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近日称电子和半导体市场没有出现复苏迹象,仅是出现了需求重置。过剩的库存已经减少,一些地区的电子产品市场首次触底并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几乎所有电子设备部门的需求仍在下降。 虽然大部分分析师认为随着经济状况改善,半导体行业最近的低库存将引发行业复苏,但Gartner分析师表示,半导体设备市场的复苏要到2009年最后一个季度。宏观经济复苏和政府有效的刺激方案还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 Gartner表示,整个市场的需求还受制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技术需求和供应商状况。尽管PC市场已经触及底部,但到2009年下半年大多数电子细分市场才能达到底部。在此之前,不确定性仍然很高,能见度低。 Gartner预计,PC市场季度性增长将出现在2009年最后一个季度,而其它部门要到2010年才会出现增长。最先出现可持续性复苏的可能是手机业,将在2010年第二季度出现好转。Gartner表示,市场有可能出现一个有下跌风险的W型复苏模式。如果真的发生,手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将持续到2011年。 Gartner预计,半导体销售在未来5年都不会回到2007年高峰时期。目前许多供应商濒临破产,未来新兴的供应链将是更健康、更茁壮的,看起来会有很大不同。
自从我们在2001年初正式开始龙芯处理器的设计以来,龙芯已经走过了八年的历史。在这八年中,我们从无到有地掌握了高性能处理器的核心技术及其质量设计技术,我们设计的龙芯系列处理器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最近流片的四核龙芯3号处理器采用65nm工艺,主频1GHz,晶体管数目达到4.25亿个);我们进行了龙芯产业化的推广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龙芯处理器在军工和工业控制、网络以及低成本电脑等方面的应用正在蓬勃展开;我们形成了龙芯处理器的系列产品,明确了龙芯1号CPU及其IP面向嵌入式应用,龙芯2号CPU及其IP面向高端嵌入式和桌面应用,龙芯3号多核CPU面向服务器和高性能机应用的定位;我们打造了一支以“科研为国分忧、创新为民造福”为理念的,勇于拼搏、敢于创新、求实奋进的龙芯团队。 在2008年底举行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就思想作风和龙芯发展战略两个方面展开了全员大讨论,大家提出了一些深刻的问题。有人说,八年的时间抗战都胜利了,要是风险投资,三五年见不到效果就撤了,我们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做成规模品牌企业。有人说,CPU已经发展了这么多年,国外已经形成了垄断,要打破垄断,让数以亿计的电脑使用者改变习惯,我们不是与国外垄断企业竞争,而是与数以亿计的电脑使用者为敌。有人说,我们应该放弃通用CPU的技术路线,结合专门的应用设计产业链短的芯片,尽快形成产品形成规模。类似的问题还很多,总结起来,就是目前我们面临着急躁的情绪和悲观的情绪,这两种情绪都是不利于龙芯的持续发展的。产生上述急躁情绪与悲观情绪的根本原因,是对龙芯的任务与使命认识不够,对龙芯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对龙芯面临的形势没有正确的分析和估计,因此对龙芯研发和产业化工作的长期性和持久性缺少必要的心理准备,对龙芯通过持久的努力取得最后胜利缺少必要的信心。 本文从龙芯的使命和任务、为什么龙芯的事业能够成功、为什么龙芯的发展需要持久的努力以及龙芯的发展阶段几个方面说明经过持久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打破国外垄断,建立起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实现龙芯的持续发展。 一、龙芯的任务与使命 龙芯的研制目标是:坚持自主创新,掌握信息领域的核心技术,通过自主、可靠、安全的处理器设计,为战略性的国家需求服务;坚持信息化为广大人民服务,走节约型的信息化道路,通过高性能、低成本、低功耗的处理器设计,大幅度降低我国信息化的成本,建立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体系。 上述目标,简而言之,就是为了保障国家安全和建设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体系。 最近微软的“黑屏”事件告诉我们,目前我们的信息系统控制权不在我们自己手里,对手可以随意地控制我们的信息系统。我们的领土领空有人民解放军守卫,寸土必争;但我们的信息空间却是不设防的,是别人可以长驱直入的。我们的金融中心、军事指挥系统、各类武器装备使用的CPU绝大多数是美国的。最近有一个龙芯的客户以高于国内几倍的价格把龙芯工控系统卖到伊朗,据那个客户回来说,伊朗人跟他们谈判时,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该系统的芯片不能用美国的,也不能用亲美国家的。估计伊朗是吸取了伊拉克的教训。因此,掌握核心技术,建立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体系是提高我国信息产业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根本途径。 因为缺乏自主的CPU技术,我国信息产业严重受制于人。例如,2007年我国信息产业达到5.6万亿元的市场规模,但其中三资企业占78%,全行业的利润率只有3.75%,低于全国工业平均销售利润率6%。全国工业2007年的利润增速为36.7%,而电子工业只有12.4%。国内有数以万计的企业是在Wintel体系内生存的,这些企业完全受制于国外垄断企业,他们卖一台电脑的利润不够返修一次的开销,甚至他们的利润主要来自国外垄断企业的返点;他们一方面非常痛恨国外垄断企业为了追逐暴利而对他们的控制,另一方面不得不努力维护目前的体系,甚至为此打压非Wintel体系的企业,因为他们是目前体系的既得利益者。政府也是如此。如果哪天Wintel体系突然崩溃,那么目前我国信息产业中有成千上万家企业跟着关门,我国的信息产业就此崩溃,甚至会出现GDP负增长的局面。因此政府对支持自主创新犹豫不决摇摆不定,在各种政府招标采购中总是用各种理由为Wintel开脱,或者认为Intel的芯片既然是在国内封装的,因此也是我国生产的;或者认为国外企业在国内注册的,因此也是国内企业,总之就是爱恨交加地维护目前的体系。这就是一个大国受制于一两个国外企业的危险性,这就是建立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的重要性。 因此,龙芯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通用CPU,而不是一般的ASIC芯片。通用CPU是信息产业的基础部件,是武器装备的核心器件。通用CPU 可广泛应用在国防安全、计算机、工业控制、信息家电、汽车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可以说,通用CPU对于信息产业,就像钢铁对于工业,具有基础的支撑作用,这和一般的ASIC芯片是本质不同的。龙芯的产业化,不仅是一个产品的产业化,也不仅是一条产业链的建设,而是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体系的建设。龙芯的产业化成功,将带动整个产业集群,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带动极大;将直接冲击象Intel、微软和IBM这样的国外大企业,打破美国的信息垄断和数字霸权。正因为如此,龙芯产业化门槛高、涉及面广、难度大。 建国30年的时候,我们的先辈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立起自主可控完整的工业体系,而在改革开放30年的时候,当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迈向信息社会时,我们却没有能够建立起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体系。我们可以为神舟七号宇航员出舱行走欢欣鼓舞,尽管它比美国落后了40年,我们却不能容忍龙芯技术比美国落后4年,相同情况下优先相当于没有优先。究其原因,是因为而在开放的情况下打破垄断比在封锁的情况下打破封锁更加困难。 产业体系的背后是技术平台。Wintel正是通过维护技术平台来控制整个产业体系。这就是为什么微软决不能采用开放的文档格式标准,为了维护并控制其文档格式标准不惜运用一切商业的和政治的手段的原因;这也就是为什么Intel小心维护X86体系及其前端总线体系,维护庞大的律师队伍决不允许别人染指的原因。我们要建立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体系,就必须建立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平台。包括要建立并推行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文档格式标准,要制定基于开放软件的中小学及大学教育课程,要建立并推行开放的数据库格式标准,等等。 自主的目的是为了可控。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自主创新。在建立自主可控的技术平台时要充分吸收国外现有技术成果,尤其是开源社区的技术成果。坚持自主创新,并在可控的前提下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我们建立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平台的唯一方法。 既然建立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体系和技术平台那么困难,连政府都在犹豫不决,为什么龙芯人要承担起这样一个不堪重负的责任呢?为什么要由计算所这样一匹“小马”来拉这个“大车”呢?根据我们现有的集成电路及软硬件设计能力,为什么不能找一个容易一点、更容易赚钱的事情来做呢?答案是既然历史责任落到了我们头上,我们就必须去承担,这是由国家需求和科学院的定位所决定的。 一方面,国家的发展已经到了必须建设自主可控的的信息产业体系的时候。人类社会的发展就像爬楼梯一样,从农业社会爬到工业社会,再从工业社会爬到信息社会。农业社会是填铇了肚子,工业社会延伸了我们手和脚的能力从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信息社会延伸了我们感官和大脑的能力进一步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任何一种新社会形态的形成都需要两个技术因素,一是产生新能力的技术,二是传输新能力使之惠及到每个社会成员的技术。