最终确定。以收入衡量,日月光半导体是世界最大的芯片封装测试 6月30日消息,台湾日月光半导体昨日宣布表示,为了在大陆进行业务扩张,公司董事会批准新组建一家名为日月光集成电路制造(中国)有限公司的后端芯片公司,投资为1亿美元。日月光半导体首席财务官董宏思表示,目前在大陆共有5家子公司和关联公司,公司决定在上海金桥工业园区成立这家新公司。董宏思还表示,为增加产能满足市场需求,日月光半导体可能会将今年的资本支出目标从此前预计的4.5亿-5亿美元提高至6亿-7亿美元。原定目标已比2009年数额高出约40%.据悉,日月光半导体此项计划尚待台湾有关方面批准,因此新公司提供的芯片封装测试服务类型及客户范围还未最终确定。以收入衡量,日月光半导体是世界最大的芯片封装测试公司,其竞争对手矽品精密上周已将资本支出目标上调47%,至210亿元新台币。 公司,其竞争对手矽品精密上周已将资本支出目标上调47%,至210亿元新台币。
毋庸置疑,中国本土半导体产业正面临难得的机遇。随着市场发展,国际半导体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弱点日益暴露,比如不适应中国高度分散的市场特点;流程复杂,本地服务快速反应能力不佳;很少将中国公司作为真正的Tier one客户,缺货时往往难以顾及中国客户等。相对地,这些恰恰都是中国本土半导体公司的优势所在。同时,目前的外部大环境也对本土半导体公司取得快速发展十分有利:中国在全球率先从金融危机中复苏,中国电子市场成为全球最活跃、需求量最大的市场。中国山寨市场的高速发展更是让人眩目,同时也为本地的半导体制造和芯片设计业带来了可观的发展机会。但是,由于管理人才和市场经验的缺乏,中国本土半导体公司发展呈现出波浪形发展的态势,盛极而衰的例子屡见不鲜。在下一个十年里,哪些中国本土半导体公司的发展值得期待?如何摈除浮躁获得更大的成功?为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 iSuppli公司的高级分析师顾文军与网友进行了讨论。布局 • 规划 • 发展 • 融资问题:经过前十年的发展,中国各地大力发展了集成电路产业,可以说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但也注意到各地区间积极建设集成电路集群的时候,有同质化竞争局面冒头的苗头。那么,如何规划布局,调整步伐,按照各地优势有选择性的发展?从区域上来看,各地区如何合理布局才能协调发展中国半导体产业?顾文军:非常好的问题,一针见血。现在确实很多地方政府都说要扶持集成电路行业,但是很多支持的对象很多是刚创业的,而这种完全从零做起的企业的管理层大多没有公司管理经验,没有市场运作能力,很多只是学习创业。结果很多政府的扶持都花了学费。就地方支持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都应该支持这个产业。应该从人才、环境、市场和产业环境综合来看。我以前曾建议过运营总部在上海,营销在深圳,行政总部在北京,其实就是指出这三个地方的特点。半导体产业是一个长期的产业,是马拉松,不是百米跑。希望能深刻了解这个产业,能长期支持这个产业的政府大力发展。半导体产业需要的是长期的持续的支持,而不是一时头脑发热,朝令夕改的支持。问题:目前国内IC设计普遍对规划芯片信心不足,多是借鉴做低价格抢市场,不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顾文军:非常好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一直强调中国半导体公司最大的发展瓶颈是没有良好的平台:从资本平台的缺位,Foundry平台的缺失,到主芯片平台的缺乏。因此,建立平台是下一步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重中之重。就规划来看,没有主平台,所以大家只好做周边产品,而周边产品的差异化相对会很少,所以价格战就来了。我觉得还是要做好公司长远规划,建立平台,加大研发才能更上台阶。但是回答这个问题也不是这么简单,这里面还有产业环境的问题。问题:畅想一下未来十年这些芯片设计公司将发生哪些变化:哪家公司将是第一个突破20亿元人民币销售规模的公司?你认为哪些公司将在十年后继续存在,具有什么特质?中国半导体公司并购和整合的机会在哪里?哪一个主芯片平台是未来十年中国半导体公司的机会和战略战场?顾文军:因为海思大部分的产品是卖给华为的,所以没有归为纯芯片设计公司,否则海思已经过20亿了。我觉得纯芯片设计公司中,展讯和锐迪科有很大希望,可能成为第一批大陆纯芯片设计公司中销售额过20亿元的企业,而且就在今明两年。只有解决好管理问题,并且注重创新和市场应用的公司,才会在十年后存在;而随着国内上市公司越来越多,资本越来越重视,整合的机会就会来临。