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黑莓手机来讲,在世界各地都是与当地的运营商合作,然后由运营商来主导销售的。对于中国来讲,具体的上市过程仍由中国移动主导。最终是中移动来进行“黑莓”的集体采购,然后进行定价和销售。 昨天,一封名为“BlackBerry(黑莓)媒体交流会活动安排及BlackBerry进军中国背景资料”的电子邮件悄然送到记者邮箱。据悉,有关“黑莓”进入中国的媒体讨论会将于下周进行。这些已经发出了强烈的信号,中国制造的黑莓即将现身。昨天,记者联系了电子邮件的发送人,她告诉记者,“中国制造”的黑莓,将于今年年底新鲜出炉。 ■中国版黑莓制造者将为TCL通讯 据悉,早在今年10月23日,黑莓的生产商、加拿大RIM公司与阿尔卡特达成战略协议,将在中国分销黑莓智能手机。据业内人士透露,黑莓的生产在全球都是与阿尔卡特进行合作的,只不过形式不同。而在中国需要符合市场准入制度,因此自然也要和阿尔卡特(中国)进行合作。 据报道,由于在2004年阿尔卡特手机业务业已出售给TCL,同时TCL也获得了阿尔卡特品牌为期10年的使用权,TCL通讯最终将担负起黑莓在中国市场的推广工作。与此同时,TCL通讯还将阿尔卡特手机品牌的使用期限延长了10年至2024年。 记者了解到,关于中国地区如何引进“黑莓”、如何进行定价,这些信息将在下周三的沟通会上最终得到解答。 ■消费者最终将从中移动买到“黑莓”手机 今年7月,中国移动网站上曾经披露,“黑莓支持专有终端,支持汉化的终端为7290、8700两款,9月底实现引进8700计划。”这意味着中国市场上将有正式渠道发售的黑莓手机。 昨天,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对于黑莓手机来讲,在世界各地都是与当地的运营商合作,然后由运营商来主导销售的。对于中国来讲,具体的上市过程仍由中国移动主导。最终是中移动来进行“黑莓”的集体采购,然后进行定价和销售。昨天记者问,“是不是阿尔卡特得到授权生产的黑莓8700,已经在中国的生产线上开始生产?”该人士并没有表示否认。 这意味着中国消费者购买“水货”黑莓的日子即将终结。 关键词 黑莓BlackBerry “黑莓”是加拿大的RIM公司推出的一种移动电子邮件系统服务,可以配合黑莓手机使用,服务器位于美国和英国。黑莓手机是一种具备通话功能的PDA,使用这种设备,手机用户可以随时与电脑互发电子邮件。 “黑莓”手机的26个英文字母自成按键,就像草莓一粒粒的种子,因此,RIM的品牌战略顾问给它起了“黑莓”这样有趣的名字。 全球超过1700家企业在使用“黑莓”,目前全球用户已经超过1000万,到2006年年底RIM的无线邮件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80%。
用于印刷柔性箔基层上电子电路的硅墨水近日问世。Kovio公司表示,用于薄膜晶体管(TFT)的“绿色”硅墨水能实现多晶硅晶体管的性能,而价格只有单晶硅的三分之一,消耗的化学物和能量分别只有单晶硅的5%和25%。到2008年Kovio开始量产其喷墨印刷式RFID标签时,使用这种硅墨水的射频识别标签的价格将从现在的15美分降低到5美分, Kovio公司的CEO兼主席Amir Mashkoori表示:“我们有世界上第一个全印刷式晶体管。我们的薄膜硅晶体管有非常高的活动性,而且我们可以制作用于CMOS电路的p类和n类两种器件。目前我们的设计规则是20微米,但我们的10微米方案已经被英特尔用于其1971年创建的实验室里。英特尔的第一款微处理器只采用了2000多个晶体管,同样地,等明年年底我们的第一款用于RFID标签的设备开始量产时,也将只使用了大概不到1000个晶体管。” Kovio正在创建其自己的晶圆厂,虽然其采用的温度对于塑料基层来说太高了(这就是它采用不锈钢箔基层的原因),但不需要单晶硅晶圆厂的昂贵处理设备和净室环境。硅墨水设备可以在连续卷轴式印刷装置上制造,而Kovio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大大降低RFID标签和所有采用各种柔性电子器件的类似应用的价格。 Mashkoori说:“从资本的角度来看,我们能以大约1000万美元的资金建造一个可印刷硅晶圆厂,而不需要10亿美元资金来建造一个传统的硅晶圆厂。当然,随着需量的增加,我们将需要更多晶圆厂,但问题是这是一个很项小得多的增量成本。而且我们只需要大约5%的材料(1%的基层费用和3%的周期时间)来制造新产品。” 相比之下,当前的单晶硅晶体管可以实现高达每伏秒600平方厘米(sq cm/Vs)的活动性,而液晶显示器等产品中所用的多晶硅晶体管活动性只有大约100 sq cm/Vs。可惜的是,单晶硅和全世界众多实验室都有展示的可印刷有机晶体管之间有太大的差距。有机晶体管的电子活动性还不到1 sq cm/Vs,而相比之下,Kovio的硅墨水的电子活动性达到了和多晶硅相当的80 sq cm/Vs。最重要的是,硅墨水可以制造足够快的晶体管,用于RFID和大部分其它电子接口协议。 Kovio的硅墨水目前唯一的挑战是Seiko Epson公司去年开展的一个研究项目,该项目采用了一种名为聚硅烷的氢硅硅烷混合物,这种混合物被喷墨印刷到含氮的空气中,随后以500摄氏度高温烘烤,并以受激准分子激光器退火。可惜的是,这种方案在喷墨印刷时的电子活动性只有6.8 sq cm/Vs,对于RFID应用来说太慢了,而且比Kovio的电子活动性达到80 sq cm/Vs的方案慢了几乎12倍。 速度达到RFID要求 Kovio公司业务开发副总裁Vik Pavate说:“我们的方案在电子活动性上确实比单晶硅慢,但已经比目前所有的有机和可印刷硅电路要快了。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可印刷硅的活动性速度已经足够用于RFID应用,实际上我们的RFID标签的速度已经超越了HF(13.56 MHz高频)和UHF(900 MHz超高频)频段的规格要求。” 硅墨水是麻省理工学院(MIT)Joe Jacobso教授和他的学生Colin Bulthaup的发明 - 他也是Kovio在2001年脱离MIT时的创始人之一。Kovio的硅墨水除了具有足够的速度以轻松集成到现有的RFID架构之外,还比单晶硅芯片要环保。