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rtner:2009年亚太芯片市场将缩水22.7%

    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调降了亚太芯片市场的预期。   按消费量来算,2009年亚太地区芯片市场预计将达到1152亿美元,较2008年减少22.7%。去年12月,Gartner预计2009年亚太地区芯片市场仅下滑2.2%。   预期发生调整只要是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亚太地区消费者信心的缺失。上个月,Gartner再次调降IC市场预期。2009年全球半导体市场收入预计为1945亿美元,较2008年减少24.1%。   2010年预计市场将迎来9.6%的反弹。   总体来看,市场情况喜忧参半。中国大陆及香港仍然是亚洲最大的芯片市场,但Gartner预计2008年至2013年该地区年均增长率仅为1.1%。   同期,印度增长率将达5.9%,增速最快。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预计分别缩水1.7%、11.1%、5.6%和8.9%。    

    半导体 芯片市场 GARTNER BSP 新加坡

  • 08年英特尔业绩下滑 欧德宁薪酬涨至1240万

    虽然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个人电脑销量急挫,英特尔2008年利润大幅度降低,但是其CEO保罗欧德宁(Paul Otellini)去年薪酬却略涨,达到1240万美元。   据悉,欧德宁去年薪酬大部分来自股票期权,不过由于英特尔股价下滑,目前其期权毫无价值。据英特尔周一递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年度高管薪酬文件中透露,欧德宁2008年的薪水从77万美元上涨到100万美元,英特尔解释说这是因为欧德宁的全部现金薪酬低于业内同行。   据了解,08年欧德宁执行了12.8万股期权,价值14.64万美元。此外,他还拥有配股2.25万份,价值50.52万美元。欧德宁2007年的薪酬为1230万美元。   英特尔去年销售额下滑2%,至376亿美元,净利润下滑24%,至53亿美元。这导致欧德宁08年与业绩挂钩的现金奖励只有380万美元,低于董事会给他初定的金额。据悉,英特尔目前已经冻结了高管2009年的基本薪水。  

    半导体 英特尔 电脑 TE BSP

  • 山寨手机走红的背后力量

    中国手机市场发生了一系列剧烈的变化,行业竞争激烈,价格战时常发生,市场集中度和产品集中度不断上升,导致终端厂商利润率下降,多家国内厂家倒闭或退出市场。但同时山寨手机行业异军突起,与外资品牌、国产品牌三分天下,成为中国手机市场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手机的垂直分离驱动手机产业产生上述变化的潜在力量是行业的垂直分离。垂直分离理论最早由GeorgeStigler(1951)提出,阐述了产业生命周期和和产业链结构的倒U-型动态关系。此理论建立在Smith劳动分工受到市场容量限制的假说之上。幼稚产业开始时,产业结构往往是垂直一体化,但因产量太小,行业无法支持专业公司和中间产品的市场。当行业进入成长期,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企业外包部分生产,分工程度提高,产生中间产品市场,产业结构成熟变为垂直分离。当行业进入衰退阶段,市场萎缩,垂直一体化程度上升。  产业的本地化(localization)、集群化(clustering)加速了垂直分离过程。深圳华强的手机产业集群就是个例子。深圳华强北路作为山寨手机的集散地,聚集了20多家手机卖场,从手机到键盘、显示屏、耳机等各种零配件,各种款式和型号应有尽有。众多企业在特定地理空间的聚集,能扩大市场范围,从而使企业的纵向分解变得有利可图。产业的本地化、集群化有助于形成共享专业技术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同时有助于降低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  产业垂直分离过程中另一个要素是外购的交易成本减少,比如产品制作程序的趋同、零配件的标准化,和标准的平台型中间产品的出现。比如Intel的微处理器作为标准平台型中间产品的出现,加速了PC产业垂直分离的过程,PC市场产生巨大变革。  当产业上游需要巨额固定投资,而下游进入开放、竞争激烈时,更易产生垂直分离。手机行业的上游产业是基频、内存、射频等芯片,需要高技术投入和巨大固定投资,大部分依赖进口,生产这些产品的国外企业毛利润率稍高。手机行业下游的低门槛,加速了垂直分离现象。  支持中国手机行业垂直分离的最重要证据体现在产业链中各种元件出现了成熟市场,几乎每个手机生产环节都拥有10家以上供应商,基本是完全竞争市场。上游产业因需较高的技术含量,毛利润率稍高。下游产业进入门槛低,竞争激烈,大部分企业毛利润率不到10%。  手机元件可以分为四大类。主动半导体元件,占手机成本的50%以上,包括基频、内存、射频等芯片,欧美厂家占据主导地位,也是毛利率最高的领域,平均毛利率在30-40%之间。被动元件,主要包括电容、电感和电阻等,主要供应商是日本和台湾厂家,该行业毛利率大约在10-20%,日本厂商的毛利率略高。结构件,主要是手机外壳和PCB板,行业毛利润率小于10%。功能元件,包括显示屏、电声元件、振动马达、电池、天线、摄像头等。显示屏分为面板和模块。国内绝大多数厂家都是模块厂家;面板厂家大多是台湾和日韩厂家,厂家的毛利率大约为10%。电声元件行业毛利率不到7%。  手机行业垂直分离的第二个证据体现在行业领导企业的大规模外包代工现象和关闭工厂。比如明基、诺基亚、摩托罗拉相继关闭了在德国的工厂。诺基亚转型成一个软件公司,手机制造外包给富士康和比亚迪。    手机行业的垂直分离还体现在通用平台性产品的出现。联发科(MTK)提供的"芯片+软件平台+第三方应用软件"集成平台解决方案,国内的很多厂家都是采用这种方案在运作,这个平台似乎成了很多国内厂商的defacto平台,同时催生了中国的山寨手机行业。  山寨手机为何走红?  山寨手机最初多靠冒牌、贴牌生产,后因牌照制度的取消而"转正"。目前,山寨手机已经脱离了单纯的高仿和侵权阶段,众多默默无闻的小品牌是山寨手机队伍中的中坚力量,随着资本、口碑、市场经验的积累,其中部分厂商已成为知名品牌。比如天语、金立等几家手机品牌均是山寨手机出身,转向正规后已有不错的业绩。  "山寨手机"一词已不单单代表一种产品,而是一种生产方式,甚至一种中国特有的商业文化。"山寨"生产方式是以极低的成本,模仿主流品牌产品的外观或功能,并加以创新,最终在外观、功能、价格等方面超越这个产品。  手机行业产生山寨现象表面上看,是因为MTK平台的出现及手机下游配套产业的完善,但根本原因是产业的垂直分离。高度集成的MTK平台为手机厂商省去了大量的研发程序和费用,手机生产技术壁垒的大幅降低使得众多小厂商涌向手机生产领域。MTK是一家中国台湾芯片制造厂商,其平台集成了手机主板及软件,完工率基本上在60%以上,手机厂商拿到该平台后,只需稍微加工便可上架出货,手机生产变成了手机组装。  手机行业的山寨现象伴随手机市场集中度和产品集中度不断上升,不得不让人联想到PC产业的历史。那是个典型的U-型产业生命周期的例子。20世纪50年代早期,计算机产业兴起,大型主机的生产厂商从市场购买电子元件。50年代末期进入晶体管时代后,IBM,RCA等大厂商开始实现垂直一体化生产晶体管。计算机厂商在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按自己的标准生产一整套主机、外设、各种软件,不能相互兼容。60年代中期IBM的成功使得美国司法提案IBM违反反托拉斯的调查。到了70年代,随着微处理器的应用,计算机厂商向芯片厂商购买元件,一体化生产开始瓦解,进入垂直分离阶段。此阶段起决定性的作用的是英特尔的崛起及其微处理器这样平台型产品的出现。  手机元件的不断标准化,似乎预示手机行业要走PC产业的老路。PC产业的格局是市场两极化,比如美国这样很成熟的市场,市场品牌集中到两三家企业,低端市场竞争激烈,但每家产量都不大,且没有品牌。中端企业边缘化。手机目前的发展趋势也是品牌集中,诺基亚、三星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中端企业,包括爱索、LG和几个国产品牌越来越边缘化,摩托罗拉在很危险地滑向第二阵营。低端基本是山寨机的市场。但同时手机和PC的区别可能延缓产业彻底垂直分离的速度。PC同质化严重,手机仍是个性产品,有对样式、工艺的要求。  产业链的垂直分离表面上对行业似乎没有影响,但结构性的变化决定公司的长期战略。随着市场不断成熟和饱和、利润率不断下降,行业整合不可避免。苹果的策略是加强设计和人机结合方面的投入,赋予手机新的含义,提升品牌。诺基亚战略转型,逐渐离开制造业,加强软件和通讯方面的投入。