工业社会通过蒸汽机和发动机产生了新的动能,并通过电网和公路铁路网使之惠及千家万户;信息社会通过计算机产生了新的计算能力,并通过有线的和无线的网络使之惠及千家万户。目前信息社会建设的新能力技术和新能力传输技术都已经具备,到了使之普及惠及大众的时候。中国正处在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进化过程中,很难想像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受制于一两个国外公司,就像当年我们的先辈在工业化建设中必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样。因此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需要我们建设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体系和信息技术平台。 另一方面,科学院作为科技国家队,其使命就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做大学做不了,企业不愿意做的事。既然我们做芯片设计,就得做象CPU这种国家大宗战略产品。如果我们去做本来就该企业为主做的小芯片,如编解码或MP3之类的芯片,跟企业争饭碗,那叫做不务正业。虽然我们自己认为计算所只是一匹“小马”,拉不了建立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体系这辆“大车”,但在公众眼里,作为国家队的科学院都做不了的事情,别人更做不了。此外,龙芯已经发展了八年,已经建立起很好的基础。如果我们不承担这个责任,别人又得从头开始,即使少走很多弯路,没有几年的积累,到不了龙芯目前这个地步。因此,作为科学院人,我们必须担负起这个历史使命,哪怕是在满地沼泽中背起这个沉重的十字架并把它背出沼泽地。 当然,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一步就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善于分解目标,从小事情做起。我们可以找对手比较薄弱的环节先站稳脚跟,建立几块“根据地”作为发展的基础;我们可以集中力量在某些点上取得突破,然后再连点成线,连线成面,逐步实现体系的建立。 二、为什么龙芯能够成功 在过去的八年中,我们不断被问到同一个问题:国外大企业每年投入几十亿美元,几千人的研发队伍,而我们人员只有百来人,经费只有几千万,怎么做得过国外大企业呢。经过八年的实践,我们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答案,那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历史总是在弱者不断战胜强者中发展的。总结起来,龙芯能够打破垄断最后取得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龙芯坚持信息化为人民服务的目标定位,最终能够得到广大消费者的支持。国外垄断集团不断升级计算机产品的背后是对暴利的追求,并不符合中国人民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需求。他们为了利润不遗余力地误导消费者不断升级计算机产品,甚至不惜阻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他们追求利润的本质决定了他们必然会被符合广大人民群众信息化需求和历史趋势的其他队伍所取代,虽然貌似强大,但本质上是纸老虎。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应该坚持“信息化为广大人民服务”的理念,走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信息化道路,自己掌握核心技术,大幅度降低信息化成本。我们只要坚持把满足广大人民的信息化需求而不是追求暴利作为我们的行动指南,坚持走节约型而不是豪华型的信息化道路,紧紧抓住后PC时代的发展机遇,抓住计算机的主要矛盾从性能价格比到性能功耗比转变的机遇,就一定能后来居上,在竞争中获胜。 第二、龙芯坚持适用的技术路线,即以性能够用、降低成本和功耗、方便用户使用而不是强迫用户升级和使用作为重要技术目标,最终会得到广大消费者的支持。当IBM把计算机摆到桌面上时,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计算机的普及化,如今这种桌面计算机的模式已经流行了二、三十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需求的变化,这种模式的弊端也不断地显示出来。例如,个人计算机(PC机)顾名思义,强调的是个性化,不利于强调协同的办公场合。国外垄断集团为了维护其暴利,当然会拼命维护目前的计算机使用模式,当一些新的使用模式被推出的时候(如网络计算机NC),他们采用各种手段来打压新生事物。但历史总是在先进对于后进的取代中发展的。目前的终端越来越多,如办公室PC、家庭PC、笔记本、手机、STB、IPTV等,但相互之间几乎没有关联;功能重复造成严重浪费,得到便利的同时,花费大量的精力来维护数据一致;每台计算机为了追求没必要的性能消耗大量的功耗,几乎都要装微软操作系统,不断升级后,装的东西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强,变得越来越慢,操作也越来越复杂,但大部分的人只用到很少的功能;不能做到合理使用通信资源(有线、WiFi、蓝牙、3G等)等等。未来的新型终端应该是普适计算终端,首先应该是以“人与场景”为核心,具有和谐自然的人机交互手段,能够感知包括计算、通信、应用软件、外设等在内的各种资源,可以无缝合理地配置适合使用者的资源,主动的提供合适的服务,具有强大的后端支持,采用开放平台、吸引各种应用,在性价比上具有很大的优势等等。这种普适计算终端应该以适用而不是高额利润为目标,应该取代目前的主流桌面电脑而不仅仅是作为桌面电脑的补充。国际垄断集团希望在保持目前主流桌面和服务器电脑用的CPU高额利润的前提下开拓新的市场来推广普适计算终端。我们恰恰相反,我们要用新型普适计算终端取代主流桌面电脑并大幅度降低服务器用CPU的成本。 第三、龙芯坚持自主创新,必然得到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在过去的八年中,龙芯主要是在政府的资助下进行研发和应用推广。世界上没有一个风险投资会有如此的耐心支持龙芯的发展,也没有风险投资来支持象通用CPU这样已经市场成熟的产业。正是因为龙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坚持以服务国家安全以及建立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体系为己任,才能得到国家一如既往的支持。在过去几年中,由于国家科研项目的衔接问题,龙芯没有得到足够的研究经费,科学院和计算所也坚持不懈地支持龙芯的持续发展。最近,国家在市场和应用方面又大大加强了对龙芯的支持力度。背靠中科院这样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国立研究机构正是龙芯可以长期坚持形成积累和突破的重要原因。最近微软的“黑屏”事件以及放弃对Windows XP的维护更加坚定了有关部门支持国产软硬件的信心,有关部门已经在认真考虑现在是否到了跟微软说“byebye”的时候。可以说,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地方可以打破Wintel的垄断,那个地方肯定是中国;如果世界上有一种力量可以打破Wintel的垄断,那种力量肯定是人民的力量。 第四、龙芯坚持开放的路线,必然得到反对垄断的国际有关力量的有力支持。最近,有开源社区精神领袖之称的Richard Stallman在多个场合呼吁开源社区大力支持基于龙芯电脑的软件开发,主要原因是在OLPC项目使用微软的操作系统,走商业化道路后,龙芯是目前唯一坚持开源的电脑CPU。此外,MIPS架构作为一种开放的架构,还得到很多国际学术界的支持,国际学术界对MIPS有很深的情结。自从SGI放弃MIPS后,MIPS退出了计算机领域,主要应用于包括网络在内的嵌入式领域。龙芯主动购买MIPS的结构授权,把MIPS结构的CPU重新应用于计算机领域,必然会得到很多学术界人员的支持。支持MIPS架构也使得一些著名的国际企业加强了对龙芯的信心。只要龙芯高举开放而不是垄断的旗帜,高举信息化为人民服务而不是获取暴利的旗帜,一定能建立起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得到包括美国人民在内的广大人民的支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证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我们会做的东西,最终产业就是我们的。我们在制造业的核心技术方面不见得比西方国家强,但照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现在我们已经会设计通用CPU,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一定会在产业中取胜。 三、为什么龙芯的成功需要持久的努力 最近龙芯研制和产业化工作的一个深刻体会是,每年我们的龙芯研制和产业化工作都取得很大进展,解决很多问题,但老的问题解决后,新的更大更多的问题又出现了。以2008年为例,在2008年我们完成了四核龙芯3号的流片,IP授权和龙芯芯片都实现了十万规模的销售,系统实现了万套规模的销售,在涉及国家安全方面的应用也稳步进展。这些成绩说明龙芯IP和芯片真正得到了批量应用,我们的芯片设计能力、质量设计能力、技术服务能力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新的问题还很多,例如目前龙芯产业化的的两个企业规模偏小、盈利能力弱,产学研关系还没有理顺,定位还需要进一步摸索,产品比较单一,目前只是点的突破离建立体系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等。我们相信,在2009年我们解决上述很多问题后,还有更多的问题在等着我们。 这些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工作取得了进步,如果我们只是做以发表论文为导向的研究,根本不会碰到这些问题,我们碰到了这些问题恰恰说明我们的工作取得了进步,这些问题都是前进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必须用发展的方法加以解决;另一方面也说明龙芯的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有持久战的准备。 