硅墨水采用了附加法,唯一损耗的材料都进入电路中。传统的硅制作要采用逆反法或消减法,将材料铺满整个晶片层,然后蚀刻掉不用的材料:让大部分材料都成了废品。Pavate说:“我们采用附加法来制作硅电路,无论是在成本还是资源保存上都更经济。” 由于电路已经被Kovio的工艺印刷到柔性基板上,它可以通过连续卷轴式印刷设备被附加到一个RFID标签的天线上,而不需要通过用于制作单晶硅RFID标签的更昂贵的拾放式半导体芯片处理设备。 Kovio已经申请了超过86项专利,目前已经有12项专利被批准,使其通过硅墨水印刷式晶体管实现多晶硅晶体管性能的工艺在知识产权上得到了保护。Kovio还将其工艺的一部分留作商业秘密,并认为这将给其带来特有的优势,同时也让其它公司很难对其工艺进行逆向工程。 目前Kovio已经和日本Toppan Forms公司和公交自动收费系统制造商Cubic Transportation Systems公司签约 - 这两家公司都和Kovio有联合开发和供货协议。
最近,由市场研究公司Thomas Weisel Partners LLC主持的一项库存水平的全面调查显示,随着第三季度渐进结束,电子制造商们加强努力以调整供应,与此相反,传统做法均是加强组合,为年终更高的销售做好准备。 Thomas Weisel分析师Matthew Sheerin在一次发言中表示,“整个电子供应链的库存天数比上季度下降了3%,为43天;与去年同期上季度相比,库存天数上升了4%,但是,实际美元增加了2%,销售额比去年同期上季度相比有所上升。” 然而,可能的市场低迷状态开始显现,虽然发展缓慢。若干电子公司已经发出警告说,销售额在第四季度可能开始下滑,而许多观察家认为在主要领域的市场可能会进一步走弱。其中一个就是在第三季度火爆的个人计算领域,销售收入的增长是在微处理器供应商英特尔及其竞争对手AMD公司的领导下获得的。 一些经济学家表示,消费市场可能导致经济进入不景气。“消费市场似乎正朝着不景气迈进,信心调查暗示将出现同样多的不景气,”Merrill Lynch & Co.公司的经济学家David Rosenberg说道。 那种不景气让许多在该领域的公司出乎预料。在负债和巨大库存的重压下,涉及行业各领域的成百公司已经崩溃;许多公司歇业,与此同时,其它公司要花几年时间才能重振旗鼓。 这一次的不景气跟以往有所不同。整个行业的企业帐目被过去几年增长所带来的盈利弄得鼓鼓囊囊;运营成本达到了最低水平,一部分原因在于采取了外包和更为严格的开销管理;在以往的市场低迷期间遭受重创的关键领域—库存—却达到了几年来的最低水平。 整个行业现金泛滥。以思科公司为例,在最近一个季度中,该公司据报道只有13亿美元的库存,其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表示,预计有两位数的增长。思科公司在最近一个季度末的现金和短期投资大约为250亿美元,长期债务仅仅为66亿美元。 苹果公司的经营甚至更好。该公司在第三季度末拥有150亿以上的现金,只有短期投资,负债为零,且库存仅仅为3.46亿美元。 整体来看,由EE Times访问的这7家北美公司(苹果、思科、戴尔、惠普、IBM及摩托罗拉和北电)总共拥有大约980亿美元的现金且在9月季度末的长期债务为370亿美元。 在经过几年的两位数增长之后,整体来看,各个公司均具有良好的发展势态。在英特尔这个全球头号芯片制造商的领导下,由EE Times访问的这6家公司总共拥有300亿现金,而到9月结束的这个季度,长期债务仅仅为106亿美元。 即使存在边际利润的挑战,电子制造服务(EMS)领域似乎对库存进行了较好的控制,尽管5家公司在9月底合并的现金储量仅仅为29亿美元。各个EMS公司的库存总额为40亿美元,据分析师说,这是一个低水平,与此同时,长期负债处于合理的30亿美元。
日前,Digi-Key Corporation 与 Bulgin Components 共同宣布,双方已签订全球经销协议。Bulgin Components 专门制造干线及防水接头,其中包括 IP68 Buccaneer® 防水接头、IEC 接头与电线组件、Polysnap® 干线插口模块(mains inlet),以及众多电池与保险丝固定装置、EMI 滤波器、指示器及防破坏安全开关。 Digi-Key 库存的 Bulgin 产品包括 Bulgin 的防水 (IP68) 接头(包括 USB、Firewire 与以太网接头以及电缆装置)、带有防水 USB 接头的蓝牙适配器、各种多位置圆形接头,以及多个防破坏按钮开关。这些产品已列入 Digi-Key 的印刷目录和在线目录中,并可从 Digi-Key 直接购买。 Digi-Key 总裁 Mark Larson 指出:“我们非常高兴将这些世界一流的元件添加到我们的产品目录中。Bulgin 这一名称与在极具挑战性的环境中使用的高性能接头同义,我们相信这些产品最终将有益于以及吸引我们客户。” 北美销售与营销副总裁 Charlie Fixa 强调:“Bulgin Components 与 Digi-Key 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所有规模以及处于任何开发阶段的客户提供了获得 Bulgin 产品的另一个渠道。作为首要目录经销商,Digi-Key 通过其在销售、工程设计支持以及物流方面的优势提高了 Bulgins 为我们全球客户提供服务的能力。这项新的经销协议将使 Digi-Key 能够满足 Bulgin 不同客户群在设计及量产批量期的需求。”
