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媒报道,宝马将扩充BMW Connected+的功能,未来还将提供微软合作Skype for Business功能。宝马Connected+为智能手机与车辆提供了数码桥(digital bridge),为用户们提供新一代的个性化服务,将智能手机内容整合到车载控制显示器(Control Display)中,使得车载显示器与车内操作较早前更为简洁、方便。为满足当前消费者们的需求并推动智能手机再车辆中的应用,个性化成为了宝马的服务定位,使用户在车内、车外均能使用相关的智能辅助功能。
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FSE: IFX / OTCQX: IFNNY)将在2017年OktoberTech技术论坛上展示在自动驾驶方面的最新半导体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全新雷达传感器。英飞凌最近向早期用户提供了一套完整的雷达芯片组解决方案,包括77/79 GHz单片微波集成电路(MMIC)、带专用传感器处理单元的高性能多核微控制器和安全电源,以加快高级雷达系统的开发。
前15家顶尖汽车制造商中有8家已经在即将推出的车型中采用了恩智浦S32平台
格芯(GLOBALFOUNDRIES)于近日推出全新平台AutoPro™,旨在为汽车客户提供广泛的技术解决方案及制造服务,从而简化认证流程,缩短上市时间。从信息化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到自动化汽车高性能实时处理器,公司为全系列驾驶系统应用提供行业最广泛的解决方案。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已按规定程序完成《合作式智能运输系统 车用通信系统应用层及应用数据交互标准》等4项标准的研制,于2017年9月18日批准发布(标准自发布日起生效)。该标准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团体标准,填补了国内V2X 应用层标准的空白。
智能汽车未来将对整个汽车产业产生何种影响?无人驾驶“砸钱”!“联姻”!进入9月,车企、互联网企业、资本争相涌入智能汽车市场,跨界合作频频进入公众视野。
汽车制造商凯迪拉克用激光雷达做了一些新鲜的事情。他们使用传感器来绘制美国和加拿大的高速公路图,以及使用其半自动超级巡航功能描绘图样,而不是简单的给车上安装定位器。这个举动似乎十分大胆,但实际上,这是自动驾驶汽车最初进入市场的方式。
国内激光雷达创业公司RoboSense(速腾聚创)正式对外发布激光雷达的感知算法——RS-LiDAR-Algorithms感知算法1.0版本。此套件包括定位、路沿/可行驶区域检测、车道标识线检测、障碍物检测、动态物体跟踪、障碍物分类识别等六大功能模块,有助于自动驾驶车辆立刻获得LiDAR感知能力。
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FSE: IFX / OTCQX: IFNNY)推出的AURIX™微控制器系列助力实现自动驾驶: 用作NVIDIA DRIVE™ PX 2 AI计算平台的关键安全计算元件和车载接口。
据报道,一年前,特斯拉推出了第二代自动驾驶硬件Autopilot 2.0,以及“增强的Autopilot自动驾驶仪”和“完全自动驾驶功能”程序包。
推动高能效创新的安森美半导体(ON Semiconductor,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代号:ON),推出两款新的高集成度100万像素(Mp) CMOS图像传感产品,推进公司在快速增长的汽车成像领域的重大进展。新器件提供的完整方案将图像传感器与处理功能集成在一个低功耗系统单芯片(SoC)中,以简化和加速在后视与环视摄像机等应用中的采用。与分立式传感器和处理器组成的传统解决方案相比,其PCB空间缩小了30%以上。这协助设计人员能实施摄像机方案,而不会影响汽车的造型与美观。
据外媒报道,马勒与佛吉亚将合作创新型座舱热管理技术,并将该技术应用于未来的移动出行方案(future mobility solution)中。
据外媒报道,松下于2017年10月10日研发了一款网络安全方案,可供自动驾驶及互联车辆使用。顾名思义,互联车辆势必依赖于互联网,就如个人计算机与服务器的关系一般。为此,互联车辆将成为网络攻击的新目标。在采用了松下新研发的系统后,车载系统可实时探查到网络攻击并予以拦截防护。
近日,南京云海特种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或者“云海金属”)与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汽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根据国内外汽车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要,按照精简、高效、开放、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运行,在北汽集团汽车零部件开发、新材料应用、产品测试评价等方面,加强战略合作,整合双方资源,建立形成全面的科技创新及产品开发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自然吸气与涡轮增压发动机究竟孰优孰劣的争论一直是个热点,虽然涡轮增压发动机已经成为现在汽车发展的大流,但仍然有不少车主认为涡轮增压发动机有点“矫情”,对工作环境和维修保养要求苛刻。而自然吸气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发展的更加完善,技术更加可靠。那么问题就来了,发动机到底该选涡轮增压还是自然吸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