为什么龙芯龙芯的发展需要持久战?这是由龙芯的目标定位所决定的。龙芯的目标是建立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体系,是打破目前以垄断集团获取暴利为目标的信息化模式,探索一条新的节约型的信息化道路。这件事要打破现有信息化格局,影响目前格局的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说穿了是要“造反”,要把天翻过来;这和在现有格局下做一些具体的产品,做一些增砖添瓦的事情是本质不同的。在龙芯研制和应用的过程中,我们曾经碰到过设计的CPU虽然能工作但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的情况,碰到过设计的CPU本身有较好的性价比但没有很好的外围配套芯片或外围配套芯片很昂贵的情况,碰到过解决了配套芯片问题后没有工厂愿意设计和生产基于龙芯芯片的主板的情况,碰到过虽然整个硬件系统比较完善且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没有很好的配套操作系统的情况,现在又面临解决了基本的软硬件问题但没有足够的应用软件的情况。 可见这件事很难,但又必须做,否则整个国家受制于人。做这件事的难处在于我们的力量很小,而对手的力量很大。例如目前在国内,可能有几千家企业在Wintel体系中生存,他们虽然痛恨Wintel的控制,但也不愿意打破目前的产业体系,甚至在Wintel的一些商业利益的诱惑下,帮着Wintel说服政府持续支持Wintel体系,反对改变现有信息化的技术平台。如果在哪个政府招标中规定只能使用象Linux这样的开源软件,那么就有大量的国内企业跳出来游说政府这样做不对,他们有足够证据证明他们也是自主创新的民族企业。龙芯要建立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体系,也需要建立一个有成千上万家企业参与的生态系统,也需要动员政府使用自主的或开源的办公环境,也需要学校教授自主的或开源的操作系统而不是目前的微软系统。这些事情在现在看来都像天方夜谭,就像在八年前大家普遍把设计自主的CPU当做天方夜谭一样。 做这件事的另外一个难处在于目前国内没有一种现成的商业模式可以借鉴。一方面,目前比较流行的投资模式比较看重三五年就能见效的具体的点产品,对于我们建设的技术平台和产业体系不感兴趣,不愿意花钱和时间在改善产业生态环境上。尤其是通用CPU的应用面广、产业链长、产业环境复杂。另一方面,目前在国内产学研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环境还不是很完善。目前中国高科技企业普遍付出高昂的代价引进并使用国外的技术,而国内的高技术研制单位如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普遍把科研成果锁在档案室里,以发表文章和获奖为主要任务。在科学院最近提出的“九个转变”中,有一个转变是“从以论文、奖励数量质量评价为主,实现向以创新实际贡献、创新发展态势、创新质量水平为主评价的跨越;从比较关注同行评价为根据,实现向更加关注实际贡献、经受实践和历史检验与评价的转变”。这是科学院从注重论文和获奖数量到注重论文和获奖的质量后,对我国创新体系建设和科学院定位的又一深刻转变。做产品和做论文不同,做论文只要做好一个点就行,做产品只要做不好一个点就不行。 但上述困难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没有办法。远大的目标和从小事做起从来都不是矛盾的。在整体力量比对手弱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集中力量,找准对手的薄弱环节实现重点突破,即在全局的劣势中取得局部的优势;我们可以通过点的突破建立产业“根据地”,取得龙芯长远发展的基础,例如在行业应用方面以及对安全要求较高的应用方面先取得应用突破,并从中积累力量和产业化经验;我们可以通过统一战线加强自己的力量,只要我们坚持走开放的技术路线,让利于下游企业,让下游企业和合作伙伴在与龙芯的合作中取得更大的利益,就可以团结更多的下游企业和合作伙伴在龙芯的周围,加强龙芯阵营的力量。最近我们总结近两年产业化的经验提出“强化核心、辐射产业”, “立足源头、延伸服务”,“柔性定位、多元发展”等工作方针,指的就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断强化技术能力和产品品质,通过辐射和服务团结合作伙伴和下游企业,根据客户的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从而逐步改善龙芯的产业环境,最后达到建设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体系的目的。 四、龙芯的发展阶段 总的来说,龙芯的发展需要经历技术积累、产业突破、产业积累以及形成体系四个发展阶段。 “十五”期间是龙芯的技术积累阶段。我们从2001年初开始龙芯处理器设计,2002年8月龙芯1号成功运行,解决“有了”的问题,坚定了国内设计通用CPU的信心,奠定了在国内设计通用CPU设计的优先地位。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始每十五个月左右性能提高3倍的“三级跳”技术跨越。2003年10月调试成功的龙芯2B性能是龙芯1号的3倍,2004年12月调试成功的龙芯2C性能是龙芯2B的3倍,2006年3月调试成功的龙芯2E性能是龙芯2C的3倍。通过上述“三级跳”,实现了我国高性能通用CPU的跨越发展,在单处理器设计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其中龙芯2E采用90纳米CMOS工艺设计和生产,内含5000多万个晶体管,最高主频达到1.0GHz,最高双精度浮点运算速度每秒40亿次,实测SPEC CPU2000性能超过500分,达到中低档奔腾IV处理器的水平,并且具有功耗低、安全性高等特点。龙芯2E是当时除了美国之外世界上性能最高的CPU产品。通过“十五”期间的积累和努力,我们形成了世界先进的通用CPU设计的技术能力。在“十五”期间,我们也进行了产业化的尝试,成立了神州龙芯公司和江苏常熟龙芯产业化基地;龙芯1号进行了几千片的小批量生产,龙芯2C进行了几千片的小批量生产,龙芯2E进行了几万片的小批量生产;上述芯片都支持一些用户开展了试点应用,如基于龙芯1号的网络计算机、基于龙芯2C的CPCI工控系统、基于龙芯2C的福珑迷你电脑、基于龙芯2E的CPCI工控系统、基于龙芯2E的福珑迷你电脑等等。但十五期间的产业化工作还是属于尝试的性质,主要是提高了认识,积累了经验,增加了信心,锻炼了队伍。除了有几个应用(如基于龙芯2E的CPCI工控系统)取得一定的成功外,其它应用没有取得明显的成功。 “十一五”期间是龙芯产业化的突破阶段。在这个阶段,龙芯的核心技术在“十五”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取得突破,并实现系列化和平台化;龙芯的产品开始具有国际竞争力,龙芯的应用和产业化在若干点上取得重要突破;龙芯团队对龙芯产业化的认识得到明显提高,龙芯的产业定位逐步明确,产业化实体基本形成并逐步实现盈利能力。2007年7月流片成功的龙芯2F在性能、功耗、成本等方面已经具有初步的国际竞争力,最近设计的龙芯2G和龙芯3号在技术上与国际同类产品相比在具体应用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近几年的产业化过程中,我们很幸运碰上了两个好“老师”。我们与意法半导体的合作使我们从态度上和方法上都学会了芯片的质量设计,虽然刚开始时我们觉得他们的要求过于苛刻,但最后我们学会了大规模量产芯片的质量设计方法,这种方法和一般的ASIC设计是有很大不同的;我们与广达的合作使我们从态度和方法上都学会了硬件系统的质量设计。经过多年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已经逐步形成了龙芯1号CPU及其IP面向嵌入式应用,龙芯2号CPU及其IP面向高端嵌入式和桌面应用,龙芯3号多核CPU面向服务器和高性能机应用的定位。到2008年底龙芯IP及芯片在以军工为代表的工控、网络安全及低成本电脑等方面取得了不少点的突破,IP和芯片销售均已经达到十万片规模,系统销售已经达到万套规模,龙芯的IP和芯片客户达到几十个,一些国际知名厂家如广达、意法半导体、中文2000等成为龙芯的战略合作伙伴。龙芯的两个主要产业化实体北京龙芯中科技术服务中心有限公司和江苏龙芯梦兰股份有限公司的定位初步明确,并开始形成纯商业行为的销售。再经过两年的努力,到十一五末,在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的支持下,龙芯1号IP、龙芯2号系列芯片(2G、2H)、龙芯3号系列芯片(3A、 3B)的研发和产品化完成,龙芯的产品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上百家企业参与到龙芯的产业环境中来,龙芯的IP、芯片和系统产品形成百万片规模的销售,龙芯的产业化实体达到亿级规模的销售并初步实现自我发展,龙芯的产业化实现突破。 “十二五”期间是龙芯产业化的积累阶段。在这个阶段,龙芯的核心技术研究进入世界领先行列,产品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产学研关系进一步理顺,龙芯的产业化实体逐渐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龙芯的应用全面铺开并在主流的电脑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龙芯的产业环境中有几百到上千家企业,辐射出千亿规模的产值。 “十三五”期间是龙芯产业体系形成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龙芯产业化实体进一步加强,企业成为龙芯创新的主体,龙芯的产品在计算机市场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标,龙芯技术引领信息产业的发展,龙芯的产业环境中有上千家企业,辐射出万亿规模的产值,龙芯产业体系建设基本完成。 五、结束语 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微处理器,建立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是国家的需要、时代的需要,是产业发展的需要,且我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相应的条件,再没有理由怀疑我们能够做成这件事。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发展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绝非易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无所作为的怀疑论和盲目乐观的速胜论都是错误的。在战略上藐视它,在战术上重视它是我国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微处理器和信息产业时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 说明:本文来自龙芯官方网站。作者胡伟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处理器(CPU)龙芯的总设计师。1968年11月出生于浙江永康,1991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系,随后免试进入中科院计算所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计算机专家夏培肃院士,1996年3月博士毕业并获工学博士学位。