2007年12月7日,美国吉布森吉他公司(Gibson Guitar Corp.)将在全球各地的音乐商店展示世界上的首款自动调音吉他,正好赶上圣诞节销售旺季。但你最好现在就开始攒钱,因为这种限量版(全球发售4000把)Les Paul机器人吉他的初期价格将是2500美元左右,比吉布森最便宜的美国造Les Paul吉他要贵大约800美元。正式版将于2008年1月开始发售。 “我们努力制作更好的吉他,但创新最初遭到多数吉他弹奏者的反对,”吉布森的首席执行官Henry Juszkiewicz表示,“因此,我们选择了一种来自我们伙伴公司Tronical的非侵入式技术,你可以完全把这个技术从吉他上清除。音乐家就是这么珍视乐器的传统,因此如果你拔掉我们的电子器件,它就变成了一个普通的Les Paul吉他,不会留下任何多余的孔洞。” 今年稍早的时候,吉布森宣布,获得了德国Tronical公司的全球独家授权,可以销售和分销Powertune系统。这是一种翻新工具,可以让任何吉他变成可以自动调音的吉他,代价约为900美元。美国TransPerformance等公司也有类似的产品,但必须永久性地改变原来的吉他。相比之下,安装Tronical公司的Powertune,不会改变原来的吉他。 明年吉布森将推出几款采用定制版Powertune系统的新型吉他。它明年还将推出新系列Ethernet吉他,比目前4000美元一把的HD.6X Pro digital Les Paul具有更多的功能,而且价格较低。 吉他新手上的第一课就是调音,但事情不象表面上那样简单。如果手工调音,只要一根弦调得稍有不准,在弹其它弦的时候就会成倍放大。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是使用人工算法,或者使用一个单独的电子调音器。 但不幸的是,人工算法需要训练有素的耳朵,新手肯定不具备这样的耳朵。而单独的调音器,会把吉他手变成机器人。现在,吉布森把机器人技术放到了吉他内部,具有安装了电机的调音弦轴和智能控制电路,它不仅能把吉他调得恰到好处,而且可以自动获得6个流行的非标准音。 给吉布森的机器人吉他调音,只需拉出音量按钮,直到听到卡嗒一声,然后随便弹拨吉他,但不要触碰琴颈。弦上的调音弦轴将全部同时转动,直到每根弦都调整到位。要想调出不同的音,转动按钮,可以在按钮上面显示出Open-E、Open-G、Drop-D、Double-Drop-D及A和E-flat音调设置。 除了调音以外,吉布森的机器人吉他还能微调12th-fret 八度音阶,使得吉他在所有演奏位置上都有完美的音调(目前这项工作只能由吉他技师利用专门的调音器完成)。 电子工程师可能认为制造一个自动调音的吉他不是特别困难,但在不改变原有吉他结构和外观的情况下做到这点,则涉及几项有趣的创新。例如,琴弦本身充当电源和五个电机子系统控制信号的通道。
2007年,全球半导体行业总体表现低于预期,晶圆代工业更加表现出强者恒强、竞争激烈的特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晶圆代工企业如何确保持续增长,如何增强竞争实力?目前,中国内地的很多晶圆代工企业在提升现有工艺技术的同时,也积极研发新的模拟或嵌入式等工艺,来满足客户的需求。 出奇制胜,站稳细分市场 当前的集成电路市场,如果以应用来区分主要可分成4大类,即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及汽车电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4C。Intel凭借其在CPU领域的绝对优势长期以来占据集成电路产业领头羊地位,而三星、TI等公司则分别以存储器、DSP产品为依托,竭力抢占全球市场份额。和舰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研究发展处处长林志光先生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计算机应用芯片主要由国外大厂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晶圆代工厂生产,是由于这部分产品需要较高的工艺技术,而中国内地的代工企业则主要着眼于通信类和消费类集成电路产品。 标准CMOS工艺的发展路线遵循“摩尔定律”,为持续降低工艺加工的特征尺寸,提高器件的集成度,就必须不断投入巨额资金进行下一代工艺的研发。在标准CMOS工艺之外,目前有五大特殊工艺颇为引人注目,它们分别是:NVM技术,对应的典型产品是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高压技术,对应的典型产品是LCD驱动IC;BCD技术,对应的典型产品是模拟和电源管理电路;射频技术,对应的典型产品是RFIC;逻辑及混合信号技术,对应的典型产品是音频、视频芯片。与标准CMOS工艺相比,特殊工艺所受到的降低特征尺寸的压力较小,研发与生产成本也相对较低。华虹NEC市场部总经理姚泽强先生告诉本报记者,在嵌入式Flash技术领域,0.13μm工艺已经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技术了。而在数字电路领域,最尖端的45nm产品日前已经投入市场。中芯国际大中国区北方销售总监何卫也对本报记者指出:内地企业应该避开与国外大企业在市场上发生正面冲突,而在一些特殊应用方面出奇制胜,在细分市场上站住脚,进而发展壮大。 中国市场的特点也使得上述五类特殊工艺有了用武之地。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智能卡类产品如二代身份证卡、SIM卡、社保卡、银行卡等在中国的需求量极大,这就为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随着液晶面板生产巨头纷纷将模组生产线向中国内地转移,LCD驱动IC的需求量也将大幅上升。模拟芯片、电源管理芯片、射频芯片、音视频芯片等产品也将得益于汽车电子、无线通信和消费电子的蓬勃发展,在市场的盛宴中各自分得一杯羹。 不谋而合,竞争仍将激烈 在细分市场方面,中国内地的主要晶圆代工企业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在今年10月中芯国际举办的技术研讨会上,中芯国际重点介绍了该公司在嵌入式技术和逻辑及混合信号技术领域的研发生产现状和技术发展规划,彰显了中芯国际在上述领域加大研发力度的决心。宏力半导体市场行销副总经理陈卫先生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嵌入式闪存器件工艺和高压及电源管理器件工艺将是宏力半导体重点关注的技术领域。和舰科技林志光先生也对本报记者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嵌入式和高压工艺同样也是和舰科技的工艺开发的两大重点。华虹NEC则是将自主研发与引进国外技术相结合,在五大特殊工艺领域都将看到华虹NEC的身影。 