主芯片平台,如果看今后十年的话,手机、电视/机顶盒和移动互联网都是中国公司的机会和战略市场。问题:要想获取资本,您认为半导体公司未来会有一波上市热潮吗?哪里的资本市场比较适于中国IC公司?获取资本之后应该如何有步骤地进一步巩固实力?顾文军:是的,首先从全球来看经济层面的好转带动资本市场的升温,从而会使全球的IPO活跃;而国内创业板的开通,会使很多小企业和轻资产的企业(这些都是半导体公司尤其是中国半导体公司的特点)上市相对容易。国民技术一上市就成为国内第一高价股,所以也会带动高科技企业的一波上市潮。我一直强调大陆是半导体企业上市最好的资本市场:首先经济层面,中国作为全球前三的经济体也一直保持高速的增长,也说明了大陆资本市场的活跃和“不差钱”;政策层面,国家一直强调做创新型国家,出台产业升级,注重创新等有利高科技的政策,并且中国也面临着产业升级和产业转型的问题,并且对高科技企业也有许多支持;从行业层面半导体由PC时代进入消费电子时代后,已经转移到了大陆,现在大陆有超过全球1/3 的市场。对半导体企业来说,也是得中国者得天下,并且美国NASDAQ对半导体企业也已经失去了兴趣;从公司层面来看,大陆的两家龙头企业中芯国际和展讯都在美国上市,不论从时机、市场、技术、团队和概念来看,国内公司,不论Foundry还是设计,都很难超越前两家,而前两家的股票都不超过$10美元,那么很难说服投资者认可新上市的中国半导体公司。并且如在美国上市,那么对照对象就是像高通等国际优秀公司,而台湾本身也有联发科等亚洲甚至全球领先公司,而香港对这种高科技公司是不感兴趣的。技术 • 合作 • 方向 • 市场问题:设计成本的急剧上升导致越来越少的厂家愿意采用先进工艺,我想请问一下,对于大部分厂商来说,20nm会是摩尔定律的终结吗?顾文军:很技术的问题,很好。我觉得22nm差不多了,因为22nm以下基本架构要发生变化。问题:如何看待英特尔同台积电终止协议?顾文军:Intel是一家以CPU为重心、中心和核心的公司,所有的决策包括Intel VC都是围绕其CPU策略。我觉得终止和TSMC的合作,也无可厚非,毕竟进入ASIC不是他们全力以赴的。他们的重心还是CPU。问题:目前能提供3D处理器的主要供应商有三星、高通、东芝、英特尔和nVidia等,也有一部分电视厂商在采用Xilinx FPGA开发3D TV,不过随着未来3D标准的确定和市场消费量的提高,FPGA肯定将逐渐让位给ASSP,个人最看好的供应商是三星,因为它不仅自己能用一大部分,而且还可卖给其它电视厂家用。请问顾先生您谁认为能成为3D处理器市场的最大赢家?顾文军:很时髦的问题。3D现在是个热点,也给消费电子厂家带来新的卖点。目前3D技术还不是太成熟,还都在研发中。三星有很大优势,我也相信为他会有很好的表现。但是按照三星的风格,一般都是高端产品用自己的芯片,中低端采购低价芯片,毕竟纯做芯片不是三星的强项,整合资源才是。因为3D门槛比较高,我觉得一开始还是美国公司独领风骚 (比如我以前的老东家Pixelworks,早就在研发了,去年都有小批量芯片了)然后转移到亚洲,其实现在中国也有几家公司在做,有一家叫图芯的公司也在研发。问题:怎么看待2D-3D转换的技术?有可能大规模应用在电视上吗?顾文军:会的,现在有很多芯片厂家在研发这种芯片,未来3D会成为电视的一个很大卖点。 目前有些国家也在制定3D电视的标准,并且英国还有3D英超的转播。问题:但是现在也有一些反对的声音指出,3D技术对人体健康有害。并且,对家用电视而言,我们真的需要3D吗?3D会不会像MID那样叫好难叫座?顾文军:很好的问题,有3D的应用并不是说所有的都要用3D来看,比如有些3D的电影、动画片、体育等用3D观看更好的节目,用户可以选择用3D 看。至于健康的问题,我想技术会解决的。问题:2D就挺贵的,不知3D上市后是什么价位,适合大众的需求还是走高端市场?顾文军:目前价位还是很高。主要是目前还在试用阶段,因为目前3D的节目源太少,还只是刚起步。一开始肯定是高端市场,并且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分销 • 设计 • 转移 • 前景问题:本土一些大的分销商应该具备有开办芯片设计公司的能力,哪怕是从最简单的芯片设计开始做起,在价格低廉的优势下,也会有他们的市场。在如今代理商和分销商对国外原厂具有巨大依赖性,元器件具有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的今天,为什么这些拥有资金的公司不走自主设计的道路呢?有政府一贯的支持,有这么巨大的市场需求,元器件设计公司的阻力在哪里呢?当年山寨手机在开始做的时候不也面对类似的问题,什么人才、技术、资金,后来不也做得妖言惑众嘛。顾文军:很好的一个问题。其实有些分销商也已经开始走芯片设计路线了。有些在被动元器件上已经开始了。我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分享商会进入芯片设计领域,因为他们懂销售,有市场,设计服务公司也降低了设计的门槛。