模拟产品可以分为电源管理、混合信号和射频产品几部分。近几年,本土企业在这三大领域都有涉足,并获得快速发展,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规模和技术兼备的领头羊企业。通常认为,模拟产品市场更稳定、利润率更高,但本土模拟企业普遍毛利率低于20%,生存状况不佳。而且在各细分市场,只有第一名生存得不错,第二名甚至都是亏损的。大部分企业仍以替代为主,自主知识产权非常少。但一些本土企业的竞争策略也越来越清晰,即加强研发,不再替代,自己定义产品规格,这样企业的毛利率能够做到50%左右。 电源管理:领头羊企业尚未形成 本土电源管理芯片市场一年就有几十亿元的市场容量,涉及的产品五花八门,从LDO、DC-DC、AC-DC到充放电芯片、电源保护电路,而且分散到很多细分市场上。保守地估计,在这一领域,本土有几十家企业参与竞争,各企业针对的都是非常细分的市场。国外企业在这一行业的平均毛利率在40%左右,而国内企业平均在20%以下,竞争异常激烈。普遍认为大功率AC-DC产品利润要高一点,而LDO、DC-DC市场介入门槛较低,毛利率非常低。 在这一大容量市场上,本土并没有形成大公司,销售额过1亿元的企业也就3到4家,甚至没有上两亿元的企业。大部分企业销售额都在5000万元以下。而且,我们看到时不时就有人从原有企业中拆分出去独立做。 昂宝是这一市场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企业,2008年销售额超过2000万美元,为其销售额贡献一大半的产品是AC-DC,主要针对机顶盒、手机充电器以及笔记本应用市场。其毛利率也相当不错,达到50%。由于大功率AC-DC产品对芯片开发、高压工艺要求比较高,介入这一领域的本土企业并不多,只有士兰微电子、力通微电子、技岭科技以及南京新华通几家,这几家企业都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另一家过亿元的企业是上海岭芯微电子,2008年销售额在1.3亿元。他们主要设计生产便携式和消费类电源IC,这一市场产品非常成熟,竞争激烈。公司总经理张翌表示,容易做大的是具有制造资源的公司,因为拥有制造资源可以将毛利率提升20%~30%。这对于毛利率已经很低的行业来说至关重要。 在这一市场上,也有几家企业的销售规模已经达到八九千万元,下一步有望破亿元,绍兴光大芯业就在这一阵列中。2008年,该公司销售额达到9000多万元,主要产品为电池传感器保护电路、锂电池保护电路和开关电路。该公司项目主管石松泉介绍说,他们选择细分市场就是找本土大的模拟芯片企业不很看重,但小企业质量又没有保障的领域。他们的电池传感器保护电路就具有这样的市场特点,他们也因此占有国内电动车市场的70%的份额。提到下一步的发展,这些中小规模企业普遍面临一个难题,就是由于起步较晚,他们想到的,别人已经做到了。在这种形势下,只能在一些交叉领域和新兴市场上寻找新的发展点,光大芯业将重点放在新能源、太阳能充电器、动力电池保护等市场上。 混合信号产品:几大产品类都有介入 除了电源管理芯片外,近几年在国内甚至国际市场上有几类新兴产品引发模拟厂商的浓厚兴趣,这几类产品都属于数模混合SoC芯片,分别是LED驱动、LCD驱动和传感芯片等。本土企业在这几个产品领域都有涉足。 记者了解到,国内LED驱动市场的容量一年有几亿元,分为小电流和大电流产品,小电流产品一般应用于手机、户外LED彩屏,而大电流高压产品则应用在照明等领域。小电流产品是一个需求量大、销售额高、但产品技术介入门槛较低的市场。本土芯片企业在该市场的平均毛利润率约为15%左右。而大电流产品市场技术难度更大,毛利率略高,士兰微在这一市场的毛利率达到50%左右。在这一市场上,有10多家本土企业在市场上角逐。其中只有士兰微电子具备生产线,其余都为Fabless(芯片代工)模式,包括上海华润矽微、思旺、上海南麟等。他们总体占有国内10%到20%左右的市场份额,而其余大部分市场均被我国台湾企业群、韩国三星以及一些欧美企业分食。说到这一市场上本土企业的特点,上海南麟电子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刘桂芝介绍说,由于LED器件本身还处于不断演进的阶段,因此,LED的驱动芯片也还没有成熟,包括国际大厂Maxim和凌力尔特在内的产品也还没有做到尽善尽美。“鉴于这样的形势,企业还处于战国混战时期,没有发展到三足鼎立阶段。”他说,“我想还需要3到5年,才能够由分散逐渐走向集中。” 而LCD驱动芯片领域,在国内一年同样有几亿元的市场规模,但该市场的介入门槛较高。敦泰科技总经理胡正大分析说,由于要采用高压工艺,特别是小尺寸单芯片LCD驱动芯片产品对功耗、性能和系统成本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能够成功介入该领域的本土企业非常少。目前,在市场上出货达到一定数量的本土企业只有新相微电子,他们的技术关键是积累了32V、40V高压工艺技术。据新相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娄军介绍,去年公司出货量达到5000万颗,主要针对PC显示器应用,预计占有国内10%~20%的市场。而成立不久的敦泰科技主要应用领域为液晶电视。 此外,传感芯片也是近几年新启动的产品市场,但一些本土企业也已成功推出产品,初步介入该市场。例如,北京希格玛和芯微电子已经推出了光电传感器芯片。该芯片集成了CMOS传感器、电容式触摸感应传感器、高速ADC等电路。在进入量产的几个月时间中,该产品已经得到终端客户的认可,目前出货量超过100万颗/月。 射频产品:一枝独秀 在RF产品类上,本土企业也不下10家,而在市场上却表现为一枝独秀。 在2008年,从事射频IC设计的锐迪科实现了销售收入近5000万美元,成为国内RF产品领域乃至模拟领域中的最大企业。据悉,对他们销售额贡献率最大的产品主要有两大类,一是GSM手机的PA,另一个是手机FM收音机芯片,在这一市场上,一年半来,锐迪科总出货量已经累计达到6000万片,占到了该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这两类产品各占其总体销售额的约30%。此外,卫星机顶盒调谐器、大小灵通的PA以及其他制式手机的PA也占有较大销售比重。 提到锐迪科,我们就会联想起当时与瑞迪科在TD-SCDMA RF产品上同时起步的鼎芯半导体和广晟微电子。目前另两家企业都受到了很大的挫折。业内人士分析,锐迪科之所以做出来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们没有把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二是产品的持续快速研发能力,另外两家企业在新产品研发速度上比较缓慢,甚至遭遇挫折。 在锐迪科两大支柱产品市场上,本土企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在手机、MP3的FM收音机市场,国内原来有10多家企业参与竞争,但由于价格战,目前仅剩下锐迪科和鼎芯半导体两家。而在手机PA市场上,台湾厂商很多。锐迪科市场总监樊大磊认为,目前本土企业与台湾厂商的技术水平相当,都还处于追赶者行列。双方都强调技术支持,但对于大陆的客户来说,大陆企业在技术支持的效率和反应速度上更快,对客户需求的敏感程度更高一些,因此合作更加紧密。据悉,2009年,锐迪科把重点放在手机应用上,将研发一些规模较大、集成度更高、不太会被基带集成进去的芯片,但具体产品信息他们并未透露。 金融危机:影响大整合难 全球金融危机对于本土模拟企业的影响非常大,很多企业的订单比去年同期减少一半。一些拥有工厂的企业也将黑白班改为只有白班。在这种形势下,本土模拟企业都定位于生存和调整。基本上都在开展产品结构调整、管理的调整以及人员的优化。 一些行业人士认为,金融危机正好是本土模拟芯片厂商进行整合、做大做强的好时机。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企业并不认同。上海南麟市场总监刘桂芝通过观察总结道,整合确实是一条出路,但企业双方一旦谈到整合细节,似乎就谈不下去了。从市场效应来看,同量级企业之间的整合效益最大,资源可以最优化,但由于国内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文化,同一量级企业也最难整合在一起。而大吃小的整合似乎没有什么意义。而且,在模拟芯片领域,细分市场如此之多,只要掌握一个产品版图和一些客户资源,三五人的小公司也能够赚到“零用钱”,这是国内模拟芯片行业的市场特点,即使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绝大多数记者采访到的公司也绝口不提整合。在这一形势下,此次金融危机可能使一些现金流不好的企业破产,从而调整市场的秩序,这无疑对新一轮本土模拟行业的发展有益。 参考文献: [1] 张翌.我看中国电源管理芯片领域的持久战[R/OL].(2008-11-20). [2] 吴建兴.关注LED驱动等三大领域[N].中国电子报,2008,01,22 [3] 冯健.光大芯业:用芯开创未来[N].中国电子报,2008,12,25 [4] 胡正大.在市场竞争中寻求本土LCD驱动IC成长机会[R/OL].(2008-9-17) [5] 北京希格玛和芯微电子有限公司.光传感器芯片[R/OL].(2009-1-16)
台湾地区“经济部”及TMC(台湾内存公司)欲一举整合美、日、台DRAM产业,共同对抗韩国,但此愿景目前已宣告落空。据《苹果日报》报导,美光 (Micron)合作伙伴华亚科总经理高启全证实,美光已向TMC筹备召集人宣明智表明不加入意愿。TMC则低调不回应。 宣明智在4月1日记者会上还表示美光参加意愿颇高,但美光执行长Steve Appleton之后在法说会中表示,他对产业再造意愿不高,与尔必达合作并不适合美光。负责实际谈判任务的华亚科执行副总Michael Sadler更直言,美光不愿冒泄漏技术的风险。
在困境中挣扎的德国芯片制造商Infineon宣布将在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该公司称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将是其股票的主要交易地。 据悉,Infineon自愿从纽交所撤除其美国存托股票(ADS)的交易,将于4月24日正式生效。此外,该公司计划尽快撤市并终止公开财报。然而,这至少要在终止股票交易后的一年后开始。 该公司未对此事透露过多细节。但公司称在纽交所的交易量相对较小,通过成本收益评估之后,管理层认为不应该再继续ADS的交易。