对于同行业的竞争对手而言,“不谋而合”的结果很可能就是“狭路相逢”,中国内地的代工企业可以策略性地避开与国际巨头的正面碰撞,但与本土企业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此外,在芯片制造领域,中国内地有大量6英寸、5英寸乃至4英寸生产线也具备代工能力,并且在特定的市场上也占据了较大的份额。西安和和微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春阳先生告诉本报记者,在功率器件的代工领域,目前5、6英寸生产线更具成本优势。近期,国内知名设计公司在宁波中纬模拟及混合信号工艺的基础上研发的电阻式触摸屏控制IC进入量产,也充分显示了6英寸晶圆代工生产线的竞争力。 强化服务,合作才能共赢 面对激烈的竞争,晶圆代工厂除了着眼于提高产品质量之外,还必须扩大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姚泽强先生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华虹NEC与国内外的IC设计公司有着非常密切的合作,并与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保证生产的产品在性能、成本和良率方面都符合客户的预期。针对客户的研发进程,华虹NEC将在研发方面进行同步的进展,以保证产品能及时投放市场。在设计服务方面,华虹NEC将为客户提供从早期开始设计到最终流片的全过程服务,比如IP设计、单元库设计、PDK的支持、Tape Out的支持等等。”今年10月,中芯国际举办了以“合作、创新、共赢”为主题的技术研讨会,面对来自全球各地的客户和IC设计工程师,中芯国际也表达了期待以更紧密的合作来实现更大共赢的愿望。 作为晶圆代工企业的客户,IC设计公司对代工企业有何期待?Altera公司技术开发副总裁Mojy Chian先生告诉本报记者,十多年来,Altera与TSMC一直保持全方位的合作,这种合作是双方获得市场成功的基石。Mojy Chian先生建议中国IC设计公司与代工厂不必追求对更高节点工艺的研发,因为这是投资巨大的,对设计公司和代工厂来说都有很高的要求,而应该尝试各种其他工艺的开发,多做几种工艺的产品。埃派克森微电子公司营运部高级总监罗卓星先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埃派克森主要将考量工艺适合性、价格和生产线产能负荷状况,将这三大因素作为选择代工企业的标准。作为从事多媒体及通讯系统级芯片设计的高科技企业,埃派克森微电子更希望代工企业能具备从设计到芯片封装的Turn-key模式的服务,但目前无论是中国台湾还是内地的代工企业在这方面都有待加强。可见,IC设计公司也期待能与代工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合作,从而促进产业链各级企业的共赢。
据《韩国时报》的报道,韩国三星电子自3月以来已累计裁员逾1600人。该公司正在进行大规模重组。据上述报道,三星在8月宣布了一系列重组措施,以削减成本。其中包括自愿退休计划和企业重组计划。 报道称,据韩国金融监督院(Financial Supervisory Service),三星电子在9月底拥有85269名员工,比今年3月时减少了1630人。管理层人数同期减少15人,降至821人。 此举是为了因应DRAM市场严重下滑和存储市场低迷不振。最近三星电子的几位高管服罪,承认参与了操纵DRAM价格的全球共谋。另外,最近三星的工厂发生停电事故,令其客户感到不安。 10月12日,三星电子公布截止于9月30日的第三财季销售收入创下最高记录,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达到16.68万亿韩元(合182亿美元),比第二财季增长14%。合并后营业利润达到2.74万亿韩元,比第二财季增长93%。 第三财季半导体业务销售额达到5.01万亿韩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和今年第二财季增长2%及18%。
已走上产业下坡路的彩管行业又将面临雪上加霜的困境。昨日,记者从商务部网站获悉,印度商工部反倾销总局称,该局已收到国内产业的申请,提请对来自中国、马来西亚、泰国和韩国的14英寸及21英寸(平面电视)阴极射线彩色显像管[CathodeRayColourPictureTubeof14“and21”(flat)sizes]发起反倾销调查;该局拟再次发起调查。 有彩管企业相关人士表示,这已经不是印度第一次就该问题对中国提出反倾销调查。据了解,此前,印反倾销总局曾于9月25日对来自中国、马来西亚、泰国和韩国的14英寸及21英寸(平面电视)阴极射线彩色显像管发起反倾销调查,后于10月18日应申请方请求终止调查。 据统计,印度电视机市场规模约为每年900万台,其中大半仍为低价格的显像管电视。据上述人士介绍,印度是中国彩管的主要出口地,从总量上看,近年来一直排在前三范围之内,如果中国企业不积极应诉,若倾销被认定,按照反倾销税率计算的话,彩管企业将需要支付大笔费用。目前,彩管行业已经处于衰退期。根据公开资料,彩虹股份今年上半年彩管产品实现营业收入约6亿元,但毛利率仅为0.85%,其中,公司境外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699.5万元,占主营业务的11.19%.此外,目前彩管生产企业并没有在国外建立生产基地,几乎全部都在以出口的方式参与国际贸易,这样做实际上并不利于规避类似于反倾销这样的贸易壁垒。 此外,印度商工部反倾销总局发布通知称,该局已收到印度国内产业的申请,提请对来自中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的DVD刻录光盘(DigitalVersa-tileDiscs-Recordable,即DVD-R)发起反倾销调查;该局拟于近日发起调查。
