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造商凯迪拉克用激光雷达做了一些新鲜的事情。他们使用传感器来绘制美国和加拿大的高速公路图,以及使用其半自动超级巡航功能描绘图样,而不是简单的给车上安装定位器。这个举动似乎十分大胆,但实际上,这是自动驾驶汽车最初进入市场的方式。
国内激光雷达创业公司RoboSense(速腾聚创)正式对外发布激光雷达的感知算法——RS-LiDAR-Algorithms感知算法1.0版本。此套件包括定位、路沿/可行驶区域检测、车道标识线检测、障碍物检测、动态物体跟踪、障碍物分类识别等六大功能模块,有助于自动驾驶车辆立刻获得LiDAR感知能力。
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FSE: IFX / OTCQX: IFNNY)推出的AURIX™微控制器系列助力实现自动驾驶: 用作NVIDIA DRIVE™ PX 2 AI计算平台的关键安全计算元件和车载接口。
据报道,一年前,特斯拉推出了第二代自动驾驶硬件Autopilot 2.0,以及“增强的Autopilot自动驾驶仪”和“完全自动驾驶功能”程序包。
据CNBC报道,英伟达周二发布全球首款为驱动自动驾驶出租车而设计的人工智能计算机系统,此外该公司还表示,计划制造一队自动驾驶卡车。
R&S SMW200A高端GNSS模拟器是罗德与施瓦茨公司卫星导航系统模拟器产品家族的一颗耀眼的新成员。它可以扩展至多达4个RF输出,可同时模拟多天线和多频段环境下的GNSS信号,是市场上唯一一款能够内部并行模拟GNSS信号和复杂干扰环境的仪器。
在英特尔这则广告中,勒布朗·詹姆斯看上去十分担心,当然,这种紧张情绪完全可以理解,毕竟他乘坐的汽车方向盘后面空无一人,没有人类司机驾驶。但是——正如我们在广告中期待的那样——随着车辆逐渐启动,勒布朗·詹姆斯很快便熟悉了自动驾驶体验,而当车辆飞驰起来,他不禁惊呼道:“嘿呦!我要一直坐在自动驾驶汽车里。”
据麦姆斯咨询报道,Infineon(英飞凌)已经能够为早期用户提供一款完整的雷达芯片组。这款芯片组包含一款77/79 GHz单片微波集成电路(MMIC),一款具有专用传感器处理单元的高性能多核微控制器,以及一款安全电源芯片。这款雷达芯片组能够加速先进雷达系统的开发。
大众集团将于明年开始收集新车上的数据用来促进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大众集团将通过新车上的摄像头收集所需数据。
据外媒报道,大众集团决定从明年开始着手收集新车上的驾驶数据,以此来促进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
大多数无人驾驶汽车旨在消除物理控制,而丰田最新的自动驾驶车辆配有2个驾驶座,让外界出乎意料。丰田研究院的Platform 2.1研究工具在三月份进行大型更新,添加了一个新的LIDAR激光扫描系统。然而,更重要的是,丰田这个无人驾驶原型将研究如何和司机协同进行无人驾驶。
前几日,特斯拉与AMD合作研发自动驾驶芯片的绯闻沸沸扬扬,一度让外界猜测特斯拉与英伟达的合作有所变动。昨日,英伟达CEO黄仁勋在GTC China则表示,即使特斯拉用了别家的计算芯片,自己也对特斯拉的车也照买不误。
汽车在向高级辅助驾驶、自动驾驶演进过程中,机器的自动/辅助驾驶功能逐渐替代人的主动性,完成环境感知、计算分析、控制执行的一系列程序。
根据苹果官网刚刚更新的一份列表,下月上旬的时候,该公司的地图信息采集车将在苏格兰地区投入工作。10 月 9 号至 11 月 5 日,这辆满载传感器的汽车,将从位于苏格兰西部高地的威廉堡(Fort William)开始地图数据的采集。2 年多来,苹果一直在全球各地部署为 Apple Maps 采集数据的车子,而人们也不时地晒出经过当地街道的这些车辆。
9月26日,全球知名半导体厂商英伟达(NVIDIA)在京举办了2017 GTC大会(GPU Technology Conference)。在26日上午的主题演讲环节,英伟达联合创始人、CEO兼总裁黄仁勋介绍了这家半导体企业在自动驾驶软硬件平台、开发工具和合作伙伴关系方面的最新进展。
创业公司Aev决定经抛弃窄窄的扫描光束,转而使用持续的光波,并声称已经通过这一新的突破技术获得了更多的物体运动细节和速度的数据。
据外媒报道,激光雷达(LiDAR)如今成了众多车企的宠儿,该类设备被搭载于自动驾驶车辆上,可实现安全导航、障碍物探测及规避。
通过将自动驾驶汽车的推出分为多个部分,分解各部分,并将其与其他趋势联系起来,我们可以揭示出几个最有影响力的领域。
据外媒报道,Quanergy Systems或将成为首个申请首次公开募股(IPO)的自动驾驶技术初创公司。据相关人员透露,Quanergy已经要求银行方面上交其市场概况(pitch),并开始申请工作,预计在2018年完成首次募股。Quanergy坐落于加利福利亚森尼维尔市,公司代表并未对此事及时置于评论。
据外媒报道,Essential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兼安卓生态系统创始人——安迪·鲁宾(Andy Rubin)最近在采访中谈到,未来技术的发展将基于内部互联的软件方案及人工智能,两者将提供功能中枢(centralized hub),可囊括消费者所需的所有技术。