4月9日消息,市调机构Gartner最新统计指出,2008年全球半导体总营收为2550亿美元,较前年减少145亿美元或5.4%。考虑经济持续疲软及2008年第4季下滑之趋势,2009年半导体营收的衰退幅度有可能加剧。 Gartner 2008年统计中的前10大半导体公司,仅有三家营收超越2007年,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是其中之一。 高通(Qualcomm)去年半导体营收攀升15%至65亿美元,排名从第11名跃升至第8。日本NEC营收则增长3.2%至57.7亿美元,2008全年排名第 10。 STMi营收增长3.1%至102.7亿美元,排名上升一位至第5,挤掉英飞凌(Infineon Technologies AG,不含奇梦达Qimonda)。 以内存为业务重心的芯片厂,所受影响最深。韩国三星(Samsung)虽维持第 2名,但营收较前年衰退15%至173.9亿美元。英特尔蝉连2008年冠军,营收仅小降0.5%至338.1亿美元。 Gartner分析师Peter Middleton表示:“与上半年的稳定表现相比,随着总体经济转差,半导体业者2008下半年的营收表现也开始走下坡,第 4季更达到了衰退高峰。”他强调,芯片市场严重受经济所冲击,业界大幅整合的趋势将开始浮现。 下表为去年营收排名前10半导体厂(单位:亿美元)
11月份以来,洛杉矶准备发展1.28GW太阳能的计划被大张旗鼓的宣传。然而,现在似乎遇到了麻烦。最近历时2周关于是否在城市公共设施上装置400MW太阳能的投票,让我们对能否实现1.28GW的目标产生了怀疑。城市公务员办公室宣布计划B(400WM太阳能计划)以百分之一的劣势正式失败。 计划B引起市民争议的部分主要是:洛杉矶水电部门将拥有所有的太阳能电池系统;另一个引起抱怨的地方是,按照规定城市工人将安装所有的太阳能设备,这样就妨碍了太阳能安装工作的正常竞标。 恐怕任何人都会认为洛杉矶居民不想要太阳能,即使1%的差距几乎不能清晰的表达。但是真正的原因是计划B本身的一些条款导致了这个计划的破产。引用Adam Browning of Vote Solar中说到的:没有人会说我们害怕阳光所以我们不要太阳能,这个利于太阳能发展的计划不能实施的原因是‘洛杉矶水电局要了更多的阳光’。
深圳IC设计已成为领跑全国的一个新兴产业。 尽管经济危机致使全球IC产业遭遇“雪崩”,但深圳IC设计产业却一枝独秀,去年年产值一举突破60亿元,同比增长近25%。不少企业的表现“可圈可点”:深圳海思以26亿元的年销售额首次跃居全国IC设计企业“老大”的位置;芯邦等企业成功实现扩张,力合微电子等多家企业则获得巨额风险投资。 记者采访获悉,为应对目前的产业“冬天”,深圳市IC基地等部门正通过加强技术平台建设和科研经费支持、规划建设IC产业园等手段,谋划做强做大深圳IC设计产业“蛋糕”,力争让深圳IC设计产业未来几年的产值达到150亿元。 全球IC产业打响生死战 IC( 集成电路)产业已被视为IT、电子产业的“心”和“魂”,是实现21世纪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性产业;IC设计更是整个IC产业链的龙头领域,是直接推动我市手机、电视、MP3\4等数码整机产业“升级换代”的关键。近年来,中国已发展成为全球IC消费大国,同时也是IC设计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但去年以来,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IC产业一路下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行业冬天”。 IC产业权威专家、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俞忠钰上周四来深出席深圳市政府召开的一个座谈会时表示,这场危机对国内外业界造成的冲击之大,远大于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时引发的产业危机。因为自从去年下半年起,全球IC产业同比跌幅已近20%。据悉,国际产业巨头三星、东芝、NEC等企业,都先后关闭一些IC工厂或大幅减产,台湾IC巨头台积电等企业,开工率一度跌至30%左右。而据最新统计,2008年中国IC产品销售额达1300亿元,同比增长3.9%,与上年24.3%的增速相比,大幅降低了20个百分点。 记者获悉,国内外IC产业“大减速”,让包括上海、深圳在内的IC厂商,从原来的高速发展迅速步入行业冬天,并迎来一场“生死保卫战”。在聚集着中芯国际、展讯等IC名企的上海,由于订单减少和国内外市场低迷,多家IC设计企业遭遇了资金链断裂以至不得不停产或大幅裁员等危机。而近年来迅速发展成为IC设计基地的深圳,自去年下半年来,不少企业同样遇到了国际订单滑坡等问题。 深圳IC设计逆势增长25% “在全球IC业遭遇国际经济严重冲击的形势下,深圳IC设计行业表现比较好、比较出色。”深圳IC基地副主任周生明向记者介绍深圳IC设计产业时这样表示。 据介绍,自2003年以来,深圳IC设计产业发展迅猛,特别是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成立以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IC设计产业销售额2003年为6亿元,2007年升至48亿元,已占到全国约20%的份额。海思、中兴微、芯邦、江波龙等一大批IC设计企业迅速崛起,在国内外形成了令人瞩目的“深圳军团”。 “去年11、12月份,多家消费类IC设计企业销售下滑趋势明显,有的减少订单达20%~60%。”周生明坦言,经受金融海啸的冲击,我市不少IC设计企业首当其冲。但总体上,深圳IC设计企业具有背靠整机厂商等众多优势,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近60亿元,较上年的48亿元增长幅度接近25%。 记者获悉,背靠深圳这一全球当今最大的彩电、手机、笔记本电脑、U盘、MP3大企业聚集地和IC消费地,注重研发和创新,是深圳IC产业逆市增长的重要因素。以与整机厂商“绑定”的海思、中兴微、芯邦等企业为例,由于背靠去年增速超过50%的华为,海思去年实现销售收入达26亿元,成为国内IC设计行业老大;优盘厂商芯邦则由于已成为国内外大批移动存储厂商的主流供应商,目前仍牢牢占据全球四成以上的优盘芯片,具有抗经济危机的较强能力。 在六大领域具领先优势 注重提升研发和创新能力,是深圳IC设计产业逆势增长的一条重要举措。记者获悉,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目前,深圳各类IC设计企业已发展至120家。截至去年上半年,全市IC设计企业已累计申请专利1243件,其中发明专利1137件,已授权发明专利326件。其中不少专利成果成为去年芯邦等一批企业成功赢得美国“337”调查和抗击国际金融海啸的有力武器。 据介绍,目前,深圳IC设计产业在全国已处于“领跑”位置,包括海思、国微、清华力合、芯邦、艾科、江波龙等在内的一大批IC设计企业,目前依靠领先的创新优势高速发展,已引领深圳IC设计在通信、数字电视(机顶盒)、移动存储、音视频处理、显示驱动、电源管理等6大领域,在国内外形成领先优势。 其中在数字电视芯片领域,有国内最大的电视机厂商“群落”,包括康佳、创维、TCL、长虹,均在深圳设立研发基地,深圳市近年的数字电视芯片的开发和产业化已引领全国,国微、国科电子、清华力合、致芯、艾科创新等IC设计企业已处于全国领先位置;在通信芯片领域,依照深圳庞大的通信产业支撑,特别是华为、中兴的强力带动,深圳以海思、中兴微为代表的IC设计企业已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行业腾飞再获“助推器” 记者获悉,在助力深圳IC设计产业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和抢占产业制高点中,深圳市科信部门将整合各方力量,通过出台强力的政策和专项资金举措,支持IC设计企业做大做强。 在资金方面,IC设计企业有望获得强力支持。在前不久公布的全市科研资金资助计划中,我市资助额将由上年的约6.5亿元大幅增加到10亿元。据透露,对IC企业的支持,已列入该计划的“重大产业技术攻关”和“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两大项目之列。科信局方面表示,这两项资助计划完成资助资金总额分别达2.5亿元,每个入选项目最高资助约200万元至500万元。而科技含量较高的IC设计企业,已被列为重点支持之列。而据市科研资金计划有关信息透露,截至目前,我市已有5个IC项目列入“重大产业技术攻关”计划资助之列。 此外,深圳IC基地作为我市IC企业孵化的大本营和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的8大产业基地之一,今年更将进一步加强对入驻企业的支持和服务功能,并积极协助企业解决“空间瓶颈”——办公和研发场地不足问题。据透露,在市财政累计已安排专项资金1.5亿元和国家部委近3000万元专项资金,在深建成较完善的IC设计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同时,近期,基地有望获国家IC产业创新支撑平台建设资金1800万元、省部产学研办“IC技术课题”重大专项资金近3000万元。 按市科信部门制定的有关产业规划,未来几年,深圳市的IC设计产业产值将达150亿元。有关部门将助推一批设计企业做大做强,推动深圳的IC产业转型升级。