11月20日下午消息,经闪联内部证实,闪联国际标准提案(ISO/IEC)经过长期的艰苦谈判和积极沟通,在最新一轮的最终委员会草案(FCD)国际投票中险胜过关。这意味着闪联标准成国际标准基本已没有悬念。 闪联是由联想、TCL等国内电子信息骨干企业于2003年共同发起成立,核心任务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3C协同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经过4年的发展,闪联已经成为我国3C协同领域中“起步最早、发展最快、产业化最扎实”的标准组织和产业联盟。中国闪联标准不仅是我国3C协同领域第一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同时也是第一个国际标准提案,2006年7月首先获得了ISO/IEC(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正式立项,并于2007年3月高票通过委员会草案(CD)阶段,本次顺利通过最终委员会草案(FCD)投票,意味着中国闪联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基本已无悬念。 3C协同是全球电子信息化产业发展的共同趋势,中国闪联标准则是我国企业打破国际标准壁垒和技术垄断、抢占未来国际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制高点的重要力量。面对新一轮国际分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闪联充分发挥已有优势,不断开拓创新,为推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贡献更大的力量。 在制定和完善闪联标准的同时,闪联以百家联盟成员为依托,不断推进闪联标准的产业化工作。截止目前已有闪联PC、闪联笔记本、闪联电视、闪联手机、闪联投影机等近三十余款各个品牌的闪联产品面市,预计至2007年底累计销量将突破500万台。中国闪联成为全球3C协同领域的国际标准,是中国对全球3C协同领域的贡献,必将全面启动3C市场。
派睿电子(Premier Electronics)日前宣布:自2007年4月推出引发中国电子设计业革命、颠覆性的“翌日到货”和“一站式” 现货采购新模式以来,其本土客户的数量实现了成倍的增长,货物的准确交付率屡创新高,从而实现了开拓中国小批量电子元器件分销市场的初期战略目标。 为更大程度上推进国内小批量电子元器件采购的发展,派睿电子携手国际顶级布线专家Molex,打造其在中国大陆地区规模最大的“产品集中营” ,即Molex为中国本土的工程师精选了1000余种最受本地欢迎的产品,翌日交付使用,创立了满足工程师需求的新服务模式。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国际顶级的电子元器件厂商都将携手在派睿电子网站上开通“绿色通道”,从而全面地推广这一新服务发展理念。 与此同时,随着当今各种模拟设计方案使产品变得更加集成化和智能化,颇受工程师们欢迎的新一季“科技先锋”带来了千余种最新的信号链路(Signal Chain)解决方案和技术新产品,包括了世界顶级模拟器件供应商们带来的数据转换器、比较器、放大器等超过35,000种库存产品。至此,作为整个新服务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派睿电子已成功推出了其为本土电子工程师量身打造的强力产品服务组合,即“产品集中营”、“科技先锋(Technology First)”和“精选(Select)”这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 派睿电子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王嘉慧(Athena Wang)女士欣喜地表示:“作为小批量分销市场的领跑者,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派睿电子提供的卓越运营能力获得国内电子设计工程师的首肯。我们将继续努力,利用母公司丰富的国际化经验和对本土元器件市场的敏锐洞察力,为国内电子设计工程师在电子元器件的选择上提供更多的灵活性,实时带给他们国际电子元器件产品发展的新趋势并以最快捷的送货服务满足他们时间紧迫的设计任务要求。” 据悉,派睿电子还启动了一项名为“首单回馈”的新客户发展计划。不论是通过网络平台或是中文目录进行首次订购的客户,都可享受首个订单8.5折的优惠,并同时获得来自如FreeScale、TI等国际领先厂商提供的精美电子设备礼品。
PXI系统联盟(PXI Systems Alliance,www.pxisa.org) 在今年迎来了PXI标准(PCI eXtensions for Instrumentation,专为仪器设备扩展的PCI总线)的十周年纪念。PXI 标准于1997年发布,这是一种基于PC的、专用于测试测量和自动化应用的模块化仪器平台,能够满足高性能和严格的工业标准。工程师和科学家可以根据特定应用的需求,选取不同厂商的PXI机箱、控制器和模块,整合成一个PXI系统。如今市场上总共有1,500种以上的PXI产品,它们分别来自包括Agilent Technologies, Geotest,Keithley, National Instruments和Pickering在内的70多家公司。 “显然,PXI十年来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它的数量,而在于PXI平台应用的多样性,” PXI系统联盟主席Loofie Gutterman说,“从测试Microsoft Xbox 360的控制器到测定F-35 Joint Strike Fighter的电子系统,再到对核电站的操作,PXI已经证明了它能够提供具有高可靠性和灵活性的自动化测试系统。” 如今,PXI在工业上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其未来的重点将主要集中在基于PCI Express总线基础上的PXI Express平台。PXI Express于2005年问世,在市场上所有的总线选项中,它拥有最大的带宽、最小的反应时间并且对于任何测试平台都能够提供最好的定时和同步特性,PXI Express将继续保持PXI在过去十年中的快速发展势头。 “将PXI Express引入PXI平台之后,工程师和科学家就可以挑战过去需要昂贵的专用系统才能够实现的项目了,” PXI系统联盟的技术主席Mark Wetzel说,“PXI已经成为了测试和自动化应用的标准,我们期待着这个平台在未来有着持续的成长。” 根据来自Frost & Sullivan的工业分析师S Vidyasankar的研究,在2006年有13,000多个PXI系统得到应用。此外,Frost & Sullivan还预计到2012年为止PXI市场将会有高于2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至2012年将会有6.71亿美金以上的收益。在未来,PXI的快速扩展的势头将会持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厂商采用该平台来解决更多样性的应用问题。