    半导体 诺基亚 微处理器 BSP

  • Intel:IBM与Sun的交易成功率很高

    Intel首席执行官Paul Otellini近日对IBM洽购Sun一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此次洽购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之前Sun就一直想将自己的一部分或是全部出售,而如今IBM给出的报价又相当高,所以Sun没有理由拒绝。   Otellini在近日的一次Intel内部会议上表示:“据我所知,Sun在过去几个月里一直在向硅谷和全球推销自己,很多公司都接到了电话或是拜访,Sun希望出售自己的全部或是一部分资产,现在看来IBM动心了。”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上周IBM以70亿美元的报价洽购Sun,按当时Sun的股价,IBM提出的价格约为其身价的两倍。   此次交易的一个最大问题是IBM可以支持的产品线,IBM和Sun都有自己的高端芯片生产线和操作系统,Sun拥有复杂的产品线,其中包括一系列的硬件和软件产品,其中很多和IBM现有的产品都是重叠的,这些只会增加IBM的负担。   正如Otellini所说,Sun的Solaris操作系统和SPARC芯片可能会为IBM的AIX操作系统软件和Power芯片而牺牲,“我认为该策略将成为此次交易的一部分。”  

    半导体 IBM Intel 成功率 BSP

  • KLA-Tencor再度裁员10%

    晶圆设备商KLA-Tencor将再度裁员10%,作为其控制成本的举措之一。   此次裁员和其他成本控制措施计划将帮助该公司减少单季运营支出达1.4亿美元至1.45亿美元。   去年11月,KLA-Tencor裁员900人,约占当时员工数的15%。一直有传言该公司将裁员25%。