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半导体集成电路。半导体集成电路有两个诺贝尔物理学奖成果,一个是获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半导体晶体管,另一个是获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集成电路。1958年德州仪器|仪表公司研究人员基尔比发现,可以将原先由各种分立元件构成的电路,以晶体管的归一化方式集成在半导体基体上。这样一来,原先由电子工程师担负的电路设计和制造任务,便转移到IC设计部门,电子工程师可以“傻瓜化”地使用集成电路。当集成电路进入SoC或成套芯片的IT产品平台时,IT产品的最终生产领域便进入傻瓜化产业时代,即山寨产业时代。 集成电路的知识集成与知识平台 集成电路的知识成果与知识行为集成,使知识成果与知识成果应用彻底分离,形成了电子技术领域的山寨化基因。所有使用集成电路的工程师都不必过问芯片中的知识成果,一个普通的电子工程师可以傻瓜化地实现过去必须由高级电子技术专家才能完成的电子设计任务,这就是集成电路诞生后的傻瓜化或山寨化应用现象。 (1)知识成果与知识行为集成 集成电路诞生前,电子工程师在形形色色的分立电子元器件基础上设计与制作电路,来实现电路技术成果的创新与应用。集成电路诞生后,集成电路设计者将许多成熟的电路技术成果转化成集成电路。电子工程师使用这些集成电路进行更高层次的应用时,不再需要了解集成电路中的知识成果,这就是集成电路的知识平台概念。 当基本的数字逻辑集成电路出现后,电子工程师用“与”、“或”、“非”等逻辑集成电路创造出脉冲计数器电路时,并不需要了解数字逻辑集成电路的工作原理。当脉冲计数器、定时器、振荡器集成电路出现后,电子工程师只要了解这些集成电路的外部特性与使用方法,就可以构成一个日历时钟。 集成电路中不仅集成有电路的知识成果,还集成了电路的知识行为。例如,脉冲计数器集成电路中,有脉冲计数电路知识成果,还具备脉冲计数的行为能力。给脉冲计数器加电,就能对外部脉冲计数,并将计数结果以电平高低状态呈现在外部引脚上。这种知识行为能力,使集成电路成为构成系统电路的基本功能模块。例如,当人们给手机设计日历时钟功能时,不再需要重新设计与制作日历时钟电路,只要添加一个日历时钟芯片,或集成一个相应的IP内核。 (2)集成电路知识平台的基本特性 集成电路中集成了人类已有的知识成果,人们使用集成电路时不再需要了解这些知识成果,就能在这些知识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新领域的知识探索。因此,集成电路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平台。集成电路知识平台有分离性、黑箱性、黑洞性、山寨性等特性,其中分离性是最基本的特点。 集成电路的分离性,是指知识创新与创新知识应用的分离。集成电路诞生前,人们就发明了日历时钟电路原理,电子工程师必须了解日历时钟原理,才能在系统中设计与制作一个日历时钟电路。集成电路诞生后,IC设计者将日历时钟原理知识成果转化成日历时钟芯片,电子系统工程师在为手机设计日历时钟功能时,只需添置一个时钟芯片,不再需要了解日历时钟电路原理。 集成电路的黑箱性,是指知识创新与创新知识应用分离后,集成电路使用者无法了解集成电路中的知识成果。 知识成果被集成电路制造者所垄断,不会产生知识成果从IC设计者到IC使用者的转移。 集成电路的黑洞性,是指随着集成电路的发展,集成电路中的电路知识成果会无限地集成下去。随着集成电路中知识成果的不断丰富,集成电路使用者的知识则不断贫困化。我们可以从门电路、脉冲计数器、定时器、日历时钟的演变过程中了解集成电路的黑洞性。 集成电路的山寨性,是指集成电路分离性、黑洞性发展到极致状态下的“傻瓜化”应用特性。集成电路使用者无需了解芯片中的知识原理,就能实现知识原理的应用,在早期的逻辑门电路时代,系统电路中设置计数功能时,必须在逻辑门电路基础上设计、制作;出现了计数器芯片后,系统电路中设置计数功能时,唯一要做的事,就是购置一个计数器芯片,将计数器芯片连接到系统电路中。 由VCD引发的山寨产业现象 集成电路诞生后,电路系统设计进入到“器件解决”时代。在“器件解决”时代,电子系统设计工程师从原先基于电路原理的系统设计演变为集成电路基础上的整合设计。在系统电路中添置某些功能时,不再需要从设计电路开始,只要寻找到一个集成电路芯片就行。如果将山寨行为理解为傻瓜化行为,那么,这种“器件解决”模式便是一种产品研发中的山寨化行为。 当大规模集成电路出现后,不断吞食系统电路中的各种功能。半导体商可以轻易地将一个产品的电路系统集成在一个或一套芯片之中。VCD机制造商想要生产这一产品时,只需向半导体商购买VCD套件(VCD机的产品知识平台),在半导体商售后的技术支持下,实现VCD机的傻瓜化生产。这就是为什么我国一些乡镇企业可以.在没有一个专业工程师的状况下,迅速实现VCD机的大规模生产的原因。这就是由VCD引发的山寨产业现象。由VCD产业现象可以看出以下三个山寨化产业特点: (1)扇形结构的产业模式 VCD集成电路套件,是一个集成了VCD知识成果的知识平台商品。人人都可以购买,都可以在半导体厂家售后服务的技术支持下,完成VCD机的产品化设计与VCD机的大批量生产。理论上讲,只要有一个VCD知识平台商品,就能供N个VCD机厂家使用,用来满足全球范围的消费需求。这就是IT行业中的扇形产业结构。知识平台的商品性,使知识成果应用呈快速的扇状扩展态势。 (2)知识成果的垄断与驾驭 知识平台的黑洞性,使知识成果最大化地集成在知识平台中;知识平台的黑箱性,屏蔽了知识平台中的知识成果。形成了半导体厂家对知识成果的垄断与驾驭。VCD机制造商无法窥见集成电路套件中技术秘密,N个VCD机制造商的产品更新换代都要依靠同一个半导体厂家。 (3)傻瓜化的生产方式 基于半导体集成电路知识平台的IT产业领域中,集成电路不断将产品中的知识成果最大化地集成其中,使最终产品生产环节的知识投入越来越少,最后成为OEM的组装化生产。在这种知识平台的扇形产业结构中,产品的所有核心知识成果都封闭在知识平台中,不可能出现技术成果的转移。半导体的知识产权利益都体现在集成电路的成本当中,VCD机生产商使用的是集成电路商品。 半导体厂家在售出VCD套件后,没有任何理由要求VcD机生产商支付VCD的专利使用费,半导体厂家成套的技术方案支持,本质上是集成电路商品的售后服务内容。 山寨产业是IT产业的必然趋势 集成电路的知识成果与知识行为集成,蕴含了山寨化基因。当把成熟的电子技术成果集成到硅片上,成为集成电路后,电子技术工程师便抛弃这些电子技术成果知识,实现了在集成电路基础上傻瓜化应用。 当集成电路发展到超大规模,加之微控制器的诞生,IT产品迅速向SoC过渡。每当某一IT产品技术发展成熟后,便会有半导体厂家跟上,实现产品技术的最大化集成,推出套件或SoC方式的产品平台。这样的产品平台与最终产品只有一步之遥,可轻易地实现山寨化的生产方式。 IT产业山寨化是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IT产业发展的成功之路。VCD产业发展就是明证。据说,最早的VCD机是由燕舞集团原创的技术成果,有可能引领VCD产业大潮。然而,当某些半导体公司将VCD的技术成果转化成集成电路套件,整合出VCD机的成套技术方案,与乡镇企业联手实现山寨化生产方式后,燕舞集团便迅速退出了VCD产业的历史舞台。 在PC机产业中,也可看到山寨化的发展状况。在Intel公司通用微处理器的硬件知识平台基础上,出现了众多的OEM厂家。在OEM硬件体系与微软操作系统软件的基础上,实现了PC机的组装化生产。PC机的硬件知识发展被Intel公司垄断,操作系统则依靠微软公司独家发展。此前在PC机领域的大批科研人员迅速地退出这一领地。 目前,手机领域正进入山寨化时代,这是因为围绕手机的众多技术均已到达成熟期。有现成的集成电路或IP核,IC设计、工艺低成本化,因此在不需要巨额投入的情况下,就能在极短的时间里,整合出低成本、高性能的手机软硬件套件或SoC,能轻易地开展手机产业的山寨化生产。 IT产业中,山寨化道路是集成电路知识平台发展的必然。山寨化的产业发展道路对原先的产业秩序会产生重大的冲击,有些市场行为也需要有相应的政策规范。 知识平台的山寨产业思考 山寨手机的出现,不是一个孤立事件,是集成电路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集成电路归一化的知识成果与知识行为集成,使集成电路可以傻瓜化应用,这就是集成电路的山寨化基因。当集成电路距离产品系统较远时,山寨化现象局限于科研领域,不被人们注意。当集成电路进入SoC时代,向产品平台发展时,就必然导致IT产业的山寨化。 在山寨化产业发展中,VCD显然是一个突破点。由于燕舞集团迅速退出,没有出现山寨产业模式对原有产业秩序的冲击,VCD的山寨化产业现象未被人们注意。然而,在手机行业原有市场领域中,已形成了一个由国内外巨头多年经营的庞大的产业群体,山寨手机的出现无疑对原有手机行业的产业模式形成巨大冲击,产生了轰动效应。 集成电路的山寨化基因,是归一化的知识成果与知识行为集成。在微处理器诞生之前,集成电路中只有一维知识行为;微处理器诞生后,微处理器中出现了多维知识行为与中断应急处理能力,具备了人类智力的仿真能力。在微处理器智力内核基础上构建的通用计算机与嵌入式系统,都有巨大的山寨化倾向。因此,山寨化现象会突破IT产业,向整个社会蔓延开来。今天出现了山寨手机,明天可能出现山寨医院。对此,人们应有心理准备。
一切要从2008年10月说起。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消费者的信心迅速消失,当电脑、手机到各种消费电子产品的需求骤降时,电子科技产品的核心组件半导体进入了寒冬,制造商面临多年来少见的危机。 在那一两个月内,坏消息频传,晶片制造商及其客户都忙着向投资者汇报不断恶化的市场环境。全球最大晶片代工厂——台湾积体电路(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简称台积电),七年来首次下调了销售和利润预期。 在全球晶片代工市场,台积电占据逾一半份额,其总执行长蔡力行去年10月底已指出,因面临金融危机导致的“不同寻常的挑战环境”,2009年全球半导体行业可能面临至多10%的下滑。 台积电是全球公认经营得最好的半导体制造商之一,它发布这样的警告,证实了半导体行业形势的糟糕程度。今年1月底,台积电宣布上市20年来首次出现季度亏损。蔡力行再次修正了他对半导体行业的看法,认为今年全球半导体市场将较去年衰退30%,晶圆代工位居产业最上游,受创程度将更为严重。 而台积电的主要竞争对手——联华电子(UMC,简称台联电)也发布了类似的季度业绩下降预测;韩国的海力士半导体公司(Hynix Semiconductor)出现七年多来最大的季度亏损;德国英飞凌科技(Infineon Technologies)属下的记忆体晶片公司奇梦达(Qimonda)已进入破产程序;意法半导体、英飞凌及NXP半导体,经营都陷入挣扎。 多数半导体业者的竞争力濒临危机,长期趋势是必须进行分拆和加速整合,未来晶片制造将集中在少数公司手上,越来越多的公司将专精在设计上,或放弃晶片生产或代工。 全球半导体恐仅三家存活 英国财经杂志《经济学人》本周的分析指出,主要半导体公司的高层看法雷同,认为长期而言,只有三家公司可以存活,即主导记忆体晶片的三星、专攻微处理器的英特尔、主打晶圆代工的台积电;剩下的业者将需要政府按时纾困,或是继续为国家主义而成立的冒险投资。但各国政府越来越不愿意出手救援晶片业。 该文引用市场研究机构iSuppli执行长里多的说法:全球记忆体晶片销售,要到明年才会重新恢复增长,并且要到2015年以后,才会重新达到2006年的销售额。 半导体制造业是个发展已趋成熟的行业,业绩年增长率从1990年代中的两位数,跌落到平均大约5%。自2004年以来,晶片公司的获利率要透过降价扩大市占率才稳定下来。实际上,半导体行业早在这次经济衰退之前就已出现问题,经济衰退只是把问题放大。 对该行业中规模较小的公司来说,情况尤为糟糕,这包括新加坡的特许半导体制造(Chartered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或中国的中芯国际(SMIC)。特许半导体的工厂利用率已经下降到45%,预料将进一步跌至37%,而中芯国际则在20%上下。 因为未来两三年的日子将较为艰难,半导体厂商和投资者现在都屏住呼吸,有人建议一些无法承受亏损的厂商不如干脆关闭工厂。因此也有人对特许半导体的生存价值提出质疑,认为特许半导体其实应该出售或结束营业。 早在2004年10月,特许半导体经历了三年的亏损后稍有盈利,但即刻又面对季度亏损,其营业表现一直比同行逊色,当时市场开始传出它可能被私有化或被收购。 2006年9月,淡马锡控股的一位高管曾表示,可能会出售陷入困境的本地资产,就包括特许半导体。