以后这种合作模式会越来越多。问题:目前Intel、英业达、惠普三大巨头已经迁往重庆,其它珠三角长三角的中小型工厂,是否会短时间内也大量迁移到西南地区?EMS/OEM是否会大规模转移到西南重庆?顾文军:很具体的一个问题,谢谢。西南的市场在未来也会越来越大,我觉得有转移到重庆的可能,但是大规模,我觉得还有些困难。毕竟EMS/ODM生产产品以后要 “运”出去,重庆的交通优势并不明显。只是会有些满足当地市场的产品线,有可能过去。问题:我是一名IC设计师,比较关心行业形势和国内的发展,想就如下问题请教您:1,未来10年内,世界的半导体中心是否会转向中国大陆?是整体带设计转移还是仅仅市场销售中心?2,在这个聚焦的过程中,最大的动力来自市场本身还是政府的拉动力?3,半导体在中国是全面开花还是重点区域(如硅谷)?您看好的热点城市是哪些?4,请您分析下成都的产业形势和未来发展前景好吗(家乡)顾文军:作为一名IC设计师,您开始关注整个产业,这个非常好,对您的职业规划很有用。针对你的问题,回答如下:1,未来十年,中心肯定会转向中国大陆(所有的,包括市场销售和设计)。2,最大的动力来自于市场本身,现在大陆已经有1/3的全球市场,未来还会增加,当然政府的支持也是一个重要的推力。3,我觉得还是重点区域。未来的发展看好无锡等二三线城市。4,成都,我相对不是很看好。因为那里太安逸,不适合这个辛苦的产业,并且政府对半导体的支持也没有以前那么大(现在要把成芯卖给外国公司)。
新加坡的旅游业、金融业广为人知,被认为是亚洲最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因其城市整洁、风光秀丽,也被称为“花园城市”。而实际上,新加坡的电子业更为发达,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6月9日~12日,记者应新加坡官方机构“联系新加坡”之邀,对新加坡进行了为期3天的参观访问。本期专题,记者将带你走进新加坡,领略新加坡电子产业的发展概况。行进在新加坡的市区,几乎一尘不染的街道和两旁各种各样茂盛的热带植物令人感到心情愉悦,难怪一说起新加坡,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风光秀丽的“花园城市”。的确,作为一个热带城市岛国,新加坡的空气质量和城市环境首屈一指。而就是在这样一个著名的宜居城市国家,电子产业比其他产业更为发达,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半导体业是重中之重·电子业是新加坡支柱产业。·半导体业是电子业中最重要的产业。“电子业是新加坡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2009年在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占最大比重的制造业中,电子制造业占了32%的份额,是贡献最大的产业,该产业从业人数已经达到7.6万人。”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电子处处长方秉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据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的数据,2009年新加坡的电子业产值已经达到639亿新元(约460亿美元),其中来自半导体领域的贡献占了58%,消费电子、电脑与通信则位居第二,占 15%,其他来自于办公自动化与电子生产服务、数据存储和电器、电子元器件等领域。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电子业无疑是新加坡制造业的重点,而半导体业则是重中之重。“2009年半导体制造业产值约为254亿美元,达到新加坡总体制造业产值的18%,其中包括了IC设计、晶圆制造和封装测试等业务。”方秉芬表示。而从就业人数来看,半导体业约有38000人,达到了所有电子业从业人员一半的比重。据她介绍,近几年,新加坡半导体制造业产值占全球半导体业收入的份额也在持续攀升,2001年这一数字为6.3%,2008年达到10.9%,2009年则已经升至11.2%。目前新加坡14个晶圆厂每月的产量约占全球晶圆产量的8.5%,其中有4家是12英寸的晶圆厂。为进一步促进半导体业发展,新加坡规划了4个半导体晶圆制造工业园。新加坡半导体业已经形成完整的生态产业链,除了14个晶圆制造厂外,还有20个封装测试工厂和约40个IC设计中心和众多的相关企业如EDA工具和设备制造企业。方秉芬表示,目前全球10大IC设计公司中有9家公司在新加坡从事研发活动,而全球5大封装与测试企业中则有3家在新加坡有业务。