    半导体 晶圆 控制 TE BSP

  • 2009元器件分销行业呈现六大趋势

    2008年全年市场呈现前高后低的曲线,尾势的急挫让包括老牌国际品牌在内的分销商们都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但2008又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奥运会的召开加速促成CMMB成为事实标准,苦等已久的3G再也没有拖下去的理由,4万亿刺激计划大手笔出台等等,由此带来的新兴市场都会将增长的火种延续至2009。今年分销商调查结果也显示,分销商依然看好2009年营收,有信心将获得两位数成长。不可否认,全球外部环境确实比较冰冷,面向出口的制造商订单锐减,需求下降时大型国际制造商将EMS代工部分收回,都将使服务上述客户的分销商面临重压。另一方面,庞大的人口和地域支撑,中国本土内需市场正由政府政策引导呈现生机,局部市场甚至可以用火爆来形容。因此在中国大地上,难免出现冰火两重天格局。如何经得起这冰与火的考验,从中起舞?分销商就要比拼实力和智力了。为了帮助制造商更宏观地了解分销商们都在哪些方面进行布局和调整,他们经营策略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通过今年的电子元器件分销商调查梳理出行业发展的六大新趋势。趋势一:外部需求下滑,分销商扎堆中国新兴市场对于电子元器件分销商来说,海外市场萎靡不振需求乏力,中国市场似乎有一枝独秀的感觉,而这种感觉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中国政府的大力推动。内需拉动的市场有:家电下乡、村村通、基础建设带动工业产品/医疗设备需求、3G网络带动的设备及终端产品,而新兴热门领域则包括CMMB带动的PMP/PND/手机、网络收音机/照相机、上网本、山寨机、LED照明等应用。为了抓住这些机会,授权分销商纷纷加大投入力度。例如,北高智看好LED照明、手机市场,在CITIZEN基础上新增了美国BRIDGELUX LED照明IC产品线,以争取更大的LED照明市场份额。另外还新签MEMSIC的G-SENSOR来逐步整合手机市场的核心器件。“另外,家电下乡活动也会带动液晶电视的新飞跃,全国范围大规模普及STB会让DVB行业得到迅猛发展,而移动电视也正在快步走入消费者的手中。目前我们已经在LED照明、液晶电视、移动电视方面有非常成熟的整体解决方案。”北高智总经理王玉成说。泰科源副总刘亚东也表示:“我们也一直在增加产品授权,预计去年得到授权的INNOFIFIE和SEMCO产品线将在今年的移动电视、智能手机等行业做出贡献。”虽然市场热点不少,为分销商提供了诸多增长点,但所有分销商都将希望寄托在这些领域的话,势必会加剧竞争。金融海啸中每个企业都想尽快找到突破口,但市场的容量却不是无限大,就看各个企业的速度与实力。此外,也有不少分销商都表示将维持现有市场优势,以“长尾策略”来应对低迷。趋势二:经营策略由追求规模转为注重效益由于中国分销行业集中度不高,过去几年分销商的经营目标是扩大规模、获取高速成长。然而,任何行业都会经历由粗放走向精细的过程,分销商们需要在日渐有序、成熟的市场中学会抵御利润下滑的风险。除了扩大市场外,我们发现近两年“效益”开始频繁出现在他们的经营策略中。为提高效益而采取的举措包括:内部业务结构精简、产品线优化、资源配置优化,从分销商代理线数量趋势也可以得出结论。在中国大陆开展业务的授权/混合分销商平均拥有8条品牌授权,比去年的12条有大幅减少,这与分销商在开始梳理和精简他们的产品线有关。举例来说,大联大去年就删减了5~10条产品线。该公司中国区董事总经理白宗仁表示:“大联大有专门的团队来负责产品线规划,任何产品线都是有经营费用的,如果引入的产品线在投入了大量资源后没有转化为生产效益,或者低绩效,供应商持续没有推出竞争力的产品,我们就会需要调配和管理资源,我们非常注重产品回报率。”但他同时也表示,除了并购凯悌带来新的产品线外,大联大去年还新引进了包括TDK在内的15条线,主要集中在无源器件上。另外两个例子是百特和科通,百特的考虑是逐步放弃一些技术含量低、资金占用高、利润率低的产品,转而向技术含量高,能体现自身竞争优势的产品线投入更多的资源,比如MCU类产品。而科通则是增加了战略伙伴,造成产品线之间产生冲突,不得不有选择地支持。追求效益这一目标对独立分销商也适用。捷扬讯科总经理纪晓玲认为,09年整体需求下降、竞争更激烈、客户要求更苛刻将是独立分销商面临的最大挑战,“但积极的因素是挑战将使独立分销商加速进行客户结构的调整、细化盈利模式的工作流程、强化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趋势三:分销商服务更加灵活深入在整个行业面临供过于求压力时,如何做深做细服务成为赢得客户的关键。分销商明显提高了服务水平,对市场需求的应对更加灵活,主要体现在:中小客户群的渗透和覆盖、技术方案更趋于可生产化、目录型分销商360°服务、小批量现货供应、更快的物流、付款方式的灵活性等。如前面调查数据显示,拥有成长潜力的中国本地中小制造商是各类型分销商非常青睐的客户群,也能为他们带来较好的利润空间。大型分销商安富利和大联大等也开始加强对中小制造商的渗透和争夺。受产品上市时间压力,以及部分制造商的研发能力限制,授权分销商提供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的重要性无疑,多数分销商都针对新兴的、高利润应用市场开发更多解决方案,还有一些本地分销商走的是“专业型”发展模式,能更深入地为客户提供可生产的解决方案,甚至半成品,提升客户依赖度。制造商的小批量采购之路一直不容易,不过这支队伍正逐渐壮大,除本刊曾多次报道的大联大、安富利及目录型分销商,一些授权分销商也加入了服务行列,尽管这项增值服务知易行难。合众达董事长兼总经理俞高峰说:“及时为客户解决小批量订单的需要是我们重点关注的一项服务,因为这是客户在采购中最麻烦的一个环节。”在提供快速的一站式现货供应服务基础上,目录分销商派睿电子始终在打造更深入的服务,尤其是加强技术支持。不仅在成都成立全球技术服务中心,还可以通过邮件、电话、在线“实时聊天”方式解答全球各地的技术难题。趋势四:供需格局充满变数,分销商库存策略普遍保守供需格局不确定是2009年分销商最大挑战之一,多数授权分销商的库存策略趋于谨慎。“今年市场一定是总体供需不平衡,而且局部市场反映剧烈,如MLCC一定供大于求,价格激烈竞争。上游原厂TI、恒忆、三星等已显现出控制资本再投入和产能的经营策略,而下游制造厂商又会严格管理订单和库存。”泰科源的刘亚东认为,“作为中游代理商来讲,经济危机对于我们产生的影响主要是采购层面的决策,包括预测、下订单、缓冲库存的管理和决策的难度加大。”基于这样的局面,多数授权分销商都采取库存保守策略,紧密跟踪市场动向再灵活调整,严格控制库存风险。大联大的白宗仁透露说,该集团已经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节省运营成本,目前已做到成本同比缩减20%,而这一点也主要有赖于库存策略的调整。“正是由于规模效应,我们才可以做到。”他还强调说,“但这并不意味着给客户的供应会出现问题。”康博运营经理徐天广还分析说:“2009年的电子元器件的供应状况应该会符合经济下调的趋势,多数领域处于供大于求,例如消费类电子需求呈现疲弱。但是这种状况可能不会持续很久,因为原厂的相应调整,供应状况可能会出现恶化,反而造成很多领域出现元器件紧缺现象,不一定仅仅局限于目前状况比较乐观的分支产业。”趋势五:行业整合趋势明显,并购活动却可能低于预期尽管分销商在过去一年平均行业增长率为17%,好利顺去年还获得了高达40%的成长,但仍有13%的回复者表示业绩出现了负增长,这使行业整合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关于电子元器件分销市场的竞争和整合是这个行业非常突出的特点,在中国市场上也不例外。一些小的分销商很难维系发展,一段时间后他们不是消失就是被兼并,经济危机会加速这个过程。”丰宝副总经理刘海东分析说,“分销商的整合由于现金流量的严重短缺,造成尽管有人想卖不一定有人想买,人才及团队的整合机会大于公司的整合。”相比去年并购频频,在今年偏向紧缩的整体环境中,行业整合更多是通过自我淘汰、消亡来完成,逆势大规模并购的可能性并不高。大联大在上半年完成了去年宣布对诠鼎的收购后,已显露出对再次出手收购偏于保守的策略。安富利对并购计划的态度也暧昧不明。从近两年的并购案可以看出,被兼并的对象趋于中小规模化,并购的初衷更多的是考虑产品线互补或者优势互补,而不仅仅是规模扩张。不过去年末被日本Mocnica并购成为其子公司的骏龙科技则表示是基于财务上的考虑,藉此进一步增强资金实力,骏龙在中国的运营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而涉及中国大陆本地分销商、有一定规模的并购案几乎没有,骏龙市场副总裁黎宝恩的看法颇具代表性:“大陆分销商的财务状况不透明是最主要的原因,又因为这个问题产生了资产估值困难,对并购双方都造成了障碍。”同时大陆分销商在过去几年里一直处于高速成长期,多数分销商对抛来的橄榄枝并不热情,但自身又不具备收购其它同行的实力。不过,大陆并购案稀缺的历史有可能被科通打破。科通总裁袁仪坦承:“科通是一家本土发展了十几年的公司,在经营管理、市场、客户关系上都有着明显的优势。近3亿美金的销售,加上在美国上市,使公司有规模又有资金实力。出于成长的考虑,科通公司正认真寻找、洽谈潜在的合作伙伴,公司为此专门成立了投资兼并小组,为科通进一步发展做准备。”趋势六:独立分销向多元化迈进在连续几年全球元器件市场总体供过于求、制造商全球采购能力增强、供应链越来越透明的趋势下,独立分销商调剂供应链的空间不断萎缩。除传统的寻找难寻/紧缺元器件和多余库存处理服务模式外,中国本地独立分销商开始拓展更多服务内涵,如开展授权品牌业务、库存寄售、BOM长期供应/成本优化、整体供应链服务,甚至从行业贸易角度搭建元器件交易平台。“去年起驰创加大了在寄售、剩余库存处理和代理业务方面的投入,加快业务转型,这一策略也将是今年的重点。”驰创电子资深董事查俊表示,“驰创多元化经营的战略已经初步成效。”从2006年起,陆陆续续有些分销商逐步引进授权品牌,开始两条腿走路,包括英特翎、凯新达、美盛、康博。美盛总经理郭坚文称:“不可否认,独立分销商的灵活性决定了其在服务的深度和技术支持上面临局限,因此,若想突破这个局限就必须让自己摆脱传统独立分销商的界定。我们会在这方面做出努力突破,2009年计划引进几条适合公司长期发展的代理线。”

    半导体 移动电视 元器件 电子元器件 LED照明

  • 2009年亚太芯片市场将缩水22.7%

    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调降了亚太芯片市场的预期。按消费量来算,2009年亚太地区芯片市场预计将达到1152亿美元,较2008年减少22.7%。去年12月,Gartner预计2009年亚太地区芯片市场仅下滑2.2%。预期发生调整只要是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亚太地区消费者信心的缺失。上个月,Gartner再次调降IC市场预期。2009年全球半导体市场收入预计为1945亿美元,较2008年减少24.1%。2010年预计市场将迎来9.6%的反弹。总体来看,市场情况喜忧参半。中国大陆及香港仍然是亚洲最大的芯片市场,但Gartner预计2008年至2013年该地区年均增长率仅为1.1%。同期,印度增长率将达5.9%,增速最快。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预计分别缩水1.7%、11.1%、5.6%和8.9%。