伴随着移动话音业务替代作用的增强以及VoIP技术的快速兴起,固网运营商所处的竞争环境、技术领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竞争压力迫使固网运营商不得不进行战略转型。纵观当前全球电信业的转型动向,两大方向主导了国内外主要电信运营商的转型战略--做综合信息服务商和以用户为导向。我国固网运营商的转型也不可避免地要以此为导向。与传统电信服务提供商不同,综合信息服务商除了能向用户提供传统语音、传真等业务之外,还要能提供视频、数据等信息增值业务供用户选择。固网运营商的转型势必要与广电、SP/CP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转型的背后体现的是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的大趋势。由于IPTV业务融合了广电、电信两者的资源优势,是实现三网融合的突破口,因此开展IPTV业务已然成为国内外固网运营商战略转型的首选。在本文中,笔者将针对内容贫乏、不对等管制、盈利模式单一等制约我国IPTV发展的瓶颈,提出固网运营商的相应发展战略。 IPTV发展如火如荼 对于IPTV的定义,一直以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电信运营商认为IPTV指的是TV over IP,即TV的节目用IP网络来承载和传送。在这一定义下,IP网络只充当了传输渠道的作用,电信运营商没有集成内容提供者的角色。而广电总局则认为IPTV意指IP over TV,也就是IP业务在TV网络中传送,特别是在目前广电拥有的HFC(有线电视光纤同轴网)中,开发包括直播电视在内的IP业务。实际上,由于HFC技术上的局限,开展交互性的IP业务存在一定难度,TV over IP已成为普遍认可的方式。 IPTV的业务可以分为两大类:广播业务和交互型业务。其中广播业务的特点是在同一时间有大量并发媒体流下传,其代表业务为直播数字电视。这类业务从信息源到信息的目的地都需要很宽的带宽,而且信道的所需带宽自始至终是相同的,为了频道切换的方便和简化业务网的系统复杂度,频道切换在用户终端处实现,因此每个用户所接收的信息(不是可解读的信息)是相同的。交互型信息服务的特点是信息只有通过交互才能获得,且在同一个瞬间一般只有一个媒体流下行,其代表业务为点播电视。对于这类业务源发出的信息往往是供一个用户独享,每个用户接收到的信息是不相同的。 单向的广播业务、双向的交互业务是目前IPTV主要的两种业务模式。电信运营商进入IPTV市场的初期多依靠广播业务拓展市场,对于交互型业务则涉足较少,这一方面因为广电HFC网络垄断了广大的收视群体,电信运营商难以介入;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交互业务对于带宽的要求让现有的IP网络难以承载。尽管电信运营商试图增大网络带宽,以便提供高质量的IPTV视频点播业务,可是盈利模式上的缺陷又使得新业务"叫好不叫座",大量的扩容成本无法收回。作为一项新兴业务,IPTV的前景虽然多被看好,可是由于其承载网、盈利模式存在着固有的缺陷,对于我国固网运营商而言,IPTV业务的成功开展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 截至2006年11月,中国网通已经在21个城市开展小规模的IPTV试运营。此外,中国网通还在河南农村采用IPTV开展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活动,这项活动将发展8万IPTV用户;经过近两年的大力推广,中国网通的标杆商用项目哈尔滨网通IPTV用户在2006年底达到10万。而中国电信目前则已经在23个城市开展IPTV试运营。其标杆项目是上海电信与上海文广传媒集团合作的IPTV项目,截至2006年10月,上海IPTV用户已经发展到2万户,而到2006年底,上海IPTV用户达到了6万。从广电运营商的角度看,最早获得IPTV牌照的上海文广传媒集团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同固网运营商展开合作;2006年5月,央视获得IPTV牌照;同年8月,南方传媒也获得IPTV牌照;10月,国际广播电台获得IPTV牌照,这将进一步丰富IPTV的节目资源,有利于IPTV用户的拓展。 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用户逐渐接受IPTV这一新生视频服务模式,与此同时,电信运营商将进一步拓展IPTV内容,尤其是以高互动性为特色诸如远程教育、网络游戏、信息服务、视频电话等IPTV增值业务,同时逐渐摆脱对广电节目的依赖性。赛迪顾问预测,到2010年中国IPTV用户数将超过1000万,达到1453.9万。 火爆发展中隐忧尚存 相比欧洲各国网络运营商丰富的内容来源,我国IPTV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稳定、丰富的节目内容。单方面允许广电经营电信IP业务的管制政策使得电信运营商不能集成IPTV内容提供商的身份,从而无法在产业链中居于主导地位。另外,缺乏多样的盈利模式也是IPTV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障碍。