完整的产业链条支撑了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吸引了跨国公司的投资。Mediatek在新加坡设立了区域性的研发中心和物流中心,其新加坡研发中心的杨文轩告诉记者,新加坡拥有从半导体设计、测试到制造的完整的产业链是他们看重的因素之一。这种产业布局实现了新加坡经济发展局要着重发展的点对点的半导体研发能力。 “点对点的研发能力指的是全方位的研发,贯穿了从软件到IC设计、到半导体工艺研发、再到封装测试的整个研发路线和活动,这些环节都有公司在新加坡开拓他们的业务。”方秉芬解释说。国际化的产业和就业环境·新加坡是多种族、多语种国家,有开放的移民政策。·众多跨国公司的进入促进了产业的国际化。新加坡的半导体业乃至整个电子产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快速的发展,与大量跨国企业在新加坡投资设厂和建立分支机构是分不开的。据新加坡官方统计,全球有7000家跨国企业在新加坡设立机构,其中60%的企业已经在新加坡设立了区域或者国际总部,而电子领域的领先企业更是对新加坡重视有加。受访的多家企业表达了他们对新加坡共同的印象,比如新加坡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商业环境,以及政府对于电子业的支持等等,而记者发现,他们对于新加坡国际化的人力资源优势尤其看重。Mediatek的杨文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人才和双语的优势是他们青睐新加坡的重要原因,Silicon Labs嵌入式混合信号产品设计总监Kafai Leung也表示了类似的看法。“由于新加坡是多种族、多语种的国家,并有开放的移民政策,外来的专业人士很多,很容易融汇来自不同地区的人才,因此企业容易找到适合需要的人才。”方秉芬介绍说,目前电子业从业人员中已有30%~40%是外来人才。著名半导体公司安华高科技在新加坡设立了重要的研发中心,他们在这里研发光电器件和各种模拟电路等产品。安华高科技公司隔离产品事业部研发经理Richard Lum告诉记者,在安华高新加坡的公司中,有40%的员工为外籍人士,其中有5%的中国籍员工。而众多的跨国公司进驻也促进新加坡的经济环境和就业环境更加国际化。这种环境使世界各地的人才在这里工作而不存在交流沟通的障碍,文化方面的差异也不成问题,成为吸引更多人才的关键因素。安华高 Richard Lum告诉记者,公司为员工提供公平的就业环境,不分本地和外地,平等对待每个员工。他举例说,公司团队中的每个小组的成员都可能不是单一的国籍,然而员工之间却可以沟通自如,形成了非常国际化的氛围。安华高来自中国的员工Steven表示,新加坡是一个中西结合的社会,在这里学习的机会较多,他已经适应了这里的工作和生活。Mediatek来自中国的员工许小姐认为国际化的环境,也使她能在工作中接触到相对更为高端的技术。Silicon Labs的陶先生则表示,由于新加坡主要是英文环境,这里跟欧美沟通起来容易一些,可以有更多机会和不同地区的员工交流。特殊的地理位置、多种语言的社会和国际化的经济环境,使新加坡成为联系欧美和亚太之间的一个重要的商业枢纽。Silicon Labs的Kafai Leung告诉记者,他们选择在新加坡设立机构也基于亚太区的市场机遇,为进一步服务亚太区的客户,2004年公司在新加坡建立了运营机构,它成为 Silicon Labs亚洲和欧洲的国际总部,在这里有IC设计、测试等研发中心。Kafai举例说,Silicon Labs的电容式触控解决方案就是在这里研发的。建设公共平台广泛招揽人才·新加坡非常重视引进国际化人才。·建设公共平台为企业和人才服务。新加坡正是认识到了自身在国际化方面的优势,所以一直在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在引进国际化人才方面做足了文章。2年前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和人力部成立了联盟机构——联系新加坡,这一机构成为政府帮助企业招揽国际人才的一个公共服务平台。负责联系新加坡的署长纪依桦介绍说,联系新加坡已经在全球设立了11个重要的办事机构,其中就包括中国的北京。由于对中国人才的重视,6月26日,联系新加坡组织新加坡众多电子企业在上海举办了首届新加坡电子人才招聘会,这次招聘会将为企业招聘250个以工程师为主的职位。纪依桦表示,联系新加坡的职能是设法将人才和企业联系在一起,给双方提供交流的机会。因此,他们和企业一起开展了很多活动,除了招聘会之外,他们现在针对中国人才还开展有Careers@Singapore和Experience@Singapore两个重要的项目。