    半导体 半导体市场 芯片市场 GARTNER 新加坡

  • 中芯国际:代工模式的颠覆者

    过去几年,张汝京十分忌讳别人叫他“建厂高手”。因为,这个名字隐含着一种批评。言外之意就是,张汝京擅长企业草创期运营,喜欢追逐数量与规模,等到企业步入成熟运营,他就不行了。但是现在,张汝京似乎已不在乎外界这么说。因为,随着深圳厂落地,以及旗下暗中布局的新兴业务的成熟,中芯悄悄度过了它的青春期。 “我们已经过了生产布局阶段,现在更重视内部管理、平台建设、业务创新。”几日前,他在办公室里说,中芯已不是过去的样子,接下来,还会改变行业某些已有做法,做个颠覆者。代工模式花样多中芯要颠覆什么呢?被颠覆的应是已有的商业模式与运营策略。就目前而言,在全球半导体代工业,其对手台积电、联电、特许等现有的商业模式,也许就是颠覆的对象。 台积电可谓半导体代工业代名词,创立时便定位于此。当年西方半导体企业全是集设计、生产于一体。张忠谋表示,它们生产没优势,台积电可降低一半成本。但英特尔、AMD嘲笑并拒绝了代工。30年过去,台积电已成代工龙头,毛利不逊英特尔。几年来更是进入关键设备、封测等领域,去年还宣布了一项创新平台计划,试图借技术与影响力,重新定义代工业标准。去年10月底,张忠谋强调,50年来,半导体业有很多技术创新,但商业模式至今只改变了“唯一一次”,即代工模式诞生。这是最标准的foundry(代工基地)模式。但对手有自己的花样。比如老二联电,则是一种“孵小鸡”外加策略投资模式。联电1995年才转型代工,当年与北美公司成立了联诚、联瑞、联嘉等多家设计企业。并在之后投资过联发科、原相、智原、欣旺、意胜、联笙、安诺拓、咏发、绘展、图诚等众多设计企业,投资收益一度占其利润近20%。靠着这一模式,它一直紧列台积电之后,日子很红火。中芯另一对手新加坡特许的摊子则没这么大。但它有个“富爸爸”淡马锡,而且,几年来,它与IBM、AMD之间合作紧密,已是全球有名的“三角技术联盟”。靠着这些,特许生产环节虽足不出户,技术与影响力却不逊中芯,两者在老三排名上,争夺激烈。搞乱场上秩序?但是,中芯颠覆的资本在哪里?看上去它好像没什么手段。自从2000年创立后,它的发展模式与台积电早期的模式并无二致。而且,过去几年,中芯国际的布局多在生产环节,在与对手的技术比拼上依然落后。截至目前,中芯已经相继在上海、北京等地设厂。去年初,张汝京对本报表示,这是一种“菱形布局”,可有效整合大陆市场人才、地方政策、物流等诸多生产要素。而且,每座工厂在产品定位上都有明显差异。但这种布局一直遭到对手嘲讽。台积电、大陆华虹与宏力等高管都曾私下表示,中芯盲目扩张,正在搞乱场上秩序。苏州和舰总裁徐建华更不客气。前年他就公开表示,中芯重“量”,过度扩充,将让产业陷入恶性循环。他当时说中芯香港股价大缩水,要接受国际资本市场考验,到了重视质的时候。中芯备受质疑的另一面,则是武汉与成都厂的“托管”模式:资本来自当地政府,中芯只负责寻找订单、管理运营。在上述对手眼中,这不是一种市场行为。这正是张汝京被称为“建厂高手”的背景。他如今已不在意。他说,这是公司过去一段时间的生产布局,目前已不一样。相对技术实力强大、规模大过几倍、可左右代工业标准的台积电,中芯的优势在于灵活的业务模式,机动的生存智慧。比如,尽管台积电也有封测业务,但它并未过于投资,几年来,它也一直委托第三方企业进行策略投资,但收益提升比例几乎可忽略不计。中芯对新业务的布局,显然也不同于联电对设计企业的策略投资。联电策略投资有两重意味,即一边扶持代工订单,一边从企业中获取直接收益。这一模式显然有两大风险,一是影响其他代工客户关系,二是投资收益越来越少,风险加大。颠覆者中芯中芯早已超越Foundry模式。2005年来,它在代工上下游不断延伸,其中包括两个重要动作:一是借助日本技术进入核心的设备光罩环节;二是与马来西亚公司在成都成立联合科技,涉足封测,从而提高了整体服务能力。业界关注的并非只有这些。中芯2006年涉足的太阳能业务,刺激了资本市场。内部人士透露,张汝京在美读过多个学位,其中包括新能源。该人士表示,此外,天津厂水回收与再利用技术,也是张汝京强调的业务,目前已对第三方提供。此前,记者获悉,太阳能业务去年营收已达6000万美元,由于属废弃芯片利用,几乎没成本。当然,中芯的缺憾也很明显。在四大代工企业中,它的研发能力最弱。截至目前,它是四家企业中唯一没有建立起技术联盟的公司,而这为其海外订单拉动带来了困难。中芯虽然拥有6大生产基地,但除了上海、天津外,每座厂都填不饱肚子。其中,武汉、成都虽借助“托管”模式,适应产业“轻资产策略”趋势,但在技术转移上困难较多。不过,张汝京的生存智慧,已由拥抱国际转为拥抱大陆。在战略引资上,完全可以看出其用心。国资背景的大唐控股以1.71亿美元主掌中芯,可说是张汝京化解竞争、争夺本土订单尤其3G订单的讨巧手段。加上它抢在台湾地区12英寸半导体业务西进大陆开放前完成产业布局。张汝京的长远意图早已确定,记者私下获悉,他曾比喻说,封测、新能源是俩儿子,可出外做事,光罩是女儿,要留家照顾老人。其中,成都封测厂将更名为“芯电科技”、新能源将独立成“中芯能源”,目前正在引进战略投资,张汝京打算将它们包装上市。张汝京目前已经再次开始吊资本市场的胃口了。前不久,该公司公告显示,公司打算将再次释放20%的股份,以吸引新的战略投资者。

    半导体 中芯国际 联电 新能源 台积电

  • 尔必达旗下子公司计划募资4.71亿美元

    日本尔必达公司表示,旗下两家子公司将主要通过发行优先股来筹资约460亿日元,(约合4.71亿美元)。   尔必达在公告中称,两家子公司为EBS和ECM,将向尔必达和数个业务合作伙伴发行新股。

    半导体 尔必达 BSP

  • 日本经产省植物工厂采用首尔半导体的LED

    韩国首尔半导体(Seoul Semiconductor)2009年3月23日宣布,日本经济产业省开展的“LED植物培育实验项目”采用了该公司的LED产品“Z-Power LED”系列(英文发布资料)。该项目采用的是Z-Power LED系列中可产生红色及蓝色光的产品。   作为LED植物培育实验项目的一环,经济产业省在其分馆大厅展示了植物工厂的模型设施(参阅本站报道)。首尔半导体已开始向参加该项目的日本照明器具厂商提供Z-Power LED系列样品,并预定今后再提供30万个产品。   以高效率、长寿命的LED照明作为植物栽培用光源备受关注。韩国农村振兴厅发布的资料显示,利用LED的补光功能,在约3000ha的农田栽培植物时,与白炽灯相比,可节能70%。