2008年10月间,市场盛传特许半导体成为并购对象,有兴趣的买家是台积电和台联电,后因台积电与台联电意愿低告吹,随后特许半导体转向与中芯国际接触。今年1月间,市场又传言特许半导体的一个大股东会以35分左右的价格出售其股份。 一再亏损的局面难维持 淡马锡控股通过独资子公司新加坡科技半导体(Singapore Technologies Semiconductors)持有特许半导体约59%股份。出售或并购特许半导体的传言已不是新闻,传言重新浮出水面,只不过证实了淡马锡控股一直在找机会脱售特许半导体。 特许半导体上财年第三季面对五个季度以来最大的亏损,亏损2438万美元;第四季蒙受近七年来最大季度亏损,净亏损达1亿1401万美元;去年全年蒙受9258万美元净亏损,并宣布在全球裁退600名员工。今年第一季度的净亏损,将进一步扩大至1亿4700万美元。 特许半导体上个月宣布通过配售附加股筹集约3亿美元资金,以应付即将到期的债务,其中两笔总额8亿零800万美元。它的总债务已从2000年的5亿9028万美元,逐年增至去年的18亿4046万美元,盈利能见度仍旧很低,评级机构纷纷调低对它的评级。 作为世界第三大晶圆代工厂,特许半导体肯定必须强化其资产负债报表、提高财务的灵活度及留住客户的信心,也许应该考虑是否应该退出这个行业,因为它的存在价值正受到市场的严峻考验。 许多国家都把半导体或晶圆代工当成一个新兴国家科技发展的捷径。以政府设立的公司为主导,特许半导体正是我国的样板工业代表,政府希望以它负起科技领头羊角色。但在这次不景气后,晶圆代工厂的质变已经发生,特许半导体至今仍只是晶圆代工厂而已,而且,不论由技术面、产能面、资金面来看,它也不可能发展为比台积电及台联电更具规模的晶圆代工厂。 在金融风暴席卷下,全球晶圆代工厂处境艰辛,多数处在长期亏损状态中。特许半导体作为官方扶植的重点企业,在过去半年来的喊卖声中,道出了它的挣扎。最近市场传言它与中芯国际已进入实质谈判阶段,价格合理能卖出去当然是最理想的结果。 毕竟,在全球半导体市场不景气的当儿,已少有人对特许半导体未来的经营抱持信心。它的股价在2002年7月中跌破3元以来,是大势已去、回头无路了。
据市场调研公司Gartner的最终市场份额分析结果,2008年全球半导体营业收入总计为2550亿美元,比2007年下降5.4%。2008年第四季度市场急剧下滑,以及经济形势持续疲软,暗示2009年市场跌幅会加大。在Gartner的最新2008年10大半导体厂商排名中,只有三家厂商的销售额比2007年有所增长,而意法(ST)半导体就是其中之一。高通(Qualcomm)的半导体销售额增长15%至65亿美元,排名从第11升至第八。NEC销售额增长3.2%至57.7亿美元,排名第10。意法半导体销售额增长3.1%至102.7亿美元,排名从第六升至第五,与英飞凌(Infineon)(含奇梦达的销售额)换了位置。损失最重的是那些有内存业务的厂商。三星(Samsung)仍然位居第二,但销售额下降15%至173.9亿美元,目前是英特尔(Intel)的一半。英特尔销售额仅下降0.5%至338.1亿美元。
英特尔董事长表示,预计各国政府采取的刺激计划将起到提振经济的作用,但难以预计半导体市场何时将实现复苏。 综合外电4月8日报道,英特尔公司(Intel Corp.)董事长Craig Barrett 8日表示,他预计各国政府采取的刺激计划将在未来6到18个月中开始起到提振全球经济的作用,但难以预计半导体市场何时将实现复苏。 09年1月份,英特尔公布08年第四财政季度净利润下降90% ,主要受一笔10亿美元的冲减拖累,但该公司拒绝就第一财季的业绩前景给出正式预期,显示出当前这场经济危机的深度难以预计。
早在全球经济放缓之前,半导体业就已出现问题,衰退只是凸显出问题核心、以及结构与管理层的变革。 4月1日,营运陷入困境的德国DRAM厂Qimonda(奇梦达)正式进入破产程序, 德国境内的德勒斯登厂停止生产,所有设备处于待机状态,唯一的希望是等待投资人收购。 同位于德勒斯登的另一家大型晶圆厂,名称则从AMD改为Globalfoundries。美国微处理器制造商AMD 去年决定分拆晶圆制造业务,另设一家新公司,并将多数股权卖给阿布达政府管理的投资基金。有人担心,德勒斯登厂最终将移转至波斯湾。 Qimonda与Globalfoundries只是产业丕变的显例,半导体业变得越来越少垂直整合,而且有集中化的趋势,重心也从西方世界逐渐偏移。 即便探底的迹象看似浮现─亚洲晶片业者股价大涨,反映近来需求展望好转─半导体仍处于50年来最严重的景气寒冬。专家预测若正确,2009年全球半导体营收将再次衰退,到2010年才会复苏。 根据 iSuppli调查,今年全球半导体营收预估下滑逾20%至2050亿美元,类似其余观察家的预测。 要了解芯片产业为何重创,一个原因是IC的演化,让所有人造产品都包含至少一个植入式芯片,就像AMD创办人Jerry Sanders曾经形容--芯片为“半导体业的石油”。 换个轴线来看,就芯片厂商越来越倚赖总体经济健康的事实。 此外,半导体业本身的特殊结构亦为个中原因。为了加以解释,顾问公司VLSI Research执行长Dan Hutcheson将晶片业譬喻为农业-即经过长久耕耘 (预先投资)后,才有可能收成。 也就是说,半导体厂就像农民一样,常有过度供给的倾向,尤其像无明显差异的产品如存储器(冬麦也是)。即使价格低于成本,晶圆厂还是动个不停,为得只是不要损失庞大的预先投资并弥补可变成本。 其次, Hutcheson说,晶片厂就像陷入了所谓的“制程迷思”,不断因竞争而部署新制程,提高了产出却对价格造成压力。 最后,为了诸多理由(如增加就业、实行产业政策)而进一步加深这种内在倾向的政府,其实也要负担责任,尤其是亚洲政府。
2009年春季IDF将于今天(4月8日)在北京开幕,英特尔董事长贝瑞特博士将在上午的主论坛以《鼓舞心志的创新》为题发表主题演讲,并将参加下午的农村信息化论坛。这是贝瑞特博士第15次访华,也是他作为董事长最后一次访华。从1994年作为英特尔COO陪同格鲁夫首次访华至今,16年间他15次访华;贝瑞特博士的访华路线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英特尔中国战略的变迁。1994年前,中国仅仅是英特尔的一个产品销售地;从1995年起英特尔开始大力扶持中国本土IT企业,推动中国IT产业的发展;2000年后英特尔的中国战略再次升级,不仅要把最先进的产品和技术带到中国,还不断扩大在中国的投资,包括在上海、成都、大连等地建厂;从2006年开始贝瑞特访华的主战场不再是工厂和合作伙伴,而是转向了农村和学校,表明英特尔的中国战略已经超出了生意的范畴,而是致力于做好中国的“企业公民”。 第一乐章:培植本土IT企业 1994年,作为英特尔的COO,贝瑞特陪同英特尔前CEO安迪•格鲁夫第一次访华。当时的中国IT产业才刚刚起步,产业技术比国际水平落后两年多,联想集团等国内IT企业多数以代理国外产品为主。但在当时的电子一条街考察时,看到攒机柜台前人头攒动的场景,格鲁夫和贝瑞特敏锐地意识到,中国的IT市场潜力无穷。回去之后,格鲁夫马上制定一个中国计划:直接向中关村供货,将最先进的技术带到中国。 英特尔的中国战略第一次发生了转变,中国不再仅仅是一个产品销售地。英特尔要在中国发展壮大,就必须与“中国IT产业共同发展”,在中国市场扮演一个默默的长期耕耘者、推动者和见证者的角色。此前,英特尔的中国策略基本上是投石问路。虽然早在1985年就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只聘用了一名总经理,外加一个秘书和一名司机。 这次政策转变的标志性事件是,英特尔与和当时还比较弱小的联想正式建立合作关系,从技术上刻意扶持联想。1995年,贝瑞特第二次来到中国,英特尔把最先进的技术产品带往中国,为联想提供了最新奔腾处理器,直接催生了后来颠覆PC市场格局的“万元奔腾之战”。 1997年,贝瑞特晋升为英特尔总裁后第三次来到中国,1998年作为英特尔公司的CEO再次访华,并深入成都的电脑卖场实地考察。看到火爆的成都电脑市场,他知道在中国这种新兴市场,无法照搬欧美等成熟发达国家的已有市场模式,只有根据中国国民的实际购买力以及自身环境加以调整,才能与市场和产业共同成长。因此,英特尔必须要在中国推动电脑普及,把IT产业的蛋糕做大。这一年,大量价廉物美的赛扬处理器涌入中国市场,让中国人拥有一台电脑的成本直线下降一大半。 贝瑞特2002年造访联想集团 2003年8月28日,贝瑞特第八次访华时,宣布英特尔与联想集团在北京成立“联想—英特尔未来技术研究中心”。 这个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英特尔与联想在中国开发面向通信和计算融合的产品的合作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将基于产业标准合作开发新的技术,将有助于联想实现提供世界级的产品和海外扩展目标,融入全球信息产品市场,成为高科技的联想和国际化的联想。现在,英特尔与TCL、方正等中国重量级IT企业都建立了联合实验室,致力于推动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持续发展。 第二乐章:紧跟中国改革战略 扩大对华投资 在跨国公司与中国政府的关系中,英特尔是比较融洽的一家。20年多英特尔公司遭遇的公关危机极少,这从英特尔的投资策略中就可以窥见一斑。贝瑞特认为,英特尔在中国的目标是融入中国经济图景,和中国经济共赢共发展。为此,英特尔在中国的每一个投资行动,几乎都与中国政府的区域发展策略翩翩起舞,处处踩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鼓点。 1990年,中国正式提出了“浦东大开发”,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一个里程碑。1994年,当时主管英特尔工厂和制造的贝瑞特第一次访华时,就参与和主持了在上海投资6900万美元建设第一个封装测试工厂的重大决策。不到两年时间就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核心,吸引了以中芯国际、宏力半导体为代表的半导体制造企业入驻,并迅速聚集起60多家相关企业,形成了从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到封装测试、配套服务的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2002年5月9日,贝瑞特第七次访华时,在上海主持了CPU封装工厂开工仪式,同时宣布斥资扩建在浦东的工厂,使该厂具备测试和封装奔腾4微处理器的能力。 2000年,中国政府提出了“西部大开发”,2001年英特尔就开始派员到成都考察。2003年 8月,贝瑞特第八次访华,第一站选在成都。贝瑞特与四川省政府签署了一项重要的投资计划:英特尔宣布投资3.75亿美元在成都高新区修建一座芯片测试封装厂,这创造了西部地区最大的外商单期投资记录。在签约仪式上,贝瑞特直言:“西部是中国政府急于开发的地方,那西部就将是我们的选择。” 2004年,贝瑞特第九次访华,参加了英特尔成都芯片测试封装厂的奠基仪式。2005年,贝瑞特第十次访华,这也是他第一次以英特尔董事长的身份访华。他与四川省省长张中伟等领导共同出席了中国大陆的第二家芯片封测工厂的开幕式,并宣布将在成都追加投资修建英特尔全球第七家芯片封装厂。英特尔公司董事长贝瑞特博士将英特尔成都封装测试厂第390,002颗芯片组送到成都市市长葛洪林的手里,作为英特尔赠送给成都市政府的礼物。