其中体验新加坡的项目是面向应届毕业生,计划在今年7月中旬组织一个“电子行业体验参观团”,邀请部分来自中国顶尖大学的学生,前往新加坡进行短期的工作环境体验,并与众多电子企业的员工交流。而Careers@Singapore项目则是针对有工作经验的人士。“新加坡的优势在于其整体是一个社会稳定、城市清洁和适宜居住的国家,尤其是适宜亚洲人生活居住。”纪依桦表示。同时,她认为在新加坡工作也是人才打造其职业生涯的一个很好的路径,可以把新加坡看成是提升自己的工作基地。而这方面的工作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招揽人才上,据纪依桦介绍,政府已经成立了人才策略小组,把如何留住人才也作为工作的重点,他们正在致力于为来新加坡的就业者提供更适宜的工作环境。记者观点:多种因素造就国际化产业环境在当今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形势下,电子产业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电子产业的快速发展则需要一个国际化的产业环境和国际化的人力资源环境,这是此次记者新加坡之行感触最深的一点。一个国土面积只有700多平方公里,人口只有400多万的城市岛国,电子业年产值可以达到 639亿新元(约460亿美元),并在全球电子产业链条中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新加坡的电子业发展令人惊叹。新加坡电子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绩而又能保持持续发展与其国际化的产业环境和人力资源环境是分不开的,在记者的采访中,无论是企业高管还是员工都表达了对这种环境的认可。而这种环境来自于哪里?在笔者看来,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新加坡开放的产业政策。由于国家自身面积小,资源匮乏,吸引外部公司在新加坡投资或者设立分支机构是新加坡重要的战略之一,7000个跨国公司的进驻无疑使新加坡的经济环境呈现国际化的特点。至今在其GDP中,本土企业贡献所占比重很小,大部分来自于众多跨国公司的产值。其二是正确的产业发展战略。首先是新加坡对半导体产业的重视。半导体业是电子产业的上游产业,是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也是附加价值较高的产业之一。选择它作为产业的重点,并大力投资和吸引跨国公司进驻,使新加坡站在了电子业的前端。现在新加坡已经有14条半导体生产线,而且其中4条是12英寸生产线,这样的布局密度在其他国家恐怕是很少见的。而由于半导体业属于高科技含量产业,本身就具有国际化的特征。其次,完整的产业链布局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以半导体业为例,新加坡并没有只关注IC制造或者IC设计,而是涵盖了从IC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各个环节,甚至也包括了 IC设备和相关材料领域。这种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了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其三是对技术研发的重视。新加坡积聚了众多的跨国企业,而这些跨国公司多在新加坡设立研发中心又是一个典型的特征。尽管这些企业多数并非本土企业,但这些研发中心的设立无疑使新加坡成为全球电子业新技术创新的重要地区,也为它培养了大量的国际化研发人才。其四是多种语言的优势,尤其是中英文双语的优势使新加坡成为中西文化交汇之处。这种环境吸引了众多国际人才的青睐,也使新加坡成为亚太与欧美之间的一个重要商业枢纽。基于此,它成为欧美公司向亚太市场进军的重要阵地,你会注意到很多欧美公司在新加坡设立了亚太区总部;很多亚洲公司也往往把它作为向欧美等市场进军的踏板。新加坡电子业概况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1820亿美元2009年电子业产值:639亿新元(约460亿美元)2009年半导体制造业产值:约 254亿美元2009年半导体制造业产值占总体制造业比重:18%