尽管IPTV频道具有可点播和内容定制等新功能,可是相比传统的有线电视,新增功能并没有给用户带来明显的价值增益,从而支付意愿较低。与此同时,国家监管机构对通过大众媒体传播内容的严格监管限制了传统电信运营商开展IPTV业务,运营商很难拿到内容运营的牌照,只能采取和广电部门进行合作共同盈利的模式。尽管运营商都在积极制订自己的IPTV发展策略,但是产业发展面临核心问题之一仍然是政策壁垒。 除了上述主要障碍,承载网成本、安全性以及来自数字电视的竞争压力等问题也都制约着IPTV的发展。尽管在IPTV发展初期,快速增长的用户规模可能掩盖了问题的存在,可是随着业务的深入开展,这些将成为IPTV业务进一步发展的隐患。总的来看,IPTV发展的过程并不会一帆风顺,必将在众多的障碍中艰难前行。内容的缺乏、严格的管制、单一的资费方案都成为IPTV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只有首先解决这些关键问题,IPTV才有可能迎来更快的发展。 三大策略消除发展羁绊 拓展来源解决内容瓶颈 IPTV要摆脱内容困境,首先要激励内容提供商推出更多时效性强、收视率高的节目。这些节目应当是与传统电视节目相异质化的,通过独占的、专有的内容产品作为优势,说服用户支付更高的收视成本。这种专有的内容来源可以借鉴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成立自己的制作公司,为IPTV提供内容。采用这种方式可以保证IPTV节目的独特性,且对内容拥有自主版权,不必为购买内容而须支付昂贵的版权费担心。可是新成立的班底必然会面临节目制作经验欠缺、磨合时间长等问题。 第二,并购制作公司,直接引进成熟的运作模式,为自身提供节目产品。相比第一种方式,该方法的风险性较低,但是也存在节目制作周期长、时间成本较大的缺点。实际上,无论多名成熟的制作模式都不可能完全规避市场风险,对处于起步阶段的IPTV来说,承担这种风险的能力还不具备。 第三,购买版权,如今传媒业的竞争已经进入源头垄断阶段,竞争的核心是内容、版权等垄断性资源。只有打通资本通道,强化自身资本支持,依托雄厚的资本支持,在版权上实现对内容产品的源头垄断,才能形成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在日益激化的市场争夺中占据主动。 此外,IPTV还可尝试在其他领域培养核心竞争力。作为新的视频节目播放平台,IPTV可以利用其传输上的安全特性,吸引高水准节目的供应者,与大的制作公司形成合作关系,引进高质量的节目内容。如上海文广将与华纳等六大好莱坞电影巨头合作,购买部分影片版权,丰富IPTV的节目源。好莱坞最新的影片,在美国院线放映后一个月左右,就可以出现在中国IPTV用户眼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自身的内容特色,实现了与传统电视在节目内容上的区别化。另外,IPTV还可以通过细分市场,强化服务特色,吸引观众。作为互动性媒体,IPTV应当大力开发个性化、小众化服务,通过开办各类专业化的收费频道,如财经、教育、文化、儿童等专业频道,培养小众市场。 允许广电、电信双向进入 在政策方面,虽然早期很多国家包括美国、英国等均采取了不对称进入政策,限制电信进入广电领域,但目前均已经取消这一限制。事实证明,允许电信进入电视领域不会影响电视行业的发展,而且能够加速三网融合的趋势,促进行业的共同繁荣。 目前,IPTV国外发展最好的地区和运营商都是政策限制最少的。例如电讯盈科所处的中国香港。由于中国香港现行的广电和电信管理体制相互融合,并没有专门的IPTV管理政策,只是把IPTV业务作为收费电视业务进行监管,就没有给IPTV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障碍,也直接促成电讯盈科成为全球最大的IPTV运营商。法国、德国、澳大利亚、荷兰、加拿大等国家政府都允许电信运营商建造和经营有线电视网络,监管政策相对宽松,法国成为全球最大的IPTV用户国家,有超过5家电信运营商提供IPTV业务,其中法国电信的用户数已超过60万。 根据国外电信运营商的成功经验,我国IPTV业务的快速发展需要以管制政策的放开为前提。广电企业从自身利益的角度考虑,拒绝三网融合的趋势,单方面限制电信运营商进入广电内容提供领域。虽然这种不对等进入的管制政策保护了广电企业的短期利益,可是从长远来看,IPTV所孕育的潜在收视需求也无法成为广电新的利益增长点。对此,无论对于运营商还是广电企业,开放的管制政策都是有利的。 调整IPTV资费方式 在我国有线电视网络大规模普及且费用极低的情况下,靠廉价优势来争夺收视用户群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在收费上除了包月外有两种方式可借鉴: 分时段收费:针对影视首播内容,在播映第一时间段(七天),价格可略高,满足那些想看新鲜而又不太重视价格的人;第二阶段(十天),价格下调30%,满足那些想看但比较重视价格的人;第三阶段(十五天),价格下调为30%,使价格不成为太大门槛,满足那些好奇但对影视本身可有可无的人群,微支付方式:针对点播内容,降低门槛,以量取胜。尤其适合电视剧内容。从目前国内一些IPTV的播放结果来看,点播最受欢迎的是电视剧,其次是影视。 IPTV和互联网都希望用户能尽量多的浏览并点击自己的频道和网站,后者是为了增加流量,提升广告价值,而前者则是希望用户浏览越多,则越有可能自己所提供的服务为其所认可,产生消费可能。对此,可以事先寻找一个或多个合适的用户关注点,使用户能最大限度地感兴趣。如当外界关注某一部影片时,就及时突出此片为亮点;同时再结合此片中的一些相近元素,编辑成各类小专题,使用户在亮点的基础下,引发对其他影片的关注和消费。由热门内容牵动用户关注度,由相关内容来满足由此引发的更大需求。使其能从中得大最大化的消费满足,同时激发诱导其隐藏的需求。 IPTV业务是三网融合的突破口,并将见证固网运营商前瞻转型的进程。虽然从2003年开始我国IPTV市场已经开始培育,运营商正准备在全国推广IPTV业务;可是伴随着IPTV业务的发展,内容缺乏、不对等管制、盈利模式匮乏以及网络安全性等问题正逐渐显现。面对这些障碍,固网运营商首先应当汇集大量的内容提供商,丰富IPTV平台上的节目内容。在此基础上,积极争取广电、电信对等进入对方领域的开放政策,在电视节目内容的制作、集成、筛选以及发布环节上与广电企业形成竞争,促进IPTV内容市场的繁荣。在盈利模式上可以考虑采取灵活多样的支付方式,比如:分时段、微支付计费等,尽可能地提高从现有内容上的收益。可以预见,在越过了以上三大障碍之后,我国固网运营商所经营的IPTV业务将成为其新的收入增长点。
