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做大做强,新能源市场弯道超车。中国拥有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经过多年积累培育了相对完整 的汽车产业链。我国零部件企业在生产成本、保供能力、快速响应能力、研发和扩产意愿等方面具有优势,由此诞生 了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供应商。同时,中国在新能源车市场初步奠定了先发优势,旺盛的下游需求反哺上游, 部分新能源增量零部件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因此,在汽车产业链做大做强的背景下,国产替代与“走出去”将成为新 时代的主题。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已进入商业应用试点乃至规模落地的关键转折期,成为世界各国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关键举措之一,将加速带动汽车、电子、信息通信、道路交通运输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加快推动形成适应并促进智能网联汽车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的滚动型综合性产业政策体系意义重大。当前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政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政策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研判,形成覆盖政府上层引导、企业底层自驱、行业协同共建的完整产业政策体系建设策略。
智能网联汽车是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当前正处于技术快速演进、产业加速布局的关键阶段。随着5G、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新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车联网迎来全面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高速发展的同时,网络安全威胁也不断敲响警钟。大量风险漏洞使攻击者有机可乘,带来了勒索、盗窃、大规模车辆恶意控制等安全风险。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技术进步,以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智能网联为代表的关键零部件以及纯电动汽车、混动汽车、氢燃料电车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并以多种形式引领了全国汽车产业的升级转型。这些都将成为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重要基础。在他看来,目前经过长期的积累,我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国品牌的消费者认可度也日益提高,销量持续攀升,已经成为市场的主力,可以说掌握新能源汽车的定义权和定价权,品牌格局也在重建。
近年来,汽车行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电动化和智能化浪潮风起云涌,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得到高度关注。作为智能交通的先行技术领域,车联网也是中国“十四五”规划中大力发展的重要新型基础设施。车联网将掀起数字技术协同发展新篇章。当前,中国车联网已经从国家标准层面完成顶层设计,将通过与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高新技术融合,并在各地方政府示范区引领下蓄势起飞。在经历车载信息服务发展阶段后,中国车联网产业渐入佳境,数字化运营一触即发,开启全面迈入了智能网联发展的新步伐,并逐渐向智慧出行方向进阶,进入产业爆发前的战略机遇期。
6月10日,大众汽车集团旗下新能源汽车合资企业江淮大众与苏宁汽车、博泰悦臻,共同宣布启动思皓品牌战略联盟。三方的联盟将基于新型场景化的销售模式,打造电动汽车智慧零售,并在多个领域展开业务合作,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电动出行体验。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伟大的汽车革命,这次颠覆性变革将带来可再生能源、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高度融合,中国汽车行业迎来百年难得的发展窗口期,新能源充电桩纳入新基建,成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汽车电子助推“新四化”趋势加速到来,同时,新的产业变革正给汽车电子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基础数据交互平台。目前网联汽车未实现真正“互联”,各类企业级平台以及政府监管平台数据互不联通。基础数据交互平台通过标准的数据交互方式,与各企业级平台以及行业管理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实现大数据共享,提供基础数据服务,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并提高行业监管效率。
随着汽车市场的不断发展,现如今,中国甚至是全球的汽车行业和市场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品牌向上已经不是少数品牌的选择,而是整个汽车行业的共同选择。近年来环保措施越来越严格,然而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并不完善,目前也只能说是过渡阶段,接下来的日子,各大车企将会把更多精力投身于新能源汽车建设和发展身上,并且为建设新能源基础设施做准备,初见新能源汽车时也是一脸的不屑。但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如今再重新审视新能源汽车市场,却已然是另一番景象,以至于让我不得不对其重新思考。
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品牌向上的战略机遇,汽车新四化的到来,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由大到强的窗口期,中国的汽车品牌真正有机会换道超车。电动汽车的发展对国家来说非常重要,而在燃油汽车时代,西方国家设置了强大的壁垒。虽然中国汽车企业难以追赶,但电动汽车时代不同了,世界起步几乎相同。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速度比欧美国家更快,原型车基本诞生了。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新能源汽车行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对于中国车企来说,是一次新的机会,在政策扶持和“双碳”目标下,新能源汽车将逐步演变成多领域多主体参与的“网状生态”,有助于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燃油车辆相比,新能源车受“双碳”影响,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且新能源车呈现“电动+智能+网联”三重性。以数字化、智能化驱动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中国国策,智能化、网联化使人们出行方式发生本质性改变,已超越电池进化、续航里程,带来行业颠覆式的惊艳。