    半导体 LED 首尔半导体 POWER BSP

  • 6亿的诱惑:TD终端厂商受益几何

     6亿的诱惑  在2008年底2009年初,中国移动高调公布TD-SCDMA终端补贴政策,许诺予TD-SCDMA终端产业链以全力支持和投入,力促TD-SCDMA终端发展。如同每一项新生政策,它也曾被质疑是否能实际落地,落地效果有多大。不过中国移动正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承诺并非空话。  3月中旬,中国移动TD-SCDMA终端补贴政策的第一个公开项目推出,价值约6亿元人民币,首先指向TD-SCDMA手机的研发生产。虽然资金数量相对不大,但对长期耕耘、投入于TD-SCDMA终端领域的厂商们也是个不小的鼓舞和诱惑。这是个增强TD-SCDMA终端产业链决心的明确信号,更给厂商们提供了可以与中国移动形成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机会。  当然,在这个项目中仍存在一些疑问,比如中小企业如何参与的问题,政府、运营商、厂商如何形成合力的问题,项目如何常态化的问题,等等,这还需要时间来解答。  但无论如何,在这个项目之后,我们有理由相信,TD-SCDMA终端销售、售后服务等后续的补贴策略也将很快陆续推出。TD-SCDMA终端产业链会越来越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倪兰)  TD终端厂商受益几何  对于中国移动的6亿资金激励项目,大型TD-SCDMA终端企业击掌称颂,但中小企业却普遍认为自己无法被惠及。  本刊记者 倪兰  在中国移动TD-SCDMA终端联合研发项目的激励资金确定后,许多企业积极应标,纷纷希望获得中国移动一份支持。不过一个问题令人疑虑,虽然TD-SCDMA终端产业链上的终端厂商、芯片厂商称不上多,但面对6亿资金,却也是僧多粥少。TD-SCDMA终端产业链上的企业到底能从这一项目获益多少?  大企业不重资金重合作  根据记者的了解,对于此次中国移动拨出的约为人民币6亿元的激励资金,许多规模较大的终端厂商、芯片厂商均跃跃欲试,相当看重这一项目的支持力。  当记者提出6亿元究竟能对多少终端、芯片厂商,对多少机型研发起到实际支持作用时,ARM中国总裁谭军博士表示,中国移动投入6亿元,并不代表企业在中标后,其中标项目就只依靠中国移动来投入研发;终端产业链自身,尤其是芯片厂商每年本就会有大量的研发资金。而此次项目,中国移动要求终端厂商与芯片厂商捆绑应标,“实际上是中国移动以资金牵头,将终端厂商与芯片厂商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获得中国移动研发投入时,终端厂商、芯片厂商也将同时对研发项目进行投入,终端厂商、芯片厂商都将得到彼此的帮助”。中标项目实际将集合三方之力,这是最有意义的。  宇龙酷派产品研发部门刘姓工程师向记者表达了几乎相同的说法,不过他看重的是研发过程。“将我们终端与芯片相捆绑,希望这不仅是在资金投入上,更能在研发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配合,使芯片方对我们产品的需求形成更好的认知和理解,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现有TD-SCDMA手机存在的功能实现、业务体验等方面的问题,使产品更适应业务、市场和运营商定制需求。”  虽然中国移动今年对于TD-SCDMA终端中上网卡、上网本等产品推广非常重视,并传出他们正密切注意中国电信上网卡采购、销售情况的消息,但据了解,本次招标项目只针对TD-SCDMA手机,分别是“旗舰宽带互联网手机”和“低价3G手机”两个项目。  尽管如此,企业对于上网卡、上网本等产品获支持的信心却很充足。根据了解的情况,联芯科技总裁孙玉望表示,在内置TD-SCDMA上网卡的笔记本电脑销售时,中国移动会予以补贴,预测每台补贴费用将超过TD-SCDMA内置卡成本。  而对于中国移动的激励政策,一位主要的TD-SCDMA芯片企业的市场部人士也向记者表达了一些不同的观点。  “中国移动的大力投入固然好,但其实我们最在乎的并不是对于产品研发的投入,做TD-SCDMA做了这么些年,研发投入过亿,我们现在更需要的是TD-SCDMA资费能尽快降下来,使用户量、市场需求量尽快升上去,这对我们是最大的激励。”  中小企业存疑议  自中国移动接手TD-SCDMA以来,这6亿元的激励资金足以体现中国移动对促进TD-SCDMA终端发展的诚意。不过在记者的采访中,诸多TD-SCDMA终端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仍存一些疑议。  事情起源可追溯至3月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一次记者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就扩内需、促就业、保增长问题答记者问时,曾明确表示要“搭建一些平台让大企业支持小企业”。他说:“(TD-SCDMA)手机质量要提高,但是制造手机的中小企业没有这个实力,中国移动就决定拿出6.5亿,和中小企业联合搞手机的开发,这样就支持了中小企业。”  按照当时的说法,6.5亿的投入似乎是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而根据此次中国移动项目招标提出的一些要求——旗舰宽带互联网手机项目投标者在2008年要有正式销售高于2500元价位手机的经验并累计完成15万部的销量,或具备5年GSM机研发制造经验等等,一些中小企业人士认为,自身入围的希望渺茫。  “我们中小企业不能出产很好的产品,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资金不足,无法进行充分的研发投入,但我们又因为这些历史原因被排除在外。而那些有实力的大企业并不缺这一笔投入。TD-SCDMA终端的成熟应该是更多企业的成熟,永远靠几家大企业也是不行的。”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型终端厂商人士表示。他呼吁运营商在项目考察时也应注重一些新兴企业的潜力。  而一位接近中国移动的人士也证实,中国移动此次就是要圈定一些有实力的终端和芯片厂商。  对于这一“指控”,中国移动内部人士显得很无辜:“目前消费者都在抱怨TD-SCDMA终端质量差,在TD-SCDMA推广的初期,我们必须保证质量、保证体验,所以我们只能先考虑知根知底的大企业,不能冒险。”  中国移动与终端、芯片厂商在TD-SCDMA终端产业链最终达成的合作关系,必将触及到那些还处在观望中的企业的最后防线。扶持最薄弱环节  本刊记者 张鹏  “6亿元的专项资金的确为我们这些倾力TD研发的终端厂商以实质性帮助,更重要的是,这个信号坚定了我们对TD的信心。”一家生产TD-SCDMA的终端厂商人士这样告诉记者。  众所周知,TD-SCDMA发展的瓶颈之一在于终端,这种说法已在很多场合被运营商和政府部门的高层证实。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在去年举办的中国移动TD-SCDMA产业链大会上就曾表示,解决终端瓶颈是TD-SCDMA的未来路径之一;而TD-SCDMA技术论坛秘书长王静也公开表示,TD-SCDMA目前最大的挑战在于终端还不成熟,目前TD-SCDMA面市的50多款机型较其他两种3G制式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由此,如何全面调动国内外终端厂商的积极性,形成革命性的产品定制,并以此丰富TD-SCDMA终端机型、提升客户购买欲望则成为了中国移动发展TD-SCDMA的主要攻关课题。而近期,中国移动启动的TD-SCDMA终端专项激励基金项目可视作为这一难题寻求的最大解。Frost & Sullivan首席咨询顾问王煜全告诉记者,这种具有创新精神的终端扶植政策为“低迷”的终端格局注入了新的活力,“终端和芯片联合招标的方式将彻底颠覆中国移动固有的终端定制路线”。  颠覆传统的合作研发  此次项目招标中,中国移动将TD-SCDMA终端分为宽带互联网手机和低价3G手机两类,并设置不同门槛对竞标的厂商进行筛选。“如此分类主要是基于市场层面的考虑,3G时运营商本应看重的是高速率增值业务所带来的高额利润,宽带互联网手机的定位就在于此;但目前话音仍是运营商的主营业务,再加上3G牌照的发放使得在移动领域并无根基的中国电信获得了运营3G的资格,用户市场的争夺在所难免,而低价3G手机则是中国移动发展潜在3G用户的重要砝码。”  对于两种TD-SCDMA终端的资金投入比例,前述终端厂商人士表示,其份额相差无几,基本持平。但项目最终会有多少家厂商入围,6亿元的基金如何分配,目前还没有具体的规划出台,“现在处在招标流程中,具体分配方式要参考竞标的结果,但最终符合条件入围的厂商不会太多,预计只有4~5家左右。”  据内部人士透露,本次招标中国移动将本着“强强合作”的原则,吸引少数几家规模较大的终端厂商加入TD-SCDMA的研发,借用他们雄厚的市场优势繁荣TD-SCDMA的终端市场。