富士通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近日宣布,富士通微电子上海研发中心已迁址外滩中心大楼,与原有的销售及市场部门一起组成富士通微电子在中国的新总部。这一举措整合了目前上海地区的研发和销售资源,与公司在成都和香港的研发中心相呼应,构成富士通微电子中国市场设计研发团队的新格局,为富士通微电子“中国创造”的努力注入了新的力量。 新的富士通微电子研发中心的成立标志着富士通总部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将拓展中国市场和技术发展纳入全球策略。不同于许多将中国当成制造基地的外国公司,富士通微电子从在中国开设办事处开始,就致力于旗下各产品线的“中国创造”。2005年,富士通在中国成立了数字音视频及机顶盒设计团队,致力于为本地及全球客户提供各类数字电视解决方案。 短短4年时间,富士通微电子在上海的人员已扩展超过150人,其中一半以上是研发工程师。在未来两年中,这个团队预计将扩大至2倍左右。除了大力拓展上海研发中心,富士通在成都、香港的设计团队也在逐步加强,在统一整合各地设计资源的基础上,更好的为中国的客户提供开发和技术支持服务。 在谈到未来的发展时,富士通微电子亚太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石丰瑜先生表示:“面对不断更新的国际标准、日益激烈的价格竞争和产品同质化的市场瓶颈, 富士通将充分利用自身的优质平台,联合业内IC和系统厂家,开发差异化产品,帮助中国客户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射频与模拟混合信号ATE设备供应商LTX上周宣布在上海成立中国分公司,以便为位于中国市场不断增长的X系列测试系统客户提供销售和应用支持。新公司选址在了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中文名为上海尧智半导体。开幕式吸引了包括RDA、博通(Beken)在内的多家位于上海本地的射频芯片以及封装测试企业。LTX还借此机会在其办公室里进行了X系列测试系统的展示。LTX成立于1976年,总部位于美国波士顿附近的Norwood。该公司于2004年进入中国市场,与来自新加坡的设备代理商ZMC Technologies进行合作,共同开拓测试设备市场。 “中国已经成为LTX的关键市场,过去的几年中我们在这一地区的业务取得了显著的增长。”LTX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Dave Tacelli在开幕式上表示,“预计随着LTX客户群的不断壮大以及对现有客户的大力支持,这个趋势还将继续保持下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成立中国分公司的原因。它将在促进关键产品的开发与扩大生产方面为客户提供强大支持。我们的产品非常契合飞速发展的中国市场,这意味着巨大的增长机会,特别是RF和通讯市场,比如3G以及TD-SCDMA。” Tacelli称,LTX是全球第一家采用DSP技术的ATE设备供应商,同时也是第一个提供用于RF测试子系统的厂家。他表示,该公司在模拟混合信号(AMS)、功率器件、RF以及存储器方面的测试都积累了丰富经验,特别在AMS领域更是全球领先的ATE设备供应商。LTX的目标市场是通讯、无线、汽车电子以及电源管理,其产品覆盖了3G、TD-SCDMA、蓝牙、传感器以及电源管理等各个应用。 LTX的X系列产品包括CX、DX、EX、MX以及LX产品。据称,这些产品所采用的多级技术是其获得广泛客户群的重要原因。“多级技术允许客户在改变测试要求和产品时能迅速的调整测试系统。” 上海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薛自出席了当天的开幕式。薛自表示,上海已经拥有了展迅、鼎芯、捷智、锐迪科、博通(Beken)等一批致力于射频和模拟混合信号电路的IC设计公司。此外,近期张江、紫竹、金桥等开发区正在不断涌现一批新的封装测试企业。“LTX在这个时候加强本地销售和支持队伍的力量,无疑将极大地促进这些企业的发展。” 中国本土RFIC设计公司锐迪科微电子测试经理在会上介绍了该公司同LTX的合作经历。他表示,LTX的产品线与锐迪科的路景图非常一致。 “中国分公司目前的主要任务还是应用支持。”LTX中国区总经理刘宝龙表示,该公司目前在华业务主要还是RF和高端AMS方面,不过下一步则会逐步扩展到功率器件中去。另外,尽管中国市场目前关注的还是以LX为主,但“随着本地客户逐渐向高端RF SoC进军,MX的重要性也将逐渐得到体现”。
发光二极管(LED)环保照明技术生产商首尔半导体(Seoul Semiconductor Co. Ltd.)日前宣布已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东部地区的美国地方法院入禀,向日亚化学工业(株)(日亚/Nichia)提出专利权诉讼。有关控诉已向日亚递交,而首尔半导体指控日亚的侵权行为的范围包括日亚旗下所有白光、蓝光、绿光及紫外线照明灯发光二极管(LED)。 首尔半导体拥有的美国专利权5075742号是一项半导体层相关技术,适用于白光、蓝光、绿光及紫外线LED。该项专利技术早已在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和美国获得注册专利。而LED分别是移动电话、汽车、照明装置、陈列照明的主要零部件。 日亚2006年的营业收益约13亿美元(1,500亿日元),首尔半导体正申请禁制令,及要求日亚就其过去及未来的侵权行为,对首尔半导体营业收益所造成的损失作出充分的赔偿。首尔半导体还会继续向采用日亚产品的公司行使专利产品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