一度宣告破产的闪存供货商Spansion看来将大动作重出江湖;这一次会成功吗?或者是有可能重蹈覆辙?各家分析师对该公司前景有不同看法。上个月,Spansion宣布完成组织重整,并脱离于09年三月提出申请的美国联邦破产法第十一章(Chapter11)保护;这家NOR闪存供货商脱离Chapter11的时程其实有延迟,原本预定时间是在2010年第一季。Spansion待在Chapter11的时间超过了四个月,市占率流失情况也比预期严重;根据该公司最新的报告,其因为破产而衍生的额外现金成本还有2,600万美元。不过从好处来看,目前产业情况已经改善很多,连Spansion自己都表示,因供应吃紧,闪存价格优于预期。在组织重整期间,Spansion将业务集中于嵌入式以及特定无线应用领域,在脱离Chapter11之后也有多项新策略宣布。例如在5月,Spansion宣布其新成立的日本子公司SpansionNihon,以1,250美元收购前子公司SpansionJapan的经销业务;未来SpansionNihon将继续透过富士通(Fujitsu)的销售管道服务日本市场,也延续了Spansion与Fujitsu两家公司自2003年以来的长期伙伴关系。而位于日本会津若松的SpansionJapan,将继续为Spansion生产晶圆,并以代工伙伴的角色提供特定服务;现在SpansionJapan已经不再隶属于Spansion,双方还有诉讼官司。SpansionJapan是在3月向美国破产法院提出一般性的无担保债权声明,指该公司因2009年11月19日发出的代工协议否决令(foundryagreementrejectionorder),蒙受了约9.36亿美元的损失。据了解,Spansion对SpansionJapan所提出的求偿有充分防御理由,将极力为自己辩护。5月份,投资集团SilverLake旗下的中型市场投资机构SilverLakeSumeru,宣布最近结束了一轮对Spansion的投资;该机构指派了两名成员进入Spansion董事会协助公司经营,将聚焦于资本密集的广泛闪存业务,专注服务可产生现金流的嵌入式与特定无线市场客户。上周Spansion公布了从“新起点会计(fresh-startaccounting)”出发的第二季财测;依据公认会计准则(GAPP),该公司预期第二季销售净额为2.4亿~2.6亿美元,净收益为2.9亿~3.3亿美元。依据非GAPP(non-GAPP),Spansion则预测第二季销售净额为2.85亿~3.05亿美元,净收益为1,500万至3,000万美元;调整后净收益较低的原因,是新起点会计导致的2.94亿美元营收损失。至于2010全年度销售净额预测为11.5亿~12.4亿美元;调整后的利息、税务、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则在2.6亿至3亿美元间。近日Spansion宣布,已获得核准于纽约证交所(NYSE)挂牌,发行普通股。Spansion预计将于2010年6月23日起,以代码为「CODE」开始交易。自2010年5月18日开始,Spansion正在进行从NYSEAmex(美国证券交易所)至纽约证交所的转移。分析师怎么看?Spansion这一次能成功再出发吗?眼前挑战不少,还需要时间观察;分析师们的看法则不太一致。其中ForwardInsights分析师GregoryWong认为,Spansion的财务问题主要是因为举债投资12吋晶圆厂,但当时市场景气却一片低迷。原本Spansion在日本有一座12吋晶圆厂,现在该厂所有权已属于SpansionJapan。Wong指出:“在组织精简化以及采取轻资产策略后,Spansion应该能以专注于嵌入式市场的较小型企业角色,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但也得对付包括旺宏、华邦等更好战的对手。”“先强调,我是看好Spansion,他们戏剧性地重新设定了目标。”Objective-Analysis分析师JimHandy指出,过去Spansion与Numonyx都试图透过更具价格竞争力的高密度NOR产品,以阻挡NAND(包括NAND+NOR或全NAND方案)在最大宗的拍照手机应用市场之攻势。“这迫使两家厂商以过度积极又成本高昂的策略转移至先进制程,也导致其NOR产品价格受到NAND剧烈价格下跌的严重拖累。”Handy表示,现在Spansion采取的策略则完全不同,仅保留部份不与NAND直接竞争的手机用NOR产品以及其它非手机用产品。Handy指出:“在那些非手机市场,他们可能拥有优于其它NOR厂商的最低成本架构,因此能比众多小型NOR制造商更有竞争力,并可望直接挑战Micron与Numonyx。”另一家市场分析机构Web-FeetResearch总裁AlanNiebel则认为,基于Spansion目前采保守态度的管理风格,以及其2007与2008年之间的资本投资,该公司应该能走回顺风路。他表示:“NOR缺货与价格上扬的局面,可望让Spansion达成2010年销售额11.5亿~12.4亿美元的目标;在其生存性方面,我认为该公司仍将会是NOR市场上的要角,也许也会跨足一些特定NAND市场。”Niebel甚至指出,如果接下来3~5年市场持续成长,也许该公司能重新创造年营收20亿美元的成绩;不然在接下来的三年,他们的收益表现应该会持平。