在芯片方面,中国移动要求芯片厂商能够根据芯片功能细分市场,并以生产双模、多模的芯片为主,使TD-SCDMA的芯片能够兼容GPRS\EDGE\HSDPA等制式;而另一方面,中国移动在TD-SCDMA基带芯片的功耗也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定。  而对于本次招标的亮点莫过于以终端厂商与芯片厂商的联合,以终端厂商为主的投标方式,这意味着中国移动对TD-SCDMA的掌控能力将伸向产业链上游的芯片。  “与以往的手机定制相比,中国移动打破了原有界限。不再是对业务应用的定制。之前中国移动的定制思路不外乎是‘热机’搭配‘热业务’,对已经成型的手机增加应用业务。这种后天的‘嫁接’本身存在一定局限性,而现在中国移动可以从芯片入手来,以合作的形式,对终端实现操作系统等方面的深度研发。”王煜全强调说,“这使TD-SCDMA的研发味更重了。”   激励专项背后的期望  同时,这一激励举措也得到了很多终端芯片厂商人士及业内专家的认可。普遍观点认为,中国移动作为TD-SCDMA产业链上的主导力量和获益最多者应该对TD-SCDMA产业链进行必要的扶植,尤其是相对薄弱的终端环节。  应该看到,长期以来TD-SCDMA终端环节始终面临着机型、价格及性能方面的问题,很多终端厂商用于TD-SCDMA终端的研发力度不够,甚至一些主流厂商还在观望阶段。原因很简单,目前TD-SCDMA用户数量对整个手机市场而言还是小众群体,是否投入力量还要看TD-SCDMA的后续用户发展。  然而,网络覆盖面不够、用户规模小,厂商就不愿研发TD-SCDMA终端;而终端市场不活跃、用户购买意愿不强,用户数量自然也难以提升。有人将此比作是“鸡生蛋,蛋生鸡”的逻辑。无论怎么,打破这个怪圈的只有中国移动。  当下,中国移动正紧锣密鼓地部署TD-SCDMA二期建网,预计6月底前将向38个城市提供3G服务,而此次激励终端专项则是为全面普及TD-SCDMA终端奠定了基础,通过与主流厂商的合作,借用其优质的研发资源,逐渐优化终端质量性能。中国移动期待,TD-SCDMA网络覆盖逐渐密集、用户终端逐渐丰富,TD-SCDMA的用户发展会在未来的某一时间节点呈现雪崩效应。  扶植需要各方努力  “我们会积极参与到基金专项的招标中,并将重点放在宽带互联网手机方面。”多普达运营商事业部人士这样告诉记者。据了解,中兴通讯、TCL、酷派、LG、多普达等终端厂商都在投标准备当中。可以看到,6亿元的专项基金可谓立竿见影,中国移动的激励策略得到了众多终端厂商的积极响应。  “但中国移动这种扶植策略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在TD-SCDMA产业相对薄弱的终端环节,仅凭中国移动的扶植显然有些势单力薄;长远来看,TD-SCDMA的终端发展仍要靠政府、运营商、企业三家并举。”一位长期关注通信行业专家表示,重庆3G产业园就是这样的例子。  该人士补充道,TD-SCDMA产业链的繁荣最终源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这就要求包括手机、芯片在内的TD-SCDMA厂商能够在政府、运营商搭建的良好市场平台下,找准自身定位、谋求长远发展,努力建立一个互利互惠、和谐共融的产业生态圈,而目前全国各地政府组织的TD-SCDMA政府采购行为就是一个提升企业产品质量,抢占市场先机的绝好机会。  中国移动对TD-SCDMA手机研发生产的激励措施仍将继续,至少会在TD手机产品导入期内持续。       TD终端激励将常态化  本刊实习记者 陈琛  在中国移动激励TD-SCDMA(以下简称TD)终端联合研发的6亿元(人民币,下同)项目启动以后,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中国移动正计划继续加强对TD终端各环节的促进措施,以改变TD终端市场“积弱不振”的现状。  中国移动一位工程师告诉本刊记者:“TD商用的最大问题在于TD手机,而3G全业务竞争的关键在于增值业务。此次6亿元专项资金只是推动TD手机发展的第一步,今后中国移动还将用各种方式继续主动推动TD手机的研发和销售。”他进一步表示:“所有的推动计划都是为了更好地保证运营商的话语权。”  激励措施仍将继续  中国移动此次的激励计划剑指TD手机终端的研发,期望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的联合研发形式尽快弥补TD商用的最大短板——TD终端。在近期举行的“3G手机合作沟通会”上,中国移动副总裁鲁向东表示,将推出2G与3G终端定制联动、对终端产品库分级分类管理等激励举措,力图通过深度合作引导TD手机产业链的成熟完善,迅速扩大手机的销售规模。  中国移动CEO王建宙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9年会上也表示,目前手机开发厂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缺乏研发资金,而中国移动作为运营商不可能自己做手机,因此今年拿出6亿元设立终端专项激励基金,与厂商共同出资开发TD手机,但此次计划只涉及少量项目,包括旗舰类的宽带互联网手机和低价3G手机。  其实,运营商都倾向于采用深度定制外加集中采购的方式推动3G终端的发展。对此,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的工程师解释说:“有效降低价格是运营商加强定制的一个重大因素,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只有集采才能保证我们的话语权,我们可以要求手机厂商根据我们的要求去定制开发。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运营商只是关心卡,但深度定制可以为我们提供的增值业务寻找更好的基础平台。”  种种迹象都表明中国移动对推动TD手机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上述人员表示:“初步估计这种对TD手机研发和生产的激励措施仍将继续,至少会在TD手机产品导入期阶段仍将不断持续。”虽然无法预测今后中国移动在诸如此类措施上的激励额度,但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国内3G竞争已然拉开大幕,在TD终端产品的导入期,类似的激励只会加强不会减弱。  TD手机期待新型营销  中国移动对TD手机终端,在研发生产上采用的是深度定制外加集中采购的方式,而在销售上采用的是用户补贴的营销策略。“对于低端的TD手机,采取充话费送手机的方式;而对于中高端TD手机则采取部分手机补贴的营销方式。这种用户补贴策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客户的捆绑。”中国移动安徽分公司市场部员工告诉记者。  王建宙曾在达沃斯经济论坛上表示,中国移动2009年计划将手机补贴金额增加25%,由往年平均约80亿元增至约100亿元,期望吸引更多客户使用3G服务。  被问及TD手机补贴策略的未来趋势,上述中国移动研究院的工程师表示,“在TD手机市场推广初期,补贴的意义在于增加客户的凝聚力,TD普及后定制手机仍会存在,但是补贴不补贴要看具体的市场策略。”  北京大学市场营销领域的专家还就此事件向记者谈及了她对TD终端营销策略的建议,“我认为TD消费者感知可以分解为功能、服务、质量和品质四部分,而3G成功的商用条件取决于网络、服务、终端三个方面。成功的TD终端销售对于中国移动3G客户的积累有重要的作用,具体影响的因素可以分解为新业务特征和价格两方面。其中新业务将是客户首要考虑的因素,而具备吸引客户新业务的手机将是新业务成功推广的关键性因素。而另外一方面,提供中低端的手机终端也将是客户积累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具体的营销策略上,可以采用分期付款的用户购买方式,与家电卖场合作和老用户发展新用户的激励策略等。”北京大学市场营销专家向中国移动建议。  厂商期望与移动深入合作  此次专项研发资金吸引了各大主流手机厂商,尤其是各大国际手机厂商都表示出了对投标的浓厚兴趣。在与手机厂商相关人员的沟通中,记者发现,目前手机厂商的心态更多是观望电信运营商,他们认为在中国市场,起到领导作用的始终是运营商。摩托罗拉中国手机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运营商在产业链中处于强势地位,他们会主动选择有意向的手机厂商。目前摩托罗拉3G产品线以中国电信的cdma2000手机居多,但是在今年的第三、第四季度,摩托罗拉也会有TD手机上市。”问及对TD手机的兴趣,这位负责人表示:“我们和中国移动一直有手机定制的合作,这次专项基金计划是一个很好的深入合作机会。”  “我们期望通过类似于此次激励资金的方式与运营商确定稳定的合作关系,成为产业链稳定的跟随者,共同发展好3G产业。”摩托罗拉中国手机部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半导体 TD-SCDMA 中国移动 芯片厂商 终端