当今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成为与资本市场密切融合、相互赋能的重要产业,新的产业赛道诞生了全新的产业增值观念与资产估值逻辑。稳定的销量,丰厚的利润,甚至悠久的品牌,也无法成为传统燃油车企的护身符,在挑剔的投资者眼中,这些只代表过去,而只有面向未来的巨大发展潜力,才是高估值、高溢价的基础。因此,资本市场更青睐汽车企业占据科技前沿、引领时代潮流的科技创新能力,更关注能够精准捕捉消费者需求、打造差异化优势的经营用户的能力,更关注构建新的服务生态,创造新的盈利模式的商业模式创造能力。因为只有这些能力,才能给用户带来价值,广大消费者才愿意为之买单。
智能网联汽车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工信部作为主管部门,将推动企业加快建设和应用。一是完善标准法规政策,加快产品动能要求、信息安全等急需标准的制定,加强国际法规协调,适时发布产品指数管理要求,夯实智能网联汽车规模化应用的基础。二是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统筹上下游资源,畅通全球供应链,支持突破关键技术,加快量产配套,构建协同高效、互融共生的产业生态体系。三是加快网联设施建设,加速5G通信设备部署和智能化道路改造,提升车载通信终端搭载率,推进数据云交互平台建设,实现车、路、网、云协同发展。四是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深化汽车产业“放管服”改革,加强与各国和国际企业在技术创新、贸易投资、标准法规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形成开放型的汽车产业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为进一步践行我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型策略,抢抓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同汽车产业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国家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与网联化方向发展。目前,我国已形成包括顶层产业发展规划、法律法规、路测、商业化应用等在内的多层次、宽领域的产业发展战略,为智能网联汽车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智能网联化是汽车产业四化(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共享化)中一个重要的基础的变化,为产业带来巨大的变革和再分工。汽车产业发展到今天,特别是智能网联当中,无论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化等等,这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和变化,能够引领和驱动着这个行业的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技术本身的变化既有渐进式的也有飞跃式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的创新,无论是渐进还是飞跃,都会产生在产品,从技术到服务,到整个应用,以及基础设施领域巨大的变化。
为了提高管理的科学水平,减少决策的盲目性,需要通过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前景预测来把握经济发展或者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变化的有关动态,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降低决策可能遇到的风险,使决策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汽车的智能化、网联化及电动化是大势所趋,对于当前的汽车产业来说有利无弊,我们需要理性面对,又要对其前景充满信心。全球汽车需求增量明显减弱,传统技术进步的空间越来越小,这样的背景下,智能化、网联化和电动化正好为全球汽车产业提供了新引擎,为汽车技术进步提供了新路径,为汽车产业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新抓手。
智能网联汽车,现在是汽车领域的热词,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对于汽车产业而言,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的变革趋势,是业界所公认的,也被认为是全新的机遇窗口,今年我国智能电动汽车的销量在新能源汽车的占比已经过半。不过,汽车产业如何更好地实现网联化,依然有不少待解问题:一方面,网联化究竟以何种形式实现,哪种形式的网联化更适合中国的汽车产业和国内的技术条件和消费环境,各方目标尚不明确;另一方面,在一些可以预见的方向上,尚有不少关键性技术瓶颈有待突破。
汽车新能源化发展已进入不可逆的快车道。全球汽车发展的唯一方向就是新能源化,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过去,很多国家对这点存在争议和摇摆,而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则一直在增长,不断迈上新台阶。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新能源化这个不可逆的态势已基本形成。由于现在新能源汽车里面所有的零件全部都是使用电力进行驱动,从而使得各个零部件之间协调的技术难度下降,自动操控的安全性得到有效提升。并且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往智能化,网联化升级是属于未来发展一个的趋势之处。
从汽车产业来看,发展新能源汽车让中国向汽车强国更进了一大步。在21世纪初,我国在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时期,创造性地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与提升产业竞争力、保障能源安全、改善空气质量和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在一起。新能源车的发展被认为是加速发展的浪潮,原因在于超高的油价和超低的电价,推动了新能源车被消费者更快地接受,而整个随着产业体系的规模化增长,整个体系服务能力的提升,进一步降低消费者的购车成本和使用成本,使消费者更偏向于接受和使用电动车。
新能源汽车是最贴近每个人生活的新能源技术。大家出行基本都用汽车,各大车企也在不断研发自己的新能源汽车技术。然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除了一辆新能源汽车之外,还有大量的新能源,尤其是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但是,有很多消费者基本上不知道,也不一定知道新能源的发展前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