据彭博(Bloomberg)报导,全球最大芯片制造设备厂应用材料(AppliedMaterials)表示,主赖装置成本滑落、替代能源产出价值提升,全球太阳能系统市场规模2010年将成长13%,达340亿美元。29日应材能源环境解决方案副总裁JohnAntone表示,当前除成本下降之外,后势成本下修趋势确定,当前美国、欧洲等市场相关投资又见回温,当前以相同成本,产出的能源可较先前多出1倍。
虽然世界对矿物燃料有所依赖,可再生能源部门仍然是风险资本家和政府投资的最爱。在过去数年间,数千亿美元的投资不断注入新兴能源公司,这使得可再生能源成为风险资本投资最多的行业。太阳能是比较流行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国际能源机构的一份新报告显示,预计到2050年,仅仅太阳能一项供应就将占到世界电力需求的四分之一。该机构执行主管田中伸男表示:“太阳能光伏和集中式太阳能发电相结合,为提高能源安全开创了广阔的前景,同时,预计到2050年,将与能源有关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会减少近60亿吨。”然而,与目前的替代品相比,太阳能技术的成本结构仍然不够经济。因此,许多国家的政府推出了具体的补贴方案,以鼓励太阳能技术的发展和增大消费者的需求。太阳能补贴大大有助于提高太阳能的普及率,全球各地掀起的太阳能热变得更像是一种障碍。对太阳能电池板的需求如此之高,以至于中国货运公司在低价太阳能面板还未登陆前就已经开始高价拍卖。然而,需求高峰也会导致供应过剩。大多数买家现在已退回卸载的部件,这对于其他全球市场的许多潜在生产者而言是令人沮丧的消息。这种现象带来的好消息可能是欧元近期的萎软,据外汇指标显示,这将使外国买家的出口价格下降。尽管如此,人们对太阳能仍然热情不减,政府补贴进一步刺激了这种现象,西班牙就属于这种情况。在两年之内,西班牙的太阳能产业增长了900%,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大太阳能生产国。西班牙的补贴已经过高,企业界因面对快速获利的明显商机而反应过度,迫使政府削减补贴。一项调查还显示,太阳能补贴登记中有4200起欺诈。风力涡轮机的经营者都登记为太阳能发电机,因为太阳能的补贴高于风能。西班牙还受到财务问题的困扰,所有可再生能源的补贴接近63亿欧元。一旦经济学家要求采取紧缩措施,太阳能补贴立即成为成本削减的众矢之的。尽管如此,业内专家仍然建议西班牙当局不应过度推进他们的裁撤计划,而是要从过去5年的工作经验中吸取教训。补贴可能是必需的,但西班牙在可再生能源补贴方面的付出超过了国内产能的总成本,致使开销比欧盟平均水平高百分之十七,金融时报如是说。西班牙最终还是会因为其阳光普照的平原上的太阳能农场而获益。更详细的规划以及公布逐级补贴计划将让生产者和国际供应商更好地理解未来的战略。需求高峰带来的太阳能热,加上有政府补贴,会促使“资产泡沫”形成,其后果必然导致不良的经营手段,给投资者带来损失。业界必须与各国政府合作,防止出现这样的泡沫,制定合理的补贴方案,在整个过程中保持投资者的信心。
以色列特拉维夫,6月24日/美通社-PRNewswire/--EllomayCapitalLtd.(EMYCF.PK)(简称「Ellomay」或「该公司」)今天宣布,该公司已经就其将在意大利马奇地区建造的两家750KWp光伏工厂的设计、供应、建造、安装和试运行与一家意大利承包商新签署了两份工程采购与建造合同,总成本约为560万欧元。与该专案建造期有关的其他辅助费用预计将达15万欧元左右。该专案将采用跟踪系统技术,此外,该公司在马奇地区另有两家现有的光伏工厂正在进行建设。该专案要求承包商交付两家全面运营的光伏工厂,包括使这些太阳能工厂与意大利国家电网相连,以便向该义大利国家能源管理机构销售电力。据估计,与国家电网相连的时间大约在首次付款后第150天。此后,承包商应以收取年费的方式负责运营和维护该项目,如果电力输出超过或低于某些性能标准,那么将支付额外的奖金或处以一定的罚款。该公司计画从一家金融机构那里获得融资,用以提供该项目所需的大部分资金。
电子元器件分销商—派睿电子的母公司(Premier Farnell plc),日前宣布将延长与无源元件解决方案创新型制造商国巨公司的分销协议。 该全球协议向Premier Farnell现有的无源设备产品系列增加了500种新的产品线,北美地区可通过业务部门Newark和element14、欧洲/澳大利亚及新西兰和印度可通过业务部门Farnell、中国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可通过业务部门派睿电子、东盟成员国可通过业务部门Farnell Newark来获取该协议。新增加的这些产品适用于以下多种范围的应用:工业、电信、消费品、医疗、无线、计算机、外围设备、手机及汽车市场。 