  • 英特尔被指现有股价估价过高

    北京时间3月29日晚间消息,据国外科技博客报道,上周四,英特尔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的管理文件显示,该公司有可能今后以每股15美元的价格发行价值10亿美元普通股。   英特尔股价周五结盘时为15.42美元,下跌0.4美元,或2.53美元。业界认为,英特尔拟以每股15美元增发股票,这说明该公司认为其股票现有估价过高,这对于众多英特尔分析师和投资者而言是一个爆炸性新闻,另外,英特尔股东不久前以每股20-25美元的价格回购了该公司股票,这对他们也是个沉重打击。   业界认为,英特尔可能认为该公司股价与众多标普500公司股价一样,可能迅速下滑至10美元以下。

    半导体 英特尔 BSP

  • AMD首席营销官:没有工厂并不妨碍竞争

    尽管是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季节,全球芯片业巨头AMD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中国市场抛出一个又一个芯片新品。昨天(19日),访华的AMD首席营销官NigelDessau介绍了AMD的新策略,并特别强调了对中国“电脑下乡”的关注,同时明确表示,无意进入眼下中国炙手可热的上网本市场。   对“电脑下乡”感到兴奋   记者:金融危机下,IT公司受到强烈冲击,但也普遍加大了在中国的投入,AMD呢?   Nigel:AMD的核心业务就在中国,中国是AMD非常重要的市场和非常重要的机会。   记者:中国政府出台很多救市措施,如“电脑下乡”,AMD是否会降低产品价格或调整销售布局?   Nigel:AMD中国团队在做这方面的计划,我并没有告诉他们怎么做,而是让他们做那些对市场有意义的决定。AMD对这个机会感到非常兴奋。在市场收缩大环境下,只要能给消费者带来物超所值的体验,就能够找到商业机会。   没有工厂无碍竞争   记者:本月初AMD分拆了制造业务,但竞争对手在采用设计、制造一体的模式,如何评价两种模式的优劣?   Nigel:我们不关注竞争对手采用怎样的模式,我们更关注模式是否解决顾客的需求。全球有很多领先公司并没有自己的制造工厂,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并不会失去领先能力。   记者:无工厂模式后,AMD一年能节约多少?   Nigel:现在我给不了数字。但在原有模式下,我们生产出第一片芯片之前,就得把所有工厂成本算上;但新模式下意味着我们把原有一次性固定成本打散,变成现在针对每一个芯片的可变成本。   AMD不会做上网本   记者:6核CPU什么时候推出?   Nigel:6核处理器会在今年下半年推出,其功耗和现有的4核产品一样,但性能却提升了50%。另外12核处理器将在明年推出。   记者:现在上网本的概念很热,AMD会不会杀入这个市场?   Nigel:我们不会做上网本。超轻薄笔记本是我们的拳头产品,在保证超轻薄的同时,AMD不会牺牲性能。  

    半导体 AMD NI GE BSP

  • 谁来拯救纸媒?

    2009年3月16日,对于全球报纸从业者而言,或许是这个行业自诞生以来最悲情的一日。您大概也已经阅读过如下的信息:3月16日,美国《西雅图邮报》的发行人罗杰·奥格尔斯比向工作人员宣布将在17日发行最后一期纸质报纸;而后这份有146年历史的报纸,在其母公司赫斯特集团的要求下,脱离纸媒,完全转变为电子报纸。于是,近几年时续时断的关于“报纸在内的传统印刷品的未来该何去何从”的话题,又迎来了一波讨论小高潮。人们开始用无限惋惜、同情的语气,谈论着这些被视为“日暮西山”的产品形式以及它的拥有者们,例如《西雅图邮报》和它的母公司赫斯特。情况真的这么糟么?确实不容乐观,但并非没有转机。前提是你要意识到:世界正在跨进后蔡伦时代,你需要认识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蔡伦时代互联网初现,即有人惊呼“纸的消亡”,预言社会将实现全面无纸化办公。然而,正如电视和广播之间的消长,并未最终形成一方取代另一方的格局,时至今日,网络的拥趸逐步承认网络并不能终结纸的时代。毕竟网络并非物理概念上的媒介,它需要通过电脑、手机等硬件设备来显像。而显像的技术,在纸张和活字印刷术出现之后,虽然在不断进化,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出现一种技术的显像效果,会如传统的纸质印刷品一般,可以让你的眼睛面对它尽情遨游;因为,包括LCD在内的显像技术,都存在闪烁现象,会导致眼睛容易疲惫。不过就在2000年互联网第一轮泡沫形成和破裂的前后,一项足以让人们忘掉蔡伦的技术——第一代电子纸技术——在实验室内基本成熟。电子纸是一种兼有纸张优越的微薄度、柔韧性、高对比度以及数字化时代电子显示器相关特性的产品。事实上,电子纸技术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75年。当时施乐公司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一位名叫Nick Sheridon的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型显示技术,这种被称为Gyricon的显示技术制成的显示器由成千上万个小球镶嵌在一块可弯曲的橡胶形薄板上制成。这种技术的优点在于它具备与纸张完全一样的显示功能,同时和其他的电子显示技术不同的是:Gyricon显示器只在转动小球改变显示内容时才需要供电,页面上的图案设定后,不通电时仍可显示。遗憾的是,施乐公司忙碌于当时看来更有前途的项目,并未进一步投入Gyricon技术的研发工作。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的一位名叫Joseph Jacobson的物理研究员也对“电子纸”显示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和自己的两名研究生开发出一种与Sheridon的方案有一定相似的显示技术,Jacobson开发出新型微胶囊技术,这种电子墨性质的微胶囊非常小,直径只有100微米左右,从而能够显示高分辨率的图文信息。这种微胶囊可以喷洒或压缩在许多种材料上面,微胶囊形成的发光体表面可以产生与印刷版报纸类似的对比率,这样人们就可以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以很宽阔的视觉角度阅览图文信息。更重要的是,这种电子油墨“页面”存在利用流水线大规模生产的可能性。1997年,Jacobson辞去在MIT的职务,靠几百万美元的风险资金成立了电子油墨公司(E Ink Inc.)。此后,它逐渐累积吸纳了包括摩托罗拉、英特尔、飞利浦在内的超过1.5亿美金的风险投资,并结合飞利浦等公司的研发能力,实现了电子纸从中试到市场化的蜕变。2007年,亚马逊公司基于E Ink技术推出的电子阅读器Kindle,创造了在产品相对过剩的年代中又一个“时常卖断货”的传奇。常规书本的大小,比词典们轻薄灵巧,电子产品具备的大容量存储,跃然“纸面”的“油墨痕迹”,山寨手机一般的待机时间,博采众长,你很难不喜欢看起来虽然还不太时尚的Kindle,即便它的初始定价高至399美元——相同的价格,可供你选择的还有PS3,Xbox,甚至是Wii等劲爆的游戏设备。根据花旗集团分析统计,第一代Kindle约50万台的销售量,刺激亚马逊在一年之后,立刻推出Kindle2——设计感更强,功能更多的新一代阅读器,价格仅是象征性地下调到359美元。1[/!--empirenews.page--]热闹接踵而至今年3月19日,消费电子巨头和最如日中天的网络巨头Google,宣布在电子书领域的合作。根据双方合作协议,索尼Sony电子书阅读器用户将可以阅读谷歌数字图书项目中的公共图书,这些图书将通过索尼电子书商店免费向Sony Reader用户提供。而索尼数字阅读业务部门总裁史蒂夫·哈珀(Steve Haber)则以一种看起来更开放的态度表明:索尼不会限制用户只能购买索尼电子书商店中的内容。赫斯特的“寿险”看到Kindle的热卖,索尼应该捶胸顿足。事实上,索尼才是最早生产出基于E Ink技术的电子阅读器的公司。早在2004年,索尼、飞利浦和E Ink合作,并成功地生产出全球第一台有着“油墨印刷”体验的电子阅读器。可惜的是,这一开创先河的产品,夭折了。“索尼的问题出在它所设计的商业模式”,杨洪说道,杨洪是广州金蟾软件研发中心有限公司(简称:金蟾软件)的创始人、总裁,早在千禧过后,他就开始涉足电子阅读器这一刚萌芽的新产业。“索尼当时的做法是:消费者通过特点的软件下载到阅读器的电子书,一段时间内,就自动销毁。”在杨洪看来,就如传统购书行为,消费者希望花钱买来的电子书,是归自己所有的,而并非像经典谍战电影中的那样:定时自动销毁。合作同盟出师不利,换言之,仅拥有技术和电子产品的品牌影响力,还不足以创造一个新的蓝海市场。此后,从飞利浦中分离出来的,专注于电子阅读的iRex公司推出自有品牌电子阅读器伊利亚特(iLiad),索尼公司亦推出新的SonyReader。即便有产品的持续改进,没有公司能够卷起电子阅读器的完美零售风暴,直至亚马逊的Kindle面世。作为全球最为成功的电子商务书商,亚马逊拥有两项足以傲视索尼的资产:庞大的阅读爱好者,相对丰富的数字化版权内容。当你可以用9.9美元的价格下载诸如奥巴马的《无畏的希望》之类的书籍时,你会认为从长期阅读收益来看,以399或者359美元,购买Kindle,是个不错的选择。除此之外,你还可以在许多无聊的时空内愉快阅读,提高你对一天24小时的时间利用率。Kindle就这么火了,由Kindle串联起来的一条数字化版权内容的生产和销售的产业链,隐隐浮现。2[/!--empirenews.page--]“电子纸”、“数字化”和“互联网”,这三大元素化学反应后释放的能量,会对传统的纸媒及其产业链产生多深刻的影响?哪些新的力量将介入其中?哪些传统的产品形式将走向彻底的消亡?重构之后的产业链或者说生态系统,谁会成为链主?或者说,谁更有机会成为链主?那么,让我们回到故事的开端:《西雅图邮报》停印,其母公司赫斯特集团,宣布旗下的另一份报纸《旧金山纪事报》(SanFrancisco Chronicle)如果不能摆脱目前的亏损困境,也将进入停印的行列,后者可是赫斯特起家的业务。我们是否应该对赫斯特施予怜悯之情?大可不必!在经营目前尚十分活跃的《大都市》(Cosmopolitan)等平媒之外,赫斯特近年积极投资新媒体,其中就包括对E Ink的投资。在传统纸媒式微的预判下,赫斯特公司已经买好了“寿险”。如果电子阅读器实现几何级增长,鉴于目前主流的电子阅读器采用的都是E Ink的技术,作为投资者,赫斯特将分得一杯羹;与此同时,作为内容提供商,赫斯特可以和硬件产商合作,放弃传统的书、报纸和杂志的形式,将内容导入到电子阅读器,不需要再为纸浆价格的上涨而努力地控制成本。更重要的是:平媒出身的信息内容提供商们,或许有机会反击网络媒体对于“渠道互动性”这一特质的沾沾自喜。谁的明日帝国导致纸媒式微的重要原因是网络媒体天然更适合通过两次销售(即通过贩卖信息获得读者注意力,再贩卖读者注意力给广告商)实现盈利这一商业模式,正如后者所标榜的“精准营销”。而传统平媒无法缩短印刷环节,进而提高信息的时效性;也无法改变纸张沉默无声以及无法互动的自然属性。虽说平媒与网络的合作历时不短,但是对于网络新贵将平媒们提供的内容打散重组的“粗暴”行径,传统媒体基本是无能为力的。电子阅读器可以成为传统媒体进行反击的一大利器。在数字化版权内容产业链上,目前活跃的主要是硬件提供商和数字化技术提供商(例如Adobe和中国的方正集团),由于数字化版权内容的匮乏和呈现方式的不同(要像书报一样的阅读体验),传统的纸媒可以在不失品牌的前提下,将自己的报纸、杂志、书籍“印”在电子纸上。另一方面,理论上可以追踪“电子书本”的所有者,纸媒们也可以实现更为精准的信息传播。那么我们不妨想象一下:由于Kindle或者别的什么电子阅读器,甚至可以让你闻到油墨的香味,于是你习惯了每天动动手指头,就在电子纸上读到了刚出炉的《华尔街日报》。即便你不是在奥马哈拥有特权的巴菲特,你也可以像他一样在午夜时分就看到第二天的《华尔街日报》,甚至你还可以在更早地时候读到。与此同时,如果《华尔街日报》保持其信息筛选和分析能力,你可以避免陷入到互联网门户海量到令人有些窒息的信息汪洋中,又可以像巴菲特一样享受《华尔街日报》提供的商业信息。这么看来,对于《华尔街日报》的新老板默多克而言,除了收购My Space来获得新兴媒体渠道的外,投资于E Ink之类的电子油墨技术,也是保障未来安全的不错选择。