如今,成都已经成为西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地。 贝瑞特出席成都封装测试厂奠基仪式 2003年,中国政府的重点开始转向“振兴东北”。2004年4月,贝瑞特第九次访华,除了与东软签署合作协议外,还重点考察了东北的投资环境,走访辽宁,为后来英特尔在投资大连建厂奠定了基础。2004年11月,贝瑞特再次访华,并表示将继续加大在华投资,并进一步考察了东北的投资环境。2007年9月,贝瑞特前往大连,与国家发改委、信产部、辽宁省、大连市领导共同出席了英特尔在大连投资25亿美元的工厂奠基仪式。英特尔此举,不仅创造了在中国最大的单笔外商投资,还把整个产业链都搬到了大连,为环渤海地区IT产业发展和工业化改造奠定了基础。[!--empirenews.page--] 第三乐章 履行“企业公民责任”共创未来 我们检验一个跨国公司的最终标准,不是它在中国赚了多少钱,而是它为中国做了什么,尤其是为中国的未来做了什么。如果让贝瑞特回答这个问题,他会说:“中国的未来在于教育,世界的未来也在于教育。” 贝瑞特曾经当过大学教授,是一个教育理论家和思想家。在成为英特尔的CEO之后,他透过IT产业的未来看到了世界的信息化未来,深刻为世界还没有准备好迎接这个未来而困扰。于是,他为英特尔提出了一个伟大使命:填平数字鸿沟。也许对于很多企业来说这是一个不能完成的使命,因此也是毫无意义的空话。但是,贝瑞特在这15年中,始终甘之如饴,在中国这个农村人口达8亿的国度,不打折扣地履行他“普及科技教育,推动信息化”的承诺,并一次比一次更深入中国,让英特尔靠近并改变普通人的生活。 2003年8月,贝瑞特访问北京,与教育部部长周济正式签署了一份战略合作协议谅解备忘录,致力于推动和促进中国教育的信息化进展。根据合作协议,这份教育计划将在未来三年内培训50万名中小学教师,帮助教师学会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2005年12月,贝瑞特第十一次访华,除了参加英特尔在中国大陆的第二家芯片封测工厂的开幕式,还参加了“英特尔志愿者爱心教育工程”启动仪式。按照该计划,英特尔的员工可以任意选择所在社区周围的学校,以志愿者身份提供尽可能的帮助。英特尔每位员工只要在一所学校提供20个小时的志愿服务,英特尔基金会就会为该学校提供 75 美元的资助。 随着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施,贝瑞特的目光又转向了中国广袤的农村,尤其农村的教育事业。2006年10月30日,贝瑞特第十二次访华,在湛江市遂溪县岭北镇石井尾村的打谷场上宣布了英特尔的“世界起步走”战略,即在未来五年内在全球投资超过10亿美元,以改善教育并推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遂溪是广东省农业信息化建设试点县,该县蔗农已经开始通过网络获取市场信息,调整种植比例和收获时间;在岭北镇调丰小学,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可以让教师轻松地用电脑演示课件,彻底革新传统教学方式成为可能。截止2007年底,英特尔未来教育计划已经为中国培养了超过100万名具有创新性思维和教学方式的教师,直接影响到一亿名中国孩子。 2006年10月贝瑞特在湛江宣布世界齐步走战略 2007年9月,贝瑞特第十三次访华,再次深入中国农村。除了与河南省签订了一项农村电脑计划,为当地捐赠电脑,建立“农村信息工作站”外,贝瑞特还特意到鄢陵县西明义小学看望孩子们。在西明义小学,孩子们画了一副腊梅画送给贝瑞特夫妇;而鄢陵县一位参加了英特尔教师培训计划的美术老师,则送给贝瑞特一幅贝瑞特自己的肖像油画。两份以外的礼物,让贝瑞特夫妇笑得合不拢嘴。贝瑞特得到的这幅油画肖像,是2003年他和教育部部长周济签署的合作协议的结晶。 贝瑞特夫人和鄢陵县西明义小学的孩子们在一起 在汶川地震后一个多月,贝瑞特再次来到了孩子们身边,他是第一个到达地震灾区的跨国公司董事长!2008年6月23日,贝瑞特博士千里迢迢奔赴四川地震灾区,考察了位于汶川地震重灾区的彭州市龙门山镇九年制学校;并与四川省副省长黄小祥一起出席了“英特尔i世界计划”启动仪式,帮助受灾学生重返校园。彭州市龙门山镇距离震中汶川不足20公里,是汶川地震的重灾区。为祝愿灾区的孩子早日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贝瑞特博士还向龙门山镇九年制学校赠送了马蹄钉。贝瑞特博士说,在美国西部马蹄钉是幸运的象征,代表着力量和活力,马蹄钉是象征好运的礼物,祝福龙门山镇九年制学校师生一起顺利。 2009年4月8日,贝瑞特将启动他的第十五次访华之旅,也是作为董事长最后一次访华。据悉,他除了在IDF主论坛发表演讲外,还将参加下午的农村信息化分论坛,与中央党校等部门的农村问题专家共同探讨如何用信息化手段解决中国“三农”问题。 贝瑞特访华实录: 1994年,贝瑞特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此时的他是英特尔的首席运营官。在这一年,英特尔和后来的长期占据了国内PC市场翘楚的联想正式建立了合作关系,而且,开始在中国投资,在上海浦东建立了第一个芯片封装测试厂。 1995年,贝瑞特第二次来到中国,这次中国之行,使得英特尔对华策略发生了转变。中国不再仅仅是一个产品生产地和销售地。英特尔开始把最为先进的技术产品带往中国,并且努力扶持中国IT产业的发展,与众多的微机厂商建立了合作关系。而这一切,为在2000年,中国成为英特尔第二大市场奠定了基础。 1997年,贝瑞特第三次来到中国,此时的他已经晋升为英特尔的总裁,并且得到了格鲁夫的暗示,将接替其出任英特尔的CEO。 1998年,贝瑞特作为英特尔公司的CEO,再次造访中国。这一年的英特尔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新品滞销、竞争对手奋起直追、政府的垄断指控。“到中国去看看吧。”贝瑞特将自己送到了成都,在这里他受到了史无前例的欢迎,这也坚定了其战略转移的信心。 1999年,身为CEO的贝瑞特第五次访华。这一次,他选择了北京。在北京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贝瑞特表示,英特尔在面临产能和市场需求冲突时,将会选择继续扩大自身产能而拒绝代工。 2000年,贝瑞特再次来到北京。不过,和往年不同的是,贝瑞特并没有宣扬自己的芯片产品和投资计划。而是,开始在中国宣扬英特尔的“电子商务"理论,提出了开放性模式,用于实践则体现在模块化理论。英特尔只是提供芯片和相应的架构。也正是这个举措,使得英特尔开始逐渐摆脱AMD、SUN(促销产品 主营产品)等公司的纠缠,从而一骑绝尘。 2002年,贝瑞特第七次访华。这一年是英特尔在华投资爆发的一年。英特尔宣布斥资扩建在浦东的工厂,使该厂具备测试和封装奔腾4微处理器的能力。次年,首个“国产”奔4处理器顺利交付使用。随后,贝瑞特还出席了“2002年成都数字化西部”活动开幕式并致贺词。[!--empirenews.page--] 2003年, 贝瑞特第八次访华。8月27日,英特尔宣布投资3.75亿美元在成都高新区修建一座芯片测试封装厂,这也创造了西部地区最大的外商单期投资记录。次日,贝瑞特访问北京,与时任教育部部长的周济正式签署了一份战略合作协议谅解备忘录,致力于推动和促进中国教育的信息化进展。同一天,英特尔公司还与联想集团共同宣布在北京成立“联想—英特尔未来技术研究中心”。 2004年4月,第九次访华。这一次无论是英特尔还是贝瑞特都显得很低调,对外表示只是“例行公事”。除了与东软签署合作协议外,还考察了东北的投资环境。同时,巧妙的回避了,在中国无线局域网标准WAPI冲击国际标准的表态难题。 2004年11月,第十次访华,再次考察东北的投资环境。 2004年11月,贝瑞特再次 2005年,贝瑞特第11次访华,出席了中国大陆的第二家芯片封测工厂的开幕式,宣布将在成都追加投次修建英特尔全球第七家芯片封装厂。英特尔还启动了“英特尔志愿者爱心教育工程”,鼓励英特尔员工选择所在社区周围的学校,以志愿者身份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2006年,贝瑞特用实践饯行了自己的宣言,深入中国偏远农村地区广东湛江市石井尾村进行访问,宣布英特尔公司为响应中国政府建设新农村的号召而推出一项新计划,即在未来五年内在全球投资超过10亿美元,以改善教育并推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 2007年9月,深入河南省鄢陵县农村考察,与河南省签订了一项农村电脑计划;然后到大连参加大连芯片厂奠基仪式。 2008年6月22日,第14次访华,深入四川万县龙门山镇九年制学校考察,并宣布了英特尔的i世界计划。
据国外媒体报道,分析师们认为,虽然最近几周顶级芯片公司的股价出现比较大幅度的上涨,不过没有证据显示芯片市场已经触底反弹。 德州仪器在3月9日就表示,1月和2月的订单已经开始增加,此后台积电、三星和海力士也都发布了一些积极信号。但德州仪器也指出,在订单略微增加的同时,芯片需求依然在下降,没有看到复苏的迹象。而海力士的DRAM芯片价格上涨,主要是减产导致。 Gartner的分析师乔恩·艾伦森(Jon Erensen)认为,我们看到了一些积极的信号,很长时间以来这是第一次,但这并非是持续性复苏的开始。艾伦森和其他分析师都表示,出现积极信号主要是因芯片买家降低了存货,而非需求上升。 不过,芯片公司的股价却是上涨了不少。3月9日以来,意法半导体股价上涨了36%,英飞凌股价涨了约一倍,德州仪器股价涨了13%,高通股价涨了23%,英特尔股价涨了26%,海力士股价涨了74%。 iSuppli的高级分析师戴尔·福特(Dale Ford)表示,这是预期中的小幅反弹,由于2009年的前景不明,很多公司都采取最悲观的态度,对市场低迷的感觉更为灵敏,市场依然很糟,但不是这些公司想象的那么糟。 芯片行业历来都存在从短缺到过剩的周期,但这次面临的挑战非减产所能解决,因为全球的消费者都在削减开支。在欧洲,尽管各国政府都在大幅降低利率,并采取空前的刺激增长措施,但消费者需求依然低迷。因本币疲软导致价格上涨,新兴市场也开始下滑。 需求依然疲软 艾伦森表示,人们开始变得非常谨慎,他们不买东西,如果买也是挑最便宜的。芯片行业的重要市场如PC和手机市场,2009年的前景也是暗淡无光。PC销售预计将下降12%,新兴市场更是首次萎缩,而手机销售预计下降10%。 First Global的分析师在3月26日的报告中称,我们相信宏观经济的恶化对芯片行业的影响将持续到年底,全球GDP的减速将导致更大范围的需求疲软。行业分析师认为,半导体市场今年的销售可能下降20%以上。 芯片行业的希望可能来自DRAM市场的强制性整合,一些分析师认为,由于现金短缺和价格下降,一些DRAM厂商的设备利用率将维持在50%以下。规模达200亿美元的DRAM行业最近2年遭受最严重的下滑,所有主要生产商都出现亏损。 1月德国芯片商奇梦达申请了破产保护,台湾也在努力拯救陷入困境的芯片行业。三星公司美国内存营销副总裁吉姆·埃里奥特(Jim Elliott)预计,在去年大幅削减产量后,全球内存芯片市场将出现供应短缺。但他认为,这是过去疲软的影响,而非未来增长的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