客户可以通过派睿电子的分销网络以及element14(派睿电子创建的电子工程师技术资源共享与互动社区平台),批量订购国巨公司的产品,并享受翌日到货的服务。客户也可以享受适用于多种电容器和电阻器的免费重新打卷(Re-reeling)服务。除此之外,派睿电子还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1)专用技术热线;2)在线技术支持;3)科技先锋杂志;4)TechCast在线的全球供应商产品培训以及5)全球技术支持中心等。 “作为全球性电子元器件分销行业的参与者,我们始终要求为我们的客户—尤其是对采购处于产品生命周期初始阶段的产品感兴趣的设计工程师—提供功能全面的产品套件,我们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更多可供选择且成本竞争性更强的产品”,Premier Farnell全球技术总监David Shen表示,“我们很高兴能够延长与国巨公司的伙伴关系,国巨公司是无源元件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先企业,可与我们建立符合我们的客户服务战略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我们的客户提供卓越的上市时间技术以及完善的产品支持服务。” YageoAmerica公司总裁兼市场开发部执行总监Aaron Yang说:“我们与Premier Farnell组建了全球性联盟,这进一步强化了我们对客户的承诺,即成为全球第一的无源元件供应商,这需要通过融合正确的技术支持、提高全球可获取性、帮助客户对其市场需求快速作出反应,从而提供最新无源元件,进而最终实现我们所作出的承诺。协议的延长再一次证明了电子行业对Premier Farnell所寄予的极高的信任程度,并证实了Premier Farnell在业界市场内处于分销领导地位,同时再次验证了我们的客户以及合作伙伴对我们所提供服务的满意程度。” “作为瞬息万变的消费电子产品及电信市场的创新型服务供应商,国巨公司具有批量生产无源元件的能力,以适应不同的应用并可满足客户的特定需求”,Premier Farnell亚太地区供应商产品和采购管理部区域供应商总监William Chong表示。“国巨公司已在亚太地区(APAC)占据主导地位,并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无源元件制造商之一。该协议能得以延长,我们对此感到非常高兴,对与国巨公司延长伙伴关系满怀期待。”
“中国电子业出口已经出现强劲反弹。”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日前在广州举行的环球资源商界先锋论坛出口论坛上断言,今年4月外贸出口总值同比增长30.5%,5月、6月增势还要高。“困扰中国出口企业最主要问题不仅仅是人民币汇率升值,原材料涨价,还包括必须重视解决劳动力成本上升造成的劳资关系问题。对电子出口企业尤其如此。”事实上随着全球经济回暖,来自美国及欧盟市场的订单已经出现明显回升。作为国内外贸大省,广东省外经贸厅副厅长朱泽南副厅长透露称,今年1~5月广东省外贸进出口总值为2793.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此间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环球资源披露的一项调查也充分显示,外贸出口转暖已成定局,中国供应商也开始恢复出口信心。在今年初调查数千中国供应商中,72%的受访中国供应商坚信公司出口业务开始复苏回升,8%的供应商更指出海外订单出现强劲反弹。此外,调研显示中国电子供应商对今年年出口销量充满信心,83%受访供应商表示海外订单回升的情况将至少可以持续到今年6月,且未来数月的海外销售情况相当乐观。在裴长洪看来,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天然的收入需求弹性低和更抗经济波动风险的优势。在可预见的数十年里,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出口仍将构成中国外贸的主力。当前影响出口不确定的因素很多,包括人民币汇率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招工难等。环球资源中国总裁裴克为补充建言称,对于后危机时代的中国供应商,中国供应商必须在未来的出口策略中高度重视如何平衡传统市场与新兴市场的关系。“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权衡优势,有效兼顾传统市场和新兴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