    半导体 索尼 电子阅读器 KINDLE

  • 分析称知识产权难题使IBM并购Sun停顿

    报道称,IBM洽购Sun已进入“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阶段,业内人士认为,面对如此规模的并购,IBM在此阶段不仅要严审Sun的财务状况,而且还要仔细考虑并购导致的潜在知识产权纠纷,其中包括Sun与第三方签订的交换技术协议和专利协议等。   美国Grad、Logan和Klewans律师事务所律师兰德尔·波文(Randall Bowen) 称,“在此类规模的并购中,一般都有大量非固定资产,它们好比是万花筒,当你看它时,它将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美丽的对称图案,随后又四分五裂。”   《华尔街日报》上周五报道称,IBM正在严审Sun的商业合同,以避免出现潜在的各类纠纷,该报道称这一程序预计花费“大量时日”。由于关于IBM洽购Sun的传闻又过一周,但两家公司尚未就此事置评,部分业内人士开始考虑该交易是否业已停顿。   Goodwin Procter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史蒂文·弗兰克(Steven Frank)认为,目前很难知道两家具体在做什么,但能确定的是,两家现在正忙于某些议题的拉锯式谈判。的确,如此规模并购的“尽职调查”阶段要花费数月才能完成。不过一般而言,并购方通常会先粗略评估并购对象,以签署一份初步并购协议,然后再利用数月时间完成并购交易细节问题。   弗兰克称,如果两家真是计划进行并购交易,两家仅可能是在价格方面讨价还价,但如果是“尽职调查”阶段停顿下来,在知识产权方面可能存在双方难以逾越的难题。   两家公司大量产品都包含了开源协议和商业授权,他们和第三方也签订了大量的专利协议和交换技术协议,其中包括Sun与微软在2004年签订的一份错综复杂的协议,该协议解决了二者在Java软件技术上的法律纠纷。   例如,Sun可能从第三方获得了某一产品关键技术的授权,但授权协议条款规定了如果被授权方遭收购,那么该授权技术不得转让。因此,IBM必须与授权这一技术的第三方进行洽谈,以扩充授权范围,要么先并购,然后另起炉灶研发该产品。   AMD出售旗下芯片制造部门给阿联酋的投资集团时就碰到了上述问题。英特尔指控AMD违反了交换技术协议,因为该协议规定x86处理器技术不得转让给第三方,目前双方正在与仲裁方商谈解决这一问题。   此外,相互冲突的软件授权也是一个问题。Sun的数十项产品,如OpenSolaris、NetBeans和GlassFish Web软件采用的是基于MPL(Mozilla Public License)的CDDL(Common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License,通用开发与销售许可)开源协议,MySQL数据库采用的是GPL(General Public License)许可证制度,另外还有一些产品采用的是不同的授权协议。   Haynes and Boone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兰德尔·科尔逊(Randall Colson)称,IBM只要想获得Sun的技术,错综复杂的授权协议将成为挑战。例如,一些业内人士认为,IBM希望将Solaris的最优质部分整合进入该公司的AIX Unix,而后者受IBM商业授权协议保护。如果Sun已经将第三方的开源代码写进了Solaris,那么IBM就会发现将Solaris与Solaris整合会碰到障碍。   也许IBM碰到的最大难题将会是前文所述的Sun与微软签署的那份错综复杂的协议,该协议使Sun从微软手中捞取了近20亿美元,其中包括支付Sun放弃Java诉讼的7亿美元,以及7亿美元用以签订期限长达10年的专利共享协议。IBM的软件业务严重依赖Java技术,因此,若收购Sun,它不得不撕毁上述协议,以确保其业务不会与微软发生法律纠纷。   Grad、Logan和Klewans律师事务所律师波文称,有关“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阶段的报道才过一周,现在说谈判碰到障碍还为时尚早,但双方谈判时间越长,给客户和投资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就更大。他说,“公正地说,随着一天天过去,渐渐看起来这项交易有可能不会发生。”

    半导体 IBM 软件 SOLARIS BSP

发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